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服饰有什么特色
纱丽 (又称纱丽服)是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用印度丝绸制作的莎丽一般长5.5米,宽1.25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将末端下䙓披搭在左肩或右肩。提到印度的衣,人们肯定会马上说:“印度有纱丽”。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据传,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就常见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纱丽的式样繁多,不拘一格。 每逢喜庆的日子,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喜爱的纱丽,点上传统吉祥痣、涂上迈何迪,逛街串门、访亲问友。纱丽因穿者的贫富也有不同,穷人穿的纱丽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贵妇人则穿的是丝绸或薄纱制的纱丽,上缀以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了纱丽之外,印度妇人还有一种衣服也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叫“古尔蒂”;下身则是紧身的裤子,名叫“瑟尔瓦”三再加一条纱巾往脖子上一围,长长地向后飘去。
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是“托蒂”,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种衣服。“托蒂”其实也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随着社会发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进,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个别上穿“古尔达”、下围“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内情的外国人往往以为这些人无足轻重,实际上这种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不过,在城市里,男子服装已经趋于西化,西装差不多是最为普遍的男子服装,即使不穿正规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衬衣和长裤。印度男子,特别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常穿一种很像“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兜,再别支钢笔,看上去也是满精神的。
❷ 印度的传统服装说明
纱丽 (又称纱丽服)是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用印度丝绸制作的莎丽一般长5.5米,宽1.25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将末端下摆披搭在左肩或右肩。
“纱丽”(Saree或Sari),是印度女性心中舍弃不了
的一种情结,印度人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诠释着他们对于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有人说“如果泰戈尔的诗里有最高超的理想主义,那么纱丽里就有女人最美丽的情怀”,委实如此。纱丽之于印度女性,不啻汉服之于中国女性、奥黛之于越南女性、和服之于日本女性,雅致而又不落奢华,清婉而又不失庄重,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街区,还是在幽静的乡村巷弄,无论在婚丧宴席的重大场合,还是在上班劳作的日常生活,几乎无处不能瞥见飘逸、妍丽的“纱丽”。尽管婚后的印度妇女普遍日渐体态丰腴,但只要她们裹上纱丽,半是遮掩半是敞露,隐隐绰绰的身姿美感立生,顾盼神飞,慑人心魄,使得声名远播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也不禁慨叹:印度纱丽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
❸ 印度的服饰是什么
印度服饰:纯天然的棉、麻、丝面料,绝对植物颜料染色,采用印巴地区独特的手工印花、蜡染、扎染,配以传统的手工绣花、镶丝、钉珠、嵌亮片工艺,大色块的拼接运用,民族图案的装饰,将印度服装文化尽情展现。款款风情,件件经典,与现代服饰搭配,让您体验异域民族服装和最新的流行时尚相结合的独特感受……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较正式而又要求体现民族特点的场合,多数都穿"尼赫鲁服"。这种服装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装,即"民族服装",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山装",只不过上身稍长一些,扣子也多出几排。另外,在现代城市,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人逐渐增多。但乡下的农民则仍以穿围裤陶迪、三角裤和赤脚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冬天天气较冷,在单衣外面披一条线毯或毛毯,即可御寒过冬。
印度妇女的服装则比较艳丽,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些绣上花,爽心悦目,有些镶上镜片,光彩照人。纱丽是印度妇女最钟爱的传统服装,不仅印度人喜欢,就是外国人也为之陶醉。在穿纱丽的时候,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脯紧紧包裹起来,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由于纱丽本身非常轻薄,容易透光,所以衬裙的颜色与纱丽要相配。印度妇女有个习惯,就是肚脐随便露,但大腿小腿则万万不能露。
