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甩饼的面是怎么和的里面要加什么才回很筋
面团的做法及材料如下:
因为印度师父制作靠经验及心情所以没有明确的斤两...所以你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口味!基本上盐糖及奶油都是用来调味用的所以不用放太多!
中筋面粉 适量 糖 少许 盐 少许 奶油 适量 水 适量
做法: 先将糖盐奶油及水混和调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
醒面20分钟,再揉面至光滑.
在醒面20分钟后即可分成小面团至入冰箱冷藏.
面团做好后必须要醒至少3小时才能拉成饼,放置隔天更好!另外面团自冰箱取出后必须回温才能操作...不然它就不Q了
B. 搜索怎样制作香蕉口味甩饼
印度甩饼也可称之为印度飞饼,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餐饮技术,制做印度飞饼是很好的致富门路,它香味独特,有异国风味.印度甩饼制作简单,易学易掌握,投资少见效快,特别适于缺少资金,可是有创业的激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创业梦想的人们.
印度甩饼的来历:印度甩饼发源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是当地土着马来人十分喜爱的传统美食.后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辗转流传至印度,在印度它的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加入了西餐所特有的元素,因而渐渐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它因印度而成名,所以被人们称作印度飞饼,后来的人们渐渐淡忘了它的起源地,传入我国后,因其独特的异域风味,精美制作工艺,极具表演性的制作方法,赢得很多人偏爱.
印度甩饼的原料:高筋粉,盐,糖,鸡蛋,黄油,炼乳和水
水果饼
材料准备薄饼:
1.面粉若干,糖粉少许;牛奶,鸡蛋1-2个,液体奶油20克水果馅:植物奶油少许,水蜜桃、油桃、黄桃、香蕉、椰肉、橙子、苹果等自己喜欢的水果,适量。制作过程1.把面粉、糖粉放入牛奶、鸡蛋和液体奶油中,搅拌成面糊。
2.把锅(最好是平底锅)加热抹上薄薄一层色拉油,舀一汤匙面糊倒入锅内,轻轻摇动锅,令面糊成为圆形,小火煎约1分钟,面糊边缘略微翻翘时翻过来煎另一面,再有十多秒就出锅。
3.把鲜奶油倒入盆中,用打蛋器打发。
4.水果去皮切丁盛好备用。
5.取一片饼,涂上一大汤匙发好的奶油,撒上适量水果丁,注意不要铺到饼边;盖上一片饼,再抹奶油,再撒水果丁,叠放饼和水果多少层次随意。然后像切生日蛋糕一样切块来吃。加了奶油和牛奶的饼更加酥香。
潞城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将饧好的面揪一个面剂,放在案板上用两头尖擀杖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叠起来,盘成圆形。再用擀杖推擀成圆饼,将饼片搭在擀杖上多半片甩至成圆形,放在鏊上,在饼面上抹上驴油,翻转饼面,再抹一下油,烙2分钟即熟。吃的时候卷上薄腊肉片,蘸蒜泥就食,浓香可口,不酥不烂,不软不硬,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C. 印度烙饼
据本市一家印度飞饼专卖店的秦师傅介绍,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最早来源于印度新德里孟加拉湾大山脉地区,当地居民常年以筋面、椰桨、黄油、炼乳等制作“加巴地”。印度厨师在做加巴地时,一张小平锅、一个简易的小炉子,就是全部烹制工具。他们先利索地和面,将面团捏成一个小圆团,擀几下,再“飞薄”,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了,有点膨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说也怪,那张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很奇妙。很快地,厨师把它取出,放入盘中。嗬,香喷喷的,前后不过三分钟。没有谁能悟出刚出炉的“加巴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热气,能将薄如蝉翼的饼撑得如蒙古包般饱满。食客们用筷子一戳,呼的一声,热气向外冲出,好不有趣。原来吹弹欲破的“加巴地”竟然还分为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嚼过之后,齿颊留芳。印度飞饼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使其成为印度美食中的一个特色食品,并流传到海外。
