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奇葩史【07】南印度
上文我们从雅利安人说到印度共和国成立。
总结一下,在南亚次大陆上有一群先来的土着人,被后来的外来户摁在地上摩擦,再后来的外来户又把前面的外来户按在地上不停摩擦……这个过程循环持续了将近3500年。
闲话少叙,咱们言归正传!
不晓得大家注意到没有,上一集写的整个历史,几乎都是北印度的历史。那么,南印度去了哪里,他们又经历了些什么?
这事儿得从印度的地形说起。
上文我们提到,印度的地理环境十分封闭,南面是广阔的印度洋,东西两侧分别是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靠喜马拉雅山脉,西北和西部地区则分别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
插播一句:喜马拉雅山再高,却阻挡不了北边的吐蕃(西藏)和唐朝,关于唐使王玄策翻越喜马拉雅山,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殴打天竺的故事,以后写唐史的时候再讲。
喜马拉雅山虽然挡不住人,但喜马拉雅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印度又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常年高温,以致于到了现在,每年夏天还有人被热死。
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地形诡谲(现在的塔利班和类似的各种恐怖组织就是盘踞在这些地方),本来可以形成阻挡中亚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可惜老天爷偏偏在这两座山脉之间留了一道口子——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53公里,中间有喀布尔河穿过,最窄处包含河道仅600米。开伯尔山口是当时中西亚进入南亚的唯一通道,雅利安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突厥人……以及各种人,就是骑着马从这里闯进印度,迫使三哥捡了多年的肥皂。
有小伙伴又有疑问了,最窄的河道600米,修堵城墙隔起来不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吗?毕竟中国连万里长城都修了,这个工程应该不算难吧?关于这个疑问,我们就不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来看待,三哥的脑回路是那么神奇,这种愚公移山的傻事,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侵入了印度,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西北部之后,对土着居民十分鄙夷。在雅利安人的文字记录中,土着们被描绘成身材矮小、鼻子扁平、肮脏并且说着邪恶语言的“不可接触者”。
一部分土着居民被征服者作为奴隶卖到中亚。为了节省路途开支,奴隶贩子带着土着们抄近道翻越兴都库什山。这些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对高海拔并且寒冷缺氧的兴都库什山极不适应,很多人死在山上,于是雅利安人便给这座山脉取名为“兴都库什山”,意思就是“杀死印度人的大山”——太特么欺负人了!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向东方扩张,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至此,印度自然条件最优越的两河平原都落入雅利安人手中。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有的被杀死,有的被贩卖,有的屈服为奴,剩下的,只能往南方逃避。
大家看地图可以知道,印度除了西北部与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和沙漠,中部和南部都是地形复杂的德干高原地区。德干高原西高东低,后来的阿拉伯人就是被德干高原阻挡,势力范围一直被局限在西北部。德干高原两侧的东西高止山脉几乎都是悬崖峭壁,没有哪个傻逼会带兵从这里进攻南印度。所以逃进南部德干高原山区的三哥们,只需要在正面依托复杂地形,就可以轻松抵御北三哥的攻击。
而东西高止山脉外侧,有两块较为宽阔的带状沿海平原,同样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繁衍的温床。可以说,印度南北始终难以统一,地形阻碍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不过数万之众,而当地土着林林总总至少有百万之巨。雅利安人既然已经占领了最富庶肥沃的土地,也就懒得再去理会那些逃往南方贫瘠高原的土着。
逃进南部德干高原山区的土着们,得益于复杂地形的庇护,从此脱离了北印度的控制,有了自己的故事。
但是山区始终是山区,自然是没有平原那么丰富的资源,要啥有啥。那么,躲进山里的土着吃啥哟喝啥哟?……别急,那个热衷于满世界送温暖的中国小伙伴又出现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岭南先民就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这个交易圈后来逐渐扩大范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远洋航线,世人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历时两千多年。海上丝路在明朝时已经发展到了极盛,商船从广州、泉州和宁波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印度命好,赶上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时代红利,诞生了一个千年霸主——朱罗王朝。
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吠陀时代晚期,荼卢毗族系中最聪明的泰米尔人在海上做买卖赚了点钱,建立了朱罗国。朱罗国后来打败了潘迪亚王朝和车腊王朝,将其作为附属国继续留存,进一步扩大了势力范围。
南印度以荼卢毗族人种为主,荼卢毗族人在南印度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居民所讲的语言也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比如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玛拉雅拉木语等,与北印度流行的印欧语系(印地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等)有很大不同,由此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差异也是南印度与北印度难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南印度各邦至今还强烈抵制将印地语定为官方语言。
泰米尔人利用东西高止山脉两侧的沿海平原建立港口,做中间商只赚差价。在阿拉伯人崛起之前,几乎垄断了海洋丝绸之路,富得流油。罗马的大量货币都流入了朱罗王朝。从陆上丝路流入贵霜帝国的罗马奥雷金币,会被贵霜统治者融化后重铸钱币以彰显主权,而朱罗不这么干——太麻烦!他们用锐器简单粗暴地给金币上的罗马皇帝毁个容,然后继续在国内流通。
朱罗依靠东来西往的船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国力也伴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日益强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海洋商业帝国。
北印度是典型的内陆国家,而南印度是典型的海洋国家。虽然至今因为血统和文化的原因,北方看不起南方。但南印度内心更鄙视北方——起码肥皂捡得少。现在去到印度,南印度人虽然肤色更黑,但南印度要比北印度干净整洁得多。
朱罗在南印度做了近千年的霸主。公元1279年,被再次崛起的潘地亚所灭。
接着,穆斯林势力进入印度。德里苏丹国征服了北印度、东印度和中印度,并在德干高原地区派驻了一个穆斯林总督。总督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后来发动暴乱脱离了德里苏丹国的控制,自立为巴赫曼尼苏丹国。德干高原有一个印度教王国叫做维查耶那加尔王国,该王国领土横跨印度半岛东西海岸之间。1378年,巴赫曼尼苏丹被刺,国内出现动乱,维查耶那加尔王国乘机出兵夺占果阿及其西海岸港口,并攻占了马杜赖。
