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在印度为什么没有那么兴盛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这是因为佛教已经被印度教二级化了。因为佛教被异化后称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异教入侵,后又分裂。现在佛教也在恢复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国人的功劳,一部分成了伊斯兰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离出去成了斯里兰卡等,这是信佛教的。还有变种,成了锡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庙里边,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这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庙里边都参拜,都去触摸,佛教已经被印度教二级化了。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圣地中的圣地,我们管那儿叫菩提伽耶,那是释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树的位置还在,而且那旁边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现在在印度并不是最兴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兴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这个地方诞生了一种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经》为指导的。后来,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跟吠陀教看的经不一样,但实际上里边的经典还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教也有着很多关系,比如像轮回,比如像曼陀罗,对宇宙的一些解释是完全一样的。
(1)印度教寺庙为什么这么多扩展阅读: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国教。
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参考链接:
佛教-网络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网络
‘贰’ 印度寺庙有很多色情雕塑,是何缘由
在安得拉邦的朝圣者中,库尔努尔地区的雅甘提斯瓦米神庙是着名的。在湿婆罗多期间,奉献者从全州各地旅行来寻求湿婆神的祝福。这座神庙是由哈拉哈拉·巴卡亚鲁建造并建造的,他是十五世纪的第一个维贾拉加拉·桑玛国王。
普希卡尼是这座寺庙的一大特色。普希卡尼是一个小池塘,通常发现于印度各地的老寺庙。水一年四季从山脚下流到普什卡尼人那里仍然是个谜。据说这条普什卡里尼河里的水总是新鲜而甜美的,因为它来自山区。
达格尔位于西普尔村,离普纳17公里远。鲁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每年都在这里庆祝。据说达加人拥有一块小块的圆石,重约70公斤。虽然这块石头很重,但人们发现不费任何力气就能把它扔起来。据说,当人们扔石头的时候,石头会浮在半空中。目前还不清楚巨石是如何悬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它很容易升起。
‘叁’ 为什么这些年全国上下出现这么多的寺庙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佛教的兴旺,第二是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作为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实体,它自身既带有宗教的成分,又兼有经济的内容。今天寺院经济的繁荣,体现在方方面面:香火的鼎盛,寺院的富裕等等。只有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寺院经济,积极引导它与社会相适应,寺院经济才能更加繁荣。
多少年来,被人们视为神秘之地的寺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寺庙正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吃饭靠供养,修庙靠国家”的旧模式。正在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面对新挑战,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寺院的功能,增加寺院内容 ,想着更加完善的寺院经济实体的方向发展。这样也许会带来寺院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观念和认识上的一些新问题。
一、 寺院经济的兴起
寺庙作为佛教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弟子们念佛修行的场所,担负着众弟子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依赖于寺庙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并在洛阳建立汉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朝已经十分繁荣与兴盛。在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佛教,贞观初年,嵩山少林寺拥有两百三十顷。贞观年间,全国寺庙多达3726座。[①]寺庙如此之多,僧尼如此之众,都是依赖于寺院经济的繁荣发展。历代王朝的大力扶持和封赏成为寺院经济形成的最初条件。除朝廷的扶持外,接受皇室贵族、富豪信徒的施舍供奉也给寺庙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加上佛教所倡导的“众生皆平等”、“今世的修行时为来世的积福”等深入民心的教义,为寺院赢得了广大的信徒和支持者。当“软件”和“硬件”都具备时,寺院经济便破茧而出,展现出它的活力。
二、 引起寺院经济芳容的“内因”与“外因”
