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财政收入下降了多少

印度财政收入下降了多少

发布时间:2022-09-18 20:23:44

Ⅰ 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Ⅱ 印度为什么那么穷

生产力缺陷,现存生产水平低

虽然印度的宝莱坞、班加罗尔还有智商很高的工程师群体的确值得称赞,可这些也无法掩盖印度经济的极度不发达。这从他们现存的生产水平就能够看得出来,比如说印度至今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铁,甚至“挂票”也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印度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导致了整体生产效率很低,大多数手工业工作人员都在从事一些本应该被社会淘汰的技术,如修表、修鞋等等。而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文盲占比超过一半的国家,几乎没有办法改善。

气候特征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Ⅲ 印度经济比中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吗

印度经济要超过中国在可见的将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印度经济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中国都数倍于印度,虽然印度的经济增速,去年首次超过中国,但印度的经济落后中国太多,各种基础设施太落后,人口增速太快,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超过中国,不过是一个口号,喊得越响越是心虚。就像中国经济和美国相比,经济发展速度从改革开放后都是两位数增长数倍于美国,但每年增长的数量因为人均底数太薄一直落后于美国,至今看来赶上美国都是遥遥无期,中印比中美之间差距更大,如果不是出现什么内乱导致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后退,印度度经济要超过中国希望十分渺茫。

Ⅳ 印度2016到2017财年财政收入有多少

印度2016-2017财年GDP料增长7。1% 印度统计和计划执行部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预计截至3月底的2016-2017财政年度,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7。1%,位居全球经济体前列。 ? 报告指出,预计印度本财年矿业产出将下降1。 ??8%,制造业产出将增长7。4%,服务业产出将增长6%,增幅较上财年均有所下降。但农业产出预计将增长4。1%,超过上财年的1。2%。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印度本财年GDP增长符合这一预期,其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其本财年经济增长可能低于政府的预期,因为这一预测主要是基于印度政府下达“废钞令”之前收集的数据。 ??去年11月8日,印度政府下令废除面额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相当于印度流通中的所有货币的86%。此举造成严重的现金短缺,影响到从工厂到农业供应链的支付,并扰乱了经济活动。在此之后,部分经济学家下调了对印度本财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从“废钞令”之前的7。 ??5%左右下调至6。5%—7%。

