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福州有多少印度人

福州有多少印度人

发布时间:2022-09-22 20:29:13

⑴ 砂拉越州人数最多的原民族是谁

原住民:“达雅族”分成两族即伊班族/Iban(海达雅/Sea Dayak)及比达友/Bidayu(陆达雅/Land Dayak) 肯尼亚族 Kenya 普南族 Punan 米纳劳族 Mindanau 哥达央族 Kadayan 加央族 Kayan 马兰诺族 Malanau 加拉毕族 Kelabit 摩禄族 Murut 比赛亚族 Bisaya 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及文化色彩。早期更有猎人头文化。 华人:多以中国南部移民。福州人最多,客家人,福建人,潮州人,广东人和海南人次之,其他省份少之又少。 马来人 Melayu:亦算原住民。(原住民统称为土箸(Bumiputra)) 印度人 印尼人

伊班人 IBAN 及华人各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马来人排在第三位,接着是 BIDAYUH 人、 MELANAU 人及 ORANG ULU 人。伊班人主要以捕鱼、打猎及务农维生。

马来人则大部分是农夫及渔夫,大都居住在海岸地区。 BIDAYUH 人原属海滨住民,但是后来被海盗赶到内地去,现在大部分居住在内陆。
MELANAU 人是砂拉越的原住民,绝大部分是捕鱼维生。这些族群大部分皆沿着大河流而定居下来。他们住在一座大型的长屋上,整村人可算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皆是非常友善的族群,许多游客会选择在他们的长屋留宿。

⑵ 请问新加坡的华人和印度裔有多少人啊

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的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4.2%。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

人口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 2017年6月,总人口561万,公民和永久居民396万。 2018年6月,总人口约564万。

截至2021年8月, 总人口570万,公民和永久居民403万。华人占74%左右,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新加坡

⑶ 新加坡的华裔 印度裔 马来裔哪个族裔人口最多

新加坡的华裔为第一大民族

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公民为334万。

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

1、华人(汉族)占人口的74.2%

2、马来族占人口的13.3%

3、印度裔占9.1%

4、欧亚裔/混血占3.4%

大多数的新加坡华裔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

【资料来源】:世界人口网

⑷ 世界上方言最多的国家是哪个有多少种

说起世界上方言最多的国家,很多国人都会以为是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省份非常多,再加上南北方差异很大,比如说北方人就根本听不懂南方的方言。实际上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方言都很多。

不过需要注意:北印度诸语的发展纠结在一起,词汇语法互相参照比较多,感觉上相似点多;本地人掌握的语言以及掌握语言的能力超乎想象,比如以旁遮普语为母语的人很早就可以掌握印地/乌尔都,或者沉浸在这种混杂的语言环境,他们的感觉不太好作为分类的参考。

总体来说,还是印度的语言要多一些。

⑸ 中国有多少印度人

没有印度人!

⑹ 福州为什么外来人口这么多

一、人口700万左右

二、外来人口占三分之二左右

三、福州无法与北京抗衡,原因有很多:

①、北京的占地比福州要大,是全国第二大城;

②、北京市我国的首都,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③、北京的建成区是全国第一,有1254.2平方公里,而福州只有165.4平方公里;

④、北京人口多,有1755万,仅次于上海;

⑤、北京CBD: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所在地北京是综合性产业城市[11] 。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第三产业规模居中国大陆第一。200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人均GDP达到63,029元人民币,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市。北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8亿,2217.2亿和5405.1亿元(2006年),第三产业规模居中国大陆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当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620元。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之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均在北京。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中国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等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均设在北京,北京同时还聚集了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总部,其中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大量境外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中国地区总部,如壳牌、摩根大通、微软、惠普、三星、IBM、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德意志银行等。
北京市商业总体布局形成多处有较大规模、有良好购物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商业文化中心。着名的商业中心包括王府井、西单、前门,新兴的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为中心的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亮马桥、丽泽商务区等。以电子产品为闻名的中关村、上地;以古玩闻名的潘家园;以经营服装闻名的动物园、大红门商业圈。北京城至今仍有有大量的传统商铺,有众多代表百年不变的传统文化的特色独树一帜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北京堪称是集全国之美味的荟萃之地,几乎可以品尝到中国任何一种菜系和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另外,北京出产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漆雕、景泰蓝、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驰誉世界。
2009年“世界500强”中共有26家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市[7],较去年增加5家。北京高居全球城市第三名,次于东京(51家)和巴黎(27家),总收入高达13,614.07亿美元,居全球城市第三名。截至2007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设立机构共有447家,其中“中国企业500强”总部位于北京地区的共有94家。
按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排名分别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⑥、北京建有全国最大国际机场和亚洲第一大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PEK)。
此外,北京还建有北京南苑机场(Beijing Nanyuan Airport,NAY)、北京良乡机场(Beijing Liangxiang Airport)、北京西郊机场(Beijing Xijiao Airport)、北京沙河机场(Beijing Shahe Airport)和北京八达岭机场(Beijing Badaling Airport)。这些机场除南苑机场同时为国内民用外(为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其它很少向公众开放,主要为军用。

