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暂停国际航班、实施“公共宵禁”,印度出台了哪些防疫政策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绚丽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印度也是出台了许多防疫政策。印度此前就已宣布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包括暂停全国铁路客运,停飞境内商业客运航班,禁止国际商业客运航班入境等。
但是可以说印度出台的戒严令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因为印度政府开始禁止出口某些种类的口罩、呼吸机和用于制作口罩和防护服的纺织原料。与此同时,印度警方对出现在街头的行人也开始了他们的管控。在这种困难的情形下,新冠肺炎疫情反而显示出了环球同此凉热的效果。
❷ 印度二战后的经济政策是什么,为什么用这种政策。最后得到怎样的结果
半封闭的经济政策。虽然印度不像中国这样受过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但印度却实行接近于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印度在政治上不统一。虽然相较其它国家,印度的中央政府曾经长期被个以甘地-尼赫鲁家族所统治,但其政治并不统一,地方政府权力很大,中央政府又长期争吵不休,各种政治势力在印度政治舞台上风起云涌,政令不一,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的农业依然增长乏力,波动性很大;制造业不断遭遇新的瓶颈,除落后的基础设施外,通胀压力又迫使储备银行连续加息,使企业的信贷成本急速上升。股市连阴,银行体系尚稳健。经常账户赤字继续扩大。通胀压力尚未解除,财政赤字有所恶化。
❸ 印度的国家体制是什么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❹ 印度是什么制度的国家
印度为联邦制民主共和国。印度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5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印度联邦议会结构:
印度联邦议会为两院制。包括联邦院和人民院。联邦院为上院,共250席,由总统指定12名具有专门学识或实际经验的议员,其余238名议员为各邦及中央直辖区代表,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宪法规定副总统为联邦院议长。人民院为下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人民院是主要立法机构,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❺ 印度政府调整出口政策,未来,印度对华头发出口生意难做了
印度对华出口生意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做。
虽然印度和中国是非常密切的经贸合作伙伴,但是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之后,印度对华出口生意也变得越来越难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印度也开始调整了自己的出口政策。
由于中国已经是工业体系非常完善的国家,这使得中国在进行工业产品生产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度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而印度由于是一个非工业体系健全的国家,所以印度反而非常需要中国的产品。正是由于印度对于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才导致印度产品的出口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
❻ 印度外交政策的前景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调整基于大国平衡之路战略。印度之所以采取上述立场,并非为避免惹怒中国。印度该决定与它强调在印太地区维持多极化和非集团化的安全架构主张一致。
冷战后, 为增强对中国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长期奉行“左右逢源” 的大国外交, 一方面谋求良好且稳定的印美关系, 另一方面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自独立以来,印度外交战略的总体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大国平衡外交”特征,印度以大国外交为基本着眼点,积极在各大国之间寻求某种战略平衡以确保其国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学者古普塔认为,美国的“亚太战略”缺乏“解决方案、资源和再想象”,并且区域影响带来“不可避免的稀释”正在酝酿之中。 “四国联盟”是华盛顿在亚太地缘政治中的最后一场“华尔兹”
❼ 印度国家安全政策有哪些内容
印度的国家战略就是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荣光,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用尼赫鲁的话说,印度要么做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此消亡所以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是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其他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强国。是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而其终极战略目标则是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❽ 印度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分为治之。
由于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宗教社会改革决定了宗教只能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分别进行,英国在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引起了穆斯林以及印度人民的民族大起义。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其中: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等都曾经在印度的历史上产生或重要的影响,而印度在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前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尔王朝是由伊斯兰教统治的,穆斯林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基本上垄断了印度的军事、政治权利,但是在其商业领域当中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不断深入,穆斯林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领域的优势地位,在1857年—1858年印度人民为了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开始了民族大起义,随之英国女王开始接管印度,并在印度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其中的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在公元8世纪后陆续传入开始传入印度,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印度伊斯兰教的发展是世界伊斯兰教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其中穆斯林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在穆斯林启蒙运动的初期,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教徒之间的关系还是和谐团结的,英国对于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客观意义上促进了印度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界后半期开始的穆斯林启蒙运动对印度后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穆斯林启蒙思想家特别重视教育这一方面,其中穆斯林文化教育运动是穆斯林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❾ 据报道:印度政府调整出口政策,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认为印度政府调整出口政策,将会使得印度的外贸产业受到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印度的产品丧失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还会导致大量的国外产品涌入印度市场。
为了保住印度的外贸出口成果,印度政府特意调整了外贸出口政策,如果不对外贸出口政策进行及时调整,那么印度的外贸产业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然而在我看来,印度就算调整了外贸出口政策,也不可能改变印度外贸出口颓废的事实。
要知道外贸出口非常受到政策的影响,一旦印度的政策发生较大的改变,那么印度的外贸产业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适应。而如果不能够尽快适应印度的外贸政策,那么必然会导致印度的外贸产业出现业绩下滑的问题,这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❿ 印度的政治,军事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到底怎样
印度综合国力排名第十 中国与印度在基本国情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于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从经济力上看,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差距并不大,1982年,中国与印度的人均GDP分别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为达到1269美元,已相当于印度(578美元/人)的两倍,可见两国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5,印度只有0.6。从军事力上看,印度虽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总体上还是弱于中国,军事上更依赖于俄罗斯。在外交倡议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现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锐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小于中国。在周边政策上,采取以势压人的政策,与巴基斯坦长期对抗,与中国也有一定的摩擦,与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相比,中国显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响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国。
在形成综合国力的资源上,印度与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在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缺乏。虽然中国在国力资源各方面整体上都好于印度,但在许多具体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在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维护上,印度许多方面好于中国,印度英语水平高,大学教育更与国际接轨,其商业人员因为懂英文的人比中国多,“走出去”的意识比中国更强。在IMD“教育系统满足竞争性经济的需要”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17,印度得分为6.2。在IMD“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否容易获得”调查上,中国得分为4.3,印度得分为7.58。在“人才外流”情况上,中国得分为3.51,印度得分为6.25。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 上,中国得分为5.04,印度得分为6.68,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质量上的优势。虽然印度的信息力绝对水平低于中国,但相对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还高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报告》中,中国网络整备度指数(NRI)为0.17,排在全球104个经济体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国之前。另外,印度的企业创新方面好于中国,在软件等产业上的优势也不可忽视。
中国与印度在政府调控力相比,也各有优劣。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府绩效上优于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统、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教育上优于中国。总体说来,中国的政府调控力还是明显优于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种姓制度影响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建设和谐社会的风险大,而中国政府在建立和谐社会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优,社会凝聚力好于印度。
总的来说,印度与中国相比在综合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综合国力的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的综合国力赶上中国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周边政策目前也正在调整,在全球也开始执行更积极全面的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国力资源中许多方面也优于中国,如果其优势发挥得好,将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