Ⅳ 印度财政结构

印度经济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仅扭转了当初经济几乎崩溃的局面,而且有几年还取得了较高的增长率。印度财政部长在公布2000~2001年度预算时称:“为了在10年内将贫穷的苦难从我们的国土上消除,我建议印度走上公正、持续、创造就业、年增长率7%~8%的增长道路。未来的10年将是印度发展的10年。”印度实行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如何?今后能否像中国那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呈波动状态
印度90年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是明显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达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连续三个年度都超过或达到7.0%。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997~1998年度开始减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长率只有4%。工业增长从1991~1992年最低值0.6%开始,经过4年的努力达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后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估计2001~2002年度的增长率只有3.3%(注: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农业的增长情况并非令人满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间,农业部门年均增长率为3.4%。与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长率却下降了31.03%,仅为2.2%(注:孙培钧:《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第二代经济改革》,载《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附加值年增长率从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减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经济自改革以来虽然出现过几年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响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印度储备银行在其2001年报告中认为,“最近的经济活动减缓似乎反映了结构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注: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关键部门的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表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情况(%)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a]2001[b]
GDP增长1.35.15.97.37.37.84.86.56.14.0
工业增长0.62.35.210.211.67.14.33.74.96.3
农业增长-2.05.84.15.0-0.99.6-2.46.21.3-0.2
财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
出口增长-1.53.820.018.420.75.34.6-5.19.519.6
进口增长-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
偿债率30.227.525.626.224.321.418.31816.217.1
注:a为临时数字;b为快估数字。
资料来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国际收支平衡明显改善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统计的出口贸易额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个年度增长迅猛,分别达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两个年度的进口增长也大幅提高,分别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长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长幅度。2000~2001年度进口增长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长相比有所放缓。印度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对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到2000~2001年度,国际收支贸易账目赤字从1999~2000年度的178.4亿美元(占GDP的4.0%)下降到143.7亿美元(占GDP的3.1%),无形收入117.9亿美元,可弥补82%的贸易账目赤字,剩余的25.8亿美元赤字约占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亿美元和1.1%相比有较大改善。外汇储备曾一度降至最低点,仅10亿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复到64亿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亿美元,2002年1月已经达到494.8亿美元。
(三)外国投资大量增加
印度的经济改革大大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投资环境改善之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第一次将眼光对准了印度。不仅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强之中的多家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国际、AT&T、壳牌、杜邦等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落户印度。从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间,印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44亿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间尚不足1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流入从1991~1992年度的1.35亿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亿美元。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份的政策,例如对电子商务、信件服务、炼油、宾馆及旅游业、制药业等部门,政府允许的外资股份最高可达100%。
随着外资政策的放开,外国资本流入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机构投资、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趋势,而外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资本流入(如外国商业借款和印度侨民存款)的比例减少,目前在印度证券及外汇委员会登记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已超过500家,其中250多家来自美国。
表2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百万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424435673824274833121828-613026
国外发行股票240152020826831366645270768
机构投资者11665150320091926979-3902135
可兑换债券43382239562020459123
总计
资料来源:《印度储备银行公报》,2000年10月。
(四)外债结构趋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举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导致外债成倍增加。据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1年印度的外债仅次于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采取了持续谨慎的外债管理政策,强调提高出口增长率,鼓励外国投资,严格控制短期债务,使商业债务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内。经过几年的努力,外债形势出现好转。首先是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从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后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更促使印度减少短期外债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债结构已比较合理。在2000年9月债务总额中,长期债务占95.4%,短期债务占4.6%,优惠债务占37.5%。外债占GDP的比率也连年下降,从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偿债率(按现行价格计算)也从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断下降,并且已经进入一个适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为16.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号债务国的印度已经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银行列入“少外债”国家。
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长期采用赤字财政的办法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当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这一部分差额通常由外资或外援来弥补,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实行赤字财政。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印度经济学家都高度赞扬过赤字财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创下了1135亿卢比的财政赤字记录。然而,高额的财政赤字也会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和通货膨胀等恶果。1991年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
印度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财政赤字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顽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从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里却一直保持在5%~6%之间。由于邦政府也存在类似的财政赤字,导致中央及邦的总财政赤字始终占到GDP的10%左右,这同改革前的情况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观。高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偿还不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产性投资,而且挤占了私人部门更有效的投资。
印度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支出。政府的补贴主要用于化肥补贴和粮食补贴上。政府通过公共分配系统以低于市场价向消费者提供6种关键性商品,差价部分由政府补贴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补贴支出为1964.4亿卢比,占当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粮食补贴就高达870亿卢比。印度通过补贴的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而不是通过建设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如灌溉、电力等来加强农业,这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这种办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难以维持的,一方面挤占了政府用于对道路、灌溉、技术升级等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挤占了银行的贷款,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
(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落后偏远的地区同较先进的地区连接起来。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以满足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来满足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及时分配,以实现经济的快速运转并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滞后,对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1996竞争力报告》把印度的基础设施排在49个国家之中的第48位(注: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对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来说,基础设施的状况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FDI(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在广义上分为三类: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其他产地寻求(注:N.S.Sin-ddhartha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I的流向不仅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该国的收入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效率的实现。FDI出于对效率的寻求,关心的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利润。而成本方面的考虑主要是基础设施的状况、劳动力成本等。如果一国的基础设施滞后,势必带来生产的高成本,影响FDI的流入。可见,仅有吸引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合

Ⅵ 印度经济问题

国家经济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至1996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2%。九·五计划(1997至 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计划,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继续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由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印经济增长率达到5.6%,较上年提高了1.6%。
国内生产总值(2001/2002年度):209400亿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1/2002年度):5.6%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卢比
年均通货膨胀率(2001/2002年度):4.3%
(资料来源:印度中央统计署2003年1月公布数据)