拽住面饼来回抛
那么,印度飞饼真的会飞吗?秦师傅说,其实,所谓的“飞”,就是指在做的时候,要拽住面饼的边缘来回抛动,利用重力把面饼抛开抛薄,就是“飞”。“飞”到最后,饼变得很薄,隔着饼可以看到后面的东西。
印度飞饼的品种很多,有香葱鸡蛋饼、洋葱碎肉饼、家乡韭菜饼、咖喱猪肉饼、水果香蕉饼、咖喱牛肉饼、橙汁菠萝饼、番茄沙司饼、奶乡草霉饼、椒盐鸡肉饼等十多种。不过,无论是何种的馅料,吃印度飞饼时一定要遵照最为传统的方法———用手抓来吃,这样才能品出它的原始之香。
自己做飞饼乐趣无穷
秦师傅说,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自己试着在家里制作印度飞饼。接着他给记者做了示范,首先,取一碗面粉,淋入温盐水,拌成絮状,再揉和均匀,揉制成面团,揪好面剂儿拍成饼,用擀面杖稍微擀一下,抹油,然后拽住面饼的边缘进行甩动,利用重力把面饼甩薄,薄到隔着饼几乎可以看到后面的东西。接下来撒匀葱花,抹匀肉馅。做的时候可以依照你自己的口味添加丰富的馅料,比如切碎的牛肉、羊肉、洋葱,再加上浓郁的咖喱,这样做出来的饼异国味道就会很浓。然后铺一层馅料,抹一层油,将饼一层层叠起。饼做好后,在平底锅内抹上油,开始煎,待饼的两面煎成金黄色就可以了。饼可以切开来吃。如果用印度飞饼包着羊肉或鸡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隽永绵长。
D. 印度甩饼怎么样 详细做法
类别:印尼料理
工艺: 烤
口味: 甜味
主料: 小麦面粉1000克
辅料:鸡蛋黄500克
调料: 白砂糖150克 盐3克 炼乳(甜,罐头)300克牛油100克
制作工艺
1. 将水和炼奶搅匀,放入沙糖、盐拌至融化;
2. 放入面粉蛋黄拌匀成面团;
3. 打面机打面团至有一点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 静止10分钟,等其柔滑光亮;
5. 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涂上牛油放入盆内;
6. 3小时后可以用;
7. 先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
8. 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9. 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即可。 1. 不能存放、味道单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为有鸡蛋,所以发起);
2. 传统、煎出来表面脆!成本低!
E. 印度甩饼怎么做
主料: 小麦面粉1000克
辅料:鸡蛋黄500克
调料: 白砂糖150克 盐3克 炼乳(甜,罐头)300克牛油100克
制作工艺
1. 将水和炼奶搅匀,放入沙糖、盐拌至融化;
2. 放入面粉蛋黄拌匀成面团;
3. 打面机打面团至有一点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 静止10分钟,等其柔滑光亮;
5. 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涂上牛油放入盆内;
6. 3小时后可以用;
7. 先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
8. 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9. 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即可。
F. 印度甩饼的做法
原料:高筋粉,盐,糖,鸡蛋,黄油,炼乳和水
制作方法:上述原料和成面团.要求是均匀,软硬适中.然后分成三两左右的小面团,刷上色拉油,用塑料袋装好以免风干.静置两个小时后,把面团从塑料袋中取出,按平,就可以甩了.利用离心力,将面团均匀甩开后,面饼变得透明而且极有韧性,包入适量的馅料之后折叠,放入西式煎炉.煎至两面金黄色即可.
