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般若为什么起源于印度

般若为什么起源于印度

发布时间:2022-09-11 05:37:45

㈠ 佛学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一、意思:

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二、来历: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般若在中国多指为智慧,《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佛教徒认为,般若智慧跟世间的智慧不同,“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若”,是经由内观所产生的正见。

(1)般若为什么起源于印度扩展阅读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证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五、眷属般若。眷属者。即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㈡ “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一般指“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

所以原词指的是“智慧到彼岸了“。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至彼岸。

1、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

学佛的目的是明心,因为人有心才能学佛,没有心用甚么学佛?所以心为万法源,心经就是为心源而说,所以叫心经,心经的智慧,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来源于心,心为智慧体,心为智慧根,简称慧根。

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灯。六祖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万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没用了,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无一物。

2、波罗密

汉语叫做“到彼岸”。

甚么叫做此岸,甚么叫做彼岸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脱离苦海,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为到彼岸,一个学佛者,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遇事着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常净,是非无动于心,是彼岸。

实际上,幸福和痛苦,好与坏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说万法,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法是船,觉是岸,心达明,觉至圆,也无此岸,也无彼岸。

3、多

汉语叫做“定”。

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心不被是非,混乱,烦恼,忧愁,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

定乃心之用,无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是幻影虚名.

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2)般若为什么起源于印度扩展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六波罗波密之一。

亦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

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

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

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

六波罗密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六波罗密华译六度分别是:

1、檀波那罗密

2、尸罗波罗密

3、羼提波罗密

4、毗梨耶波罗密

5、禅那波罗密

6、般若波罗密

参考资料

网络—六波罗密

网络-—般若波罗蜜(佛教用语)

㈢ 般若蛇是什么意思

般若是智慧,蛇是烦恼,寓意智慧断烦恼,纹了对身心不好。般若”一词源于印度宗教着作《合一经》(旧译:瑜伽经),是梵语Prajna的汉语音译词,其本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

在日本文化中,“般若”(日文名:はんにゃ)却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概念,它是女人的嫉妒之心变成的妖怪,面目可怖而且阴魂不散,手机游戏《阴阳师》中也把它描绘成了一个因为相貌丑陋而自卑,被仅有的朋友背叛而黑化的妖怪。

一个是佛学中的无上智慧,另一个是佛教三毒中的“嗔”,般若在不同文化里代表了完全相悖的含义,看似巧合但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小橘就带你抽丝剥茧,找一找日本妖怪般若的起源。

1、万“恶”之源:皇家寡妇六条御息所

般若善妒的设定最初来源于《源氏物语》中的六条御息所。《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版的《红楼梦》”,讲述了多情的皇室贵族源氏公子和众多女性之间的风流韵事。(当然并不是说《源》借鉴了《红》,实际上《源》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1001年~1008年,当时中国处于北宋时期,远远早于清朝年间成书的《红》。)

六条御息所是源氏公子的情人之一。六条妃子原是大臣千金,她姿容出众、气质高雅、才华横溢,16岁时以正妻身份嫁给东宫太子,后来又为皇室诞下皇女,身份极其尊贵。(“六条”是指其宅邸位于京都六条一带,“御息所”便是对诞下皇子、皇女的妃嫔的尊称。)可惜东宫早逝,原本可以成为皇后的六条妃子,在20岁时变成了皇家寡妇。受制于前东宫妃子的身份,六条妃子本是清心寡欲,不敢奢望再婚;没想到自己的侄儿源氏公子热烈追求,又让她找到了爱情的寄托。然而源氏公子既多情也薄情,他终日流连花丛,哪里会对一个比自己年长8岁的婶婶辈女子始终如一?这让六条妃子满心嫉妒、备受煎熬,以至于生魂出窍变作怨灵,害死了源氏的另一个情人夕颜和正妻葵姬。

㈣ 什么是般若智慧

般若是梵语prajna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般罗若等,通常称为般若。般若是智慧的别名,或简称为慧。但为什么是沿用印度的原音——般若,而不直译为智慧呢?这是因为般若一名,比较其他异名,可说是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在中国汉语中难以找到与它相应的名词可以代替,倘若一定要将它译出,也只能勉强将之称为智慧,虽意为智慧,但仍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这正如《大智度论》所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因此就沿用印度的原音称为般若,这属于“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若把般若方便称为智慧,这种智慧也不是指一般的智慧,它简别于凡夫的俗智俗慧。
世间凡夫中,或擅技巧,或矜博雅,或工策划,或善辞辩,虽也是一种智慧,但这是俗智俗慧,不能称为般若。般若是佛教的一种特殊智慧,它是一种直觉、直观的智慧,能引导人们超脱对立的世界,使人从种种痛苦、烦恼、邪见、无明中解脱出来。所以《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中说:“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由于般若智慧与一般所说的智慧不同,所以僧肇法师曾称般若为“圣智”,以与一般人的智慧相区别。但绝大多数佛典直接以般若音译径写,或重复称为“般若智慧”或“般若慧”。
般若常与波罗蜜联在一起,鸠摩罗什大师将之称为般若波罗蜜,在佛典或有关佛教的不少着作中,般若不过是般若波罗蜜一词的略称。玄奘法师则把般若波罗蜜译为般若波罗蜜多,这是新译,比鸠摩罗什大师的旧译多一个“多”字。般若波罗蜜在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中,都是指第六波罗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则译为“度”或“到彼岸”,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如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一中所说:“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㈤ 纹身纹般若有什么讲究