不久之后,葡萄牙人出现在了南印度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欧洲列强开始抢夺海洋商路。维查耶纳伽尔王国败于葡萄牙之手,重要的港口果阿被葡萄牙人占据,南印度赖以为生的海洋商路被欧洲人夺走,从此南印度再也无力对抗北印度的穆斯林势力,最终南印度的伊斯兰政权复辟成功。
至公元14世纪,统治南印度的是五个独立的伊斯兰教王国,也就是所谓的德干苏丹国:比达尔、比贾布尔、艾哈迈德纳格尔、比拉尔以及果尔贡德。五个苏丹国纷争不休,战乱不断。公元1681年,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奥朗则布御驾亲征征服了南印度,德干苏丹国并入莫卧儿帝国版图。至此,除了从北部退守西高止山脉外侧的马拉塔王国,以及印度次大陆最南端岛尖马杜赖的小部分区域外,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接近了统一。
接下来就是欧洲列强代表的上场时间,依次出场的是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选手。最终英国代表在PK中胜出,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公元1599年9月,英国人组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侵略印度。1849年,印度南北全境彻底被英国占领,英国人开始对印度实行全面殖民。
1858年,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了权力。1876年,印度殖民区正式命名为印度帝国。1937年,印度帝国的版图扩至史上最广,包含了阿拉伯地区的亚丁、以及东南亚的缅甸。
1947年,印度帝国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独立。
1948年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㈡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我们打到印度首都去了吗
并没有打到印度首都,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在边境发动的。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2)苏丹打到印度哪里扩展阅读:
战争背景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启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
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㈢ 历史上的印度到底挨过多少国家入侵胖揍
第一个胖揍印度的国家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
公元前6世纪,世界上第一个有史料记载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入侵征服印度河平原,胖揍了发明种姓制度的印度雅利安人。当时,华夏文明儿女汉族人尚在萌芽阶段。
第二个胖揍印度的国家是马其顿帝国
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希腊半岛马其顿帝国时期,波斯帝国已经四分五裂,这使得在马背上战死疆场的亚历山大大帝兴致勃勃长驱直入亚洲,最远到达印度再次胖揍雅利安人。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芈月、秦穆公、吕不韦、秦始皇、商鞅、孔子、韩非子、墨子、老子等等历史名人纷纷登场。
第三个胖揍印度的国家就多了,先后有大夏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入侵印度
自马其顿帝国瓦解后,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式孔雀王朝诞生。该王朝在阿育王使其达到巅峰,佛教得到空前发展。好景不长,阿育王一死,印度进入列国纷争分裂时代。
除了大夏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入侵印度,把印度揍的最服帖的是古时活动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人。此时,中国正处于版图空前强大的中国大汉王朝。大月氏人入侵印度后建立贵霜帝国,与汉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并称为古代四大帝国。如今,大月氏人不见踪影,汉人还在这里繁衍生息。
第四个胖揍印度的是阿富汗突厥人
11世纪,来自阿富汗突厥人连续入侵印度12次以上,从1206年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后,印度被穆斯林统治的漫长历史才刚开始。
第五个胖揍印度是英国
历史推进到近现代,在英国人入侵印度前,葡萄牙、荷兰就来过了。别说英国胖揍印度,英国胖揍亚洲这段历史大家都知根知底,不再赘述。
㈣ 历史上成吉思汗后裔率领1万人攻陷印度,建立了什么时期
在世界古代史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蒙古是被称为最强盛的国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在利用短短的几十年就打下了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从东海一直到欧洲,甚至统治了中亚长达几百年,就算最没落的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带领着1万士兵杀到印度,打败了印度10万大军,并且最后建立起了一个1.5亿人口的王朝。到他灭亡的时候,已经经过了300多年,甚至被印度称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在这之后他们继续南下,攻占了印度大部分的地区人口将于足足有1.5亿,国土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虽然跟最初的蒙古帝国比起来还差很多,但巴布尔已经很满意了,在这里登基成为皇帝。建立了后世着名的莫卧儿王朝。这个王朝持续的时间足足有300多年,在印度现在的教科书上认为这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不过从蒙古鱼万军队就打败他们10万大军,可以看出在巴布尔的统治下当时的印度是多么的衰弱。
㈤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打到哪
基本上快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了。但是要是把一个国家的首都打下来,那战争就升级了,当时因为要发展,所以不能扩大战争,最后边撤退啦。
㈥ 2018一部战争大片, 苏丹王攻击印度, 一轮箭雨被挡住,请问是什么电影啊
这部电影是《印度艳后》。
《印度艳后》是桑杰·里拉·彭萨里执导,迪皮卡·帕度柯妮、阿努普瑞雅·戈恩卡、兰维尔·辛格、沙希德·卡普尔、阿娣提·拉奥·希达里主演的印度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拉杰普特的帕德玛瓦蒂王后因美貌导致德里苏丹国卡尔吉王朝阿拉乌德丁·卡吉尔苏丹发兵攻欲将她夺为己有,在苏丹破城前她选择自杀的故事,影片于2018年1月25日在印度上映。
(6)苏丹打到印度哪里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该片呈现了古印度王后倾国倾城的模样,虽然历史上并未有帕德玛瓦蒂这位王后的记载,现代历史学家也没有承认过这一人物,但帕德玛瓦蒂王后的形象已经深入印度民众的心里,内容也衍生出很多电视剧与小说。
而电影争议的地方是提到印度王后与穆斯林苏丹王之间有一段浪漫情愫,这段故事的改编让保守的右翼份子非常愤怒,争议一直从去年底延烧至今,甚至还有人向法院请愿,希望此片永远被禁止。
Padmavati的蓝本是16世纪一首苏菲史诗,帕德玛瓦蒂是印度战斗民族拉杰普特人的王后,她以美貌、智慧和勇气闻名于世,她为民族和人民而战,是一位宁死都不愿被德里苏丹国活捉的伟大女性。
