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怎样看待莫卧儿王朝与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拉”,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光阴轮回,生生不息。尽管有人说,沙贾汗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种子;尽管有人说,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脚下,不知堆砌着多少人的鲜血乃至生命。但是我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恋,有生死相随的爱情。泰姬陵依然超越着简单的建筑学意义,默默地美丽着,不为别的,只为世人心中那一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⑵ 为什么说古印度文明,和现在的印度没半毛钱关系
古印度,是世界4大文明之一,和古印度齐名的有,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中国,在这当中,古印度绝对是一个比较奇葩的存在。在印度历史上仅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等少数的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其余的统一国家都是由外族入侵建立,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所以印度不像中国那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印度至今仍然被语言,种姓制度,社会结构,民族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困扰。印度能否制定有效的策略,走出这一困境?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⑶ 盛唐时期的天可汗唐太宗在当时印度人的眼里是什么形象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对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
这段对话是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时与北印度国王戒日王交流时所记,可见,在古代北印度人眼中对唐朝和唐代宗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游学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国王的注意,这位国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开创者,亦称戒日王。戒日王于公元642年在其国都曲女城为唐僧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宾主双方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会谈,情况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载。
据唐僧记载,戒日王朝国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骑着大象的象兵就有六万,马军有十万,幅员遍及整个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没有战争。
在这次会见中,戒日王问唐僧:“你来自哪里,来这里有什么要求?”唐僧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来取经。”——这说法,在《西游记》里面已经是唐僧的口头禅了。
古代印度人对唐朝音乐有所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史上有名的贞观年间,虽然隔着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时候的信息还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说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听说你们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时就见识非凡,长大后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你们的秦王早就有了远谋大略,兴慈悲之心,救苍生,平海内。其风俗教化和大德恩泽遍布海内外,四方仰慕称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阵乐》。我们这边听到关于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关于他的盛德声誉,请问都属实吗?你所说的大唐国,就是指秦王的国家吗?”
古印度人眼中的唐太宗
这番话透露出当时东亚南亚信息沟通的一些真实面目,戒日王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式还是有所了解的,起码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乱,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时就起事,在隋末纷争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创立大唐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更有趣的是,他还知道贞观年间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阵乐》的歌曲。当然,毕竟通讯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对于李世民身份的认识,还停留在秦王这个封号上。
其实,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处。当他还是一位王子的时候,其兄长就被邻国国王所杀,戒日王励精图治,用六年时间征战天下,不仅报了兄长之仇,而且还统一了整个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国家,就这点而言,他的经历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艺青年,李世民爱玩音乐,戒日王爱写剧本,他写有三部剧本:《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其中还有爱情剧。
所谓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谈起李世民的时候,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其实,李世民和戒日王还经常派使者互动。
听了戒日王的话,唐僧回答说:“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国家叫大唐国,而我们的皇帝在继位之前称为秦王,现在已经登基继位,就称为天子。”纠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误区。
这次会见后,戒日王请唐僧骑着大象巡游印度半岛,留下一段佳话。
⑷ 为什么印度不重视记录历史这与其种姓制度有关系吗
现在的印度人对于自己过去的股印度的文化部太清楚的,因为他们的文字已经失传的,而很多的古书古迹都不注意保存,很多东西流失到我国,更可悲的是,身为印度人却对古印度文的翻译一无所知(失传了),而我国的季羡林大师,就是梵文翻译的泰斗,印度人在需要对自己历史的某个片段进行回忆的时候,不得不来中国寻找各种书籍和答案,中国人却喜欢保留东西,小到甚至在游玩的时候愿意题词---XX到此一游,大到关乎国体的物品---鼎,的上面也会可有铭文,这是两国的习惯不同
希望这个答案你可以满意,如果帮助到你,那我深感荣幸,谢谢
