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政府怎么消灭贫困

印度政府怎么消灭贫困

发布时间:2022-09-22 11:36:05

❶ 印度面临的诸多经济问题有哪些

(1)失业和贫困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楚。虽然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但一直收效不大。印度的10亿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还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贫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印度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比独立初期翻了两番,且还在以2%的年增长率增加,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劳动力都在1500万人以上,这使印度经济难以吸收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印度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印度积存的失业人数为530万,到1980年增加到207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8%。同时也使人均收入增加不多。由于印度制造业增长速度远低于服务业,因此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2002年,印度制造业吸纳了620万劳动人口,而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业有1.6亿名从业人员。高速发展的印度IT产业约有100万名从业人员,不足全部劳动力的1%,虽然其产值占印度GDP的4%。失业一方面将扩大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队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从而继续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化进程。(2)制造业发展滞后印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也主要是靠软件IT产业,制造业还不强。2003年的特点是服务业还在高速增长,农业年景较好,有了3%-4%的增长,制造业开始有所增长,所以这一年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也更快一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它们是传统部门,所以有很多传统体制还没有改革,包括政府对产业和投资的管制,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各种制约,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较快,是因为其作为新兴部门,政府对其控制较少,所以发展较快。虽然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但是在制造业方面步伐比较慢,市场开放程度小,没有利用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3)投资环境欠佳印度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世行报告显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业需要89天的时间,而中国则需41天。印度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虽然平均工资比中国低25%左右,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比中国低50%。2、能源不足。印度的电力状况落后,平均缺电率超过10%,严重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加之资金短缺使印度在短期内难以大量进口石油和建更多的核电站,进一步制约了印度投资的增长。3、政局不稳。印度社会结构、财富分配、种姓制度、贫富分化等常常会引发政治不稳定,进而影响吸纳国际资本。4、劳动法严格。印度是惟一一个解雇员工需要得到政府批准的国家,企业停业或关闭也受到严格限制,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5、环境受损。印度荒漠化程度较高,有1.43亿公顷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使河流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危及人民生命安全。(4)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长期以来为解决资金问题,印度政府借诸赤字财政政策,1950年度到现在,几乎年年有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内外债,使得印度的债务增多,几十年来内外债如滚雪球似地不断扩大,利息成为印度政府最大的非生产性支出项目。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使物价指数反弹,造成通货膨胀,对政府平衡预算增加了更大压力。1990/1991年度财政开支失控,总赤字达到4333亿卢比,竟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4%,这一时期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财政困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比率一直超过5%。虽然近年来印度制定了《财政责任和预算管理法》,削减某些财政补贴,但财政状况尚未根本好转。印度现已成为世界上财政赤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次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警告。(5)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关系密切,一个国家基础设施不足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兴趣,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在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通讯不畅,电力供应不稳,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以交通为例,印度虽然有亚洲最庞大的铁路网,但陈旧不堪,大部分是国家独立以前殖民地时代建设的,很难实现现代化的运输任务。印度目前还没有一条国际标准的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所有的港口都出现拥堵情况,交通运输极端落后

❷ 为减轻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印度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开荒种地

❸ 富人和穷人结婚消除贫富差距,印尼部长的脑洞有可能实现吗

位居东南亚南部,号称万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虽然拥有高达2.62亿的人口,成为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家,也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印尼长期以来却一直是世界上的小透明。不过最近,印度尼西亚协调人类发展和文化部长穆哈杰尔的一句话,让印度尼西亚登上了世界头条。

印尼地图

利益至上的他们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首先衡量的就是这件事是否对他们有利。而很显然,联姻穷人除了能够使得印尼国内更加和谐,降低贫困线之外,对于他们本人和背后的家族而言,却几乎毫无益处。

相反,联姻之后,为了扶持贫困的联姻对象,他们却要付出大量财富。如此“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精明无比的富人们怎么可能去做呢?

