⑴ 沙姜与生姜有什么不同求解
作用不同
1.生姜味辛辣,它可将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渗入到菜肴中,使之鲜美可口,味道清香。因为其味清辣,只将食物的异味挥散,而不将食品混成辣味,宜作荤腥菜的矫味品,亦用于糕饼糖果制作,如姜饼、姜糖等。
2.沙姜也有辛辣味,但比生姜要淡一些,而且沙姜不仅能去腥,还有提鲜增香的作用。
3.这是生姜所不具备的特点。沙姜尤其适合用于各种肉类食材的烹调,也可以用于配制卤汁,或作“五香料”的配料。
功效不同
4.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
5.沙姜味辛、性温,入胃经;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理气止痛的功效;适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肠鸣腹泻者,纳谷不香,不思饮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沙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属黑泥田,含碳质多,松软疏水,宜于沙姜生长。 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
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功能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多年生宿根草本。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根粗壮。无地上茎。叶2枚,几无柄,平卧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长8~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渲染。
叶脉10~12条;叶柄下延成鞘,长1~5厘米。穗状花序自叶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针形,绿色,长约2.5厘米,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长2.5~3厘米。
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厘米;唇瓣阔大,径约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形,白色,长约1.2厘米;药隔宽,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
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二细长棒状附属物,柱头盘状,具缘毛。果实为蒴果。花期8~9月。
主要价值
名称:沙姜
又名:山萘
类别:温里药
拼音:Shān Nài
拉丁:Rhizoma Kaempferiae
别名:三奈子(《海上方》),三赖(《品汇精要》),三柰、山辣(《纲目》),三藾(《南越笔记》),沙姜(《岭南采药录》)
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12月至次年3月间,地上茎枯萎时,挖取二年生的根茎,洗去泥土,横切成片。用硫黄烟熏1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切忌火烘,否则变成黑色,缺乏香气。
沙姜花
干燥根茎为圆形或近圆形的厚片,直径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红棕色,皱缩,有时可见根痕、鳞叶残痕及环纹.断面灰白色,富于粉质,光滑而细腻,略凸起,而外皮皱缩,习称缩皮凸肉。质脆,易折断。气芳香,略同樟脑;味辛辣(但与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饱满、气浓厚而辣味强者为佳。
炮制
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经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③《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温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损伤,牙痛。用于胸隔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①《品汇精要》:辟秽气;为末擦牙,祛风止痛及牙宣口臭。
②《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
③《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
④《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伤,又能消肿。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灵仙等分,水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注意事项
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食疗作用