【工 业】 2001/2002年度,工矿业比上年度增长2.7%,产值3368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4%,是过去10年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其中制造业2.4%,电力工业2.7%,矿业1.1%,初级、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的增长都较上年有大幅减少。近年来,印度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铁矿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气(亿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钢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亿平方米) 236 402 n.a.
发电量(亿度) 4807 4996 5153
汽车(万辆) 87.5 79.7 83.4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概览, n.a.暂无统计)
【农 业】 2001/2002年度农业及相关产业增长率5.7%,产值30205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由于全年降水的时间和地区分配均匀,粮食产量增长6.3%,为2.12亿吨。粮食储备目前已达5000万吨。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72%。全国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2001/2002年度牛奶产量约为8460万吨,人均每天226 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
近些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粮食总产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麦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万包)* 1160 970 1010
黄麻(万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为170公斤。
** 每包黄麻为180公斤。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经济概览)
【服 务业】 80年代以来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发展。1993-2000年,印服务业实现了7.1%-10.5%的高速增长。2001/02年度,服务业比上年增长6.5%,总产值为6163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8%。从业人数1994年为1261.8万人,其中85.2%为政府机关和国营部门职工。印度软件制造与服务业近几年来以年均超过5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2001/02年度软件总产值 98.6亿美元,其中出口78亿美元。政府计划到2008/2009年度,印软件产值将达到87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
【旅 游业】 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社会效益良好的创汇产业列入发展重点,该产业已成为全国第六大出口创汇部门。1999年各类旅馆1229家。近年来,外国旅游者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受9·11事件影响,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国游客量下降了10.2%,人数242.3万,收入下降8.1%,为 29.1亿美元。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铁路是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铁路部门实行单独预算,每年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起提交议会讨论通过。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量的60%,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铁路:2001/2002年度铁路线总长6.31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57万公里,约占铁路总长的25%;2001/2002年度客运量4930亿人公里,货运量为3332亿吨公里,铁路运输总收入3783.7亿卢比,比上年增长8..5%。
公路:2001/02年度总长约330万公里,其中国家级路5.8万公里。1999/2000 年度登记的各种机动车辆约4839万辆,其中客车55.9万辆,货车268.1万辆,公路运输总收入为3393.3亿卢比。目前,公路承担着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
水运:印有港口共约200个,其中12个大港口和184个中小港口。内陆可航行河道总长约 1.4万公里,实际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运公司,其中19家承担远洋运输业务,49家承担近海运输业务,其余两兼。到2002年3月,印全国水运总能力为3.44亿吨,2001/2002年度印水运货运总量为2.88亿吨。印还在十·五计划中将主要港口的总货运量提高到4.7亿吨。孟买为全国最大港口,海运的1/5和集装箱运输的1/2经过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钦、果阿等。
空运: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营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数量为3998.3万,货运量为85.4万吨。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国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个国际机场;国内机场92个。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地方债务累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庞大的赤字已成为经济中主要的不稳定因素。 2001/2002年度政府财政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解决赤字问题,印政府提交了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案,目标是到2006年将中央政府赤字削减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并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债务规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如下(单位:亿卢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总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总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财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经济概览)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汇储备(包括黄金储备和特别提款权)为704亿美元。到2001年9月,外债为996.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其中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从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对外贸易】 近年来,由于进口增加、出口不振,贸易赤字日益严重,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外贸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进口额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额 37542 44894 44915
差 额 -17841 -14370 -12703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经济概览)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长0.8%,进口下降0.2%,贸易逆差与非贸易盈余基本相抵,经常账户大体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战略,计划以下列部门为重点将年出口总额增加到800亿美元:工程、机电、电子、纺织、宝石和首饰、化工、农业、皮革和鞋类。该年度印主要进口商品为:珍珠、宝石、电子产品、金银、化工产品、石油及其制品、燃料、资本货物、化肥、钢铁、造纸原料、纸张等。主要出口商品为: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及其制品、农业及相关半成品、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主要进出口方向是欧盟(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英国)、北美地区(加拿大、美国)及澳大利亚和日本。
【外国资本】 印度从1991年起实行积极吸引外资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达639亿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国投资52.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9亿美元。到2002年10月,对印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美、日、英、德、荷兰、韩、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资多的行业是能源、通讯、电子设备、运输业、服务业、化工、旅馆和旅游、纺织业等。
【外国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国之一。2001/2002年度获贷款及捐赠总额为2509.5亿卢比,约为5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援1755.9亿卢比,约为36亿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况如下(单位:亿卢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6.78 720.85 803.70
国际开发协会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亚洲开发银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国 41.00 38.60 41.20
英 国 204.10 47.40 194.40
美 国 7.45 8.11 12.20
荷 兰 13.37 7.03 33.2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概览)

Ⅶ 谁能说说为什么印度的财政收入这么低

这是全球通货膨胀,及其地区抄作所为。
不仅如三亚物价,全国一样。
这个抄作与房地产与人口与物资成本有关。
人均收入(国家统计局):尽管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很乐观,但是此前调研发现,居民心理却显现出矛盾。

