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原因,导致尼泊尔一直没有被还算强大的印度灭掉
在如今的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各国之间的发展路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走的“互利共赢”的合作道路。但也有个别国家,依旧在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例如印度。
而在近代,中尼两国的来往仍十分密切,2009年,尼泊尔总理尼帕尔访华,并与中方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此外,尼泊尔与我国西藏相连,若是尼泊尔被印度入侵,我国岂会坐视不管,要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而中国作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早已今非昔比,印度在这种情况下,若还对尼泊尔有所想法,无疑是痴人说梦。
② 揭秘:尼泊尔为什么突然跟印度翻脸全面倒向中国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西藏隔山相望;东西南三面则被印度包围。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万。从地形上看,国家由北到南,依次为山脉、河谷丘陵和平原草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小国。
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印度的大规模工业化不能见效,其与中国的国力差距将不断拉大。这种差距悬殊到一定程度,中印在尼泊尔的均势状态将不可避免。届时,纵然印度心有不满,亦只有徒唤奈何。尼泊尔长期以来建立中立和平国的努力,也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③ 尼泊尔官员担心印度悲剧在尼重演,如何有效化解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尼泊尔的官员只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就能够很好的缓解这种情况:禁止印度人员进入国家、制造大量的氧气以及建造方舱医院,这三个措施缺一不可。
我认为尼泊尔的官员在防控疫情的过程当中最好是向中国学习,因为中国和印度已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中国采取了非常果断的措施才拥有了现在的成绩,但是印度一直注重经济的发展,最后导致经济已经沦陷了。
一、禁止印度人员进入国家。西方的很多国家其实早就已经禁止印度人员进入他们的国家了,而且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所做出来的措施是更狠的,他们不仅仅禁止了印度人员进入澳大利亚,而且也禁止了很多和印度相关人员的澳大利亚人进入国家,这个时候只有下定决心才能够彻底的防范疫情。
我认为以上三个措施对应急部俺的官员来说是非常急迫的,因为目前印度的疫情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尼泊尔的疫情。从印度目前的状况也可以看出来,制造氧气以及建造方舱医院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目前这两大危机已经成为了印度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④ 尼泊尔被印度三面包围,为何没有被强邻印度吞并呢
印度和尼泊尔是南亚的两个国家。尼泊尔位于印度的北部,三面被印度包围,简直就是印度的囊中之物。但有趣的是,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这个长期以南亚霸主自居的强国,却一直对尼泊尔这个囊中之物无动于衷,容忍了尼泊尔的存在。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尼泊尔被印度三面包围,为何没有被强邻印度吞并?
第三,为了防止印度吞并尼泊尔,尼泊尔一直和印度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尼泊尔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对印度依赖非常严重,所以还是很给印度面子的,虽然说不上言听计从,但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而印度为了拉拢尼泊尔,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无法吞并尼泊尔,但印度对尼泊尔拥有一定的影响力。直到现在印度仍然在不断向尼泊尔渗透,试图通过鲸吞蚕食的方式慢慢控制尼泊尔。不过目前来看,印度想吞并尼泊尔并不现实,当然尼泊尔想要摆脱印度的影响也不容易,所以两国只能保持现状。
⑤ 尼泊尔为什么和中国越走越近
其实自打元朝将西藏划为宣政院辖地开始,中尼两国就已成为邻居。清朝干隆皇帝时,清军还曾两度征讨廓尔喀,成为干隆“十全武功”之一。不过农耕时代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原王朝哪怕是对西藏的影响力,都是极其脆弱的,再想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那更是非常困难——两征廓尔喀的虎头蛇尾,证明即便农耕文明发展到最高阶段,中国也没有在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这种邻居关系只不过是名义上的,中国对尼泊尔没有太多影响力。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势才慢慢出现改变。
