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十年后或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经济发展快吗
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这主要源于全球化的舞台中,印度人口以及劳动力较为廉价,从而让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印度的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为廉价,很多公司和企业都会将工厂开设到印度,从而通过廉价的劳动力进行货物生产,这就让印度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并且印度也可以接触到很多高新产业。
印度的劳动力,吸引了很多产业的进入,这也让印度的电子产业快速发展,低成本高收益的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产业进入印度。
印度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往往都是国家不发达而存在。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也必然会越来越昂贵,而印度人口的增加,也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隐患,因此印度10年想要超越日本,还需要一定的机遇和改变。
Ⅱ 二战结束之后,印度的发展是如何渐渐落后于中国的
印度一开始也是学苏联,但学的不彻底,外面是计划,里面还是自治,这样一来,中国建国初很多工程顺利实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烂尾了,因为没有集中优势办大事。这样一来,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就变慢了,而且它的改革开放比中国还晚。本来起步就晚,社会根本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国了。
中国和印度都是邻国,都是人口大国。人口规模本身就是实力,但中国人口规模和印度不一样。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与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邻缅甸,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海岸线长达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印度斯坦族为主体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约1500年前,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了种姓制度。吠陀宗教开始发展成婆罗门教。
总结:印度一开始也是学苏联,但学的不彻底,外面是计划,里面还是自治,这样一来,中国建国初很多工程顺利实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烂尾了,因为没有集中优势办大事。这样一来,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就变慢了,而且它的改革开放比中国还晚。本来起步就晚,社会根本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国了。
Ⅲ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着,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Ⅳ 印度独立后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印度独立之后,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与繁荣,印度的传统文化在独立的印度社会里得到了重视、继承和发扬。
Ⅳ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印度未来会成为怎样的国家
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个现在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印度这个国家是很有前景的,印度是第二大人口大国,并且很快就会超过我国成为第一大人口大国。就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发展资源,并且印度拥有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事支持。短时间内印度没有办法成为世界大国,但是长时间找到合适的方向,印度的发展会很好。
从经济上看,印度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就证明印度民众的收入水平低,就是说印度的经济十分落后,还在印度拥有很大的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加上印度拥有创新能力很强大,目前印度经济慢慢在发展中,相信印度能够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那么印度经济一定可以强大起来了。
Ⅵ 说说印度该如何走强国富民之路
印度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5560公里,人口13亿还多,且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人口红利充足。同时,印度还拥有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为印度国内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一言以蔽之,印度这个国家的自然优势得天独厚,但为何发展不尽人意,难以形成世界性强国呢?
不得不说,印度于1947年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至今,一直以来都在树立自己的大国形象,谋求南亚次大陆的领导者地位,并在印度洋上蠢蠢欲试,对外释放出印度洋就是印度自家的海洋,由此可见,印度的志向不小,对未来踌躇满志。
前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令人刮目相看,但最近印度的发展都不如愿,先是印度探测月球的计划失败,后来又是印度因为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印度显然是在以大欺小、以强克弱,可却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巴方奚落一番。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多方面,既有领土面积、军事力量、人口数量、社会管理,科技实力等等,但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是科技,谁掌握了科学技术的顶端,谁就在国际上具有发言权。尽管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但论其发达程度,科技人才才是根本。
例如以色列,国土面积还不如印度的一个地级市大,是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国”,可在5次的中东战争中以小博大,以少胜多,取得最终的胜利。当然,除了美国的支持以外,犹太人的人才科技发展实力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不得不说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才是让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同时,制约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因素是很多的,印度不仅是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影响太强了,印度人现代化程度不高,主要还是受宗教影响太大,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宗教和封建思想影响太深,导致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所以说印度的发展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现代化,因为要改变印度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是极其困难的,加上大规模的民族属性,使得印度宗教、种族矛盾难以调和,要想凝聚所有力量来搞经济建设是难以实现。
加上印度在民智未开的基础上,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看似走在世界的前沿,但在社会管控能力是非常的弱,人民的自觉性低,难以集中人力财力办大事,从而影响了制约了印度的发展。
从目前发展来看,印度就像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志向非常远,但自身却能力不足,要想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印度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Ⅶ 二战结束后,印度的发展是怎么慢慢落后于中国的
其实印度和我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我国和印度都是属于亚洲国家,其次就是我国和印度都是属于人口大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印度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是比我国要好很多的,但是到了现在,印度相比我国那是相差太多了,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本人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第三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印度所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印度的女性地位一直都是很低的,她们的命运就是结婚生子,对于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是没有发展之路的,只有那些等级比较高的女性才有很好的发展。
Ⅷ 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从19世纪中叶起,印度开始发展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工业 。70、80年代,在西印度的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形成了第一批工业资产阶级。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印度已形成了第一批民族资本垄断集团。
印度的商业资本从19世纪后期转入民族工业 。英国的工业品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市场,而英国的财政资本又支配了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和金融系统。此外,英国还控制了印度的交通、运输、外贸、税收。因此,印度资产阶级在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时,同英国在经济上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但印度的民族工业还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下面还有一个作为参考:
Ⅸ 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