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国家安全政策有哪些内容
印度的国家战略就是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荣光,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用尼赫鲁的话说,印度要么做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此消亡所以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是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其他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强国。是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而其终极战略目标则是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贰’ 印度,德国,法国,意大利在人口政策上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哪个国家
就算对政策完全不了解,也肯定可以知道是印度。印度人口那么多,总得有点政策才行,不过应该不是鼓励生育生育政策
我知道起码德国和法国肯定是鼓励生育的,孩子出生是有奖励的。
意大利不大了解,所以不多说。
‘叁’ 柬埔寨、老挝、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分别是什么制度的国家
柬埔寨的国体是君主立宪制、老挝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孟加拉国实行议会制、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哈萨克斯坦总统制共和国、泰国是君主立宪制。
无论是实行议会君主制,还是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或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已。
(3)和印度差不多的国家有哪些政策扩展阅读:
国家制度介绍
1、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
2、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政体。
3、议会制共和制
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肆’ 中国和印度同为人口大国,为何我国要买米,印度却要卖
世人都知道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如何能够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曾经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如今,有了杂交水稻技术的支撑,我们的水稻亩产量远远超过很多国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口粮问题。然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就是,我们每年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大米、大豆等粮食。相反的,和我们人口情况差不多的印度却是世界上着名的大米出口大国,在没有良好种植技术的情况下,他们为何还有大米出口?
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无奈的事情。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没有强制收购粮食这一政策,农民手中的所有粮食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因此政府对于老百姓大量出口大米这一现状也是无可奈何。如此奇怪的现象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在一个制度健全、政策惠民的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伍’ 计划生育的国家有哪些
法律分析:除了中国,印度,韩国,印尼,越南等国家也实施过计划生育。
每个国家的计生政策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控制人口。
1、其中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印度从1951年开始就推行计划生育,但是并没有采取强制性的措施。
2、韩国的计划生育并没有中国的计划生育如此的激进和强制,韩国计划生育整体来说是温和的,以经济为手段,以法律为导向促进韩国人降低生育率,例如免费的节育,政府的宣导,免费的避孕产品,人工流产合法化等等,从节育手段上来说,中韩差不多的,不管是避孕套的发放还是对女性放环。
3、印尼人口政策核心是推行家庭生育计划。印尼政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先在爪哇和巴厘两个人口最稠密的岛屿进行家庭生育计划的试点,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公元1973—1977)期间,逐渐推广到西齐、北苏门答腊、西苏门答腊等十个省、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家庭生育计划推广到其他11个省份,普及全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综合措施,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条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
‘陆’ 亚洲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如印度,朝鲜,韩国,新加坡,印尼,外蒙古
真正的计划生育只有中国,过去印度和印尼也想搞,但国内反对,没人执行,因为他们的政府力量也不是很强,最后不了了之,现在这些国家的人口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印度人口目前12亿,过不了几年就要超过中国了,而他的人均收入才仅有中国的1/3。
‘柒’ 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印度和德国比较这六个国家的目标和政策有什么异同。评价这些国家未来关系走向
中国,俄国,日本,印度和德国比较这六个国家的目标和政策是一样的。
‘捌’ 多国对印度发出出了禁入令,哪个国家的政策最“狠”
澳大利亚的政策,违反之后要赔很高的赔款,因为现在印度的疫情非常的厉害,而且传播性非常快。
‘玖’ 近代中印两国有什么相似之处现代两个国家面临 的共同仟务是什么
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发展道路的相似性
中国、印度两个大国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在古代社会都曾倍受外族的人侵和多国纷争的困扰,战争、内乱灾荒和王朝更替屡屡出现。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和印度古代农业社会里,封建统治成为超稳定的系统,两个社会均处于经济史学家所说的“内卷”(involution)状态,也就是说,不但社会体制和人们生活形式不断自我维系、自我保持和自我复制,而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状态。根据麦迪森(Angus Maddison, 2001)《世界经济千年史》、拉尔(Deepak LaI, 1988-1989 )《印度均衡》等经济学家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中国、印度都落入了西方汉学家伊惫可(Mark Eivin, 1973)所说的那种“高水平发展陷阱”之中。由此而来的“李约瑟之谜”和“马克斯?韦伯疑问”等问题,经常引起学界的讨论和争鸣,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封建专制、儒家思想、重农抑商等方面,对印度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种姓制度和村社经济方面。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这两个大国能够如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这两个大国久处“高水平发展陷阱”之中呢?这些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许多学者倍感矛盾困惑,但同时也体验神奇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如此漫长动荡的岁月里,这两个大国都没有分崩离析,历史和文化都没有中断,都曾为人类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力量一直都在增长,到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近一百年,印度受英殖民统治也将近一百年,都在20个世纪中叶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以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中国和印度独立以来的国内外发展条件,使决策者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中国毛泽东主席认为,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印度尼赫鲁总理也曾指出,工业化就等于重工业化。这种思想和战略选择不仅是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使然,也十分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和印度政治领导人的经济理想以及政治抱负。同样,中国和印度独立以来,作为历史遭遇相似且同属于发展中大国的两国来说,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道路选择在许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具体表现在:其一,中国和印度都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两国从上世纪50-70年代期间基本上都放弃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察赋,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意在通过工业化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其二,中国和印度双方都曾因过于追求发展重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度,而忽视或轻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均衡发展,并一度造成重重、轻农、轻轻的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其三,两国都程度不同地强调公营企业在国家工业中的地位,而有意识地增大公营经济成分的比例。中国的国有化速度很快,程度非常高,而印度也通过抢占“制高点”提高国有化的比重。但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上存有差异,相比而言,公有成分在两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中国略多,而印度略少。第四,两国的工业化进程都是靠政府强有力地干预下进行的,主要是通过五年计划的手段来推进和实施。中国放弃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设想,形成了高度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印度虽然有市场经济的底子,但也实行了“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政府干预体制。
根据经济学家长周期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脱离了两国的要素察赋,导致了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失衡、微观激励不足等后果,进而使得技术效率低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实际速度低于潜在的最高速度。由此导出的必然的逻辑推论和改革发展实践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人手点,是放弃“赶超”战略代之以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逐步建立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产业和技术发展始终能顺应要素察赋结构在时空上的分布和变化情况,降低改革的成本。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印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改革的进程。中国的发展体现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印度的发展体现了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模式。中国与印度在经济赛跑中,中国主要依靠制造业,印度更多的依赖服务业。有专家认为,在华侨的帮助下,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印侨的帮助下,印度可以成为世界的实验室。综合来看,中印两国开始主导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发展走在了印度之前,印度经济整体落后中国10年或略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