因此,所谓让富人和穷人联姻,降低贫困的说法,不过是哗众取宠之言而已,既不可能,更无法实现,真正想缩小贫富差距,发展本国的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是根本之道。

❹ 印度拥有那么多贫民窟,为何政府不敢轻易将其拆掉

印度应该算是一个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到这里后你会看到很多百姓住在贫民窟中,政府不主张拆除贫民窟的原因有三,一是贫民窟的百姓都有选举票,如果拆了他们的家后果不堪设想,二是拆了贫民窟就需要给他们找一个新的地方生活成本太高没办法拆,三是贫民窟虽然是印度的但却属于一个小群体一旦遭到迫害政府压力倍增。

三、贫民窟虽然是印度的但却属于一个小群体一旦遭到迫害政府压力倍增。

你们别看贫民窟的人都是穷人没有什么钱但正是因为他们条件都差不多生活的都很艰苦所以这些人都非常的团结,只要遇到什么事情他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如果结果对他们有利肯定没什么问题但如果结果不利那么他们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团体,这些人一旦群起而攻对于政府和政客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所以他们只能放任贫民窟不管。

❺ 印度经济史

近代印度经济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构造了全面工业化的布局,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印度在经济建设里也摸索出印度独特的混合经济的雏形,并且在总结”一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蓝图.并在”二五”计划中对”一五”期间所倡导的混合经济模式有所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为起始加速国家工业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资.在复杂与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印度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会与国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国家分裂的同时,试图快速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这样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于印度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38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国大党党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实现印度工业化消灭失业与贫困.为这个构想,印度在50年代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下,不仅仅在国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且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纵横俾阖,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与经济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个人声望在国内外都获得交口赞誉不但是尼赫鲁本人的荣誉,也是那时候印度在世界50时代的写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47年豪迈的那句:印度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战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方面美苏争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后加紧对传统势力范围恢复影响与控制。如果说英国试图把新独立国家尽可能约束在英国联邦体制里,法国在北非构建法郎区这个桥头堡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战火,此起彼伏的军事政变与各种颠覆活动的后面由始致终都有美国与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都显示着中国、印度势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将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是越南战争,这场从1961年爆发到1975年结束的战争,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印度在自己国家建设与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终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国家再次问自己:何去何从!

印度国歌中吟颂道:。。。水源丰富,果实累累,庄稼茂盛,郁郁葱葱。。。土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印度的大国梦,还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风调雨顺,但是随着印度土地改革进展的缓慢加上政治与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印度的国内变的更加复杂了。问题首先是来自大垄断财团的资本高度集中化趋势,印度在2个5年计划中经济实际增长了66%,但是垄断工业资本与垄断金融资本仅仅在注册资本上就膨胀了三倍。当时在印度国民生产环节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与水泥生产上,排名印度大财团第一塔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国营钢铁产量只达到了印度当时钢铁总产量的33%。第二问题来自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大,早在印度“二五”经济计划结束后,尼赫鲁就问:2个5年计划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0%而农民却处于破产边缘,这些增长的财富哪里去了。第三就是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加之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团政治反复争端利益并利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转嫁社会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印度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从冲突爆发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时候,印度外债实际达到当年政府开支的300%是1951年时候的51倍。当时在尼赫鲁执政时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军事冒险失败后的国内局势动荡实行全国紧急状态才顺利度过垮台危机。但是军事的失败同与之而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印度当时是一座等待爆发的火山。

由于军事开支急剧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经济计划实际已经破产。当时的印度粮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败后一直不能实现自给,印度被国际社会讥笑为讨饭篮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印度作为农业大国却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经少的可怜的有限外汇来购买粮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粮食急剧减产,当时印度的粮食饥荒已经到了来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没有美国以及苏联的粮食援助,印度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灾难。但是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在中印冲突后2年里给予印度的援助尽管急剧增加到与印度建交后美国援助综合的200%。但是美国人的附加条件是:今后印度的5年计划必须由美国政府认可.面对独立与生存的选择,印度终于在1966年接受了赫鲁晓夫的橄榄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国大党两院中526名议院举行秘密投票。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在议会大厦外等待选举结果。四小时后国大党议员领袖辛哈出现在走廊。人们纷纷上前询问:“是男的获胜还是女的获胜了?”辛哈宣布:“女的赢了”。继承了父亲巨大声望与与治国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对169票(2张废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对手当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英迪拉的时代开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执政早期是依靠由当时国大党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团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让代表垄断财团的辛迪加集团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们眼中的洋娃娃和线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卢布贬值35%,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万吨粮食和9亿美圆的援助,沉重打击了国内垄断财团的势力。而且利用和美国的短暂亲密关系,从墨西哥进口了粮食种子,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尼赫鲁时代的土地改革出发的开始了绿色革命。终于到1978年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随后,印度政府在越南问题上的表态代表了印度在国家独立自主上坚定的政治立场,同苏联的握手不仅获得了大量政治经济与军事援助,而且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改造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国家中央集权为手段,以国家经济国有化为方向推进经济计划。终于在1967年5月宣布了为期10年的“经济计划10点建议”,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国54%存款的14家印度银行收归国有,此举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颁布“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成立了“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委员会”。此后1970年2月颁布的加强工业许可证制度的法令与1971年把全国64家普遍保险公司受归国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经济体系框架完成。尼赫鲁建国时的构想在他女儿手里实现了。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打击了印度国内垄断财团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而且为印度国内局势的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庞大人力物力与技术支持与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须要在可以做长期经济规划的情况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去实现。印度为了国家经济主权既选择了苏联的橄榄枝并与美国保持有限的合作关系。印度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时期的中国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对经济长期计划作出有保证的规划.印度政府与国内各种各样的垄断集团的利益斗争,印度政府在长期经济计划与短期经济效益的选择中不断的在选民的利益趋势下左右摇摆,印度政府在遇到国内国际危机的时候往往通过国外军事冒险来转嫁选民的视线与国内即将爆发的危机来赢得大选。但是自身实力的孱弱,往往在军事冒险与干预后印度政府又陷入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印度在60年代后形成的改革——危机——冒险——更深的危机——再改革的循环行为模式,终于让80年代的印度总理感慨:印度已经失去了工业时代。

