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喀喇昆仑山事件印度伏兵怎么处理的

喀喇昆仑山事件印度伏兵怎么处理的

发布时间:2022-09-21 19:26:34

Ⅰ 对印自卫反击战为何不败而败

1,·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2·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 3·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4·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

Ⅱ 求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始末

1962年印度政府坚持侵略扩张政策,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
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这次中
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它融军
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充分反映了边境地区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创造了我军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光辉范例,取得了军民共同保卫边
疆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值此作战胜利30周年之
际,全面客观地介绍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对于总结其经验,进行国防教育
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印度政府继承与扩大英帝的衣钵,挑起边境冲突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
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场按照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两国人民亦
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的印
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
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
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英帝国主义在中印边境东段秘密炮制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围绕所谓
阿克赛钦问题提出的边界方案,是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新疆的产物。正如周
恩来指出的;“英国企图抹煞中印之间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用割裂中国领
土、扩大英属印度领土的办法,来达到它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
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
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
“西藏问题”时对我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
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
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
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
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
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
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脊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
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
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
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
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
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
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
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
0余架次。

中国政府被迫作出自卫反击的决定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
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
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
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
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
,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
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
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
,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
,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
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
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
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
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
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
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
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
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
,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
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
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
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
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
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
该地区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
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
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脊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
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
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线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
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
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枪等、
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
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
。负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
,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
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
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
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
、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
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
军指挥机关。于是,助改部队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
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在沙则战斗中,九
连二班班长张映鑫率领全班,连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
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
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 号。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
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
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仑惶向达旺
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
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
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
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
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
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
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
部队,也于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拢除了呷灵公、
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
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反击作战。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
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风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
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
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
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
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
在侵占的据点内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
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我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
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了歼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
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
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
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
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红山头是两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
。该寺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
16个地堡、5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
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
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
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
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
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战斗后,我们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
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
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
,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 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
悬崖绝壁,交能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
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
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军据
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
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
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
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
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
,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
岸建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
空喀山口财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
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
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
、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
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
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提通列城,两侧为
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
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
肃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人侵印军
。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
阿里之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转移中,我边防部
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小齐
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
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
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
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继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
于卫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
战。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实实堤在
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他两次身
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
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
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
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
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
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
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
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
,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
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当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
,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
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
段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
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
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
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中国政
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
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
国的建议。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的和平诚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
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
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
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
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付紧
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
,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
雄。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
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人。其布势是:东段、以第
四师4个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
瓦弄地区;第五旅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
提斯普尔。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
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
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
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
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
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
、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
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强加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
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
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
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
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
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
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
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
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
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1月1
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
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企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
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
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
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
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
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
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
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我军占领邦边
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
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
线。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壮将旅长
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瓦弄地区反击战。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
东、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
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
人凭险扼守,并不断向我军出击。中国边防部队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
军左翼实施迂回包围;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居
高临下,直插瓦弄,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1
1月16日晨,我军发起反击。我军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乱了印
军部署。印军十一旅旅长等人见势不妙,惧我全歼,即下令全线撤退,旅长本
人随四军军长考尔乘飞机仓惶逃跑,部队大部溃散。在反击战中,我军排长
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打下了印军第一个地堡群
,当向印军第二个地堡群冲击时,周天喜不幸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
“战斗英雄”称号。战士陈代富奉命执行摧毁地堡任务,当他将爆破筒塞入地
堡时,被印军推了出来,在危急时刻,他爬上地堡,扒开堡顶积土,将爆破筒
从顶盖园木间隙插入,并用胸口顶住爆破筒,不让印军推出,当爆破筒即将爆
炸的一瞬间,他迅速滚了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人们
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战后,国际部授予陈代富“战斗英雄”称号。16日
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进
占敌能。我部进驻瓦弄后,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南,到21日,我
军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
,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反击战。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约1
个营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
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
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
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
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脊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
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威2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
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
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
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按时进
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
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
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
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
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拔除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
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
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
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
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
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
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
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战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
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
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
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
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
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
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
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
·普·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侵
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飞机与架,坦克10辆,汽车
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
击作战中,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在党
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
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
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