香喷喷的印度甩饼,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历史悠久和宗教神秘色彩着称的印度国。就象中国的美食一样,每一道好吃的美味佳肴都有一个可以道来的小故事,印度甩饼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印度民间,很少吃得起白面粉,大多数印度人主要以吃粗粮面为主。这种粗粮面是印度人用一种草药的块茎研磨成粉末制成的。一天,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家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可家里仅有少量的白面粉,用什么招待客人呢?急中生智的女主人干脆将粗粮面与白面粉掺和在一起,烙成饼给客人吃。可饼如果烙厚了,其韧性太强,不易咬食,于是她利用面粉的韧性将饼甩得薄如一张纸。客人吃了烙好的饼后竞赞不绝口。主人一试,才发现这种饼真的很好吃,不仅味道特别香美,而且富有韧性,特别是在趁热吃时,更是越嚼越香。后来,这种饼广为为流传并经过印度人的改进,在饼中加以多种名贵中草药,使之味道更加香醇浓厚,从而形成了今天在世界各地享誉盛名的东南亚名吃----------印度甩饼。
印度甩饼于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国人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将其加入水果,肉沫等好吃的馅,别有一番滋味。 甜:香蕉。苹果。草莓。菠萝。
咸:葱油。香酥。葱花鸡蛋。
印度甩饼做法二
类别:印尼料理
工艺: 烤
口味: 甜味
主料: 小麦面粉1000克
辅料:鸡蛋黄500克
调料: 白砂糖150克 盐3克 炼乳(甜,罐头)300克牛油100克
制作工艺
1. 将水和炼奶搅匀,放入沙糖、盐拌至融化;
2. 放入面粉蛋黄拌匀成面团;
3. 打面机打面团至有一点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 静止10分钟,等其柔滑光亮;
5. 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涂上牛油放入盆内;
6. 3小时后可以用;
7. 先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
8. 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9. 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即可。 1. 不能存放、味道单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为有鸡蛋,所以发起);
2. 传统、煎出来表面脆!成本低!
食用方法
早餐|中餐|晚餐|
G. 广西有什么特色小吃
南宁小吃攻略
利用了两天出差的机会,品尝了南宁的小吃。其中包括:烤韭菜、烤茄子、烤生蚝、烤臭豆腐、烤春卷、鲜榨汁、老友粉、牛肉粉、龙肠粉、炒酸笋、蟹、拔丝芋头、笋蒸排骨、瓦煲饭、红豆沙、花生糊、海带绿豆汤、绿豆糕、钵仔糕。
到了市中心安顿好,立刻和同事迫不及待的出门找吃的了。来之前打印了部分功略,知道这里最有名的就是各色米粉。那就先从米粉下手吧!满大街都是米粉店,这里用米粉作为早点,所以粉店非常的多,每条街上都有。
龙肠粉:米粉按照两来卖,包括:各种卤肉的和砂锅的等,可以随意添加卤肉、卤蛋和蔬菜,先来2两米粉,加一份菜,一杯果汁,结账5元。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各种调料,光辣椒就三种:辣椒油和两种泡椒,最好吃的是一种很小的白色泡椒,味道香辣,但是不能多吃,因为很辣容易肚子不舒服。蒜末和小葱末,还有盐和紫苏(作用就像北方的香菜,有薄荷的味道,北方人不适应),米粉的味道非常好,很香,从此我就开始天天早上米粉了,不知道离开这里后什么时候能再吃到。目前无限怀念中……