70年代 :

从美国1965年开始全面卷进越南泥潭后,世界各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美国独霸的地位越来越被削弱,终于在持续8年畸形的繁荣后,美国终于开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于越南战争,美国面临巨额贸易赤字,美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相反,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大量盈余。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加征10%进口税率。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从此世界各个国家开始进入“牙买加”货币体系,汇率象脱缰野马一样竞相贬值。终于1972年,美国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不再谋求绝对战略优势和苏联签署的《反导条约》。尽管在80年代美国人面对狂欢的日饵曼洲和叫嚣买要下美国的日本武士是那么的无可奈何。美国就要衰落了么?我无从而知,但是奠定美国今天新霸权的一系列大举措悄悄拉开了帷幕。一直以来作为战后国际贸易 金融 与投资监管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与国际货币基金(IMF),在这个时候都开始发生了大转变。1973年关贸总协定第七轮谈判:东京回合在正式来开了锣,也正式在这一回合终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开的20国会议上开始了世界货币改革计划,其目的就是要国际金融关系脱离国家与中央银行的控制,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从尼克松的时代开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职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场倾斜,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开了。但是,这些在今天看来雄心勃勃的远征都不能掩饰此时美国跌跌撞撞的脚步。随尼克松冲击起舞的是石油危机,是苏联遍布全球的出击,70年代来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国内声望不断上升的机会,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于1971年2月举行印度第五届大选。1971年3月大选结果揭晓,英迪拉.甘地获得了压倒胜利,终于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时,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选中主张充分自治与全面独立的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随即人民联盟领导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东巴独立。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下令军事镇压,军事镇压的结果导致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并在当时西方大国保证不军事干预的前提下,宣布印度军队越过边界“自卫”。12.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声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舆论盛赞英迪拉.甘地的胆识与魄力已经超过了尼赫鲁,而民意调查中93%的公众站在了英迪拉的一边。当1972年1月26日印度国庆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众的形象就是杜尔加,就是美丽的10臂女战神。

但是历史老人总在不经意中,给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开上一点点玩笑:饥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严重的灾荒,1.8亿人口面对饥荒的威胁,而由印度一手导演的战争让滞留在印度的难民每个月就消耗掉印度2亿美元,这更使印度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由于需要进口大宗粮食与原油,加上石油危机的爆发与国际金融因尼克松危机冲击而剧烈动荡.由此导致的外汇短缺终于使才平稳不久物价飞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资不足又使工业增长下降了近50%,经济实质遭遇了衰退.同年孟买就爆发了1.2万罢工,民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反对党的鼓动下爆发了.仅仅在反对党领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帮的骚乱中遭遇警察射杀的人数就达到233人,与之同步的印度铁路大罢工让当时的印度经济实际陷入了瘫痪.最后在当警察也开始暴动并与前来镇压的军队交火的时候,骚乱与不安到达了顶点.而甘地夫人此时借助一位律师从宪法中发现的漏洞,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来挽救即将倒台的政府.

虽然随后地年不仅风调雨顺而且经济维持在比较高的增长水平,过高估计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紧急状态,但是随后的大选国大党一败涂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党上台了.高喊自由与面包口号上台的人民党政府代表的其实是垄断资本与地主阶层的利益,人民党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结束了当时执行顺利的”五五”计划,匆匆提交了”六五”计划.人民党政府不仅缺乏执政能力,更缺少对自己所指定计划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1500万吨粮食消耗怠尽.在把仅有的30亿美圆储备挥霍一空,在执政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党政府倒塌了.

