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麦加古城在印度吗
这个确实是在印度的,本身的话,卖家古城的话就是古印度的,所以它的遗址肯定也在印度,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具体的位置要考古才知道的
⑵ 上里古镇景点介绍
上里古镇景点介绍如下: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
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2013年6月5日挂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地理环境
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
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也称“蜀身毒道”,总长200公里,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工古道进入 的重要驿站。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⑶ chennai是哪里
chennai是哪里
chennai是哪里?很多人对于chennai不太了解。chennai是印度的港口,chennai原来叫马德拉斯,位于印度南方省份泰米尔纳德邦。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chennai是哪里的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金奈(泰米尔语:Chennai )以前称为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东岸的一座城市。
它坐落于孟加拉湾的岸边,是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区之一。
金奈在印度半岛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上,面积13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27万,包括郊区在内448万(1981年)。居民大部分操泰米尔语,还有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和英语。
城市以圣乔治堡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市中心在圣乔治堡的东南角。主要街道大多呈南北向。城西和西南部为高级的住宅区,有岛地空间和公共建筑相隔,工业区分布在城北和西北郊区,尤以铁路和公路沿线发展迅速,在市区最西南和南部,为新居民区。居民住房密集,一般按不同阶层和宗教信仰构成传统的居住区。金奈是南印度交通枢纽,印度第四大商业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班加罗尔新经济中心,被誉为“印度硅谷”,为全球十大科技都市之一。
金奈还是印度南部最大的贸易中心,输出皮革、铁砂、机织和手织的棉织品、棉花、花生、云母、咖啡、烟草和檀香等;输入小麦、机械、钢铁、肥料、纸张、药材、煤、石油和石油制品等。印度独立后发展成工业中心之一,从1956年起发展较快,以轻工业、棉纺织工业为主,还有车辆、电机、橡胶、制革、榨糖等规模不一的工厂。除1969年设炼油厂提炼进口原油外,汽车、造船、化肥等重工业已渐占优势。
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
回顾与历史
钦奈港口原名马德拉斯(Madras),被许多人称为“通往南印度的门户”。钦奈港口位于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外的科罗曼德海岸,距科钦港口东北约565公里,距孟买港口东南约一千公里。钦奈港口是重要的文化和行政中心,也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 2001年,超过430万人居住在城市中,超过650万人居住在钦奈港口的市区。
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是印度最古老,最大的商业港口之一。在开始其在海上贸易中的作用之前,它是旅行者的重要港口。钦奈港口是泰米尔纳德邦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印度南部蓬勃发展的制造业的增长而言。它的主要产业包括生产车辆,橡胶和化肥的`工厂,以及电气工程和炼油厂。离开钦奈港口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铁矿石,皮革和棉纺织品。进入钦奈港口的主要进口商品是小麦,原棉,机械和钢铁。
chennai港口港口历史
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在许多南印度王朝(包括帕拉瓦(Pallava),潘迪亚(Pandya),乔拉(Chola)和维杰纳加尔王朝(Vijaynagar dynas))的统治下,金奈港口周围地区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行政和经济中心。
Mylapore的古镇,现在是Chennai港口的一部分,是6至9世纪统治的Pallavan王朝的重要港口。 1522年,葡萄牙人在今天的钦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一个港口,将其以圣托马斯的名字命名为圣多美。
荷兰人于1613年到达位于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以北约33公里处的Pulicat。16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Vihayanagara国王Peda Venkata Raya手中购买了一条海岸线,而地方统治者Damerla Venkatapathy则给了允许英国人在现场建造仓库和工厂。第二年,英国人建立了一个名为马德拉斯(Madras)的殖民地,并在未来的钦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圣乔治堡。