中山路:南宁人都知道,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4、5点钟,不像咱们北京,一过11点,除了酒吧所有店铺一律关门,大马路上没什么人气了。在南宁11点钟最大的超市普尔斯马特还没关门呢,中山路上也正热闹(照片拍的时候下雨,所以人要少些)。第一次来,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鲜。卖烧烤、粉面的、小馄炖、甜品、凉茶应有尽有。从街头吃到街尾,两个人不过70元。幸福啊,真想天天就这么吃下去。同事戏称,这是泡妞的好地方,怎么吃也不会破产的。
老友粉:本地特色,要到当地人去的老店品尝,我们去的是复记,尽管卖像一般,乍一看像炝锅汤面,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简单,看不出什么精华的地方,就像煮方便面。粉是扁的,味道绝对没的说,最后我们两个连汤都没剩下。可惜因为太饿,而没来得及拍照。
烧烤:最经典的就是烤生蚝,后面的伙计,用锤子把生蚝敲开,留下一片带肉的壳,然后拿到烧烤摊上,烧烤人用钳子把它们都放在炭火网上,随着温度的升高,生蚝慢慢渗出水来,用刷子把密制的酱刷在上面。拿到桌上后,先用筷子慢慢的把它的肉弄下来,让两面都沾满酱,闻了闻,有点酱的蒜味,感觉很鲜,吹吹放到嘴里,因为很小,一口下去。海鲜的鲜味和密制烤酱完美结合,嫩啊,鲜啊,老板再来两个。烤韭菜和茄子也是不错的,茄子又软又滑,最后总结为老板的酱非常不错,但是配方决不外传,摊位上摆着被电视台报道过的广告宣传牌。
海鲜、炒菜:因为离北海不远,这里的海鲜也非常多。可以随便挑几样炒菜,我们要了一斤花蟹,姜炒的,味道很好,25元。一大半都是我一个人吃的,非常爽。还有做好的巨大的螃蟹,每个都快一斤了,三个一盘才15元,可惜肚子有限,没尝到。这是我到现在为止还遗憾呢。
酸笋:酸笋用来配菜炒田螺、放在粉里都非常好吃。我们单点的炒酸笋也是很有特色,和青辣椒一起搭配,酸辣适中,很爽口。
瓦煲饭:其实就是砂锅饭,配上鸡肉、黄鳝、鸡杂等等。5或者6元/锅,每锅都是当场制作的,所以等待的时间也比较长。米饭经过肉汁的渗透非常有味,但是也有点咸,吃完了正好去喝甜品。桌上的豆豉辣椒味道不错,配在一起吃,简直就是美味。吃这个的都是当地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人聊聊天,南宁人很热情友善,有问必答。我们还借别人的吃的拍照。大家都非常配合,还推荐好吃的给我们。
甜品:中山路路口有一家专门的甜品,就是咱北方的绿豆汤、红豆汤都被人家弄得这么好喝,沙沙的,甜而不腻,1元/碗。还可以把花生糊和芝麻糊混合到一起,味道香甜,简直太好喝了。为什么北京没有卖的,要是住在这里就好了,天天来他一碗。小块黄色的绿豆糕也是在这里卖的。里面放了香油,面面的有点甜,做得很精致,小小的一块仔细的包在塑料纸里。
鲜榨汁:芒果、火龙果、木瓜、柠檬、黄瓜、胡萝卜,满满的码在台子上,可以随便挑上几种,当场榨汁,小杯3元,大杯6元。咱要去当然不能要什么类似胡萝卜这种满大街都是又是最便宜的蔬菜了,咱就要在家不常吃的芒果、火龙果、木瓜、柠檬这几种,味道很清新,爽口,真不错啊!其实后来发现,胡萝卜也有精彩的地方,老板推荐的胡萝卜柠檬汁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另外,比较有趣的事:
块糖:在超市里看到有肥皂大小、长条的、深色的、远处看就像廉价的大块肥皂。结果这就是当地人用来煲甜品用的糖。
凉茶料:感觉像进了中药铺,到处散发着一种中药味。品种有二十多种,叶啊、草啊、根啊都是制作凉茶的材料。
干捞粉: 中山路尾佳和药房对面“皇都食府”的干捞粉十分可口
解放路老味、中山路舒记、中山路仙池的干捞粉
八仙粉: 中山路最北边,仙池粉店,每天从早上只卖到中午一点左右
烧鸭: 新民路快要靠近人民公园附近有一家大师烧鸭
炒螺: 南国街宫廷炒螺还不错
水塔脚斜对面的“塔香田螺店”里的炒螺
肠粉: 古城路上有一家广州河粉店的肠粉很吸引人
老友粉: 七星路的舒记老友粉号称南宁第一好吃!
中山路"复记"老友粉面,味浓味精多
建政菜市旁“建政饮食店”里的老友粉、杂粉、棕子、糍粑等等,都是南宁原国营店的传统民间小吃.
中山路“大同粉店”的老友粉味道正宗.
新民路“天助粉店”的老友粉利3.5元得一大碗
共和路万兴旁边有一家亚光粉店,老友粉好吃
解放路有一家“老味粉店”的老友粉、老友八珍粉、炒粉,价格便宜,味料够足
共和路七医院旁亚光
小嘟来的老友粉
粥品: 圆湖路“广州粥王”的花鱼粥、鸽子粥、麻雀粥再配上油条和小菜那是吃夜宵的好去处
马肉粉: 新竹路朱记桂林马肉粉可以一尝.