而此时虽然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新技术革命的翩然而来,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注意国家迅速转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不断的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使各自的经济逐年提升,并最终形成了以四小龙与东南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崛起.而印度,则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❻ 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印度政府面对这样多的人口采取了什么措施政策

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印度人口数量净增1.8亿,于2000年5月正式跨越10亿大关,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 地区之一。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 将增至15.93亿。联合国人口专家谢丽尔·索耶称,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印 度人口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而且有理由相信,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
印度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生育率没 有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而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印度早婚现象仍十分严重,生育周期缩短;三是农村地区多生多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四是医疗系统薄弱,育龄妇 女缺少避孕指导,预期外生育偏多。
优势: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多,消费的能力和潜力就大,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带动生产的增加。而正常情况下,生产多于消费,由此导致社会财富的积累。人口多,市场竞争也就激烈,只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合理,良性的市场竞争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完善,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外,内需市场的扩大可以帮助我国抵制外来不良经济冲击的影响。
劣势: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甘于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作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提高劳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知识附加值本质的途径是提高教育水平。如此大的人口数量和城乡差距,使得提高总体教育水平的成本加大,这会严重制约印度的经济发展后劲。

❼ 印度住在贫民窟的穷人,究竟是如何在一线城市生存的

因为印度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了贫民窟。

同时,印度也引进了贫民窟法。政府将贫民窟定义为拥挤不堪、设计不完善、通风、电气、卫生和不安全、没有健康和伦理道德的建筑。贫民窟很低,政府迟早会采取行动。最初的措施是灵活的,政府想通过增加福利来让这些聚集在城市周边的穷人移居。保护公务员和弱势群体的住房,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化政策。中央政府也积极向州政府提供贷款支持,将改善城市贫困阶层的生活视为福利。对于原来的贫民窟,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对非法建设的穷人家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为贫民窟居民建造了优质的现场建筑。

❽ 世界各国应该如何消除贫困

国际减贫措施:

提高经济增长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战略。实践证明,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口总数。

从地理分布的角度看,全球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对发展中国家减贫来说十分重要,否则高的经济增长率不一定能达到减贫的效果。例如印度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6%,但是由于农业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地吸纳劳动力,贫困问题没有因此得以缓解。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特别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减贫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十分重视教育对减贫的作用,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教育与培训,成功地解决了农业过剩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过渡。

在农业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可能会加剧贫困程度。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印度,大量向城市转移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工作,致使城市出现许多的“贫民窟”。

设立特殊就业项目,建立减贫制度:在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设立特殊就业项目,建立减贫制度是直接有效的大规模减贫办法。发展中国家常用的减贫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自营职业制度;二是实施公共工程项目。

建立自营职业制度,主要是以贷款形式,使贫困者有能力购买基本生产资料,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技术、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公共工程项目制度,是指在发生饥荒、自然灾害以及经济调整和萧条等紧急情况时,农村或城市出现大量临时性的贫困者或失业者,政府组织实施公共基础工程项目,为贫困者提供短期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通过调整经济、就业结构,执行价格和社会保障政策,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既受平均收入变化的影响,也受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为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调整经济、就业结构和价格政策,改善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改善贫困者的生活条件。

贫困的定义

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贫困实际上是分层次的,应区别“宏观贫困”与“微观贫困”, 一是区域意义上的贫困,即宏观贫困,它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

例如,国家贫困、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所有低收入国家都是贫困的国家,而所有高收入的国家则不是贫困国家。这种贫困问题也称不发达状态,它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二是个体意义的贫困,即为微观贫困,即从个人和家庭角度看待贫困。

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所有国家都有贫困问题。例如, 2004 年美国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 12.7%,即平均8个人中就有一个穷人。这种意义上的贫困可以说是个永恒的问题,除非收入和财富分配是绝对的平均。如果将这两种贫困概念混为一谈,就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贫困的概念在不断深入,研究贫困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不管给贫困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要给出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世界银行宁愿对贫困的概念给出一个描述性的解释:

“贫困就是这样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就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没有栖身之地;贫困就是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也不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贫困就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贫困就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贫困就是权力和自由的丧失。”

❾ 50年以来,印度为推进经济发展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至1996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2%。九·五计划(1997至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计划,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继续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由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印经济增长率达到5.6%,较上年提高了1.6%。