众所周知,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在它创立之初,佛教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追求便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同样佛教也指出财富的危害。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逐步改变了以前那种观念,形成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教义,同时也积极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教义的变动是引起寺院经济繁荣的“内因“。寺院中的出家人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修行和遵守戒律。假设他们不从事其他活动,那么他们的衣食住行从何而来。佛经上写道:“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与现实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也就是否定了世间一切的意义。[②]因此佛教徒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就必须抛弃一切爱欲和追求,抛弃一切物质利益,从而达到安稳宁静。从而佛陀时期的佛教,从教义上也表现出对物质财富的否定。“四谛说”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从“四谛说”可以看出佛陀对经济问题的处理。其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生的爱恋,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都是苦。既然物质财富和金钱都不能给人们带来任何幸福,而只能带来无尽的痛苦,因而人们就应该放弃贪欲,放弃钱财,以免物欲所累。对财富的看法,在佛经中有蛇毒之喻。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蛇毒”,阿难亦应声:“蛇毒”。正在附近干农活的父子俩前来观看,当他们发展佛陀和阿难所说的蛇毒竟然是黄金时,立刻将其据为己有,可结果黄金却使他们陷入了国库被盗案。父子俩在刑场上行刑前,才明白佛陀所说的蛇毒之含义。[③]出家人应赚信誉修行和弘法,但又不能脱离人群,既有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问题要解决,又要面对大众自度和度他的工作,所以这时便出现了分歧。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大乘佛教,他们普遍认为佛教徒应该随顺世法,走向人间,使自身的生活也世俗化,佛教徒当然应该去积聚财富。观念的改变,使得佛教教义必须面对经济事务,这样的问题更为明显,出家人靠乞讨施舍已经很难满足日常生活。但是又不能违背佛经上的教义。因此,促使佛教教义思想的改变,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利乐有情”,“农禅并重”的人间佛教思想。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大环境是促使寺院经济繁荣的“外因”。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那是的高僧大多来自于西域,他们是严守戒律的比丘。严守戒律和遵守佛制便得乞食于人。然而,中国的环境毕竟与印度有很大的差别,乞食生活能否继续还是一个疑问。首先,印度文化历来就尊敬寺庙,他们相信通过布施可以得到善报,乞食得到尊敬。而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十分重视农耕,加之中国幅员广大,缺乏劳动力,如果有人游手好闲、乞食度日,必遭社会唾弃。其次,受到儒道文化的条挑战。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必然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发生冲突。儒家发对禁欲,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正常的,孔子在《论语》中曰:“食、色性也”。到家也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和合,《老子》四十二章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而佛家则要求人过苦行生活,要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儒家文化的家族挂念特别强烈,讲父慈子孝,多子多福,孟子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家要求信徒离开家庭,心中唯有佛祖,过独身生活。此外,印度气候炎热,野生果实很多,乞食不到,可以随时采而充饥,而在中国却不能如此顺利地得到食物。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在印度流行的乞食生活,到了中国却难以为继。[④]因此那些高僧要想修行传道,就必须有寺院自身的经济支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极其困苦。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来世等观念可以暂时缓解人民精神上的痛苦,大量劳动人民信仰佛教,佛教的影响由上层走向全社会。佛教的这种社会功能,对于调节封建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十分重要的。因而统治者也乐于扶持佛教,早期来自西域的传道高僧,都受到皇家的礼遇和供养,并设有寺院作为高僧接待所,南北朝以来的寺院经济的极大发展,是中国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佛教在中国才能向纵深发展,随之,寺院经济也达到了繁荣。
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寺院经济形成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持戒修行的同时,不放的注重和弃对物质世界对世间财富的获取,并主张通过合法途径和非暴力形式,反对非法交易的获取暴利。农禅并重,已成为四众弟子的行持的准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为广大佛教徒所遵循的优良传统。
三、寺院经济繁荣带来的实际意义。
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佛教为适应社会而作的调适。社会经济繁荣,寺院经济稳固,佛教也就不断发展和壮大。这时对寺院经济繁荣实际意义的概括。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原因,宗教一直难以在社会生活中露面,最多只是作为历史的遗迹供人浏览而已,只是一种“非资源”。改革开放的格局和商品市场经济的形成,为宗教从非自愿转为资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环境。