七星路“富豪饼屋”旁边一家马肉粉,味道特别
双皮奶和姜撞奶: 人民路南宁肥仔和中山路中山北小对面的中润的勉强过得去
觉得双孖井的那家(好象是叫方太美食吧)不错,够甜够滑
叉烧包: 四中旁的柏顿总店和建政路分店的叉烧包
中华路金都的叉烧包味道很不错,就是嫌肉馅少了些.
阳光城喝早茶时总点那里的叉烧包
步行街广州照相馆旁的美味情缘的叉烧包,0.50元一个,味道过得去.
绿豆沙或红豆沙: 中山路的鲜甜阁的红豆沙,绿豆沙,红薯糖水和水圆.
寿司: 文化市场对面的稻之源以前去只点那里的鳗鱼寿司和果盘,而且只在晚上9点以后去
千鹤
小山原汤羊肉粉: 人民路新万通附近也有一家,粉的汤料的确很鲜
少年宫对面和唐山路口都有一家
瓦煲饭: 中山路皇都旁的那家也不错.
新华街水塔脚对面的富士摄影器材店楼上的
中山路和南环路交界处,有两家,面对铺面左手第一家味道最好.记得要一碗酸辣汤.
水塔脚斜对面的“塔香田螺店”瓦煲饭
荷叶饭: 连升甜品屋的腊味荷叶饭
建政路千色的海鲜,排骨等荷叶饭
新梦附近的半闲居
粉饺: 水街老甘饮食店的粉饺
葛村路广电中心内的缸中缸的绞股兰饺粉饺色泽碧绿,皮质透明嫩滑,很有特色.
石巷口,老牌粉饺店,在快意水饺馄饨旁边,下午3.4点后就没得卖咯
(石巷口:在高峰路和解放路十字路口附近,那家店对面是"更衣"室)
中山路尾有2家,旁边就是岔路那家好吃点,粉饺和鸭血都很不错
甩饼: 紫云轩的牛肉甩饼
园湖路的金大陆的印度甩饼
烧烤: 中华路体校对面,有一家"黄英记烧烤店"
南铁的刘记烧烤鸡爪最好吃
江南图书馆右边的"大头勇烧烤",那烤鸡脚特入味特脆!
野矿厂斜对面有家烤青口螺的,3元10个
南铁文化宫周围O记烤鱼
建政小巷里的O记烤鱼
中山路仙池饭店对面O记烤鱼
七星路一医院对面的小福楼,那里的烤青口螺,排骨,鸡脚,芋片不错
中山路西一里路口那家小卖部前的那家烧烤青口螺特好吃
石巷口水饺店对面的王八烧烤摊,烤鸡脚好吃
南宁小嘟来的烤鸡翅,排骨和鹌鹑
青山路三中对面的辰日韩国料理店的烧烤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那里的酱料很香.
锦华酒店2楼的椒盐鸭下巴
紫云轩的烤鸭下巴也可以,有干湿两种
文化宫对面的美丽华的还可以,不过不喜欢那里的经营作风.
石巷口有一个叫崩牙英的烧烤摊
新竹路和鲤湾路交叉路口的粉之都门口的青口螺(加酸料烤那种)味道很好,不过要晚上11点才有
卷筒粉: 民族大道花鸟市场内的“越南妹小食档”,那里有多种越南风味小吃,如:鸡肉粉、肉糕粉,春卷等
建政路小巷有一家的也不错,一问就知.
古城路梦之岛对面天河饮食还不错
狗肉: 双拥路1号怪味楼的马车六的羊肉狗肉干锅
民主园湖路和建政路口的玉林美食城
航洋的狗肉或兔肉干锅不错,不过上周又去了一次,觉得味道不如修路前好.
芋头: 桂林肥仔的芋头夹
南宁小嘟来的芋丝饼
人民路南宁肥仔的芋头角,是那里的招牌
汉斯的拔丝芋头
中山路皇都的芋蓉蛋
阳光城旁雨石阁的肥肉裹芋片
阳光城的榄仁芋头饼10元4个,想起来让人流口水猪脚粉和腐竹排骨粉: 衡阳西路南铁一中那条巷口的温记粉店的猪脚粉,还不错
旧梦古城路的天河粉店粉店旁的大门也有一家温氏的记腐竹排骨粉
牛巴粉: 中山路的昌记玉林风味(不过我每次去都会单独要一小碗牛肉丸,汤又鲜又浓)
七星路的肯德基后德天桃路也有昌记德分店和平商场的都不错
云吞: 和平对面有家南宁老牌云吞
中山路的玉林风味的云吞加点牛肉丸才好吃.