1746年,法国军队攻占并掠夺了马德拉斯,圣乔治堡和周边村庄。三年后,根据《艾克斯·拉·恰佩勒条约》,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和城镇被归还英国。然后,他们加强了防御法国和日益强大的迈索尔苏丹的钦奈港口的堡垒。
1700年代末期,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区都被英国人征服,他们以马德拉斯/金奈为首府,建立了马德拉斯总统府。未来的chennai港口钦奈港在英国统治下繁荣昌盛,成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城市中心。
当时,天然港口是如此之浅,以至于船只不得不在海上锚定一公里,然后使用Masula船将货物运往金奈海岸。货物损失很高,在1861年建造了一个能够停泊较大船只的335米长的码头。一场飓风在1881年摧毁了该码头,并于1885年对其进行了重建。
在19世纪后期,印度的新铁路将钦奈港与其他重要城市相连,例如英国殖民地的孟买(孟买)和chennai港口加尔各答(加尔各答)。随着更强的通讯和贸易路线,港口继续发展。
1904年,增加了新的东北入口,以控制流域的淤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在钦奈港口建造了新的码头。南码头于1913年开放。西码头的五个泊位在1916年至1920年之间开始运营。
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遭到三军同盟攻击的城市。1914年,一艘德国巡洋舰SMS Emden炮击了该油库,并使用印度洋的运输航线突袭了船只,破坏了贸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金奈港口获得了新的设施。在内港,北码头始建于1931年,南码头II于1936年开始担任Ambedkar码头博士。
1947年,印度人赢得独立,钦奈港口成为马德拉斯州的首府,该州于1969年更名为泰米尔纳德邦。
1961年,印度总理巴哈杜尔·沙斯特里(Bahar Shastri)为chennai港口钦奈的贾瓦哈尔码头(Jawahar Dock)揭幕。 Bharathi码头建在外港,可处理吃水深达16.2米的船只。 1970年,建造了一个石油码头来处理运往Manali炼油厂(今天的Chennai Petroleum Corporation Limited)的原油进口。 1974年,铁矿石泊位被添加到chennai港口金奈港口,以出口到日本和其他远东国家。 1985年增加了另一个跳船码头,以满足对原油和石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⑷ 洛带古镇的全面资料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座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⑸ 探询古镇的历史
枫泾镇
历史地理:古镇枫泾,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已成村落,原名白牛村,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弃官隐居于此,仰其清风亮节,又名清风泾。元代至元年间始立为镇,初称白牛镇,别称“枫溪”,因镇内河道稠密,镇域形似荷叶,而且荷花甚多,故俗称芙蓉镇。
古镇枫泾曾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明朝宣德五年枫泾以界河为线,一镇跨吴国、越国两地,分为南、北两镇,南镇属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北镇属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直至新中国成立,南镇并入北镇,划归上海市管辖,统一称松江县枫泾镇,1966年再划归金山县(金山区)。
古镇枫泾河多、桥多、庙宇多、名人多、里弄多,具有典型的江南风貌,有大小河道20多条,古桥50多座,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其中元代致和桥历史最长。有庙宇30多座,最古的有距今1800多年,三国时期的“梧桐禅院”,还有名闻江南的清康熙皇帝御书匾额的“性觉寺”。特有的“桥连庙,庙里桥”为古镇枫泾增添一宝。古镇枫泾文化底蕴浑厚,名人辈出,有历代进士53人,举人125人,宋代有屯田员外郎陈舜俞,明代有随郑和下西洋的御医陈以诚,清代有状元蔡以台,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一带围棋国手顾水如,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画大师程十发,漫画家丁聪等。古镇弄堂有20多条,幽幽情深长30-500米不等。
黎里镇
地理:黎里镇地处江苏省吴江市东南部,距苏州市区40公里,位于苏、浙、沪之要冲。太浦河穿越古镇,东接汾湖,西连京杭大运河。318国道及市建公路交错纵横,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城镇以市河为主干,形成以市河为发展轴的双面沿河街道。河、街、巷形成古镇空间的主体骨架。
历史:唐末名为黎花村,宋朝就成市集,因在大运河边,因此一度繁华,它与吴江的同里,吴兴的织里,常熟的古里,共称江南“四里”。明代已为巨镇。
人文:柳亚子。近代着名文学家,文学革命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让人得知黎里的最大原因。 清代爱国将最后在治理黄河的工地上因公殉职。徐达源,自幼工于诗文、善画墨梅、撰写《黎里志》。他的《紫藤花馆》藏帖流传海外,日本人奉若珍品而置于圣庙。他的夫人吴珊珊着有《写韵楼诗集》。倪征,当代黎里人的骄子,他荣任国际大法官,作为唯一的中国法官昂首于联合国国际法院。着名诗人陆龟蒙、陆游,也曾云游黎里镇吟诗填词。
文物:暗弄、河端口和栓船鼻是古镇的三大特色,古桥也特别多,其余有柳亚子故居、端本园、鸿寿堂和洛雅*堂、禊湖道院、周宫傅祠、东圣堂、写韵楼、退一步处、天主教堂、基督堂、翳桑文艺研究社旧址、中共黎里支部秘密印刷点旧址、中共淀山湖工委秘密工作点旧址。