⑦、北京市曾举办第一、二、三、四、七届全国运动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08年北京残奥会。2007年北京市共有体育场馆共有66146个(北京市统计局)。主要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首都体育馆、工人体育场、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奥体中心体育馆、北京射击馆、丰台垒球场、月坛体育馆、国家网球中心、五棵松体育馆等。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仅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四个项目,运动员不足百人。目前北京运动队的项目达到28项,人数逾千人,涌现出了庄则栋、郎平、宋晓波、李荣荣、聂卫平、谢军、杨凌、李娜、张怡宁、、高洪波、杨晨、邵佳一等一批着名运动员。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49个,亚洲冠军144个,全国冠军592个(北京体育局)。
2009年10月31日,代表北京三大球最高水平的北京国安足球队荣获2009年度中超联赛冠军。

⑧、截至2005年,北京市有国家级广播电台2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级电视台2座(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市级广播电台1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市级电视台1座(北京电视台)等。北京地区2005年有期刊2810种,占全国的30%,其中北京市属期刊共有170种。北京地区图书出版单位234家(含副牌21家),全年共出版图书105633种,占全国的47%。

⑨、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1998年来,每年都成功举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
北京同时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截至2007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最为着名的学府。全年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6.8万人。全市共有52所高等学校和11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在学研究生达到18.7万人。
北京是全国高等院校的中心,聚集了很多全国、世界的着名高校。2000-2001年度北京普通高等学校59所,成人高等学校61所,研究生培养机构177家。北京市着名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首钢工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农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城市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燕京华侨大学、北京吉利大学、北京东方大学等。
北京市着名中学有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学校、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潞河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陈经纶中学、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北京市八一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
北京市着名小学有景山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崇文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府学小学、二里沟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育才小学、北京市育民小学、北京市灯市口小学等。

⑩、北京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政府、民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十分活跃。北京市与72个国家的124个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来关系,其中已与37个国家的4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读的外国留学生29452人。北京现有外国驻华大使馆13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17个,外国新闻机构190个。在北京设立的国外驻京代表机构已超过7000家,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60多家来京投资。外国留学生17000多人。北京曾成功地举办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会议。1998年以来,每年都成功举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
2007年,北京地区海关进出口总值192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489.2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0.7亿美元。
北京的友好城市有:东京(日本)、纽约(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利马(秘鲁)、马德里(西班牙)、巴黎大区(法国)、科隆(德国)、安卡拉(土耳其)、开罗(埃及)、雅加达(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曼谷(泰国)、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尔(韩国)、巴黎(法国)、伦敦(英国)……此外还有18个城市。

四、人口最多的是上海市,人口最少的是海南省三沙市。

五、福州有许多外来人口的原因也是我自己认为的:

①、福州市的私立中学三木中学和福州一中的教育都不错

②、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

③、我实在想不出了……

⑺ 华侨的华侨人口

福建省
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地区的归侨、侨眷人数多达200万,占福州市总人口的三份之一强。香港、澳门有福州乡亲近30万。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不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而且在一些落后国家、小而偏僻的地区如巴巴多斯、马绍尔、安提瓜、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迹。
泉州籍华侨华人总数达750.93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地区,90%分布在东南亚。泉籍华侨、华人在100万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在10万人以上的有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旅居港澳地区的泉籍乡亲有77万多人,其中香港69.42万人、澳门5.85万人。 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晋江】
本土人口104.45万人
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110多万人、祖籍晋江的台湾同胞100多万人。
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石狮】本土人口30.31万人
现有旅外华人、华侨21.27万人,台湾同胞达30万人 分布在世界33个国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有新华人华侨1.62万人,其中香港同胞5.37万人、澳门同胞0.86万人
【惠安】本土人口92.18万人
旅居海外侨胞9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90多万人,分布在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一带为主
【南安】本土人口148万余人
旅居海外的南安籍华侨华人150万人、港澳同胞20万人、台湾同胞达150万人。华人华侨遍布于东南亚和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西欧等36个国家和地区。
【安溪】本土人口108万
旅居海外的安溪籍华侨华人100多万,港澳同胞1万多人,台湾同胞达28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29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永春】本土人口54万人
现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20万人,其中华侨华人116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47个国家和地区。台同胞有4万多人
【德化】30.50万人
籍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地区,海外华侨华人12.33万、港澳同胞0.34万
【鲤城区】26.74万人海外华侨华人24万多人、港澳台同胞6万人多人。
【洛江区】17.10万人
共有华侨华人14.3万人,港澳同胞2.01万人,