央行此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乐观,并认为物价较高的消费者有所增多。
故此,必须密切重视国家央行人民币调整和我国经济政策。(以及美国经济政策情况)

Ⅷ 日本和印度的经济现状是什么

印度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印度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高达9.3%,这一世界文明古国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正焕发出青春.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在经济增长模式上有显着的不同.本文对印度经济增长的现状和特点,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做一简要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1,经济增长呈现加速趋势
1991年印度发生国际支付危机,政府被迫实施经济改革,之后经济发展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2003年开始经济增长加速,该财年经济增长高达8.5%,在刚刚过去的2005-06财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经济增长又达到8.4%的水平,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图1:印度经济增长率
数据来源:印度政府统计与项目执行部
2,产业结构独具特色
印度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高.由于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农业增长波动很大,农业增长的波动直接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与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06财年达到54%,与此同时,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同,印度的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相对较低,2005-06财年仅为26.1%.
表1:印度经济结构(%)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农业
25.3
24.3
24.4
21.9
22.2
20.8
19.9
工业
25.4
25.9
25.2
25.9
25.7
26.0
26.1
服务业
49.2
49.8
50.5
52.2
52.1
53.2
54.0
数据来源:印度政府统计与项目执行部
表2:印度经济增长速度(%)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农业
0.0
6.2
-6.9
10.0
0.7
3.9
工业
6.3
2.7
7.0
7.6
8.6
8.7
服务业
5.6
7.1
7.3
8.2
9.9
10.0
GDP
4.4
5.8
3.8
8.5
7.5
8.4
数据来源:印度政府统计与项目执行部
3,消费处于重要地位
2004-05财年,印度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1%和11%,二者合计高达72%,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仅为24%.而2004年我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1%,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4%.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到中国的10%.显然,相对于投资而言,消费在印度经济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从2002年开始,印度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同中国相反,印度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外贸逆差逐年扩大,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国内消费.尽管出口增长迅速,但2005-06财年出口依存度仅为17.5%,这说明印度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需求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印度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通过表4可以看出,1994-95财年出口额最高的是初级产品和服装纺织品,而2004-05财年出口最多的则是软件和工程货物.
表3:印度2001-2005年商品对外贸易(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增长率%
进口额
增长率%
贸易赤字
2001-02
952.4
438.3
-1.65
514.1
1.74
-75.9
2002-03
1141.3
527.2
20.29
614.1
19.45
-86.9
2003-04
1419.9
638.4
21.10
781.5
27.25
-143.1
2004-05
1863.5
835.4
30.86
1115.2
42.7
-279.8
2005-06
2376.1
1027.3
22.97
1424.2
27.7
-396.9
表4:印度出口额最大的前五个部门
1994-95年
2004-05年
项 目
出口额(亿美元)
项 目
出口额(亿美元)
宝石及珠宝
45.0
软件
172
成品服装
32.8
工程货物
145.8
棉纱线,织物,成品
22.3
宝石及珠宝
137.0
海产品
11.3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126.7
皮革制品(不包括鞋类)
10.6
纺织品
120.1
数据来源:商务部驻孟买总领馆经商室
5,财政收入和财政赤字双重增长
印度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6-07第一财政季度(2006年4月-6月)财政收入增长37.8%,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增长了40.5%,财政赤字高达77740亿卢比(170亿美元),同比增长42.6%.印度政府希望将本财年(截至2007年3月)的赤字水平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8%以下.
6,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
2004和2005年,以批发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6.6%和4.8%,截至2006年7月22日,同比通货膨胀率为4.84%.为了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7月25日印度储备银行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这是2004年10月启动加息周期以来第6次上调利率,共加息150基点.印度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较强的国内消费需求,其次是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7,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2003年10月,印度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3月底超过1500亿美元,是世界上新兴国家和地区第五大外汇储备国,前四位分别是中国,韩国,台湾和俄罗斯.外国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大量流入印度资本市场是近年印度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1,改革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力
自1947年独立到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印度实行的是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政府对经济计划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重视发展国营企业和重工业,限制私营企业,排斥外资.1991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5%,外汇储备仅有10亿美元,只够维持三个星期的进口支付,当时的拉奥政府被迫实施经济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新经济政策:放松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加快公营经济改革,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改革之后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财政赤字逐年下降,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持续好转,外汇储备大大增加,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外商投资逐步增多,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印度进一步推行市场经济发展战略,使其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了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增长.
2,私营经济的推动
印度在独立之后一直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但对其有严格的限制,上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了旨在推动私营经济发展的改革,90年代将这种改革进一步深化,私营经济的能量得以充分的释放,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和国际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团,比拉集团,维普罗软件公司,兰巴克西制药公司等.目前,印度的私营企业不仅资金雄厚而且经营管理规范科学,私营企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到75%,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3,中产阶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私营企业的发展同时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印度的经济学者将能够买的起车子和房子的群体定义为中产阶级,据此推算印度有3.5亿人左右的中产阶级队伍,这一阶层拥有持续稳定增长的购买力,同时具有西方人的消费观念,是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和结构不断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4,相对发达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
印度的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多年历史,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金融监管制度健全.印度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4.7万家,多为私营.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35%是给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给私人和私营企业.银行资产与GDP的比率为70%,而且比率正在下降,已经不如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目前,印度共有23 个股票市场,其中National市场和孟买市场是全国性的,其他21家是区域性交易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 万家.发达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5,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将IT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加以扶持,9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大发展,印度很好的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IT产业迅猛发展并带动了贸易,旅游,电信,金融等行业发展.目前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IT产业已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
6,制造业的发展是印度经济新的推动力量
1991年的经济改革,印度设计了绕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路线图,这就规避了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局限.目前服务业已经比较发达,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印度准备壮大制造业,2005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表明向制造业进军的决心.可以预见,工业化将成为印度今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量.
7,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目前印度不仅能制造众多的高级技术产品,而且开始涉足尖端技术领域,在核电,卫星,电子及软件,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在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经或正在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这对其产业结构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人才多于其他国家,由于英语是其教学语言,因而人才天然具有国际化背景.
三,印度经济发展前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消费拉动而非投资拉动,由服务业推动而非工业化推动,由内资驱动而非外资驱动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目前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必然将国民经济带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印度不久在总量上将成为经济大国,但从人均水平看,在很长时期内仍是发展中国家.
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油价,印度炼油厂所需原油的70%需要进口,因而国际油价上涨将对印度经济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991年国际原油价格上升直接导致国际收支危机,从而诱发了经济危机.目前印度具有较高的外汇储备,再次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价上升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Ⅸ 印度孟加拉等多国订单断崖式下跌,这会对他们的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三星在越南的工厂的一名员工说,他现在每周只工作三天,一些生产线已经从每周六天调整到每周四天。在前几年,淡季是在2022年6月和7月左右,只是那时没有加班或减少工作日。该员工透露,管理层的说法是库存量很高,而且没有多少新订单。去年,当疫情爆发的高峰期,商业活动甚至更高,但现在则更慢。