❹ 印度人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男人是印式长袍,女的是纱丽。印度人认为纱丽最能表现女性的形体之美。
印度那么热,为什么不穿短袖呢?我去了以后才知道,是为了防晒防蚊。
❺ 印度的服装给你哪些地理信息
首先印度的服装多为丝制或麻制,主要因为印度这个国家所处纬度低,长年高温,夏季有40度往上的高温,冬季也有20多度,丝麻这类材料做的衣服透气性好,利于散热,所以通过服装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气候是长年高温的!其实印度人喜欢带头巾,这是一种穆斯林的信仰。通过这个就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
❻ 描述印度服饰与民俗
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人已经开始讲究服饰。人们普遍能够享用棉布服装。现存于德里印度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文明已经相当发达,妇女喜欢佩戴项链。公元前5世纪时,亚裔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观察到印度人用棉花织布制衣,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棉花的用途很可能是印度人首先发现的。在公元前3世纪或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制造的丝绸已为印度人所知,但开始大量输入印度则是在公元1~4世纪期间。6~7世纪时,印度人已能自己生产丝绸,主要为贵族和富人所用。由于气候炎热,印度古人多用一块棉布裹身,十分便捷。大多数普通男女不穿上装。在现存印度古代壁画和雕刻中,女性通常都裸着上身。徐悲鸿在印度绘画《愚公移山》时所用孟加拉男性模特,都裸着上身,应是现实劳动生活的反映。古代只有军人和在印度的外国人等少数人穿缝制的服装。北印度人在冬季使用质地较厚的头巾或披肩保暖。
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后,使印度的服饰发生了变化。男性开始效法莫卧儿人穿缀有纽扣的服装,女性则开始穿裙子、罩衣和戴头巾。英国等欧洲殖民者在近代侵入印度后带来了西方的服饰文化,使印度服装文化呈现绚烂多彩的局面。18世纪时,印度教妇女普遍穿用的现代纱丽发展起来。纱丽的质地为丝绸或棉布,通常长4.5~8米,宽1.1~1.3米。穿时首端缠在腰际,中段绕过胸前,末端搭在肩上。纱丽在印度的地位与和服在日本略同。男性多穿棉布或纱布缝制的服装。不同教派的服装有所不同。例如,锡克教徒头包红巾,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印度服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出现西化现象。
印度古代服装虽然简洁,但首饰却富丽而又繁多。妇女普遍佩戴金银和宝石饰品。她们使用的首饰包括耳环、耳坠、鼻饰、项链、项圈、手镯、戒指、脚镯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印度妇女舞蹈时脚镯声声,节奏明快,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度古代男子啊也戴耳环。现代男性戴戒指者颇多。
❼ 印度女子服装的特点
你好。
薄、透、飘逸和极具垂感是印巴服饰的最大特点。
传统印度女人的服饰分三部分,乔丽衫是紧身的短上衣,衬裙是围在纱丽内的宽松长裙,最外面的是纱丽。纱丽的颜色大胆鲜艳,除有桃红、艳橘、火红、宝蓝等各单一颜色外,还有各式传统花纹。纱丽的质料品种多样,以棉、丝为主,品质较好的还绣嵌金纹。
纱丽的穿法繁简不一,大致可分包头式、披肩式、垂挂式3种,穿法无硬性规定,可依个人喜好。在公司行号上班的女性,大部分采用较正式的披肩式穿法;而在路上随处可见比较随意的,大多是包头式或垂挂式。另外,晚宴上则以较浪漫的垂挂式居多,将纱丽的尾端轻披肩上,让一端布料顺其自然垂挂于手臂上。
印度女性黝黑深邃的脸庞中那一点朱砂,显得特别突出。这点朱砂,在传统印度习俗中代表已婚的身份。现已不那么严格了,朱砂的颜色也各式各样,且式样日益新潮多变。搭配身上从头额、颈肩、耳朵、手腕、手指、足踝甚至鼻环上的各式金银饰物,越多越闪亮,不仅漂亮,也是身份的代表。
❽ 各个国家的服饰特点都是什么
1、中国
汉服,即中国国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❾ 印度女子服装的特点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用一块长6米左右、宽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兹的宽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
❿ 谁能介绍下印度服饰
印度民俗风情-衣着特色
衣着特色
印度人的衣着打扮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于其他民族。印度人顽强而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在服饰上的悠久传统和审美习惯,并不无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着印度服饰的美丽与雅致。