感受:1994年,我在回上海的途中看见了这个路过的小镇的名字,出于好奇,我去图书馆查了和它有关的资料,由此我认识了后来成为我景仰的柳亚子先生。黎里虽然不是柳亚子的诞生地,却是他长大并从事文学和革命活动的地方。古镇保护得比较完整,宽阔的太浦河、多而整齐的河端口、别具一格的暗弄、和数量众多的古桥使我一次次地惊喜。遗憾的是,由于当地人较差的保护意识,原本堪与西塘媲美的廊棚已拆得断断续续,市河成了生活垃圾的最终去处。一些明清时期的民居也早已改得面目全非,而显得十分不协调。总体来说,黎里拥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景观体系和风貌景观体系,如能加以保护,其价值不比目前已开发的古镇差。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游历完全部,(由于没有旅游开发的关系,很多景点需要自己花时间寻找)下次会再来。顺便提一句,今天高温实在厉害,途中中暑也是我无法继续下去的原因之一。
千灯镇
历史:这是我走村穿镇的第一站。之所以第一站选择千灯,多多少少是因为它的名字。如此美丽的名字赋予了我许多想象这个小镇的空间。但事实上,它的名字是流传下来的误读。相传吴越争霸的时候,从姑苏一路建造烽火台,造到第一千个墩的时候,就有了千墩,后以讹传讹,成了千灯。这样算来,千灯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地理:隶属昆山市。南与上海青浦区相接。古镇区主要分布在千灯浦河东西两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主要文物基本分布在石板街上。
人文:你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很熟悉吧,千灯就是说这句话的伟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另一名生长在这里的顾姓人??顾坚你可能没听说过,但他首创的东西你一定如雷贯耳,那就是昆曲。
文物:石板街、秦峰塔、延福寺、顾炎武故居及亭林墓、少卿山遗址、沿河明清建筑、双井、石拱桥
感受:整个千灯的行程在滂沱大雨中进行。没有带伞,也没有时间躲雨,狼狈的样子自然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千灯作为回报,向我展示了另一番江南小镇的景象,寂静空廖的巷子、光滑发亮的石板路、朦胧的河道和驳岸,以及好心邀我进屋躲雨的当地人。遗憾的是,五座石拱桥政府已经或正在翻新的有三座,顾炎武故居开始仿造苏式园林的样子,大肆建造起了后花园,至于扩建后花园的面积,反正当时我是被愣在了那里。延福寺正在广积香火钱,正在建造的新大殿雏形犹如一座气派的商场,而原来残存下来的大雄宝殿已不见踪影。就目前来说,千灯给我的印象相当不错,但将来,我不敢去想。
沙溪镇
地理: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中部。东连金浪镇、南临城厢镇、西与昆山、常熟交界、北接归庄镇。历史:镇始建于元末,明朝时候,市镇日趋繁荣。山系道御史曹逵、监察御史苏赞、刑部郎中叶遇春等达官纷纷在这里建造府第,成为太仓一大镇。到民国年间,仍为巨镇。素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
人文:沙溪镇是引进西方文化较早的镇,明清时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学。史学家桑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堡、现代舞先驱吴晓邦、国民党元老陆京士。
特点:“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这是对沙溪水乡风貌的最真实写照。
感受:很高兴飞鱼、罂粟和玻璃人加入了这次的走村穿镇活动。我们的行走和关注,就是我们对古镇所能作出的力量。沙溪的文物保护工作是我目前走过的村镇中最差的,但它目前的景色依然是我见所过的数一数二的。可想而知,沙溪曾经拥有过多么丰富的历史遗产。它的处处雕花的民居特色在江南古镇中非常少见。它的三座古桥的历史价值甚至超过了周庄。三里长街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亦实属不易,如果再不保护,就像我们在途中所说,一半的沙溪已经被毁,另一半的沙溪也快了。希望大家都能像飞鱼他们一样,给那些不被人知而危在旦夕的古镇一点关注的目光吧。
金泽镇
地理:金泽离青浦城区22公里,北有烟波浩淼的淀山湖,南连江苏流入的太浦河,还有鼋荡等湖泊水域。贯穿全镇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并有多条支流汇集而来。整个镇区面积有14万多亩,陆地面积仅为1.2万多亩,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当地人视水为宝,早有“穑人获泽如金”之说,这是金泽镇名的由来。金泽镇是上海唯一位于两省一市交界处的镇。
历史:关于金泽镇的历史能查到的资料比较少,大多散落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金泽始于宋,因宋朝南迁而进一步兴旺,到了元朝,则达到鼎盛时期。
文物:金泽最重要的宝藏就是桥。据史料记载,金泽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桥桥有庙、庙庙有桥”之谚,所以享有“江南第一桥乡”的美誉。全镇现存古桥21座,是上海保留古桥最多的镇,其中普济桥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单孔石拱桥。最有文物价值的桥有:迎祥桥、天皇阁桥、如意桥、普济桥、放生桥、万安桥、塔汇桥、普庆桥、林老桥
宗教建筑:总管庙、杨震庙、颐浩寺、关帝庙、耶稣堂
古街:下塘街、上塘街
民宅建筑:许宅、陈宅、陈家仓库 、朱宅 、陆家厅、王宅
古树:寺内小银杏、港东银杏树
感受:金泽有着非常丰富的景观资源,而且保护的也都比较完好,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去之前,我意外地查到了很多有关金泽景观的各种民间传说,说明金泽同时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绝对不亚于朱家角,这是一颗真正躲藏在江南大地上的珍珠。