沙姜味辛、性温,入胃经;
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理气止痛的功效;
适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肠鸣腹泻者,纳谷不香,不思饮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本草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
附方
①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②治一切牙痛:山柰子二钱(用面裹煨热),麝香半钱。为细末,每用三字,口噙温水,随牙痛处一边鼻内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③治风虫牙痛:肥皂一个,去穰,内入三赖、甘松各三分,花椒、盐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满为度,用面包,炼红,取研为末,每日擦牙。(《摄生众妙方》)
⑵ 生姜和沙姜一样吗
沙姜和生姜的区别:
1、生姜比沙姜辛辣气味重:沙姜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理气止痛之效。沙姜的质地脆嫩,带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虽辛辣,但没有生姜的辣味重。
2、作用不同。沙姜有提鲜增香的作用,生姜祛寒除腥的作用。沙姜与鸡肉是最佳伴侣,可使鸡肉鲜美无比。沙姜的辛辣味,不仅能去腥,还有提鲜增香的作用,这是生姜所不具备的特点。生姜具有祛寒除腥的作用,通常做饭的时候,比如,每回做鱼虾、贝类等水产菜肴,总会放点生姜来祛寒除腥。
3、适合人群不同。沙姜适宜胃寒人士食用,生姜适合风寒人群。沙姜适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肠鸣腹泻者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而生姜适合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人群。
(2)印度哪个地方种沙姜的呢扩展阅读:
营养学价值:生姜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粘液等。
可食用部分95%。每100g中含能量172kj,水分87g、蛋白质1.3g、脂肪0.6g,膳食纤维2.7g,碳水化合物7.6g、胡萝卜素170μg、视黄醇当量28μg,硫胺素0.02mg;
核黄素0.03mg、尼克酸0.8mg;维生素C 4mg;钾295mg、钠14.9mg,钙27mg,镁44mg、铁1.4mg,锰320mg、锌0.34mg、,钼0.14mg、磷25mg、硒0.56μg。尚含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姜辣素等成分。
⑶ 南姜和沙姜的区别是什么
1、外观不同:南姜的外形类似树根,颜色较深,体积较大,南姜皮颜色偏白,姜芽处呈微红色。沙姜干燥的根茎为圆形或者近圆形的厚片,其直径为1厘米-2厘米,厚度为0.2厘米-0.6厘米,其外表皮为浅褐色或黄褐色,有褶皱,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南姜
⑷ 我想种沙姜,不知在哪要种最好,请问有哪位专家知道现在在什么地方要沙姜种最好
广东省化州市双滘镇
中国沙姜之乡--中国南盛
沙姜又称山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属黑泥田,含碳质多,松软疏水,宜于沙姜生长。 南盛位于中国正南部,隶属广东省化州市,自然和气候天气正好适宜栽种沙姜,南盛所出产的沙姜最为优质,其沙姜呈褐色,略带光泽,经晒不瘪,皮薄肉厚,质脆肉嫩,味辛辣带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气,消食开胃,健脾消水去湿和防疫等功效。据父老传说,清光绪年间,化州及邻县瘟流行,南盛一带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赖以安宁。此外,南盛水姜与本地名肴“白切鸡”伴食,香而不腻,饶有风味。酒楼饭庄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鸡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习。又本地厨师调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肴特别美味可口。 南盛种沙姜有200多年历史,始种地蒲山,当时仅数十亩。以后,沙姜的应用日广。不仅可作调味品,还可入药治病,种植面积遂不断扩大,清末发展到500多亩。民国期间。南盛沙姜的种植面积由蒲山扩展到谢村、山尾和乐塘一带,年种姜千余亩。每逢沙姜(干姜片)上市季节,南盛圩不少商号一秤收购,运往广西、云南和华中、华北等地销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沙姜生产,总结交流种姜经验,推广沙姜良种。同时,商业部门设点收购,促进了沙姜的发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种植沙姜3000亩左右,亩产高达2吨。以后,随着南盛引鉴水利工程的兴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积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产,再加上当时出现“重粮轻钱”的倾向,以致沙姜种植面积下降。1988年全区(镇)种沙姜在200