首先,寺院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创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寺院要生存要发展,除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外,也离不开经济这个硬环境来作自己的坚强后盾。僧人要有精神生活,但也离不开物质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服务的各种生活资料。僧人以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成果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且坚固自己的信仰。寺院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开展各种经营服务活动增加收入,为寺院的发展增强了后劲,这种功在社会、利在寺院的好事,不但应该做,而且要继续发扬广大。总所周知,当今寺院不仅是信仰者作为佛教活动的场所,且已成为旅游观光、文物保护、古代文化研究和国际间友好往来,具有各种综合功能的“特殊单位”。处在风景浏览区的开放寺院,游人看到更多的是向游人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这种做法,本身已经告诉人们,寺院正在改变过去不做生意的传统观念,不但能够理财,并且能够将经济搞活。近年来,寺院办起了自己的素斋馆、旅馆、工艺品小卖部、佛教书刊流通处、到有接待处等,更有甚者,将带有佛教特色的素斋馆办到城中的闹市区。这些经营服务项目的开办,不仅给寺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受到 良好的社会效益,减轻了国家财政对寺庙的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僧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体现了僧人的自身存在价值。
“农禅并重”、“五明兼举”一直是佛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也是现今佛教寺院发展经济、创福修慧,实现“以寺养寺”所遵循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寺院经济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它的有序良性发展,不仅有诸多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党关于宗教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具体实现。从古至今,只有国富才能民强,只有国昌才能佛盛,才有寺院经济。因而寺院经济的繁荣也必将给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它的应有的贡献。
‘肆’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不信佛教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但是却没有在印度盛行起来,《西游记》中的西天取经,其中“西天”就是指古印度,然而现在的印度没有人信仰佛教,而是信仰印度教,两个宗教都是从印度兴起,但确是两个对立的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大多数都是印度教占据上风,到了19世纪,整个印度只有百分之二的人信佛教,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是可见印度人并不喜欢。但是刚好相反,佛教传到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地区,却深受大家的喜爱。东汉时期,佛教进入中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进行修改,后传入别的国家。虽然印度是佛教的起源,但是将佛教发扬光大的是中国。
‘伍’ 印度艾拉瓦特斯瓦拉寺庙,为何被称为是“雕像艺术的殿堂”
说到印度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建设、社会治安方面不是很完善。但是印度毕竟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明,境内还遗留着很多历史文化遗迹。而且印度还是一个受宗教影响非常深的一个国家,境内的宗教流派也很多。因此留下了很多拥有不同建筑特色、风格迥异的宗教寺庙,这些寺庙也成为了印度的一大景点特色。
见到这座寺庙建筑就会发现这座建筑的高度比例都刚刚好,使寺庙看起来非常的整洁利落。Airavatesvara寺庙还被称为是“雕像艺术的殿堂”,因为寺内有很多精美的雕像、浮雕。有战车式的雕像;有金字塔式的雕像;有神社式的雕像等等,这些精细的石雕占据了寺庙的绝大部分。
雕刻者还会把关于寺庙的一些神话传说,用雕刻的方式记录。在主殿堂的建筑底部,就用精致的浮雕叙述着六十三个圣徒的故事。主殿外墙上每边有五个雕塑壁龛,里面供奉着印度教各种各样的神灵。而主殿里面则供奉着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湿婆神,据说之所以建造这座寺庙就是为了献给湿婆神。
这座寺庙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其实并不是因为建筑的历史多悠久,寺内雕像多精致。当然这也是寺庙出名的一个原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座寺庙存在着非常令人震惊的神秘现象。这种神秘现象就来自于寺庙入口处,一个七米门框下的石阶。可能是因为石阶两侧错综复杂的雕刻栏杆,与石阶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产生了奇怪的反应。如果有人轻踩或者是敲击石阶就会产生音符,如同钢琴的琴键一样。所以有人把台阶称为“音乐台阶”或者是“会唱歌的步骤”,让人感到非常的神奇。
‘陆’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情况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 .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人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现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传统服饰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锡克教
锡克教大金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着称。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 。近年来,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2]
‘柒’ 印度宗教那么多,究竟什么教才是国教
印度是一个有很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有些事情多样性是好的,但是有的事情多了反而不利于发展,比如说印度的宗教。因为观念的不同,在一些想法上面任何人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就会导致一些矛盾的发生,甚至问题小到吃什么肉上面。并没有明显的国教定义!