⑸ 《吠陀》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的哪些思想
反映了古代印度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自然现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祷诗、祝福诗和咒语诗等。
《娑摩吠陀》是专供举行祭祀仪式时唱的歌曲集,歌词大部分是《梨俱吠陀》中的。《夜柔吠陀》是关于祭祀仪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诗歌的方法的规定。《阿达婆吠陀》出现时代较晚,是一部巫术咒语诗集,共收诗730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自然现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祷诗、祝福诗和咒语诗等。
这4部《吠陀》包括了印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文学,是用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19世纪才印行成书的。印度传统说法认为4部《吠陀》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传授下来,由修道士仙人毗耶娑编订分类的,但这种说法不很可靠。
⑹ 古代印度人怎么看中国
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代印度,指的是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建立的文明。公元前1000年以后,雅利安人开始入侵印度,使得古印度文明中断。之后到现在的印度文明,是这些外来的雅利安人创造的,比如种姓制度、梵语、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都是他们后来的文明结晶。虽然历史上,希腊文化、伊斯兰教、游牧民族都曾在后来入侵印度次大陆,但并没有再一次造成印度文明的中断。今天在印度居统治地位的印度教,仍然是从最古老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
⑺ 印度曾是文明古国为什么现在不如古代
1947年之前,印度既不文明,也非国家。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古代印度,在印度东北部和西部建立过几个王朝,主要在如今巴基斯坦境内,如果说古印度实际上就是巴基斯坦。最后一个王朝是孔雀王朝,存在了50年,古印度与现代印度在地理上关系就不大,前面说了古印度主要是在巴基斯坦境内
而如今印度这个国家,自古就是几千个土邦,也就是村庄自治的,如果有侵略者进入,那么就成为奴隶呗,这些外来入侵者建立国家,治理文化,管理体系都不是印度的,离开时啥都没留下,印度人看到外来统治者离开了,又回到几千土邦自治状态。
没有离开的入侵者,那就是雅利安人,他们在印度的统治由于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衰弱,居然没有走,留在印度,其势力依然比印度人强大,于是他们在印度统治时制定的种姓制度就留存了下来,所以说嘛,印度人智商低,被人统治反抗却很少,外来统治者衰弱了,印度人也不起来反抗,反而接受。
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统治印度地区全境的就是英国人,英国人1947年要走了,看着印度就想啊,我不能像过去的统治者那样走了,什么都不留下吧,那么印度地区建国吧,印度人既没有自我统治的经验,也没有保留任何治理文化,英国人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吧,说白了,印度人智商不行啊,于是建国喽,但是宗教分歧导致印巴分治,,实际上巴基斯坦还比较稳定,印度却更糟糕
你看哈,没有治理经验,没有历史,对是没有历史,英国人爱好考古,挖掘了古代印度的一些遗迹,但印度人不关心这些,一是没有历史记载,二是也没有任何文明留下来并发扬光大,三是这些遗迹的主人,实际上又与现代印度人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灭绝。印度人想着是像英国绅士那样的生活。
这就是没有认清自己,英国人是统治者,他们只不过是奴隶,主人要走了,奴隶自己做主人,却没有主人的本事,但想法却固定下来,所以1991年印度改革开始后,印度人想的是体面的生活,什么产业工人,什么制造业,都是低等人干的,咱印度人要体面的生活。
对,像英国人那样做办公室,于是印度人就没走工业化道路,说白了,几千年的奴隶,智商又不行,还好面子,又懒惰,又自私,诈骗成为印度人的特色,欧美人最讨厌印度诈骗犯了,印度人常常自我诈骗,称自己是文明古国,称自己有伟大的成就,全都是靠吹牛的,主要是靠突发奇想的传说加持,他们可以突然制造个神,然后用神的口吻表达一些不存在的成就
修改回答
⑻ 古印度眼里的唐朝是怎样的,为何颠覆了传统认知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朝代,无论武力还是文化,都在世界文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今天,唐朝还留有余韵,先不说在日本的很多遗迹,但说“唐人街”,就非常了不起。在世界各地华人聚集区,为何不说“元人街”、“清人街”之类,而是说“唐人街”?显然,这就是唐朝文化的影响力。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王朝,邻居古印度又如何看待的呢?结论颠覆了传统认知。
其实,在“鸡犬难以相闻”的古代,古印度人认识的唐朝并不可笑,毕竟交通不便难以大规模交流,从而形成片面认识可以理解。但态度决定一切,刘慈欣《三体》中的“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如果因为傲慢的态度,进而产生“唐朝是微不足道的
蛮族国度,思想狭隘,秉性粗暴
”的片面认识,那么这才是最危险的。
事实证明,所有傲慢的文明,最终都迎来可悲的下场。历史上的印度,一直傲慢着,最后却轮番被外来种族统治;中国的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后还是傲慢的自诩天朝上国,最后迎来百年屈辱。
⑼ 印度人怎么看待莫卧儿帝国的
Mowo’er Wangchao
莫卧儿王朝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
兰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兴衰 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后
裔巴布尔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战役中战胜洛迪
苏丹,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
的开始。之后,巴布尔又经过1527年的坎努战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战役,统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马雍继位
(1530~1556)。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战役中为比哈
尔阿富□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儿
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
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
统治。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
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
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
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到查罕
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1628~1658在位)
