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在水利方面实力强吗
水利对于印度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关系到赖以生存的农业,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减少贫困,保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印度的人口占世界1/6,淡水资源占世界1/25,土地面积占世界1/40,同时还养活着世界上1/20的牲畜,其中一半以上是牛。印度的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纳河流域占印度土地面积的33%,但占有全国水资源的60%;西海岸占地面积只有全国的3%,但占了全国水资源的11%,其余64%的土地只有29%的水资源。
印度的淡水来源主要是降雨,加上北部喜马拉雅地区有限的雪水。印度全国降雨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西部拉贾斯坦邦年降雨量只有约310毫米,东部梅加拉亚邦则超过11400毫米,全国平均年降雨量为1170毫米。全年降雨量中约85%都集中在4-5个月的时间内。全国3.29亿公顷的土地面积接受到的年降水量为4000立方千米。每年平均流淌在河流里的水量估计为1869立方千米,其中只有690立方千米的地表水可通过现有技术带来效益。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估计约为431.8立方千米。由此,印度每年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为1122立方千米。
印度水利的形势是严峻的:全国12%的土地,即40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洪水多发地区;16%的土地,即5100万公顷的面积属于干旱地区。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形势下,人均可获得水量从1951年的5177立方米/年下降至2007年的1654立方米/年,预计到2025年会进一步降到1341立方米/年,而普遍认可的人均最低用水量是1700立方米/年。印度最极端的情况是2000年萨巴尔马蒂盆地人均只有308立方米/年。
印度水利部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全国各门类用水需求做了预期估算,情况如下表:(单位:立方千米)
2010年
2025年
2050年
灌溉用水
688
910
1072
饮用用水
56
73
102
工业用水
12
23
63
能源用水
5
15
130
其他用水
52
72
80
合计
813
1093
1447
把印度水资源的家底与将来的需求对照一下,估计到2050年,印度30%的土地面积和16%的人口将出现水资源缺口。
印度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的急速降水。在短短15天内就能降下全年50%的雨量,河流中90%的水量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流走,即六月至九月。自古以来,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急剧变化,要么靠近河岸居住,要么想方设法对水进行精打细算的管理。印度过去的150年间在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巨大投资,出现了惊人的经济变化,曾经的干旱地区变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历史上有水的地区增长速度反而比较慢。灌溉区的贫困发生率大约是未灌溉地区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在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出了河岸文明的模式,直到19世纪,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蓄水池和地下小水窖来储存剩余的水,这只是在当地能够想出来的办法。
在印度可利用的1122立方千米水资源中,690立方千米是地表水,432立方千米是地下水。对地表水的利用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蓄水设施后才能实现。印度在修建了大大小小4525座水坝之后,人均蓄水才达到213立方米,许多其他国家则要多得多,如俄罗斯为6103立方米,澳大利亚为4733立方米,美国为1964立方米,中国为1111立方米。另外,印度只能存储30天的雨水,而发达国家干旱地区主要江河流域能储存900天的雨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喜马拉雅山西部冰川迅速融化,次大陆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增大等原因,对于蓄水的需求将会增加。蓄水可以对增加的变数有所帮助。蓄水于江河、湖泊、土壤和地下蓄水层中是任何应变战略的关键一环,不论是对付旱灾还是涝灾。水坝的设计需要有内含的灵活性,在流域范围内既可以应对水多的时候,又可以应对水少的时候。其他的选项包括小规模的雨水储存,通常被称为收集雨水。收集雨水是一种古老的做法,但有效,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地下水一直是保证水源供应的基础。印度的淡水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下水,例如80-90%的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人们打了2000万口管井抽取地下水,用来灌溉的面积超过50%,占了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耗电量方面也占了近30%。在农业邦地下水和电力消耗都比较高。地下水的使用量达到每年估计补充水量的70%至超过100%。在这些地方,地下蓄水层以每年0.2至0.5米的速度在减少。城市里的穷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供水商,他们大部分供应的是地下水,要价很高。工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用地下水来进行自我供应。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里的有毒元素越来越多,如氟,砷和盐分,已经有2500万人因氟中毒致残。已有17个邦200个县发现地下水被氟污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印度20个邦的7000万人有过量吸收氟的危险,另外有1000万人承受着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砷的危险。
通过收集雨水,修建水坝,流域管理,修复故有水体,建设新的水利系统等,水利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大量修建小池塘小水窖来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水的供应量。中央政府地下水委员会的总体规划是动用2450亿卢比的经费给地下水补充36立方千米的雨水。但是目前还没有认真落实这项规划的行动。许多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筑物必须安装回收雨水设施的规定,而农村地区还没有类似的办法。