印度的每一个宗教印度大陆都有它的信徒。 整个印度次大陆星罗棋布着许多美丽的寺庙、宏伟的教堂、宏伟的清真寺、焚香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庙。还有着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宇和大同宗教庙宇。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存在,在信徒的心中都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所以说没有办法强制别人的思想和信仰。
‘捌’ 印度历史为什么会产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一般认为,印度宗教肇始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的吠陀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滥觞。但根据考古和印度教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不能无视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这一时期。实际上,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中的诸多因素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系,而与吠陀文明却牵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时期应该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而非吠陀文明时期。
就历史分期而言,将整个印度宗教史分为五个时期比较科学。第一个时期为“初期”,开始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时间,即公元前3000年前后,结束于印度列国时期,即佛教、耆那教产生的公元前6世纪前后。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印度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产生和前期发展阶段:首先,印度教的两大源头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时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达到了各自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次,这两大源头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开始由独立发展走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道路,从而形成婆罗门教,使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种“统一”形式。第三,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得到确立并强化,逐渐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初期”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吠陀文明时期(公元前1500年前后至公元前1000年前后)和婆罗门教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年前后至公元前6世纪前后)[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印度宗教产生并逐渐形成,其信仰主体是印度土着人,通常认为是现在居住在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的祖先。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当时的宗教状况,但从考古发掘物和遗迹可以断定当时的宗教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色:其一,当时似乎盛行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人们崇拜石头、树木和兽类等,认为它们是善良的或邪恶的精灵的依附物,具有灵性和某种能力甚至神力。这充分表现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复出现的公牛形象和怪诞多头或身首相异的动物形象几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征。”[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种类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这说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对牛的特别眷顾、视牛为神的宗教习俗也许与这时期的信仰不无联系。其二,对“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大量的赤陶质“女神”像。这些造像臀部宽大,乳房饱满,戴有很多饰品。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并为后人甚至现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个图像是从一个女人的肚子里长出一颗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这种对“女神”崇拜的现象与后来印度教的萨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样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万物的本源。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头。其三,与“女神”崇拜有某种对应性质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当时的一种非常明显的宗教习俗。考古学家除在文明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酷似湿婆林伽的石头断片外,还发现了一个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躯干像,其身体扭曲的姿势使人联想起印度教湿婆大神的造像。该雕像的两腿连接处有一个颇大的空洞,这说明它曾有过一个竖起的巨大的阴茎。这些表明,当时林伽崇拜已经存在,而且为后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继承下来。其四,湿婆神崇拜已经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个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炼瑜伽或禅定,形象具有后来印度教神像的风采。该修行者有一个正面和两个侧面的三面看得见的脸,头上戴着硕大的牛角形头饰,给整个形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湿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头形标记。修行者的宝座周围围绕着不同的动物,这与湿婆大神的“百兽之王”或“兽主”的称号也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已经比较成熟,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吠陀文明时期的宗教习惯上被称为吠陀教,其主人是从南俄欧亚草原上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史称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化、人口增多而物质资源匮乏引起内乱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渐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后,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也让位于吠陀教,成为非主流信仰即民间土着人的信仰。吠陀教有两大特点: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倾向。从某种角度说,吠陀教的圣典《梨俱吠陀》实际上就是一部颂神诗歌集。对雅利安人而言,几乎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都是神。这些神要么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太阳神苏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么是社会现象的写照,如人间军事统帅神话化的战神兼雷神因陀罗、人间统治者神话化的神王伐楼那、人间暴君神话化的天国野猪楼陀罗、人类父母神话化的阴阳对偶神天空神提奥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维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神话化的体现。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灵信仰基本上已经成熟,绝大多数神灵有了相对稳定的说法,他们的名称、职责以及优缺点等都很清楚,信徒们(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们献什么和求什么。仅从对单个神灵的信仰上来说,这近乎一种现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风。有证据显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风由来已久,在进入印度前就有此习俗。到印度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这一习俗得到发扬光大,祭神和献祭规模盛大,被用于多种活动中,如颂神献祭、财产再分配、国王灌顶、生老病死及婚丧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动看作是部落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和标志,尤其是部落首领或国王可以通过祭祀活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进而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对婆罗门祭司而言,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呼风唤雨”、“与神灵对话”,由此获得所有人包括国王、贵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并且得到“布施”,成为富有的有产者。