⑻ 福建从古至今在国内出了多少名人(有一点名都可以)你知道的都有谁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观察副使。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再受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
王潮、王审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审知且被福建移民尊为开闽圣王。又由于喜乘白马,并于兄弟中排行第三,军中常称“白马三郎”,死后为闽北居民立庙奉祀,号“白马尊王”,现在马祖还有数座白马尊王庙。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着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约971-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着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读书多为做官,词于唐代诞生至宋,填词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时期的着名词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出身于世宦家庭,虽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东京(开封),在东京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下,他表现出了“善为歌辞”的天才,亦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乐工、歌妓们的朋友。《避暑录话》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婉约美妙,很受听众的喜爱,连仁宗皇帝也爱让待从乐师反复演唱柳词。可是柳永没有想到,他的爱好和行动,却被人讥笑,说不是上等人所为,说他有才无行。他的词名满天下,是为婉约派创始人,都因词而坎坷一生。当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时,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词。”从皇宫里传出的这句影响他一生的活,并没有将柳永吓倒,他以反抗的态度公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如既往地填词、交友,他实际上是皇帝任命的专业词人了。他除了在开封生活以外,还到过南方一些城市,过着一种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乐章集》收词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现了都城东京的繁华美丽,像元宵节的千门灯火及九陌香风,清明节前后的斗草踏青及斗鸡走马,场景都十分热闹。那首被传涌千古的《雨霖铃》,就是他离汴时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经47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着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曾在徽宗朝内任太常少卿等职。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三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李纲素怀赤诚报国之心,面对山河破碎,激昂万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汉武帝一样“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边》);像光武帝一样“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上书徽宗,建议整修军备,抵抗金军入侵。徽宗不纳忠谏,反而将他贬谪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后,李纲冒死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禅让帝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赵桓即位后,虽然下令抵抗金军,但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说宋钦宗逃跑。李纲得知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李纲严正陈词驳斥白时中等人认为京城城池不坚固,无法固守的逃跑主张,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钦宗迫于无奈,只好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负责防卫京都。李纲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袭金营失败一事,大肆造谣,说李纲闯了大祸,援军已经全军覆没。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撤职。这个消息一传出,京都军民个个气愤。陈东等数百名太学生上书,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不久,将李纲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
是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李纲虽奉诏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后召李纲回朝担任宰相。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并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积极起用抗金派将领,南宋朝国力为之一振。宋高宗虽然用李纲为相,但他实际上却是宠信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个亲信。李纲极力主张北伐、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在相位仅75天就被免职。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纲先后被放逐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地。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于朝野的呼吁,再次起用李纲,先后任命李纲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今长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隆兴(今南昌)知府等职。李纲一方面积极招抚流亡,发展生产,整饬军政;一方面再次上书宋高宗要他认真反省得失,待机北伐。但,宋高宗不仅不体谅李纲的爱国之心,反而处处节制他。李纲悲愤地感到:“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玉,几见银蟾圆缺。”逐此产生了“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萍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的念头,绍兴九年,愤而辞职。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这位与宗泽、岳飞、韩世忠同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苍山松风堂含恨逝世,年仅58岁。他死后葬于福州怀安桐口大家山。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南宋理学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先后在福建邵武、福州创建李纲祠。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0。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从二十四岁起,他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喜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在经学方面,朱熹有许多着作,如:《易》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辑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以上还是不完整的统计,但仅从以上这个书目就足以说明朱熹在经学上的成就。在这些着作中,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了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至于对《大学》分经传、补“格致”,那是出于其经学中的“宋学”之主观立场,此点虽有论辩之余地,却也属可以理解的举措。
朱熹治经,既重汉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论语训蒙口义》中所说的:“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自义理之学兴,学者多以为得孔孟不传之统,对汉儒经注颇为鄙薄,朱熹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所以,他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这是朱熹对经学的一大贡献。正如钱穆指出的:“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古注疏为主,亦采北宋诸儒,又采及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其意实欲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此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宽宏,在儒学传统中,惟郑玄堪在伯仲之列。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又后郑玄一午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愈厚而变益新。朱子不仅欲创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朱子新学案》)
朱熹一生着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着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着录者有四十余种,未着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着作也有二十余种。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着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今良山村)人。
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万历44年,洪承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http://..com/question/27945829.html

阅读全文

与福州有多少印度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过境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704
印尼回国要什么证明 浏览:236
东鹏伊朗白玉怎么做出来的 浏览:549
为什么换越南盾与汇率不一样 浏览:919
意大利早餐主要是什么怎么做 浏览:157
如何去买中国最好的刀 浏览:256
越南的钱币称为什么 浏览:254
中国有哪些大学有名的专业 浏览:109
伊朗前身曾是哪个文明古国 浏览:792
越南为什么习惯光脚 浏览:100
中国以前有多少个团 浏览:114
卖什么东西去伊朗 浏览:128
越南用什么防晒 浏览:597
印尼红沙糖桔现在多少钱一斤 浏览:607
印度檀香木是有什么味道 浏览:331
中国移动提速包是如何计费的 浏览:514
没有哪个国家向中国疫情 浏览:432
印度空调怎么清洗视频 浏览:915
英国宫房价需要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419
中国凭什么尊重美国 浏览: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