此时人类已经进入现代文明阶段。工业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设施的发展,使中国第一次有能力直接对青藏高原进行管理;甚至有了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亚投射地缘影响力的技术可能。
而中印边境战争,则成为尼泊尔开始“亲华”的转折点。在中印战争中,印度以精锐主力对阵中国边防军,却不料大败亏输。虽然地缘格局的限制,使中国在战场上得胜后仍不得退出藏南。但这场军事胜利,却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而这场中国的胜利,也让尼泊尔发现了摆脱印度钳制的机会:
由于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的地缘阻断作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已经具备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的适当亲华,可以有效的对冲来自印度的压力。
而对中国来说,虽然边境战争已经结束,但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地缘矛盾却始终存在。虽然西藏的存在,使自己在地缘格局上对印度形成压制,但如果能与尼泊尔深度合作,则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对喜马拉雅南麓的影响,进而增强对印度的遏制。
中尼的想法一拍即合,二者关系迅速升温,反应到现实中:就是趁着印度战场失败,引发政治动荡之机,中尼公路于1963年7月破土动工,并于1967年正式建成。
中尼公路的建成,使中国获得了进入南亚的现代通道,其对尼泊尔、乃至南亚板块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当然,地缘格局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控制尼泊尔——也正是因为如此,尼泊尔才敢放心大胆的和中国合作。但中尼战略通道的建成,使尼泊尔再面对印度的压迫时,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
1969年,尼泊尔要求印度撤走自1953年以来就派驻加德满都陆军总部的印度军事代表团和北部边境哨所的印度军事人员——这在中尼公路贯通以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只不过,相较于尼印之间紧密的地缘关系,一条公路能起到的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彻底颠覆尼泊尔受印钳制的格局。而在经济上,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被激怒的印度随即发动经济制裁——1970年,印尼贸易与过境条约到期,印度却拒绝续约——这对国土被印度三面包围的尼泊尔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在随后的岁月中,经济制裁更成为印度屡试不爽的打压尼泊尔的手段。
作为一个内陆山地国家,尼泊尔的对外交通必须经过中印两国。虽然中国实力远超印度,但与尼泊尔接壤的却是最为边缘、经济价值最低、交通也最不方便的西藏高原。这种限制,决定了中尼公路的作用更多集中在政治和军事层面,具体到经济层面,中尼公路对尼泊尔的拉动作用并不大。
经济上受制于人,再加上中尼公路毕竟只是一条通道,在连接彼此上的作用远不能印尼之间的天然地缘关系相比,所以尼泊尔仍然不能摆脱印度控制。
但进入新世纪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尼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论证中的中尼铁路如果付诸现实,尼泊尔的真正独立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铁路的建成,对尼泊尔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南亚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虽然尼泊尔不可能让中国军事力量进入,但只要这条通道存在,尼泊尔在与印度的政治博弈中就更有底气——如果印度还敢对其欺压太甚,尼泊尔随时可以引华为援。这种形势下,印度免不了投鼠忌器,尼泊尔政治独立性会更有保障。
而经济上,中尼铁路的建成,更会极大减少尼泊尔对印度的依赖程度。相对于公路,铁路运输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更小;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远非20世纪60年代可比。
基于这两点因素。这条新的中尼战略通道,其经济价值将远远超过之前的中尼公路:第一,尼泊尔的部分高价值自然资源可以通过铁路运到中国中东部工业区;第二,由铁路而来的中国游客,也会较之前大幅增长(2014年中国赴尼旅游人数已突破10万,铁路的畅通,更将使该数字倍数级增加),对尼泊尔这种人均GDP只有七百美元的内陆小国来说,中国游客的经济拉动作用相当明显。随着中尼双边经济活动的增长,印度对尼泊尔的经贸垄断地位会被进一步打破。
当然,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决定了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都不可能使中尼之间的联系达到尼印之间那样的高度。但它们依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使尼泊尔的附庸地位大为改观。再考虑到中国远胜于印度的国力,这不但可以在经济交往中弥补中尼地缘疏离带来的局限(中尼地缘关系虽不如尼印,但中国经济的能量却比印度强大的多),也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在政治上对尼泊尔提供超越地缘限制的支持。