婆罗门教文明时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罗门教[4]。经过吠陀文明时期的碰撞和冲突之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即当时的民间土着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这一时期逐渐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罗门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达婆吠陀》则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时期的宗教的。不过,在“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特别是在“奥义书”中,两者就完全合而为一了。在这一时期,后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论、“业报轮回”论和“精神解脱”论等已经形成,种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说已经成熟,三大主神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种姓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婆罗门教的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形成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根据三大纲领的规定,“吠陀”经典是最神圣的,是最高神赐予人世的启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研究这些经典,也只有他们才有传授这些神启和真言的资格和权利。“祭祀”是万能的,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但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们通过祭祀仪式与神沟通,以实现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种姓中,婆罗门种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圣洁的种姓,“是人间的神”[5]。因此,就三大纲领的实质而论,“婆罗门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是为“婆罗门至上”服务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个时期即“古代时期”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结束于公元7世纪前后,前后经历一千多年。这一时期包括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割据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至7世纪)。
列国时代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当时有十六大国[6],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恒河流域逐渐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继过渡到国家阶段,城市和国家普遍兴起。这时期,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三大纲领走向腐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引发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相继出现,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景象应运而生。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相似,当时印度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怀着拯救社会拯救人类的宏大志向,积极进取,努力寻求正确的人生之路。不过,两者又有着质的差别,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国的百家则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身处第二第三种姓,印度的刹帝利和吠舍两大种姓对这种变化是抱着接受和欢迎的态度的,这是婆罗门教失势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公元前4世纪初期,孔雀王朝诞生[7]。这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南抵佩内尔河。这对印度宗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陆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实现了某种统一。在这一时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传播,与当地文化融合,扎下根来。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视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发生了分裂,进入部派佛教阶段。不过,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发展的同时,印度教、耆那教等并没有受到排斥。由于过于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发展,但速度不快。对印度教来说,这是一个反思的时期,体现其重要教义的两大史诗开始产生。在史诗中,婆罗门一改“婆罗门至上”的宣传手法,对刹帝利种姓歌功颂德,希望以此获得国王、贵族等的支持,伺机复兴婆罗门教。另外,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瓦尔纳制”逐渐演化成为“贾蒂制”,亚种姓大量出现。
孔雀王朝以后,印度次大陆步入割据时代。在这一时期,诸国并起,王朝更迭频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萨塔瓦哈纳王朝、羯陵伽、西萨特拉普和贵霜王朝等是先后出现的比较着名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的信奉婆罗门教,如巽加王朝和萨塔瓦哈纳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贵霜王朝等。不过,绝大多统治者采取的是宗教宽容政策,他们在偏重一教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宗教。总体说来,婆罗门教在这一时期有所抬头,夺回了不少失地。其经典两大史诗最终形成,宗教法规《摩奴法论》等产生并成书,正统六派哲学也已基本定型。婆罗门教由纯粹的婆罗门种姓的宗教逐渐变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等种姓的共同宗教,实力大大增强。佛教虽然失去了全国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区仍受到统治者推崇。在这一时期,受婆罗门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响,印度佛教开始过渡到大乘佛教阶段,向“印度教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统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这一时期是婆罗门教复兴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它为中世纪印度教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佛教在这一时期继续自己的“印度教化”进程,为进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备;同时,佛教开始了学院式佛教和民间佛教相脱离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佛学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学者和大和尚等越来越脱离普通信众。
印度的中世纪与欧洲的中世纪不尽相同[8],始于公元7世纪,终于18世纪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印度佛教消亡;锡克教产生;婆罗门教演变成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其“往世书”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兰教进入并成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据印度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笔者把这一时期分成前中世纪和后中世纪两个时期,分界线是公元13世纪初(1206年),即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成立的时间。
在前中世纪时期,印度次大陆实际上分成了两个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持续侵略,结果是伊斯兰教进入了印度,伊斯兰教政权在印度建立起来。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运动[10]兴起,运动主体主要是下层首陀罗种姓群体;运动目的有二,一是反对在南印度统治上层有一定实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势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别是争取虔信印度教神灵和进入寺庙膜拜神灵的权利。由于婆罗门种姓在南印度实力较弱,他们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由此,在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节节败退,南印度逐渐为婆罗门教所占领。这时期,印度教出现了几个伟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罗师徒和罗摩奴等,他们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内容后对印度教进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罗门教阶段正式过渡到印度教阶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为不幸,遭到了伊斯兰教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此外,自7世纪始,印度佛教开始密教化进程,与印度教的某些派别更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为浓厚;同时,佛学与普通信众的距离也更为扩大。这样,至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在伊斯兰教侵略者的重创下,开始在印度次大陆销声匿迹,为印度教所吸纳,融入印度教,回归母体。