亩左右,总产300多吨。
参考:http://ke..com/view/74055.htm
⑸ 沙姜的作用是什么
山柰,学名Kaempferia galanga,亦称三柰、山奈、沙姜等,是一种姜科山柰属的植物。
形态山柰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地下具块状根状茎,有香气,无地上茎;少数基生卵圆形叶,叶柄下延成鞘;秋季自叶鞘内抽生穗状花序,具4-12朵白色花,芳香;蒴果长椭圆形。
产地山柰原产印度,原产于拂林国,即今日南洋一带。现时主要在中国南方种植,如广东省中部。
用途山柰可入药,根据《本草从新》,山柰“辛温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另外,“辛香伐气。甚于甘松香”,所以有些食物亦以沙姜作调味,以去寒湿,一般亦用来蘸白切鸡。不过,山柰亦“不宜轻服”
⑹ 所有香料
多香果香料
多香果香料是取自西印度多香果树的浆果变干而成,包括丁香、肉桂、肉豆蔻末混合制成,味道辛辣而芳香。浆果变干后,呈一个深褐色细小球状,只比胡椒粒大一点点,牙买加人喜欢把它加在调味料、汤、炖菜、用咖喱烹调的菜中,亦可用来做腌渍香料、蛋糕、饼干、果馅批等,食物生产商则用来做茄汁、腌菜及香肠。
大茴香籽
大回香籽原产于中东,它有一种类似甘草的特殊香味,中东人或印度人喜欢把它加在汤或炖菜中,欧洲人常用来做蛋糕、饼干和甜面包,用来做成糖果或做成大茴香油则最常见。此外,大茴香籽可用来搭配鱼或贝类,做出浓厚地中海风味的海鲜炖菜,或是混合溶化的奶油、烤香的大茴香籽和柠檬汁,淋在烧烤好的海鲜上。贮存方面,应把它放置在阴凉干爽的地方。
葛粉
葛粉原产于西印度,是采集西印度葛树根部而制成的白色淀粉,看来像玉蜀黍粉,本身没有味道,主要用来做调味酱料、果馅批、布丁等。
紫苏
紫苏原名出自于希腊文,意即‘皇室之香油’,原产于太平洋群岛,十六世纪时由亚洲传到欧洲。原生种之紫苏花呈白色小花,精油色呈淡黄绿色,味道甜中刺鼻,全世界的紫苏约有一百五十种之多,其中荷力罗勒(Holy Basil)及甜罗勒(Sweet Basil)经常加入泰国菜,亦可加入沙律及用作装饰菜料。
月桂叶
月桂叶原产于南欧地中海沿岸的绿灌木或小乔木,两种月桂叶都是绿色,呈长椭圆披针形,约长三英寸,叶面光滑,带有辛辣及强烈苦味。月桂叶是欧洲人常用的调味料和餐点装饰,如用在汤、肉、蔬菜、炖食等,可说是一种健胃剂。
葛缕子
葛缕子又称茴香子,原产于亚洲、北欧及中欧,是两年生欧芹科草本植物的果实种子,约长1/5英寸,至末端渐窄,仿如弯月形,硬的葛缕子壳有五条铁灰色的脊梁。葛缕子带有水果般清甜芳香,咬碎后却有柠檬皮般辛辣苦涩,通常用作食用调味,如各式黑麦面包、香肠、芝士、泡羊白菜丝、卷心菜、汤等。
小豆蔻
小豆蔻自古已是最珍贵的辛香料食材之一,原产于印度及斯里兰卡地区,泰国东南面近柬埔寨一带亦有生长,植株属于姜类植物,是存在椭圆形的绿色豆荚里的黑色种子,约长1/4英寸,外荚原为青绿色,有些地区的人把它放在太阳下晒成白色或麦黄色。小豆蔻芳香甜美,有用于各式香甜或香薄荷味的泰国菜,
芹菜
芹菜分为本芹(中国类型)和洋芹(西芹类型)两大类,本芹叶柄细长,西芹则是从国外引入的一个芹菜变种,叶柄宽而扁。芹菜是欧亚大陆普遍生长的草本植物,叶片翠绿,呈薄薄的三尖形,以叶片和叶柄鲜绿而光亮为优质,味道清香,作装饰菜料,既为菜肴锦上添花,亦可引起食欲。
芹菜子
芹菜子是从欧芹科两年生植物芹菜的种子萃取制成,体形非常细小,呈卵形,浅棕色,与味道微辛而香,含多种有效成份,对风湿症、风湿关节炎、痛风、高尿酸症等具有舒解作用,亦是极佳的利尿剂,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安作用,能安神、舒解胀气及消化不良的毛病。
峨参
峨参原产于苏联南部、中东、法国,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鲜绿色,常用作装饰菜料,所含有的荷兰芹气味,可作为精致药草的成份。峨参通常用来做调味酱料,苍白的茎则加强绿色沙拉、食用醋及多种菜肴的味道。
辣椒
辣椒为茄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和印度西部,现在全球热带地区都有种植,种类多不胜数,知名的已超过200多种,是分布最广的香料植物。辣椒除了辣味之外,几乎没有其它味道,最辣的部份是子粒及其旁边的白色脉络,至于辣的程度,则因品种而异。
香葱
香葱又称冬葱、火葱、细香葱或四季葱,属百合科葱属,是一种多重生宿根的草本植物,原产地有说是中国,也有说是西亚。 ys 32^N
香葱为鲜绿色,葱叶长而空心,茎柔细而香,含有颇高的挥发油,烹调加热后便会迅速在空气中释放,为不同菜肴添上色香味美。
香菜
香菜属欧芹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叶片,原产地为地中海东部沿岸。香菜呈羽毛状,味甘香甜,传统上用于中东、墨西哥及亚洲菜式,尤其用在墨西哥式的蘸着烧砂酱及豆酱更佳,又可把碾碎的香菜混入酸奶油中,用作墨西哥起司碎肉卷饼、塔可、咖哩料理等香料,香菜用作炒类菜肴的装饰,亦增添色香味美。
肉桂