Ⅲ 对印反击战的详细情况我想了解 详细的了解 包括最后的战况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一、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处于混乱的局面,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这是向中印边界东段——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向喜马拉雅山进行侵略扩张的大好机会。于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讨伐队”向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引诱以及所谓订立契约外,还派大批测量探险队,化装成僧人、商人、探险旅行者,窜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偷偷地进行大量的侦察、测绘(偷测)等活动,为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画一条侵占中国西藏大片领土的所谓印藏边界线作技术上的准备。 1914年3月,英国侵略者为了实现其侵略企图,施展阴谋手段,趁“西姆拉会议”之机和辛亥革命鼎革之际,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于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西姆拉召开,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及其助手贝尔诱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骗夺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在德里交给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要求夏扎在上面签字盖印。麦克马洪在换文中,对此图既没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没有说明是依据什么原则,条件画出的,而仅划在比例页为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图上。当夏扎在签字时,表现推诿、迟疑不决,贝尔马上变了脸色,发脾气,夏扎在威胁利诱之下,在“麦线”图上签字。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 马克斯韦尔曾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国《南方》月刊,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围包括西藏在南之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有着丰富的矿物、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喜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山嵴。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两个承诺并未能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对“麦线”也不承认。英国知道炮制这条“麦线”的非学性,所以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不敢公开。然而,英国侵略者既做贼心虚,又贪婪成性,在时隔20多年后,于1938年又故态复萌,干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当来,采取伪造证据、偷梁换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麦线”内容,塞进该卷的西姆拉公议内容之中,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这样,1938年印刷的标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伪本中,出现了“麦线”秘密的非法文件。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销毁了。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样,臭名昭着的“麦克马洪线”就炮制出来了。由此可见,“麦线”是非法的,失效的,但从此埋下了中印边境东段争端的祸根。 在中心边境西段,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便悄悄占领拉达克地区。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英印政府的势力从未进入该地区,也未在该地区行使权力或建立行政机构。 英帝国主义在中印边境东段秘密炮制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围绕所谓阿克赛钦问题提出的边界方案,是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新疆的产物。正如周恩来指出的;“英国企图抹煞中印之间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用割裂中国领土、扩大英属印度领土的办法,来达到它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

Ⅳ 中印战争

根据官方消息是我军没有人被俘虏,战争结束后印度也没有说有俘虏我军战士。后来2000年的时候出个报道,说有2名战士被俘虏后送到精神病院然后印度人就忘记了,关了38年后来说送回四川。不过报道可信度值得怀疑。要是真俘虏2个当时印度不早吹上天了。毕竟俘虏2个跟一个没俘虏性质差远了。解放军走失就不知道了。要是被抓了还是算俘虏。没被印度抓到我军只能按牺牲算了

Ⅳ 喀喇昆仑事件的外军是哪个国家

2020年6月起,印度军队多次非法越线,造成中印边境局势紧张。2月19日,中方首次披露4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在边境牺牲全过程

Ⅵ 1950年,一支国军部队在昆仑山苦等换防,最后怎样

边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熟悉在于我们都知晓,古往今来边疆都是一个界定我们国土范围的地方,我们知道边疆所在的地方依然是我们民族的领土。我们之所以陌生是因为我们从未真的见过它的模样,我们大多数人仅仅只是模糊地知道它在哪个方位。甚至它离我们有多远我们都无法估计,是一个如此模糊的概念。但是对于一群独特的人来说,这个地方就是它们的一切、它们的责任、他们的生活、甚至它们的生命。

他们就是边境线上的戍边卫士,我们国家西部以及北部有很大一片地区,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都非常的恶劣。这些地方哪怕是当地人都非常的稀少,荒无人烟的地方却有着一个又一个的哨所。从我们民族有史记载以来这些地方就存在,无论是一望无垠的沙漠还是,悬崖陡峭的雪山,每一个你完全想不到的地方,你认为完全不可能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哨所。这里是一个国家的国境线,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线。