综上所述,只要中国对印度的巨大规模优势持续存在,那它对尼泊尔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达到跟印度接近等量齐观的程度——直白点说,中印在尼泊尔有可能会形成均势。
一旦这种均势状态形成,尼泊尔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它的政治态度,将可以决定该国的走向和归属(在印度一家独大时,尼泊尔是法决定自身命运的)。
当然,如果不想因中印地缘冲突而引火烧身,尼泊尔是不可能向任何一方一边倒的。中立的原则下,在该区域内部助弱遏强,维持均势状态,会是尼泊尔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好选择。
由于尼泊尔本就是南亚国家,地缘的限制决定了中国无法对它实现掌控。能将其从印度的附庸,转变为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这已经是现有条件下的最好结果,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当然是愿意接受的。
但印度就悲剧了。好端端的自家后院,变成了两家人之间的市政园林,这换谁都得憋屈死。
但打铁还的自身硬。印度的大规模工业化迟迟无法开展,它与中国的国力差距不断拉大。(印度为什么无法工业化,可参见云石《地缘政治15:印度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中国》)
当这种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中印在尼泊尔的均势状态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届时,就算印度不情不愿,也只能徒唤奈何。尼泊尔一直以来建立中立和平国的努力,也就可以宣告达成了。
下一节,云石君将继续南亚系列,主讲斯里兰卡,看这个北印度洋岛国,在面对印度压力时,是如何应对的。
⑥ 向来以“两个民族,一个社会”,着称的印度和尼泊尔,为何突然翻脸
2020年6月,一支印军尝试进到争议地区卡拉帕尼地域,尼泊尔部队在警示失效的状况下,向印军开枪。大战之后,彼此都有死伤。尼印两国素来以“2个中华民族,一个社会发展”而出名,现如今彼此忽然撕破脸皮,令全球哑然。
尼泊尔一瞥尼泊尔坐落于东亚内地北边,北京首都加德满都,全国各地占地面积147181平方千米,与辽宁省面积非常,尼泊尔除北边以喜马拉雅山为中尼纯天然边界外,东、西、南三面与印度交界。地形北高南低,全球十大高峰有八座坐落于中尼边境线,故有“山鹰之国”的美名。
2016年,尼泊尔出口贸易总金额8522.9亿卢比,折合80.14亿美金,在其中对印出入口总金额711.4亿卢比,从印进口总金额4875.97亿卢比,占出口贸易总金额的65.56%。从这组数据信息能够看得出,尼泊尔在经济发展比较严重依靠印度,贸易往来存有极大贸易逆差,并且印度还能够根据进口关税现行政策和操纵换取外汇交易等对策,轻轻松松把握尼泊尔的支柱行业。
从实际看,印度曾一度挥动经济发展棒子,导致尼泊尔经济发展大损。1989年,尼印政冶环境恶化,印度单方关掉尼印边界,造成 尼泊尔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尼泊尔画蛇添足,转口贸易向我国等地域扩展迁移,解决了出口贸易风险性,获得了一定实际效果,可是,这种对策仍未从源头上摇摆不定印度在尼泊尔的贸易主宰影响力。尼印矛盾为印度重新启动经济制裁造就了标准。
⑦ 为何印度没有对眼中钉尼泊尔痛下杀手
尼泊尔的整体民族结构比较完整,而且团结。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对尼泊尔产生什么动摇的事情。如果是武力收复尼泊尔的话,有可能导致一败涂地,因为尼泊尔人的战斗力非常的强悍。再加上尼泊尔背后有我国的支持。所以印度轻易不敢对尼泊尔下手。
因为国土环境空前恶劣,在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尼泊尔人的战斗力空前强悍。这种情况和欧洲的山地之国瑞士十分相似,恶劣的环境,使得每个人都是出色的战士,全民皆兵的他们即便不能御敌人于国门之外,最起码也可以让来犯之敌元气大伤、痛不欲生。相比于锡金和不丹,虽然尼泊尔也是夹在中印两国之间,但尼泊尔的战略价值要比锡金和不丹重要得多。
⑧ 尼泊尔被印度三面包围,为何没有被强邻印度吞并
当时尼泊尔能够成功的抵御印度人的入侵,主要是三个原因。尼泊尔当时其实并没有世人想象中的军事实力那么弱,它自身还是有着一定军事实力的。第3个原因就是尼泊尔为了防止印度人对自己国家发起进攻,所以一直与印度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尼泊尔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贸易等方面都对印度产生了非常大的依赖性。所以在与印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尼泊尔也会考虑到印度的利益来做出一些决定。而印度当时也知道自己一时半会儿攻占不了尼泊尔,所以也会对尼泊尔进行拉拢。尼泊尔当时摆脱不了印度的影响,而印度也没有能力能够吞并尼泊尔。
⑨ 古印度文化对尼泊尔影响
尼南部与印度毗邻的地方为德赖平原,而且1600多公里的尼印边界是开放的,两国人民可以随意往来。
印度对尼泊尔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尼印两国拥有相同的宗教和文化。尼泊尔以印度教为国教,位于加德满都的帕苏帕堤庙,每年都有大量印度教徒前来朝拜。印度教对尼泊尔的影响是很深的,几乎渗透到尼泊尔人生活的方方方面。
在经济上,尼泊尔严重依赖印度的出海口,任何重要物资和产品的进出口都离不开印度的支持和配合。印度在尼的对外贸易中占有60%的份额。
在文化方面,来自印度“宝莱坞”的电影和音乐制品,更是在尼泊尔稳居霸主地位。尼泊尔人喜欢看电影。而电影院里上映的大多是印度电影,印度电影明星在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尼泊尔只要你愿意付钱装上有线电视,就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电视和新闻频道,如CNN、BBC等,但大多数尼泊尔人还是钟情于印度节目。打开电视,多是亦歌亦舞的印度电影和电视剧。
