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如此贫瘠却有大笔军费购置武器,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实际上印度和多数人印象中贫瘠落后的形象差别很大。就拿中国相比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要小很多但是在气候自然资源以及耕地资源等方面,印度都大大超过了中国。这就为印度的农业和种植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现在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工业领域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印度对于工业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在钢铁机械,精密仪器汽车的领域,印度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② 印度主要产业是什么
印度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工业、旅游业以及对外贸易。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简介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语:TheRepublicofIndia,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自然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
③ 印度经济情况如何为什么
印度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 10 至 15 年内成为经济强国之一,这得益于其强大的民主和牢固的伙伴关系。按当前价格计算,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卢比。根据 2021-22 财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临时估计,22 财年第一季度为 512.3 亿千万卢比(6949.3 亿美元)。
根据经济事务部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2 财年第一季度,印度的产出同比增长 20.1%,恢复了 20 财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产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实际总增加值 (GVA) 在 22 财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长 18.8%,恢复了其相应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财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财年,印度的经常账户盈余占 GDP 的 0.9%。经济复苏的增长是由于政府继续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种覆盖率,这也为进一步振兴工业活动提供了乐观的前景。
④ 印度的经济支柱是什么
1、印度优先发展服务业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经济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就是工业,主要是制造业;最后一个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在工业革命以前都是农业为主的,工业革命后才开始有工业和制造业,而历史上的大国几乎都是工业强国,荷兰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贸易立国的,这是算是服务业,优先发展工业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工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业人口的转换问题,随后就会迎来城镇化,城镇化的提升带来的是服务业的需求,这是之前很多国家走过的老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国内的消费能力较低,无法自行消化工业生产能力,只能出口给其他的国家,利用出口的优势来发展过来的工业/制造业,中国走的是这样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从1991年开始“改革开放”后实施市场经济的政策,但是在经济的发展策略上是优先发展服务产业的,制造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其中个中原因有多种,印度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间是联邦的体制,要发展制造业就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但是因为中央协调的能力较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统一协调能力,导致基础建设停滞不前。没有基础建设,制造业就难有大的发展。
还因为宗教信仰,比如种姓制度,导致人口的流动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业市场是自由交换的。土地的私有化也为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合约谈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难做统一的征收和规划,私人之间的谈判成本太高,尽管现在印度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进展依然缓慢。
2、印度的农业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印度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中国的农业占GDP的比重曾经是同样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总体而言印度的农业比重还在中国之上,印度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了42.8%的比重,这是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了。不过整体来看,农业所占的比重是逐渐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这个比重已经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点下降了28个百分点,这个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只有4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虽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绝对值还是非常低,大概是相当于中国20年前的水平。印度单靠服务业的发展是无法解决贫困问题的,发展制造业是唯一的出路。
⑤ 反超英国,印度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靠得到底是什么
在2010年中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之后,全球经济排名中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印度。印度在世界GDP排名中从2010年的第九位(有一种说法是第十一位),一跃成为巴西、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第五位,连任。而这次超车有望成为历史。以印度目前的经济活力和潜力,它无疑将继续向经济低迷的英国靠拢,将这个前殖民宗主国甩在身后。一些报告显示,到2029年,印度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英国GDP的减弱也是英国新任首相要公布的一个不受欢迎的结果。彭博社报道,英国保守党成员将在伦敦时间周一(2022年9月5日)选举新的首相,英国外交大臣利兹·特拉斯 预计将最终战胜前财政大臣苏纳克,赢得选举。而英国新任首相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具体的。英国目前正面临着40年来最快的通货膨胀,由于看不到缓解的迹象,英格兰银行认为,通货膨胀可能要持续到2024年。同时,经济增长放缓,加上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英国和欧洲的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预计将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将英国经济推向衰退。
⑥ 印度如此贫瘠却有大笔军费购置武器,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印度人口众多,大部分人们从事农业或者旅游业,印度的年轻人从事IT工作使经济得到发展。加上政府推行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给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
还要另一方面的原因印度高等教育发达,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成为技术支持的中心。虽然印度制造业比起中国来依旧十分落后,但是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在服务业上,凭借政策和先天优势,印度已经远远领先于依旧满足制造基地地位的中国。
⑦ 印度次大陆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税,税率一般为总产量的1/6,所以国王又被形象地称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专门税收官员收税,一般由村社长老协助。
⑧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靠的是什么在拉动经济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除了依靠本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就是依靠对国外科技公司的强取豪夺来充盈自己的GDP。
一、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除了这些印度本身就有的因素以外,印度的经济能够发展的这么快,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国外企业的强取豪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小米等中国制造企业在当地就屡次收到了印度政府开出来的罚单,而且不仅要对相应的财政支付进行处罚,还要追溯某些两个国家的公司不一样的处理办法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印度不仅靠着自己的因素发展,而且还靠着掠夺国外大型企业的财富发展,今年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海外的工厂已经被印度政府搜刮了一遍。
⑨ 印度的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什么
提起印度,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歌舞,咖喱和神油。印度作为一个南亚地区的大国,其经济体两还是不小的。之所以印度的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增长,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新德里地区的电子科技非常发达,而且这些企业都是印度的龙头奇特。其次就是印度的旅游业还是非常发达的,所以带动着印度的服务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最后就是印度的制药业和石油加工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也是不小的。这三者基本上是印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依靠和依赖了。
最后就是印度的制药行业和石油加工行业,近几年发展势头也是非常厉害的。从《我不是药神》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的制药业的力量。而且实际上印度的制药业也的确非常发达,许多生产药品的大厂都选择印度作为代工厂。其次还有印度的石油加工业,印度的石油加工业也非常发达,毕竟印度紧挨着印度洋,有大量对海底石油进行开采的技术和需求。
⑩ 印度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1、【服务业】
占印度GDP55.1%。主要部门有贸易服务、金融服务、运输、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等。2007/2008财年增长约为10%。2006年印度软件服务业产值约396亿美元,其中出口314亿美。
2、【旅游业】
旅游业因其良好的社会和创汇效益被印政府列为发展重点,该产业已成为主要创汇部门和重要的就业创造部门。
旅游业直接提供约519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访印外国游客人数约为443万,比上年增长14.2%,创汇约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运输】
铁路是最大的国营部门,是印主要运输手段。铁路部门实行单独预算,每年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起提交议会讨论通过。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和客运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世界第17位。
(10)印度国家主要收入靠什么扩展阅读:
支柱产业原则:
1、突出重点原则
“大而全”、“小而全”,观望、攀比,这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常见的一种小生产习气,是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生产效率低下、重复发展、恶性竞争的根源。
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
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技术开发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还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
只有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注入支柱产业,才能使其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投资成本利润最大化。
3、扶持培育原则
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
尤其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军事和各种非经济因素影响客观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规范作用和行政干预来引导支柱产业发展;实施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来扩大和改善投资、融资机制。
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向境外发展,尽快形成跨国大集团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