地下水的可持续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据观察,对有水患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过度开发造成季风期河水返回到地层下的空间增大。疏导性地补充水源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弥补供需之间的差距。许多专家提出建议,通过跨河流连接的方式对冗余水量进行调配是个好办法,特别是在季风季节把水量过多河流里的水调到水少的地方去。估计可用于这种调配的水量有220立方千米。印度每年有747立方千米的水白白流到大海里去了,通过实施约30个跨河流连接项目把某个地方过多的水输送到某个缺水的地方去,应该是意义重大的。
农业是用水的第一大户。在使用的水中有2/3用在种粮食上了。一个人每天喝水2-4升,但所吃的粮食需要2000-5000升水才能种出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粮食生产从现在的3.8亿吨,到2050年时也许要增长到4.2亿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大灌溉农田的用水量,这会带来进一步的水源枯竭,水质下降,环境恶化,进而又影响到粮食安全。
印度进行的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取得了成功,但现在认识到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伤害,包括过度使用化肥、杀虫剂和水。
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助于缩小水的缺口。扩大“滴水浇灌”的应用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可使水的净用量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作生产力的整套措施除其他外,还包括免耕种植,改善排水,开发良种,优化用肥,加强管理,改进方法,农作技术的创新等。比如开发出耐寒品种,在冬季种庄稼需要的水就少。在温室或遮荫大棚里种庄稼可以减少大田种地的水分蒸发,尽管这会增加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有些低技术方法也会有帮助,如改进淡化海水的方法和低成本滴灌,以及成本低但较实惠的水投资项目。在印度不同形式的滴灌系统已经流行较长时间了,如东北部的竹竿滴灌,奥里萨邦等地的大陶罐和多孔盆等。约50年前引进的压力喷头灌溉对农业现代化贡献良多,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滴灌可节水25%-60%,还可增产60%。滴灌非常适合于园艺作物。喷头灌溉适用于地势起伏的农田,可节水25%-33%。目前在印度6900万公顷灌溉面积中,采用滴灌的只有50万公顷,喷灌的只有70万公顷。
节约用水的措施应该推广使用。有些措施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流量表可以监测出实际抽取了多少地下水,这对地下水紧张地区的工业用水大户能起到监督作用。产业界使用弹簧阀门、感应器等设备可以减少用水量,带来经济回报。“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一项战略就是水的循环利用和二次使用,这主要是指非饮用水。在控制洪水方面,增加流域体系的蓄洪能力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城市缺水一直是让印度头疼的一个问题。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印度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全天全时供水。大小城市平均下来每天供水时间仅2.9小时。城市水的成本回收效益太差仍然是一个难题。大多数的供水和卫生工作不会产生足够的收入来偿付其运行和维护费用。从自来水供应服务中只能赚回46%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在首都德里,对水进行加工处理和供应的成本是每立方米9-10卢比,而市民交的水费是每立方米0.35卢比,还不到成本的4%。实际上主要的费用还不是提供清洁水,而是从排污系统中收回用过的污水并进行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污水处理才是真正难做的事情。印度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的量还不到7%,每天有约7000万升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了当地的河流湖泊。
印度在独立之前,灌溉部门是能够为政府赚取净收入的,现在政府甚至不得不为维持这一基础设施而开支。水利部门在财政上缺乏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有(1)糟糕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2)不适当的关税水平和扭曲的收费结构;(3)较高的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4)冗员;(5)无收入水的数量很大。印度特大城市里的水利人员配置远远高于国际上做得最好的城市,即在发达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2-3名职工,在发展中国家每1000个水点配4-8名职工。
水利的管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印度大多数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中,地方上的管理失当是一个重大弊端。如同在电力方面的情况,在供水方面因流失和浪费现象而付出了沉重代价:全国供水总量中流失的水占30-50%。以德里市政当局情况为例,除泄露流失的水达40%外还承担着15%的偷用水。全国平均只有24%的自来水有水表计量。在城市地区,由于下水道淤塞或抽水站不能正常工作,未经处理的污水经常溢出排水渠。在农村地区有些手动水泵坏了几个月而没人修理。在许多城市里,由于下水道淤塞、保养不善、抽水站经常停电等原因,产生的废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到处理设施中进行处理。农村许多灌溉沟渠就是在田野上简单地挖掘出来的,大量的水根本流不到需要浇灌的庄稼那里。
管理水的部门多,需要协调好。印度中央政府对水的管理有好几个部门负责。农村的饮用水由农村发展部负责,城镇饮用水由城市发展部负责,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水利部负责。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门的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计划进行整合,形成一致的办法。农村发展部制定的收集雨水、水流域开发的各种计划要与水利部和负责提供饮用水的各政府部门协商后才能实施。不同部委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各种方案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成立的国家旱作区管理局作为全国统一的机构在5个不同部委之间起协同作用,制定了提高8500万公顷非灌溉农田产量的计划。而在大多数邦里,都存在制定政策、管理资金和经济职能交叉重叠或分工不当的问题。印度出台的国家水利政策强调应该以综合协调的方式开发和管理水利。