国内生产总值(2001/2002年度):209400亿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1/2002年度):5.6%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卢比
年均通货膨胀率(2001/2002年度):4.3%
(资料来源:印度中央统计署2003年1月公布数据)

【工 业】 2001/2002年度,工矿业比上年度增长2.7%,产值3368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4%,是过去10年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其中制造业2.4%,电力工业2.7%,矿业1.1%,初级、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的增长都较上年有大幅减少。近年来,印度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铁矿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气(亿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钢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亿平方米) 236 402 n.a.
发电量(亿度) 4807 4996 5153
汽车(万辆) 87.5 79.7 83.4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概览, n.a.暂无统计)

【农 业】 2001/2002年度农业及相关产业增长率5.7%,产值30205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由于全年降水的时间和地区分配均匀,粮食产量增长6.3%,为2.12亿吨。粮食储备目前已达5000万吨。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72%。全国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2001/2002年度牛奶产量约为8460万吨,人均每天226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

近些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粮食总产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麦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万包)* 1160 970 1010
黄麻(万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为170公斤。
** 每包黄麻为180公斤。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经济概览)

【服 务 业】 80年代以来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发展。1993-2000年,印服务业实现了7.1%-10.5%的高速增长。2001/02年度,服务业比上年增长6.5%,总产值为6163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8%。从业人数1994年为1261.8万人,其中85.2%为政府机关和国营部门职工。印度软件制造与服务业近几年来以年均超过5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2001/02年度软件总产值 98.6亿美元,其中出口78亿美元。政府计划到2008/2009年度,印软件产值将达到87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

【旅 游 业】 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社会效益良好的创汇产业列入发展重点,该产业已成为全国第六大出口创汇部门。1999年各类旅馆1229家。近年来,外国旅游者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受9·11事件影响,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国游客量下降了10.2%,人数242.3万,收入下降8.1%,为29.1亿美元。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铁路是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铁路部门实行单独预算,每年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起提交议会讨论通过。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量的60%,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铁路:2001/2002年度铁路线总长6.31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57万公里,约占铁路总长的25%;2001/2002年度客运量4930亿人公里,货运量为3332亿吨公里,铁路运输总收入3783.7亿卢比,比上年增长8..5%。
公路:2001/02年度总长约330万公里,其中国家级路5.8万公里。1999/2000年度登记的各种机动车辆约4839万辆,其中客车55.9万辆,货车268.1万辆,公路运输总收入为3393.3亿卢比。目前,公路承担着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
水运:印有港口共约200个,其中12个大港口和184个中小港口。内陆可航行河道总长约1.4万公里,实际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运公司,其中19家承担远洋运输业务,49家承担近海运输业务,其余两兼。到2002年3月,印全国水运总能力为3.44亿吨,2001/2002年度印水运货运总量为2.88亿吨。印还在十·五计划中将主要港口的总货运量提高到4.7亿吨。孟买为全国最大港口,海运的1/5和集装箱运输的1/2经过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钦、果阿等。
空运: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营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数量为3998.3万,货运量为85.4万吨。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国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个国际机场;国内机场92个。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地方债务累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庞大的赤字已成为经济中主要的不稳定因素。2001/2002年度政府财政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解决赤字问题,印政府提交了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案,目标是到2006年将中央政府赤字削减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并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债务规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如下(单位:亿卢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总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总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财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经济概览)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汇储备(包括黄金储备和特别提款权)为704亿美元。到2001年9月,外债为996.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其中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从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对外贸易】 近年来,由于进口增加、出口不振,贸易赤字日益严重,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外贸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进口额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额 37542 44894 44915
差 额 -17841 -14370 -12703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经济概览)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长0.8%,进口下降0.2%,贸易逆差与非贸易盈余基本相抵,经常账户大体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战略,计划以下列部门为重点将年出口总额增加到800亿美元:工程、机电、电子、纺织、宝石和首饰、化工、农业、皮革和鞋类。该年度印主要进口商品为:珍珠、宝石、电子产品、金银、化工产品、石油及其制品、燃料、资本货物、化肥、钢铁、造纸原料、纸张等。主要出口商品为: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及其制品、农业及相关半成品、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主要进出口方向是欧盟(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英国)、北美地区(加拿大、美国)及澳大利亚和日本。