⑹ 沙溪古镇的主要景点
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着一个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对外交流三大丝绸之路之外的一条大通道,因交易的运输过程主要通过马帮,其主要交易对象是茶、马,故世人称为“茶马古道”。沙溪处于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再加上南诏、大一国石窟的开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成为贸易集散地、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集商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古镇,可谓显赫一时。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又逐渐建成了以沙溪为中心的四大盐井――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为沙溪的发展锦上添花,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四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盐井的发现与开采,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陆路码头作用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举足轻重的盐都,从而进一步推动沙溪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沙溪成为茶马古道上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必然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沙溪一时成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从而推动沙溪地区成为洱海地区佛教密宗宗教活动主要地区,使沙溪因此成为上经贸发达、文化繁荣的古镇。
古镇沙溪,走过一个发展、壮大、辉煌、衰落的过程,只留下了无声的石桥、古道、古街在悄悄诉说着它的过去,只有黑惠江水无声地把沙溪在茶马古道上的辉煌历程带入遥远的大海。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坝子中央鳌峰山鳌头位置,黑惠江“S”型大弯环的顶端,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历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称为“南塘”,明朝后期,因兴教寺而起名,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思是地方。位于兴教寺旁边,呈四方形的街子,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称由来。
走过黑惠江畔的古石桥――玉津桥,沿着古道行走约100米,一个用土坯做成的寨门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被村民称为“街子门”的东寨门,表示进了此门就是集市。此寨门用土坯镶砌而成,比起其他地方高大、威武的石砌城门而言,虽显得有点寒酸、土气、狭窄,但却向世人展示了茶马古道集市的城门样子――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的土坯墙门。寺登古街共有三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西藏地区)。
经过寨门,一条狭窄、深长的古巷道悠然而来,两边残旧的古铺悄然耸立在巷道两边。浓浓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们不禁想到古时马帮进寨门过巷道的情形。现在,寺登有三条古巷道仍然被当地人称为“街子巷”,意思是寺登历史上的第一笔生意是在巷道成交的。现今三条巷道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来,置身其中犹如回到茶马古道巷道的昨天,给人一种追古怀今、联想翩翩的感觉。
狭长的巷道的尽头,是寺登的经贸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其中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在年的古槐树。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者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整个街场四周商铺马店林立,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
寺登四方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店住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表演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它是整个街场历千年而不衰的保证。前铺后马店简单地说就是临街、临巷的房子开成商铺,主要用来做生意或出租给别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开成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住宿、存货、存放马匹。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均是这种商业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茶马古道集市幸存下来的惟一集镇。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划定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筑高三层,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飞。虽经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风貌。古戏台与兴教寺遥相响应。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什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同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沙溪古桥