在用水方面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由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因此获得水应该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最好是无偿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在许多地方,水越来越珍贵,把用水作为一种权利只会使情况更糟,对水权收费是有效用水的一条理想途径。这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印度,许多地方因为水而引发了各种冲突。无论如何,社会正在接近一个不再把水当作免费物资的时代,水有可能会被作为可以贸易的货物。从长远来看,水权贸易有助于改善对水的管理。有些国家的实践表明,水权贸易帮助农民抵抗了干旱,促进了创新,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增加了投资。
印度水利面临着一个令人担忧的未来。国家水利委员会已经表明,水利的形势总体上是不平衡不稳定的,这种危机在一些流域已经显现,到2050年,印度对水的需求量将超过能够供应的量,现在约15%的含水层情况危急,在未来的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60%。全国约15%的粮食生产依靠开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最需要考虑的严重问题是怎样才能够,而且是必须把全国许多地区的用水需求降低到可以供应得上的程度。这一艰巨的又无法回避的任务需要使用者和供应者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例如成立授权的含水层用户协会。
正确的政策可以产生更好的用水效益,减少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带来的用水压力。需要努力取得进展的方面包括:(1)统筹协调与水利管理政策相关的部门(如农业)以及土地使用政策;(2)确保实行更为一致的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3)减少带来水利问题的补贴。减少能源补贴就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政策措施。目前这项政策使农民可以用很少的成本抽取地下水。再好的水资源管理也会被电力和水利补贴打消积极性。削减这种补贴有利于阻止农民用几乎免费的电力抽取便宜的但宝贵的水源过分地浇地。取消补贴的事拖得越久,地下水就越少;给的补贴越多,就越难以改变这种做法。现在印度农民对电力补贴的依赖性很大,大幅削减补贴会让他们受不了,因此政治上还不可行。这需要多方面来应对这个问题,如改进供电质量,对农民用电适当定价,制定一套“有效补贴”的方法等。
政府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政府新近拟定的国家水利计划确定了5项目标:(1)建立广泛全面的水利资源数据库;(2)促进国家和国民节水,保水,增水的行动;(3)高度关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地区;(4)把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5)提高流域一级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为了实现提高用水效率20%的目标,政府还准备采取鼓励循环利用水、开发水利技术的激励措施;制定城市供水系统效率、水利审计指南;审查财政和分配政策;开展先期研究。然而政府不是唯一的利益攸关者,也不是唯一需要为管理水利做决策的人。保证水安全的战略需要政府、投资人、非政府组织、工业和农业以及城市里水的用户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有印度学者呼吁说,技术、环境、社会、法规的变化都影响着水利的发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与各利益攸关者进行对话和沟通,并开展一场运动,让农民参与进来,使他们了解水利的现状,困难,前途,政策,任务,后果等。印度也许需要一种把各种方法措施综合起来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变亿万农民、工人和生活用水用户的行为习惯。
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雪水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巴特那的恒河: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自古就有挖井的习惯(台阶井):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现在城乡许多地方仍然这么取水:
印度水利情况综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⑵ 印度下“血雨”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于印度“下血雨"这件事,科学家们对这件事做了许多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得出的结论,有很多科学家对此事的看法不一致。
在印度下了血雨之后,当地人对此也是议论纷纷,关于此事的谣言更是数不胜数,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阿拉伯地区的红色沙土,因为风力的原因,被刮到了印度这个地方,所以发生了下红色“血雨”的情况,而且这一说法也被当地多数人接受。
甚至也有专家大胆的提出,这就是来自彗星的生物,或许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已知人类的存在,还在一个未知的星球也同样存在生物体。人们对于此事的说法也是各持己见。不过很多科学家表示这红色雨水里面绝对不是那些红色沙土。
⑶ 印度为了求雨,竟然用上了哪种搞怪的办法
好像是让青蛙结婚,然后举行婚礼,来求雨。
⑷ 印度青蛙为求雨结婚,青蛙结婚的仪式是什么
青蛙结婚的仪式和人结婚的仪式是一样的,只不过人们的心里带着目标,所以更虔诚的希望这对“新人”能辛福。
目前印度的暴雨并没有停止,连续降雨已经造成洪水泛滥,有上百人死亡。暴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如果说举行青蛙婚礼求雨是传统习俗,那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文化,但是在科学发展越来越进步的今天,青蛙求雨并不是最有效的。
⑸ 世界雨极指的是印度的什么河夏威夷的什么
世界雨极指的是印度阿萨密邦的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位于南亚孟加拉湾北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和恒河下游,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即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一带。1861年,乞拉朋齐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时隔99年以后,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26461.2毫米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它比台湾省火烧寮于1912年创造的中国雨“极”记录8408.0毫米多18053.2毫米,比北京42年的总降水量还多。