结语

在遥远的边疆还有很多的战士在为国家的领土做最前方的卫士,虽然与我们相距千里,但是他们存在是我们安稳生活的一大保障。公元1950年,在赛图拉哨所发生了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本来敌对的士兵却热情相拥,诚挚握手。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们对这个片大好河山的共同热爱,源自对这片冰冷雪地的共同坚守,脚下是整个民族的土地,也是双方的。他们坚守多年终于迎来了接替者,他们感到欣慰、感到希望的存在。后续到来的战士看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感到敬佩,他们同样也感到了这份坚毅的信心。

Ⅶ 中印战争为什么被世界称为“屠杀性战役”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印方损失惨重,而中方则只是轻微损伤,中国用极小的损失,对印方造成巨大打击,几乎是碾压印方。

1、中方战绩:

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2、中方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3、中方缴获武器:

印方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

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4、中方消耗:

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7)喀喇昆仑山事件印度伏兵怎么处理的扩展阅读: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印战争

Ⅷ 求外国的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资料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 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 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Ⅸ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共有几次大的冲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战争。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即声称其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线为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而中国人的立场是,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定的边界线是非法的,应重新予以协商。双方有争议的地区是克什米尔东部的阿克赛钦高原——印度坚持认为该地区性拉达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麦克马洪线”沿线地区。

50年代末,中国修筑了穿过阿克赛钦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这一情况,并发现中国武装部队已经牢固占有该地区。

随后,双方不可收发室免的发生了交火事件。由于印度对中国实力的低估,谈判解决问题的努力归于失败,印方甚至认为自元朝即为中国固有法定领土的西藏也应脱离中国。

1962年,其时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难,印度政府命令军队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由于印军拒不撤回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中国部队发起反击。印军惨败撤回。中国即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数英里。

(9)喀喇昆仑山事件印度伏兵怎么处理的扩展阅读

战争尾声

1962年11月21日24时,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

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Ⅹ 印巴战争

“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于英国为在印巴两国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
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对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义军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伞兵部队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战争随之爆发。
第一次印巴战争几乎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常规武器。在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频繁飞越喀喇昆仑山脉支援陆军作战,印度空军在夜间沿河谷飞行,为在克什米尔作战的部队提供支援。这次战争以巴基斯坦占领克什米尔2/5领土,印度占领其余3/5领土暂告结束。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再度发生反对印度政府的武装斗争。起义后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克什米尔人民“摆脱印度军队的枷锁”,要求克什米尔政府释放在押的克什米尔独立运动领袖。9月6日,印巴双方为克什米尔问题再次发生战争。后来经过苏美两国向印巴分别施压,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从中斡旋,双方于次年1月签订《塔什干协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线。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发战争。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12月17日,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守军全线停火宣告结束。这次战争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从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竞争对手。

阅读全文

与喀喇昆仑山事件印度伏兵怎么处理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有哪些古老大国 浏览:789
伊朗的低压料都有什么型号的 浏览:92
伊朗人种是什么民族 浏览:703
英国纸币长什么样子图片 浏览:843
越南如何宣传本国政治体制 浏览:187
意大利饼什么 浏览:331
香港哪个地方银行可以收伊朗的钱 浏览:977
中国有哪些边境 浏览:29
印度高端设备都有哪些 浏览:977
意大利chinese怎么发音 浏览:199
印尼用什么吃东西 浏览:369
从珠海去越南多少钱 浏览:371
越南过境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706
印尼回国要什么证明 浏览:238
东鹏伊朗白玉怎么做出来的 浏览:551
为什么换越南盾与汇率不一样 浏览:921
意大利早餐主要是什么怎么做 浏览:159
如何去买中国最好的刀 浏览:256
越南的钱币称为什么 浏览:254
中国有哪些大学有名的专业 浏览: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