石巷口那家水饺店也有云吞,云吞本身的味道一般,就是云吞的汤很鲜
建政路三品王旁边的福建沙县小吃馄饨王的汤是虾味的,馅又脆又鲜
万隆旁的北宁街小巷也有一家云吞王分店,吞王和馄饨王都是同一家人开的
牛杂: 步行街的银丝巷.
南国街的兰姐,觉得酱料不如银丝巷的好
旧机场路上的王府牛杂
新竹路口边的清香园的味道也很不错,不比兰姐的差
牛扒: 建政路千色的招牌牛扒和
民族大道的新华大酒店的金牌牛扒很有符合南宁人的口味,嫩而不腻.
蛋挞: 一品轩的没有以前的好.
新民路公安厅对面的美点总店的不错
半闲居
人民路南宁肥仔的蛋挞也可以
建政路的伯顿下午4点前
鸽: 紫云轩的茶香鸽
园湖路的金大陆的烤乳鸽
湾仔味的还可以,不过觉得师傅烤得偏湿.
红萝卜酥或榴莲酥: 湾仔味
人民路的南宁肥仔
新梦斜对面的半闲居
个人最爱吃肥仔和半闲居的
海鲜仔的榴莲酥觉得最好,入口即化的感觉
南瓜饼: 阳光城的不错,甜而不腻.
东葛路延长线的金陵春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南瓜饼
园湖路的金大陆的味道还好,其他分店的不值一提.
莲藕饼: 以前中山路皇都的的莲藕饼号称一绝,最近没有去试过.
老友炒粉和粉虫: 阳光城旁的雨石阁总店的滑而不腻,清爽开胃,其他分店的不如总店的好
中山路鲜甜阁斜对面的美食佳的还不错
北湖路大阪楼桥头的粉店,炒粉
解放路有一家“老味粉店” 炒粉
螺丝粉: 裕丰后门的品螺香(最近已搬到万隆旁的食通天里面)还可以
建政路南宁十四中斜对面的“宁宁柳州螺丝粉”店,经营了13年,味道正宗
星湖路科技广场旁艺术学院后门的小巷里,有家螺蛳粉,经常排队很长的
农院路西一里化工学校门边的柳盛,在西大里面也有一间(烧肠粉做得也很好)
汤包: 好时下面的开封天下第一汤包店的东西尽管大部分不好吃,但汤包还不错.
园湖路往花鸟市场路上的周氏汤包店的也还可以.主要是便宜啊,才0.5O元一个.
水(汤)圆: 建政路14中旁的黄记甜品店的汤圆皮包馅香
阳光城的五色汤圆不但味美还外观精美
去缸中缸千万不要错过尝一尝那里的绞股兰巧克力汤圆,的确味美色靓
鲜甜阁的三色汤圆好香啊
粉利: 解放路都市村庄对面的老味的粉利有鲜肉,猪杂,牛杂等品种大碗,汤料实在很鲜
解放路小老宋对面的解放路老牌柳州螺蛳店的老友,三鲜等粉利料足
煎包: 吃来吃去觉得还是阳光城旁的雨石阁总店的煎包好
新民文化市场对面分店的煎包也不错
园湖金大陆店的煎包也很不错的.
手撕牛肉: 星湖路西一里,斯的味香辣,富有川味.
步行街的烛光水吧总店的手撕牛肉香酥味浓干.