印度依赖石油进口和购买日常必需品,而进口则意味着巨大的外债。多年来的债务积累也使印度经济不堪重负。截至目前,印度的整体债务接近GDP的70%,印度的外债规模为1.4万亿美元。每年,印度必须将其财政收入的20%用于偿还债务。这使得印度没有更多的钱来大量投资于经济、公共设施和教育。太多的债务已经使印度的财政捉襟见肘。改变这种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

Ⅹ 印度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

印度确实很穷。

不论从人口上,还是从土地上,印度都算一个大国。从地缘关系来看,印度也有成为地区强国的实力,然而从报道中看,印度人民确实很穷,但印度政府看起来却很有钱。

阅读全文

与印度财政收入下降了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护照意大利签证怎么办 浏览:716
中国原子弹用了多久成功 浏览:448
俄罗斯到越南飞机票多少钱 浏览:755
二战日本占地过的中国哪些地区 浏览:183
印度社会主义国家有多少人口 浏览:377
伊朗核问题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浏览:685
越南游哪些景点 浏览:803
印尼有什么直播软件 浏览:457
印尼沐浴露什么牌子 浏览:821
印度为什么撤侨 浏览:164
江津意大利留学怎么选 浏览:11
从中国坐船去英国最快要多久 浏览:933
印尼军导弹多少枚2019 浏览:836
安卓怎么看越南抖音 浏览:85
琅勃拉邦在越南哪个省 浏览:667
越南10000元兑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582
印度的边界有多少兵 浏览:702
印度洗衣液加工厂投资多少钱 浏览:576
udor意大利柱塞泵怎么样 浏览:546
越南人在中国的居留证可以签多久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