此外,受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尼泊尔社会至今仍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在偏远的农村,至今不时发生婆罗门等高种姓的人袭击贱民的事件。
尼泊尔人对印度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尼离不开印度的支持,印度向尼提供了大量援助,很多尼泊尔人在印度工作,在印度军队中有6万多尼泊尔士兵,俗称为印度廓尔喀兵。尼泊尔也有大量印度移民,对尼的经济有很大影响。因此,尼对印存有一种依赖和感激之心;另一方面,印度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摆出老大哥的姿态,对尼内部事务指手画脚,尼泊尔人对此很反感。面对印度经济近年来年均6%以上的高增长速度,一些尼泊尔人在表示欢迎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顾虑,担心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会受到影响。
⑩ 为什么印度要在尼泊尔给中国下绊子
关于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是诸如丹麦、瑞士、挪威等这样发达的北欧国家。但,我们也会看到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也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那就是尼泊尔。这看上去有些令人费解,就算尼泊尔有众多的苦行僧,他们的境界是高于我等的,但没有物质的保障,哪有力气去让精神富有起来?所以,云石君,更愿意相信,如此宣扬尼泊尔,更多是出于旅游经济效应。
于是,中尼关系极速升温,1963年7月破土动工中尼公路,并于1967年宣告建成。
中尼公路至关重要,对中国而言,获得了进入南亚的现代化通道,进而提升对尼泊尔、乃至南亚的影响力。对尼泊尔来说,在面对印度的压迫时有了讨价还价的筹码。1969年,尼泊尔要求印度撤走自1953年以来就派驻加德满都陆军总部的印度军事代表团和北部边境哨所的印度军事人员,便是最好的体现。
当然,中尼公路不可能完全改变尼泊尔受印钳制的格局。印度毕竟不好惹,于1970年,发动了对尼泊尔的经济制裁:印尼贸易与过境条约到期,印度却拒绝续约。此后,印度便常用经济制裁的手段来制约尼泊尔。
深居内陆山地的尼泊尔,对外交通必须经过中印两国。虽然中国实力远超印度,但与尼泊尔接壤的却是最为边缘、经济价值最低、交通也最不发达的西藏高原。这种限制,决定了中尼公路的作用更多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而在经济上对尼泊尔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也就决定了尼泊尔依然无法摆脱印度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力剧增,科技水平进步迅速,中尼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论证中的中尼铁路如果成为了现实,尼泊尔的真正独立便有了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南亚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虽然尼泊尔不可能允许中国军事力量进入,但只要中尼铁路存在,尼泊尔便有了与印度的政治博弈的底气,有中国的援助,印度对尼泊尔也不敢太胡来。
第二、在经济上,改变尼泊尔对印度的依赖程度。相对于公路,铁路运输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更小。再加上中国已有了几十年的改革开发取得的显着经济实力,凭借铁路对尼泊尔的经济影响力也会更强。
具体表现在:有了更为便捷的铁路,尼泊尔的部分高价值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地运往中国内地。另外,中国游客也会较以往大幅增长,对拉动尼泊尔的旅游经济也会十分有效。而这些日趋紧密双边经济活动,意味着印度对尼泊尔的经贸垄断地位会被进一步打破。
不过,摆在眼前的世界屋脊,决定了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不可能使中尼联系达到尼印间的高度。即便如此,也可在相当程度上改观尼泊尔的附庸地位。再考加上中国远强过印度的国力,也可在经济交往中弥补中尼地缘疏离带来的局限,另外也使得中国有能力在政治上对尼泊尔提供超越地缘限制的支撑。
只要中国有超出印度的绝大规模优势,也就有了对尼泊尔的影响力会达到或逼近印度的可能,那是,中印在该区域的均势地位便会形成。
一旦形成了均势,尼泊尔本身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他的政治态度,将可以决定该国的走向和归属。当然,对于尼泊尔而言吗,秉持中立,在该区域内部助弱制强,维持均势是最符合尼泊尔的利益的。
因地限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掌控尼泊尔。而让尼泊尔从印度附庸,变为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中国也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不过,印度就不乐意了。好好的自家后院,到头来却成了两家人的市政园林。
当然,印度并不想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旦这种差距悬殊到了一定程度,那中印在尼泊尔的均势状态将不可避免。到那时,印度就算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叹息了,谁让不如人的。而尼泊尔也就达到了长期以来建立中立和平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