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释迦牟尼佛真实图片是哪个
你可以看看世界上存在的三尊释迦牟尼佛像,这个三尊造像,也是世尊当时同意造得。也是更具本人形象造就的,分别为8岁、12岁、25岁年龄造像。也有16岁释迦牟尼佛像,由于印度战争沉落在太平洋里。至今无从去向,这个年龄造像在西藏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别供奉着12岁身像,以及8岁身相。25岁身像在印度菩提迦耶。这些都是有历史根据的,倘若你想要接近真人的话很难找到。如果网上流传的释迦牟尼佛真人像,存在什么英国博物馆,那是虚字乌有的事情。而且那个真人像,其实就是日本邪教组织“真理教”教主。可见啊有些人喜欢到痴迷的程度啊。
2. 佛祖(即释加牟尼)的全称姓名是什么
释迦牟尼(梵文:?,?ākyamuni),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创始人。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悉达多”(梵文 Siddhartha,巴利文 Siddhattha),意思是“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 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这才是他的真正名字。
传统上认为“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应非他的姓氏,而是依照当时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Gautama,所取的另一个名字。
3. 为啥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
佛陀他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佛陀是具备福气和智慧的代表,它是究竟的圆觉者,能用仁爱的心来怜悯人生,即具有大慈大悲之心。牟尼翻译过来是寂寞的意思,它是指佛在修行时以自己心中本身具有的智慧和光明,照进自己的心源,断消除烦恼,智慧圆满。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说明它是具有能仁寂默利他的智德和悲德之心的。
释迦牟尼其实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能够不断修行悟道,为后人做了榜样,使后人依照他所留下的道法进行修行,使得自己内心干净纯粹。
4. 谁知印度的一位王子是怎么成佛的就是释迦牟尼,能说一下他的过程吗
释迦牟尼佛,即如来佛祖,原名悉达多·乔达摩,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是释迦族人,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
5. 如来佛祖是什么
如来佛祖就是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而,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佛(大日佛)等。从佛身说,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等。
但,佛陀,这个词还有更深入的含义。如果一定要对“佛陀”这个词有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智慧者。
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盘境界。
“证”指彻悟二谛和万 事 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
“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佛陀,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依据佛典中的记载,以及传统的见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种人。
在古代的印度,一个小小的城市国家,迦毗罗卫城,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福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义,浅显的解释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上帝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切实做去,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完成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记录,故对释迦佛陀,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于佛陀的年代,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已认定佛陀降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年顷,入灭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出生地,即是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地方,是在北纬二十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之处。他自己的国家名为迦毗罗卫,当时的北印度,已经没有统一性的大王国,在中印度方面,与迦毗罗卫城邦邻近的,以萨罗国的国力最强大,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罗卫即被它征服,后来又由东方的摩羯陀国打败了萨罗国,建立了更大的帝国。至于佛陀的一生,也就是活跃在这个恒河中游的地域之中,大概不出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三百公里的范围。若以今天的交通而言,那个范围,的确不大;然在当时的印度,能够兼顾到这样大的教化区域,实在很不容易了。
佛陀的父亲,名叫净饭王,他的父亲,另有三位兄弟,叫做白饭,斛饭以及甘露饭。兄弟四人,均用饭(原义为“乳粥”)来命名,是很有趣的事,原因是当时的印度,以牛乳煮成粥,乃是非常美味的食物。释迦族的国王,最初是由民选产生的,到了佛陀降生之际,国王的传承,已变成以世袭为主了。佛陀是净饭王的长子,故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佛陀的母亲是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伟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后,仅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爱护之下,长大成人。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比丘尼)。