乞拉朋齐为什么能下这么多的雨呢?这是因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湿的地区,那里是湿空气的“仓库”,当着名的西南季风从孟加拉湾吹向西藏高原时,巍巍的喜马拉雅山不让它越过,湿润空气被逼发生上升运动,凝结成大量雨滴,瓢泼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齐,使它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乞拉朋齐成为"雨极",巴边境却成为沙漠?在南亚孟加拉湾北岸的恒河下游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下游,即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一带,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由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6~9月的显着多雨时期。乞拉朋齐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侧喀西山地的南坡海拔1313米处。喀西山地东西走向,长约250公里,高约1500米,东端与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那加山和阿拉干山相接,形成一个宽广的向南敞开的漏斗状谷地。暖湿的西南季风涌入这个谷地时,被迫抬升,造成惊人的雨量,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35毫米。据记载,在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被称为世界的“雨极”或“湿极”。乞拉朋齐离孟加拉湾约300公里,其间是一个地势较为低下的陆地,雨季时这里因河水溃决,实际上已变为一片湖泽。由于洪水较暖,西南气流在到达乞拉朋齐之前,先吹拂于积水低地之上,因之饱含了大量的水汽,使乞拉朋齐降水猛增。而位于喀西山地以北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底上的高哈蒂,由于处在背风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处在南亚西北部印、巴边境的塔尔地区,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空气干燥;夏季炎热,形成低压中心,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其原因从自然因素来说,一是西北来的气流,先经阿富汗、俾路支的干旱高原再下降到这里,则更加干燥,不易降水;二是沿恒河上溯的气流,在途中也失去水汽,等到再下降到这里,也难以致雨;三是本区南海岸盛行西风和西南风,这种气流是来自俾路支高原上的西北气流,经海时间短,吸收水汽少,同时由于沙漠干热,也不足以兴云致雨;四是这里上层有来自西方的极干气流的存在,上升气流未达露点,即被干燥气流挟走,因此上升冷却而致雨的机会极少。而使西高止山形成丰沛降水的西南季风气流,在它的北缘上呈一簿楔,被上面下降的大陆空气所覆盖,锋面不活跃,逆温现象阻止了对流活动,因此使这里夏季各月少雨或无雨。
⑹ 恐水症下,莫迪让民众百日接雨,印度缺水到底是谁的锅
印度缺水的原因,既是天灾,也有人祸。而且人祸的因素所占比重更大。
印度水资源现状印度是热带国家,全年高温,每年面临漫长的旱季,水分蒸发量巨大,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经常爆发严重的缺水危机。约有半数印度人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中。
在印度修建水库,或者想搞个南水北调啥的工程,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由于土地私有制,在大多数地方邦,公共设施用地的审批,需要土地所有者70%以上的人口表决同意才能完成,可以说阻力重重。就算政府经过层层谈判,好不容易谈成了,四年一次的选举又来了。政府一旦换届,项目往往又被直接搁置。
另外,印度基层和地方的腐败是世界知名的,由腐败导致的豆腐渣工程也是多如牛毛。此前印度就在恒河流域修建过一个大坝。这个水利工程自1977年启动,但因为资金技术不到位,一直闲置。直到1994年,我国开始修建三峡大坝,印度不服气,于是决定再次开工,宣称将超过三峡大坝。
2007年,这座让印度人引以为自豪的水坝终于成功。前后用时40年,耗资40多亿,结果大坝开闸放水仅仅4秒就溃坝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⑺ 印度天降血雨,那么这场血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红雨事件,科学家首次证实了原来藻类可以通过大气环流来进行远距离的传播。而至于为何在孢子中找不到任何DNA或RNA物质,原来是因为最初进行检测的印度科学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生物学训练,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为孢子染色。再加上孢子的细胞壁对紫外线有强大阻力,所以最初科学家并没有找到DNA或RNA的存在。
⑻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解决措施
印度防止水旱灾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 种树,计划生育
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是什么造成的,解决措施是 - : 1.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2.印度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 印度恰处于山脉的迎风坡 多降水3.印度大多城市分布于恒河附近 如有降水 水涨迅猛直接威胁城市4.在西南季风强烈的一年 会形成较大的水灾5.在西南季风很弱的一年 印度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产生干旱
怎样解决印度水旱灾害严重问题 - : 因为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有知的年份来的早退的晚,有的年份来的晚退得早,有道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风力不足.解决措施:旱内季修水库,雨季修蓄水池.在初一下册地理书容第34页上有.. 措施是老师讲的..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他们又是如何治理的? - : 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所以应该是加强管理,预防为主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 : 印度处于印度半岛 印度洋和亚洲大陆的交界处 原因1.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 2.印度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 印度恰处于山脉的迎风坡 多降水 3.印度大多城市分布于恒河附近 如有降水 水涨迅猛直接威胁城市 4.在西南季风强烈的一年 会形成较大的水灾 5.在西南季风很弱的一年 印度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产生干旱! OK 就这么多 地理学好了 这个没有问题的!