【外国资本】 印度从1991年起实行积极吸引外资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达639亿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国投资52.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9亿美元。到2002年10月,对印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美、日、英、德、荷兰、韩、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资多的行业是能源、通讯、电子设备、运输业、服务业、化工、旅馆和旅游、纺织业等。

【外国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国之一。2001/2002年度获贷款及捐赠总额为2509.5亿卢比,约为5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援1755.9亿卢比,约为36亿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况如下(单位:亿卢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6.78 720.85 803.70
国际开发协会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亚洲开发银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国 41.00 38.60 41.20
英 国 204.10 47.40 194.40
美 国 7.45 8.11 12.20
荷 兰 13.37 7.03 33.2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概览)

【人民生活】 2001/2002年度印度人均收入为378美元。据印度官方公布资料,1999/2000年度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2.6亿,占印总人口的26.1%,其中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人数1.93亿。印度历届政府将消除贫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十·五计划中制定了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2007年要将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2.2亿,占总人口的19.3%。1999/2000年度印度失业率为7.32%。2000/01年度,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5.2%。到2000年,全国有各类诊疗所和医院4.3万家,登记行医人员50.39万人,登记护士73.7万人。2000年,人口预期寿命为65岁,人口出生率25.8‰,死亡率8.5‰。

❿ 曼莫汉·辛格的施政措施

辛格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是一名颇有建树的经济学专家。他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两所着名学府深造,辛格表示政府要坚决地不留情面地打一场消灭贫困和疾病的战争。几度起落的印度股市也对辛格的上任做出了积极反映。
曼莫汉·辛格所推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他当财长后的几年里,印度经济基本上都能保证平稳发展,经济增长率每年都在6%以上。
在1991年出任财政部长后的第一次讲话中,曼莫汉·辛格曾援引法国大文学家维克托·雨果的话说:“当一种新思想的时代到来之时,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当时辛格就满怀信心地预言印度将成为世界重要经济力量。从此后,辛格便成为了印度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辛格就任政府财政部长一职之前,印度经济千疮百孔,正处在崩溃的边缘。辛格就任后力主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打破了多年来束缚印度经济增长的种种枷锁,为印度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使印度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他本人也因此而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 对于众多锡克教信徒而言,身为锡克教信徒的曼莫汉·辛格头上戴着的传统头巾代表着具有进取精神的锡克教社会的集体王冠。辛格在被任命为印度最高的政治官员后,锡克教社会普遍感到扬眉吐气。印度的锡克教徒只占印度10多亿总人口的2%。20年前,自从印度锡克教的信徒刺杀了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后,锡克教的名声从此遭受重创。随后印度教与锡克教的冲突不断。曼莫汉·辛格的当选使很多锡克教信徒都感到欢欣鼓舞。辛格是国王的意思,如今写着“辛格是王”的保险杆贴纸在锡克教社会中大受欢迎。新德里商人布平德尔·辛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锡克教徒最终还是在印度现代历史上得到了公正的待遇。
教派主义与教派冲突一直都是现代印度社会的一大问题。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发源于印度,伊斯兰教、基督教、拜火教很早就传到印度,到了近代又有巴哈伊教传入。在现今的印度国土上,有八种宗教并存。由于各种宗教的信仰、礼仪、道德和生活习俗各有不同,所以各个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进入21世纪后,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仍然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印度的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作为印度历史上首位锡克教总理,辛格深深意识到今后面临的挑战,在20日作为总理举行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辛格就特别强调指出,民族团结将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他说: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如果我们因为宗教而分裂,这个国家将陷入危境。为促进(印度)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和平环境。

阅读全文

与印度政府怎么消灭贫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巴厘岛玩7天换多少印尼盾呢 浏览:586
中国有哪些古老大国 浏览:789
伊朗的低压料都有什么型号的 浏览:92
伊朗人种是什么民族 浏览:703
英国纸币长什么样子图片 浏览:843
越南如何宣传本国政治体制 浏览:187
意大利饼什么 浏览:331
香港哪个地方银行可以收伊朗的钱 浏览:977
中国有哪些边境 浏览:29
印度高端设备都有哪些 浏览:977
意大利chinese怎么发音 浏览:199
印尼用什么吃东西 浏览:369
从珠海去越南多少钱 浏览:371
越南过境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706
印尼回国要什么证明 浏览:238
东鹏伊朗白玉怎么做出来的 浏览:551
为什么换越南盾与汇率不一样 浏览:921
意大利早餐主要是什么怎么做 浏览:159
如何去买中国最好的刀 浏览:256
越南的钱币称为什么 浏览: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