印度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学会了“纺线织布”,有了棉织品,进入印度河文明时期,除棉织品服装外,也出现了麻织品、毛织品和丝织品衣服。到了吠陀时期,服装趋于考究,分内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颜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制成,外衣用金线刺绣,有了纱丽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儿人进入印度后,萨尔瓦、衬衫、短上衣、男长裤、帽子等外国服装也随之传入,但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围巾,缠头巾等。欧洲人大量进入印度后,又输入了西服、领带等欧洲服装。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有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传统服装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现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无领或圆领的长衫和宽松的围裤陶迪,头上缠上厚厚的头巾。长衫一般长不过膝,围裤垂至脚面以上,头巾长达几米。头巾的包法各式各样,多达十几种,从头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印度教徒谁是锡克教徒。头巾的颜色不一,有白色、红色等各种颜色,其中以拉贾斯坦人和锡克人的头巾最为艳丽。印度教徒缠头巾是一种传统,也是为了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纯属个人行为,不愿意缠可以随时摘下来。而锡克教徒缠头是他们民族的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规,不能轻易摘下来,如果别人要他们摘下头巾,无疑是对锡克人的侮辱和挑衅。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较正式而又要求体现民族特点的场合,多数都穿“尼赫鲁服”。这种服装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装,即“民族服装”,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山装”,只不过上身稍长一些,扣子也多出几排。另外,在现代城市,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人逐渐增多。但乡下的农民则仍以穿围裤陶迪、三角裤和赤脚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冬天天气较冷,在单衣外面披一条线毯或毛毯,即可御寒过冬。
印度妇女的服装则比较艳丽,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些绣上花,爽心悦目,有些镶上镜片,光彩照人。纱丽是印度妇女最钟爱的传统服装,不仅印度人喜欢,就是外国人也为之陶醉。在穿纱丽的时候,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脯紧紧包裹起来,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由于纱丽本身非常轻薄,容易透光,所以衬裙的颜色与纱丽要相配。印度妇女有个习惯,就是肚脐随便露,但大腿小腿则万万不能露。
纱丽布料长度一般5-8米,宽度1.25米,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丝绸等,刺绣图案不拘一格,变化无穷。披戴方法雅致多样,因不同地区和个人爱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缠绕全身,有的连头裹起,有的看起来好象是穿长袍,也有的地区妇女把纱丽披到两腿之间,而最普遍的方法是从肩膀上缠着全身披戴和打折。妇女们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浅黄色、浅蓝色、浅绿色等,冬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雨季时多为深绿色。
纱丽受到印度各阶层妇女的喜爱,不管是上层社会的显贵夫人,还是终日忙碌的农家妇女,都穿着同样式样的纱丽,所不同的只是质地。名门贵族往往身穿丝绸纱丽,有的上面还镶嵌无数宝石或玻璃镜片,光耀夺目,她们往往有几十条、上百条颜色不同、图案各异的纱丽,根据自己的心情、爱好和场合选择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纱纱丽,件数也比较少。因其端庄含蓄而雅致大方,纱丽也受到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青睐,他们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纱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传统服饰之王纱丽的无穷魅力。
印度穆斯林妇女习惯头戴面纱,有些人甚至在吃饭或喝水时也不摘下来,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从前,穆斯林妇女不戴面纱不能出门,即使坐在轿子和马车里也要戴面纱。现在,印度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情况有所变化,有些较为开化或发达的地区,妇女并不戴面纱,但就多数地区而言,仍然戴面纱。印度穆斯林讲究穿戴,穆斯林服装式样很多,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变化,衣服和帽子的种类及样式不尽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装最为闻名。
加洛山区的土着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绝大多数男子只穿一条三角裤,遮住下身,妇女在腰间围一块齐膝长的黑布,上身穿一件护胸衣,一些妇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头上缠一条家织的布带子,在特殊场合,戴一条镶边的红绸子,头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着头顶。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国式衣服。
更多印度信息请参考 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