印度水旱灾频繁的原因: 印度大部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灾害频繁. 水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储水池等.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
4.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 :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是由西南季风不稳定造成的.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容易造成旱灾.西南季风对印度影响示意图: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影响印度的主要气候是什么? - : 热带季风气候100%对哦,我们学过
地理问题印度是一个饱受水旱灾害的国家,假如你是一个水利专家,请你帮印度政府出主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水旱灾害的问题? - :[答案] 修水库,大坝.这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在桓河这些大河中,多修几条入海口.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不稳定有关,具体是 - : 主要受西南季风的不稳定影响.印度夏季季风为西南季风的典型代表.夏季印度半岛气温特别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它与南半球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因此南亚的夏季风非常强,持续时间长.而且印度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当西南季风来临,气流不断上升,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强大的地形雨.因此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⑼ 在印度地区连着下了两个月的“血雨”到底是来自哪里
⑽ 对于印度的红雨人们都进行了哪些猜测
阿拉伯红土导致雨水变红
一些调查人员认为,红雨不值得大惊小怪。降雨发生前,强风带来了阿拉伯地区的红土,随着降雨发生,红土夹杂在雨水中降落,使雨变成了红色,整个降雨区域也因此被染得一片鲜红。
但是,这种说法当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理由是下的时间太长了。
设想一下,某个地区一连两个月断断续续地下雨,这可以理解。但是突然两个月连续不断地刮强风,不断地带来阿拉伯地区的红土,这似乎难以成立。
疑是外星细菌
印度圣雄甘地大学的应用物理学家、普尔大学物理学家戈弗雷?路易斯就不认为这是阿拉伯红土染红的。
为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他特地在喀拉拉邦收集了部分雨水的沉淀物,带回实验室做了综合分析。
经过5年的研究,他吃惊地发现,红色沉淀物根本不是泥土、灰尘,而是外星细菌。
路易斯大胆地提出:那是来自彗星的外星生物,当年那场雨可能就是“外星生物登陆地球”。
倘若你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就会吃惊地发现,红雨颗粒形状大小不一,有球形、椭圆形和长椭圆形,1000倍显微镜下可见形状,有细胞膜,很厚,但无细胞核,是一种类似于细菌的物质。
路易斯说:“通过显微镜观察,你能发现它绝不是泥土,反而有明显的生物特征。”
根据成分分析,瓶中沉淀物含碳50%,含氧45%,还含有部分钠和铁以及其他成分,这与微生物的构成极其相似。看来它们是从地球外某个星体降落至地球上。
疑是彗星或流星雨
路易斯同时发现,就在2001年7月25日下红雨前的几个小时里,当地发生了极为强烈的音爆,喀拉拉邦的居民房屋受到极大震动。
根据当时的情况,除非陨石闯入大气层,否则不会产生那样剧烈的反应。
因此,支持路易斯理论的科学家们由此推断,当天一颗彗星在经过地球时,一些碎片脱落下来,穿过大气层坠落地面。
而在这一过程中,碎片由于受到摩擦,烫得发红,分裂成为更多碎片,并伴随着降雨落至地面。
由于那颗彗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化学物质,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是由微生物不断进化而来,所以雨水中的沉淀物也具有生命初期的特征。
不过,路易斯的离奇理论遭到许多人质疑。
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路易斯的发现或许不正确,但他突破了常规思维。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微生物学家米尔顿?温赖特也支持路易斯的部分说法。
温赖特说:“现在就定论红雨究竟是什么还为时过早,但是我确定瓶中的沉淀物绝对不是泥土,但也与地球上存在的生物不同。”红雨到底是来自外星空,还是地球的其他地方?最终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