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文化艺术亦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
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
其典型代表。(见彩图泰吉·玛哈尔陵)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
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
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
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
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
于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
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
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
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
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莫卧儿王朝通过阿克巴的内政
改革,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辅助。他们是
掌握军事的“米尔·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萨
德尔-乌斯-苏杜尔”,掌握财政、税务的“迪万”,管
理工厂、仓库的“米尔·萨曼”。此外,还有私人秘书
等重要官员。仍保留宰相“瓦齐尔”的职位,但无实权。
全国划分为15个“苏巴”(即省,奥朗则布时扩大
到21个)。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称“苏巴达尔”或“纳瓦
布”,有 4名重要官员协助工作。各省的财政、税务和
民事审判官“迪万”名义上由省督管辖,实际上起中央
政府监视省督的作用。“帕尔加纳”(县)是农村行政
的核心,其行政首长为“阿米勒”。省与县之间设置管
辖若干县的“萨尔卡尔”(专区),由执行军事、行政、
司法和警备任务的长官“福吉达尔”主管,他在贾吉尔
达尔征收田赋时提供军事支持,镇压农民。(见彩图莫卧
儿王朝)
莫卧儿王朝的行政制度实行军事化。从阿克巴开始,
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
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军事封建领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 莫卧儿时期有 3种土地占有
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
地——贾吉尔和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地。直属国王的
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
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
称“伊克塔”。16~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
度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
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
纪中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吉尔达尔,分上中下
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贵族组成,中
层 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贾
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
和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
尔持有贾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贾吉尔是非世袭的,
甚至是非终身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
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致。
社会经济的发展 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
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
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远销欧亚市场。
莫卧儿时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主要手工业生产的
技术水平超过当时欧洲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
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
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
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
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工业者的小型作坊
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工场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和外贸的发展。16~18世
纪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虽仍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和贵
族的消费基地,但已开始起着工商业中心的作用。德里、
亚格拉、拉合尔、阿默达巴德的城市规模可与当时北京、
巴黎、伦敦相比。活跃的商业贸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区的
闭塞隔绝状态。沿着陆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许多区域性的
国内市场。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则是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
区,商船往来欧亚非各地及中国。
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商人资本的兴起。
拥有雄厚货币资本的钱商在各大城市开设钱庄、银行,经
营存放款业务。发行期票和汇票。财力雄厚的班尼亚商
人种姓充当皇室、贵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财政金融经
纪人。但印度这时期的商业资本尚未转化为资本主义性
质的产业资本。
⑽ 为什么古印度人都不喜欢记录自己的历史
古代印度基本处于割据状态,很难作一部完整的史书,而且印度没有如中国一样将文学看得很重,而是将宗教放在首位,于是现在反观印度所谓的“史书”,大多都是神话性质的,在国际上,一般将印度称呼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国家”,即便现在,印度的语言也是五花八门,连文字都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