肉桂是一种月桂科的长绿植物,原产于斯里兰卡和东印度群岛,白色花,浅绿色茎,叶片光滑,味道有点像木材、辛辣、麝香三者的混合,强烈辛辣中带甘甜。肉桂有棒状、树皮状、粉末状,肉桂棒是用长片树皮卷压及晒干而成的,可用于饭菜及鱼类、鸡类或猪肉菜肴,肉桂粉是用桂树的干树皮磨成粉末而成的,多用作西式烹饪及烘焙的香料,如霜饰、蛋糕、小西饼、水果馅、高成分甜面包等,能为菜肴及甜品加添辛香甘甜,尤其是朱古力的最佳伙伴。但注意肉桂粉不可加入热的液体中,以避免肉桂变韧及流失香味。肉桂密封保存,避免放在其它香料或材料存放的地方,以免损及风味。
丁香
丁香又名丁子香,原产于马达斯加、坦尚尼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格瑞那达,是一种从热带常绿乔木的花蕾芽提炼而成的香料,辛辣带点苦味。
丁香粉是把花蕾晒干后磨成粉末,浓郁芳香,常用作卤菜香料,亦有用于小西饼、生果馅、蛋糕等甜品糕点,丁香粒亦多用于西菜中,插入猪脾肉烩熟或烤焗,既解膻增香,又杀菌防霉。
胡荽
胡荽又名芫荽,芫荽属芹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东欧,现在全球都有种稙。芫荽的英文名称Coriander原自于希腊语中意指“臭虫”的Koris,原因是芫荽的种子未成熟前,茎叶的味道类似甲虫味般不太好闻,待果实成熟后则转变成类似茴香的辛香味。胡荽可在烹调方面广泛使用,如切碎或磨成粉末,洒在肉品、汤品、咸稀饭中作提味香料,也可卷入春卷、墨西哥饼中,或是搭配川烫的肉类、海鲜,辟除腥味及做盘饰。
小茴香
小茴香原产于印度及地中海一带,目前埃及也有广泛种植,属欧芹科草本植物。种子呈深绿色椭圆形,经晒干及压碎后呈浅黄色,带有药味辛香味,因此只需少量加入烤肉及酱料,已散发浓烈香味。
沙姜
沙姜为姜科植物的根茎,含有挥发油、姜辣素、氨基酸等成分,带有淡淡樟脑味,味辛性温,除用于炖品、汤品、咖哩菜作调味外,亦可药用,其味入肺胃脾经,既可发散风寒,祛痰止咳,又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杜松子
杜松子原产于北美洲及欧洲,是杜松子树的莓果,最早为埃及人当作医药食用,多数作为腌渍食物的酱汁,或用作炖煮肉类的调味料,最重要的功用是酿制琴酒。在北欧及美国,杜松子多数用于腌泡汁、烤猪肉、泡甘蓝菜等,使野味、肉类、禽类、香肠、炖品、汤品的味道更香浓。
香茅
香茅原产于东南亚,现在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等地都有种植,叶片幼长,形似韭菜,茎干由嫩叶片层层包裹,带有柠檬及柑橘的清香。干的香茅通常用来冲泡成花草茶,只有新鲜的香茅可用作烹煮,使用香茅之前,应将根部切除及剥去叶的外皮,让叶片散发香味,亦可将茎部放入水中煲出叶香。用香茅草造成的塞瑞香(Sereh Powder)可作为沙律、鱼和汤品的调味料。
青柠
青柠是一种皮薄的小型水果,貌似柠檬,表皮绿色,经压榨或蒸馏后,带有柠檬、松油、桧木味。青柠经常用来代替柠檬调制食物,亦有制成青柠汁,用于调酒、咖哩菜、海鲜、餐后甜点等,亦同样味美。它的皮可放在炉子上烘烤,放在盘中或杯缘做装饰,以增加颜色与气味。
马郁兰草
马郁兰草原产于地中海,是一种矮草,叶片呈橄榄型,温和芳香中略带点苦药味,通常用于肉类、汤品、炖品作调味,食用前宜用手或杵把叶片挤压及捣碎。
薄荷叶
薄荷叶素有“芳香药草之王”之美誉,原产于亚洲,是多年生中草药的干叶,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品种为留兰香(spearmint)及胡椒薄荷(peppermint)。
薄荷叶色泽均匀,带有浓烈甘香味,入口清爽凉快,不单止被广泛采用其药效,还应用于烹调料理作调味香草,多数用来去除鱼及羊肉的腥味,或是搭配水果及甜点,用以提味。
贮存方面,把薄荷叶包裹在塑料袋,放入雪柜,可贮存两天,或把叶切碎,与水混于小冰块盘,放进冰冻层冷冻。
迷迭香
迷迭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属紫苏科草本植物,叶子呈长条形,花色外缘红紫色,内缘白色,叶子制成的香料带有茶叶及松树一般的清新香味,经常用于烹调料理,尤其用作羊肉、猪肉、鸡肉、兔肉等菜肴的调味料,亦有用作清淡的鱼肉、蔬菜、西红柿酱提味添加香味。
八角
八角原产于中国,属常绿大乔木,种子蕴藏在豆荚里,含甘草味,通常用于炖菜或焖菜中提味,或用于特级酱油,如豉油鸡及红烧羊肉,亦是中国五香粉的主要成份,经常用于红烧菜肴。
香草
香草原产于墨西哥,香草豆是热带兰科植物的豆荚,香草粉及香草精便是从香草豆中取得的。香草豆荚在未熟时摘下,经过六个月加工处理至深褐色,再把它浸在酒精中,便可酿成香草精。
⑺ 沙姜是什么东西
山柰,别名沙姜、山辣。以根茎入药,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主产广东、广西和云南,四川从广西引种种在米易县试种获得成功。
⑻ 沙姜是指什么姜啊
沙姜其实是另外一种类似于生姜的植物,沙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实外表看上去和一般的生姜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使用方式上也与普通生姜无异。
沙姜是粤菜常用的调味料之一,其味辛辣中带着甜,香味很特殊,非常地惹味。沙姜在粤菜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制作荤菜时,加点沙姜能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
沙姜习性:
1、温度:沙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2、光照:沙姜耐阴而不耐强日照,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故栽培时应搭荫棚或利用间作物适当遮荫,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