每一个沙溪人都以能够登上古戏台表演为荣,视登台表演为沙溪人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成为外人眼里的“歌舞之乡”。沙溪白族是“歌舞的民族”,一句在马帮里流传的“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就道出了马帮心中的沙溪。
漫步古街红砂石板,登上古戏台,看一看四方街铺面和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桥,到兴教寺感受各种流派佛教合而为一的寺庙,听一听沙溪洞经古乐,体会古老民族的古音乐的韵味,看一次白族传统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传统的肖拉者舞,听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调,尝一尝沙溪土特产地参子、松茸、羊乳饼,我们为茶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个完整的古集市而庆幸。
⑺ 光禄古镇的简介
光禄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北部12公里处,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现保存有众多高品质的旅。光禄古镇素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的美称。姚安高氏曾为南诏,大理国两朝权臣、元、明、清三朝姚安府,姚州两级土知府和土知州。 它是一个以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的小镇,一年四季,田园景色轮回变化,展示了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画卷,形成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南永公路穿境而过,缩短了光禄与昆明、攀枝花、大理、楚雄等大中城市,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整个古镇建筑成“坤”字型,古建筑众多,古镇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一个重要据点。中国第一个福文化古镇——光禄古镇。为了突出光禄古镇的特色,姚安将重点突出光禄古镇“福”、“寿”、“禄”、“喜”的四大特色主题,让游客在休闲中就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光禄古镇是姚安县的北大门,它是一个以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的小镇,一年四季,田园景色轮回变化,展示了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画卷,形成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大家可以看到土主信仰、道教、佛教在这里并存,这是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地方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光禄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历史上曾被誉为“文献名邦”。光禄镇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佳话,涌现了高奣映、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境内有始建于唐天佑年间的龙华寺,有元代设置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有文昌宫、三丰祠、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历史上的“光禄八景”:“佛寺寻春、凤岫雪梨、小桥新柳、佛院探幽、高陀夕照、镜棚夜月、登瀛晚眺、西来赏桂”令人神往。 光禄古镇布局独特,从龙华寺连文昌宫至军民总管府接东关城门形成一条建筑主轴线,贯彻在“坤”字型的民居街道上,东、南、西、北四关连接四方,形成了“坤”字形的独特建筑布局
⑻ 喜马拉雅山脉靠近印度地界的地方,有什么人住在那里
喜马拉雅山原始部落:男不婚女不嫁,传宗接代仅靠“一夜情”?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人会因为工作生活中的烦而选择逃避,在逃避后就该想着通向一个促使自己身心愉悦的地方。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们,去的最多的就是周边的古镇村落,虽然也有商业化的印记,但也是一处闲下心来的好去处。
如果有卓巴女孩看中男孩,就会向男孩捧上一束花,男孩接上花后,女孩就会牵上男孩羞羞地回到闺房。面对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对于一些一夫多妻的国家而言,卓巴女孩更像是在沿袭一妻多夫的习俗。不过细细说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情民风,还是要尊重他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