“般若”一词源于印度宗教着作《合一经》(旧译:瑜伽经),是梵语Prajna的汉语音译词,其本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

在日本文化中,“般若”(日文名:はんにゃ)却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概念,它是女人的嫉妒之心变成的妖怪,面目可怖而且阴魂不散,手机游戏《阴阳师》中也把它描绘成了一个因为相貌丑陋而自卑,被仅有的朋友背叛而黑化的妖怪。

一个是佛学中的无上智慧,另一个是佛教三毒中的“嗔”,般若在不同文化里代表了完全相悖的含义,看似巧合但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小橘就带你抽丝剥茧,找一找日本妖怪般若的起源。

3、般若的衍生传说

后来在六条妃子的传说之外,又衍生出了关于般若的其他传说,象征六条妃子的般若称为“白般若”(可能是因为能剧中六条康子的面具是象征贵族女子的白色肤色),其他两种是“笑般若”、“赤般若”。

1)笑般若

笑般若是江户时代的《浮世絵》中描绘的妖怪,通常是手持小孩子的头,长着弯角和獠牙、狂笑不已的女鬼形象。她将小孩子的头像石榴一样握在手中,给人以凶恶厌恶的感觉。

民间传说中,她原本是一位本分老实、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妇人,可惜她没有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常常在外拈花惹草,偷偷养着一个情人。这无情的男人居然和情人密谋诡计逼得妇人离家,并霸占了她娘家留给她的家产。情人尚不罢休,因为妇人留下来的孩子她怎么看也不顺眼,逼着男人把孩子送到深山,最后孩子在山中迷路冻饿而死。

后来,被逼离家的妇人得知消息,伤心欲绝,发狂般奔向深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她。

男人和情人过上快活的日子,而且生下了一个男孩。小男孩十分可爱,总是喜欢眯着眼睛咯咯咯地笑。一天晚上,男人和情人在睡梦中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孩子的笑声,而且越笑越开心,越笑声音越大,吓得两人就起身去看。待二人推开隔壁房门,直接被屋内的景象吓傻,只见一个披着长发、凸眼獠牙,额头还长着长角的女人嘴里不断发出咯咯咯的笑声,手里像抛皮球一样不断抛甩着正是孩子的头,血从孩子的腔子里直往外喷,染红了床和地。

情人吓得尖叫一声不省人事,男人也为这事散尽家财,穷困潦倒,最后以疯癫告终。这寻仇的“厉鬼”便是妇人死后意灵不灭幻化而成的笑般若。后来民间相传,笑般若经常抢小孩的东西,每天搞恶作剧弄哭小孩是她最爱做的事。

2)赤般若

赤般若是三种般若中最凶残的,她杀人没有原因和理由,想杀就杀,杀完就吃,手段极其残忍。

传说过去有一家人,夫妻俩带有一娃,还有个脾气不好的恶婆婆。后来女人的丈夫和儿子都不幸去世,只剩下她和恶婆婆生活在一起。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恶婆婆怨恨是儿媳妇克死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总是想方设法虐待儿媳妇,所以这儿媳妇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有一天,儿媳妇带着祭品去给丈夫和孙子扫墓,婆婆戴着般若面具突然从路旁窜出来,吓得儿媳妇当场晕过去。达到目的的恶婆婆感到很满足,正打算摘掉面具的时候发现怎么都摘不下去,并且脸上灼痛难忍。不一会儿,面具就完全融在了恶婆婆脸上。无奈之下婆婆只好坦诚地向媳妇说明了一切,心地宽厚的媳妇也没有过多的计较,带着婆婆去了高僧那里 。念诵佛祖的名号后,鬼面具就摘掉了。这个故事在日本信佛的人中广为流传, 据说愿庆寺和西念寺也保存着故事里的面具。

阅读全文

与般若为什么起源于印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的一块金币是多少钱 浏览:629
2013年伊朗发生了什么 浏览:50
二十千越南币是多少钱 浏览:477
中国行政区划图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浏览:507
英国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浏览:596
中国什么是神兽 浏览:269
在越南买辆轿车多少钱 浏览:670
印度大虾多少一斤 浏览:434
印尼都有什么代工厂 浏览:696
越南文字输入法怎么打 浏览:827
中国古玩拍卖哪里最好 浏览:424
英国为什么叫二百年之战 浏览:182
印尼语男女怎么说 浏览:847
印度三哥有什么用 浏览:214
印度这次参加东京奥运会有多少人 浏览:877
海尔为什么选择印尼 浏览:780
伊朗为什么山多 浏览:644
伊朗射程有多少公里 浏览:581
意大利的品牌衣服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272
意大利科意公司在哪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