3、水份:沙姜的根系不发达,耐旱抗涝性能差,故对于水分的要求格外讲究。在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姜块的生长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4、土壤:沙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地栽种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长也不好。姜对钾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⑼ 沙姜是我们平时吃的姜吗
沙姜的做法及营养知识详细介绍 别名: 山柰、三奈 使用提示: 每次10克左右 沙姜知识介绍:山奈为多年生草本,不耐寒,根茎药用。山奈性味功效犹如生姜,故俗称沙姜。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常数个相连,绿白色,芳香。叶二至四五片,贴地生长,近无柄,叶片广卵形,叶面绿色,叶缘及先端紫色。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有花5~12剁,白色,朝开晚谢。蒴果柱形。花期8~9月。原产于非洲及亚洲热带。我国南部至西南部如两广、台湾、福建及云南等省区有分布,多为栽培。喜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秋末冬初,当地上茎叶枯黄时,挖取1~3年生根茎,洗去泥土,除去须根,横切成片,用硫磺熏一天后,晒干。使用部分为姜科植物沙姜的根茎。 沙姜营养分析:山柰的根茎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龙脑(Borneol)、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莰烯(Camphene)。根茎尚含有山柰酚(Kaempferol)和山柰素(Kaempferide)。有散寒去湿及辟秽的作用。 沙姜补充信息:1. 置于衣物中,可防虫蠢; 2. 吃姜一次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3. 烂姜、冻姜不要吃,因为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由于姜性质温热,有解表功效,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况下作为食疗应用。 沙姜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阴虚血亏,胃有郁火者忌服。 沙姜食疗作用:沙姜味辛、性温,入胃经; 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理气止痛的功效; 适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肠鸣腹泻者,纳谷不香,不思饮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本草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 沙姜做法指导:烹调用途:主要作调味料,如用于配制卤汁,或作“五香料”的配料。
⑽ 南姜就是沙姜吗
南姜不是沙姜。南姜又称为芦苇姜,台湾乡间尤其是接近山区的人家都会种几棵供使用,在腌制桃李时,取根茎打碎后加入以增添风味之用,台湾特有的番茄切盘所用的沾酱除了酱油膏、糖粉之外,还要加入南姜细末才有最地道的风味。
南姜的外形类似树根,颜色较深,体积较大,南姜皮颜色偏白,姜芽处呈微红色。不耐寒,喜冬季温暖、夏季湿润环境,抗旱能力差,生长初期宜半阴,生长旺盛期需充足阳光。土壤宜肥沃,保湿力强。原产亚洲热带。分布于中国南部、西南部。越南、印度、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沙姜形态特征:
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叶通常2片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长7-13厘米,宽4-9厘米,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干时于叶面可见红色小点,几无柄;叶鞘长2-3厘米。花4-12朵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长2.5厘米;
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约与苞片等长;花冠管长2-2.5厘米,裂片线形,长1.2厘米;侧生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长1.2厘米;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长2.5厘米,宽2厘米,深2裂至中部以下;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果为蒴果。花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