㈦ 印度和苏丹远吗
很远,一个在亚洲,一个在非洲,从中国飞过去苏丹要13个小时,你觉得从印度飞过去要多久
㈧ 印度历史的基本介绍
印度 历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历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印度历史的简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 文化 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东周)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东汉、 三国 )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英国统治
印度历史的古代时期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着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 自然 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印度十六雄国时期
(前600年前后)
印度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在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到前185年)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恢复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外族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 传说 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后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后)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伊斯兰
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 决定 性地击败了兆汉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德里苏丹国是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不过,德里苏丹国并非统一了整个印度的帝国。除了在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等极强大的苏丹统治时期,德里苏丹国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个最大的王国。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继续保有强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则几乎从未进入苏丹政权的版图。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时期对德干地区的3次大举入侵使德干北部服从苏丹统治直到14世纪;菲罗兹·图格鲁克苏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奥里萨。困扰苏丹的问题主要是叛乱和外部入侵。在整个德里苏丹国存在时期,叛乱和王室内讧层出不穷。各地的分立势头从未被有效遏止,几个着名的苏丹都曾镇压过大规模的叛乱。外部入侵的威胁开始主要是来自蒙古人,后来则是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帖木儿的可怕入侵终于使摇摇欲坠的苏丹政权彻底崩溃。德里苏丹国在帖木儿撤离之后不久解体,独立王国林立各地,虽然还有名义上的苏丹,但他们的权力几乎只限于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在文学上,产生了阿密尔·胡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突厥人也带来了一种有害制度:在宫廷和贵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隶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统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他在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尔沙于1545年阵亡之前,他已经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制,并进行了货币改革。舍尔沙的统治事实上为莫卧儿帝国的最终建成铺平了道路。在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得到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夺回德里;但他在与主要敌人阿迪尔沙阿交锋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儿人伟业的任务归于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强大的敌人是阿迪尔沙阿的印度教喜穆。喜穆利用胡马雍之死夺取阿格拉和德里,并自称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复兴起一个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关键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喜穆,于是在印度再也没有可以与莫卧儿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建立人和最伟大的皇帝。他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着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阿·贾汉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阿·贾汉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 军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印度历史的史前文化
在19世纪以前,由于史料的匮乏,人们对于印度的史前史几乎一无所知。20世纪的一些重大考古发现改变了这种情况。过去对于印度的历史即为雅利安人之历史的误解,随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现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来,已不再被认为是印度文明的开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即已成为人类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时,已有许多民族定居于印度,这些居民的成分复杂;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关于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献和早期的泰米尔文献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记载,其它情况完全依赖于考古学。
时代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 意见 ,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文化