到了后中世纪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成为印度次大陆上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德里苏丹国及其后继者莫卧儿王朝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将领土伊斯兰化是其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统治者以武力、政权和税收等作为工具强力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在伊斯兰教苏非派大师们的努力下,苏非运动在民间以和平手段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宗教之间的冲突,为双方的融合与和平相处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成功。这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也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开展起来,出现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亚、苏尔达斯、罗摩难陀、杜勒西达斯、格比尔达斯等等。与前中世纪时期不同的是,与伊斯兰教抗衡、保护印度教地盘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教帕克蒂运动的第一大任务。这些印度教大师不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兰教,还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为“现代”的内容,为印度教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同是在这一时期,原为印度教帕克蒂运动派别之一的那纳克派脱颖而出,形成锡克教,那纳克师尊成为其第一任祖师。自第六任祖师哈尔·哥宾德开始,迫于社会现实的压力,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锡克教逐渐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纪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后,即18世纪中期开始,这一文明开始了大规模的枪炮攻势(以1757年的普拉希战役为起点),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临着新的威胁。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的时期是印度宗教发展史上的第四个时期,即“近现代时期”。应该指出的是,经过数百年的斗争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基本上适应了共生共存的社会环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业已式微,在这几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颇具特色的南亚伊斯兰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亚伊斯兰教文明共同面对来自西方的威胁,两教信徒在与西方的抗争中多次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姿态表达印度的不满。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并肩战斗,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嚣张气焰。大起义失败以后,英国女王成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以后的近一百年里,印度诸宗教在共同争取印度独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印度教先后出现了罗姆·摩罕·罗易、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罗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奥罗宾多·高士、甘地、泰戈尔等大师,他们与时俱进,对印度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时期的宗教。伊斯兰教同样出现了不少宗教哲学大师,莫卧儿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对伊斯兰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之后又出现了赛义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尔等人,他们为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之获得了新生。从此,印度教和南亚伊斯兰教与普通信徒的距离更为接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一时期前半期,在兰季特·辛格的领导下,政教合一的锡克教国家在旁遮普地区盛极一时。19世纪中期,英国占领旁遮普,锡克教国家灭亡。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宗教,锡克教继续发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区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获得了完全独立,但印巴分治却给次大陆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害。原来的印度宗教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印度教和锡克教主要在印度发展;伊斯兰教在三个国家并行发展,但以巴基斯坦为中心。就地域层面来看,各种宗教的印度次大陆特色或南亚色彩丝毫不减,相互间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和锡克教之间虽时有争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联系了起来,成为社会建设的原动力之一。这是印度宗教在当代时期的基本状况。
综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纪)�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
三、 中世纪的印度宗教(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四、近现代的印度宗教(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五、当代的印度宗教(20世纪中期以后)
‘玖’ 印度教是如何发展的
印度教 是起源于古代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的宗教,也是印度文化圈中产生的重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不死,但等级制度很严格。
那么,在印度教的宗教文化中,印度教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耆那教欲的主张。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
初无寺庙,公元1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
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拾’ 为什么印度人很少信仰佛教
因为佛教已经被印度教二级化了。
印度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过去的 4500 年里边,一共产生过 1600 多种宗教。到现在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拥有信徒人数排名第三的宗教,现在大概有十三亿左右的人数。他们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过程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庙里边,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这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庙里边都参拜,都去触摸。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并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迅速传遍整个东南亚,同时也传到了中国。但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占领印度,焚烧经书,杀害僧侣,宣扬伊斯兰教义,从此佛法在印度断灭。
(10)印度教寺庙为什么这么多扩展阅读:
印度有 25 个世界文化遗产,遍布在印度整个国家,但是它分几个区域。一部分我们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几个区域,一个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这么几个世界遗产。另外,还有它原来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儿有人类历史上最美丽的建筑,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圣地中的圣地,我们管那儿叫菩提伽耶,那是释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树的位置还在,而且那旁边有一座大佛塔,那个大佛塔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考古学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圣地。比如说石窟,中国的石窟是从印度学习过来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现在为止一共是 13 座。
网络-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