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名闻)为妃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罗睺罗。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同书卷四又说:尔时菩萨在于宫中,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天有三夫人及六万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妊”。这里所称的菩萨(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时的悉达多太子。依照一般的传说,佛子罗睺罗是由佛陀指腹怀孕的,站在人间成佛的角度来说,我们宁可相信上述的记载为事实。
梵名Amacron di-buddha。西藏语云:Cho-gidang-poisang-ye,译言本初觉者或第一觉者。喇嘛教之本初本佛也。西藏佛教之古派以此佛为生自毗卢遮那之普贤Samantabhadra,谓之Kuntu-bza ndotabv;-po(至善法身),即梵语之Dharmak amacron;ya-samantabhadra(法身普贤),盛崇拜之,新派谓为跋折啰陀罗Vajradhara(金刚持),与跋折啰萨埵Vajrasattva(金刚有情),一体不二之身。跋折啰陀罗者,亦名最胜佛,最上胜者,一切秘密主,诸如来都统,无始无终者等。跋折啰萨埵者,亦有最上智,上首,五禅那佛统领等异名。虽有时说此两金刚如别佛,然其一体不二,称为阿提佛陀,是具足三德之大觉者,无上者,大自在者,无始无终,无限无际,能遍满于十方,离因缘而为因缘之本源,即无相而作无相之大因,一切万物皆出于其所造,依其力而显现,又具有五体五智五见,为一切佛之能造者。五禅那佛之统领,其净土为Og-min(色究竟天之义)最上根本大乐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所谓‘即金刚萨埵,秘密大主宰。所言五秘密,谓毗卢遮那,及不动如来,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等,是名五秘密。所言诸部者。谓一切如来,真实之妙理,成金刚萨埵。毗卢遮那佛,不动如来部,宝生无量佛,不空成就等,真理亦如是’者,说金刚萨埵即阿提佛陀入于路迦三惹那Lokasaйjйana之甚深三昧,开发本具五智时,现成此等五秘密也。
6. 印度版佛祖我忍了,日本的我也忍了,看到泰国版我感觉恋爱了不是吗
说到佛祖,大家必然是想到《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形象,非常的慈爱仁爱,让人一看心里就觉得很安稳的感觉。其实许多国家都有"佛祖"这个形象,但是表达手法各有不同。
最后看看太过的佛祖是什么样子的,看到照片的那一刹那,相信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是佛祖,明明就是偶像剧男主角啊。从造型上来说一点都没有佛祖的仙气,如果用这样的佛祖去收服妖怪的话,怕是不用出什么招式吧,只要一句话,就能让那些女妖怪乖乖跟着走了,毕竟颜值那么高,还是挺可口的嘛。
每个国家佛祖的形象各不相同,当然还是中国的佛祖更深入人心,也更让人信服的了,大家说是吗?
7.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佛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释迦摩尼佛是贤劫倒数第二尊佛,在他之后是弥勒佛。
8.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生在印度
1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为什么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出世的意念。
2 你看儒家、道家,这在中国可以说学术思想顶尖的,他们所讲的顶多讲到天,并没有超越世间这个观念,佛要降生到中国来,他没有法子说这个佛法,他说要超越三界,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这个想法,还不想超越三界,那他来没有用处。
3 但是,印度那边不一样,印度在当时,他们的学术思想比我们发达,他们的研究比我们深刻,他们的境界比我们高。在印度一些宗教里面,他们能够看到饿鬼道、地狱道,能够看到欲界天、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他们提出了涅盘,他们有追求涅盘这个欲望,但是达不到。
4 所以佛就降生在印度,帮助他们突破这个境界,超越六道,帮助他们成就。那一个地区根性成熟的众生多了,佛就应身来了,所以佛应化在印度,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佛偏心,这正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
9. 释迦牟尼在印度是圣人,在中国为何成“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是指如来佛祖这个人,而“如来”是指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称谓,或者可以理解为普通人的名字,“佛祖”是指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身份。所以说不是释迦牟尼在中国成为了如来佛祖,而是人们对于一尊佛总要有个称呼,而释迦牟尼的称呼就是“如来佛祖”。
综合而言,释迦牟尼在中国成为“如来佛祖”并不是因为“如来佛祖”有多么的伟大,相反,是因为释迦牟尼本人的伟大,连带着使“如来佛祖”也变得被世人敬仰。
10. 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是一个佛吗佛祖是谁
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是一个佛。释迦牟尼( 净饭王太子)是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
佛祖是一切佛的通称。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佛有十种德号,这十种称号是:
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应供:应该受到人和天的供养。
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五行(圣、梵、天、婴儿、病)。
善逝:非常自在地入于涅盘。
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
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
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