有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过广泛研究被作为印度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于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属巴基斯坦)一带,但实际在杰卢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发现。该文化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称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间冰期台地上发现的较前梭安石器为进步的石器称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层台地上发现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遗迹亦发现于第三间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区域,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为典型。马德拉斯文化的遗址,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时代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次大陆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0000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发现许多中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杰发现一制造工具的场所,此地并发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处重要遗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征是使用所谓细石器。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 动物 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 壁画 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更加频繁地出现,它们表现了狩猎等人类活动的生动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结束于距今5000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次大陆,其时间大约是在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期。
新石器时代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早;印度河以东地区的已发现遗址则属于较晚的年代。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延续时间不尽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进化为金石并用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中印度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结束也较晚。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俾路支的遗址推断,该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关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这时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粗石器的使用,不过新石器时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数已是经过打磨加工的适于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极个别的地区发现了铜器。这一时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尔和南部印度的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他们耕种土地, 饲养 动物并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岩洞内发现的遗址表明此时已制造陶器。他们能造船和织布。但是,此时是否已经从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务农,还没有确定。迈索尔地区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显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时代的印度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的居住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族,这是很难说的。
金石并用时代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间的一个时代。其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第3千纪中叶。这一时代的人们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黄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属,不过他们只把黄金用来做饰品。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在金石并用时代的遗迹中常有发现。红铜器的形式有斧子、凿子、铜环和铜条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 种植 业基础上,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
㈨ 1962年中印战争打到印度哪里
1962年中国军队打到了距离新德里也就几百公里的地方,先遣部队更是到了外围五十公里的地方,只是最终我方主动退到实际控制线20公里。
1962年爆发的这场战争,中方那时候的实力还并不强大,而印度还有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差距不是一般大。有这两大强国在背后兜底,印度的自信心一下就膨胀起来,在边境地区不断挑事,我国忍无可忍发起了反击,这场战争结束得很快,我国再有优势的情况下主动宣布停战。这场战役我方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受伤697人,歼灭了印军3个旅,毙伤准将以下就有3968人。
中印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偶然性,在英国殖民时期就埋下了隐患。双方各有各的理,印度在大国的怂恿下想要用武力解决也能理解。只是印度军队的纪律散漫,他们采用的战术不合理,我军认真分析了对手,采用穿插战术,分小队对印军实施包围,就连他们的王牌部队都无一幸免。可能大家会很疑惑,苏联和美国不是支持印度么?它怎么会还是这么不经打?
美国和苏联确实援助了印度武器,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帮助印军,他们都希望印度可以赢,可是印度失败后这两国并未出手。一是很不划算,他们支持也只是幕后,要是摆在明面上就是地区性战役,没有真的和中国打这个打算。况且中国赢了之后主动停战,选择和谈还归还了俘虏和缴获的武器,这种行为在国际上赢得好感,美苏再发难也不合适。二是美苏两国还在忙着较劲,也没有多余的功夫再去招惹一个大国,所以印度说到底还是在孤军奋战。
㈩ 印度德里苏丹国被谁推翻
1526年4月帕尼帕特一役,巴卑尔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良的军骑,以少胜多,战胜兵力4倍于己的洛迪王朝末王易卜拉欣,结束了320年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巴卑尔顺利地攻进了德里苏丹国的都城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