兰州拉面: 小嘟来那里的排骨或叉烧兰州拉面.味偏甜
鸡肉粉: 明秀路!地委大院里!有一家真珍...鸡肉粉
步行街那家清真寺里的鸡肉粉
西米露: 喜欢共和路宝生堂的椰奶西米露,椰奶够香,西米也够火候,比中山路的好
南国街兰姐牛杂旁的益保斋的红豆爽和西米露
阳光城的红豆爽和西米露
湾仔味的马来西亚扎扎(即香芋西米露)
生榨米粉: 建政路和古城路交叉路口的那家,榨出来的粉一条一条的
唐山路的玉氏生榨米粉也
中山路亚光旁边的蒲庙生榨粉口感很好
水街里的阮红生榨米粉
水街的天天生榨店水和虹远生榨米粉店的生榨粉
另外:明园饭店外卖部的花生猪尾煲和香芋肉夹
十四中斜对面的北方证券旁边的酸野摊的酸野
北大路有家东山羊,那里的清补良炖羊肉,巨好吃
南国街的益保斋,里面的甜品不错
建政路黄记的八宝粥,芝麻糊和蛋奶
共和路亚光的芋头糕还不错
衡阳路的衡秀里,又间“369”宾阳狗肉店,那里的白斩狗,脆皮狗,黄焖狗
星湖路(大版一区后门)中国联通南宁分公司旁边一家"卤味小吃店"
新竹路口进一点玲莉的鸡汤粉,猪脚粉好吃~
"南铁复记"的螺丝粉和老友炒粉和炒粉虫
鲜甜阁旁的老牌南宁的红薯汤圆很好吃
凤岭神农庄的煎饼好吃啊
新梦对面的小福楼新店的炖甜品银耳鹌鹑蛋5元一盅,味道还好
宾阳酸粉:在北湖北路北湖菜市旁边,有一个仙湖酒家,里面的宾阳酸粉味道很好
金大陆的宾阳酸粉不错
地洞口的三品王和到火车地洞之间,有一家大排挡叫“宾阳仔”有好吃的
牛杂:教育路艺术学院旁
烧鸭:水街,具体不懂怎么说,旁边摊有卖炸鱼仔的
生辉的还可以
大师烧鸭
烤鸭:南铁消防队前的曹记,每天下午4:30开卖后是香飘阵阵
牛杂:星湖路南一里小巷里艺术学院后门,好多MM去吃
2中后门的那家
烧烤:星湖路南一里小巷旁边工行门口“阿康烧烤”
桂林米粉: 桂榕米粉,民主路祥云对面再往文化宫方向走百米左右.4中和伯顿附近
螺丝粉: 南铁刘记不错哦~
人民公园门口左边的天姿游泳池入口处左边“柳州西环肥仔螺蛳粉”
烧烤:地洞口的奉天肥仔
中山路西一里路口莫记日杂店门前那家,青口螺可以
瓦堡饭: 中山路的黑猫
饺子: 地洞口的生记
小笼包: 广百超市旁的没名字的 开了几十年了~
明秀秀灵路口交叉汽车旅馆旁的沙县包包~
蛋挞: 在步行街口,靠近朝阳路,也就是在广州照相馆的旁边的那间“美味情缘”茶餐厅的超好吃,1.5/个
H. 印度甩饼怎么甩即不会破又甩的大
技术活。自己很难练好的,找个师父吧。
I. 印度榴莲飞饼的来历
印度飞饼也可称之为印度甩饼,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餐饮技术,制做印度飞饼是很好的致富门路,它香味独特,有异国风味.
印度甩饼发源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是当地土着马来人十分喜爱的传统美食.后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辗转流传至印度,在印度它的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加入了西餐所特有的元素,因而渐渐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它因印度而成名,所以被人们称作印度飞饼,后来的人们渐渐淡忘了它的起源地,传入我国后,因其独特的异域风味,精美制作工艺,极具表演性的制作方法,赢得很多人偏爱.
印度甩饼的原料:高筋粉,盐,糖,鸡蛋,黄油,炼乳和水
印度甩饼的制作:上述原料和成面团.要求是均匀,软硬适中.然后分成三两左右的小面团,刷上色拉油,用塑料袋装好以免风干.静置两个小时后,把面团从塑料袋中取出,按平,就可以甩了.利用离心力,将面团均匀甩开后,面饼变得透明而且极有韧性,包入适量的馅料之后折叠,放入西式煎炉.煎至两面金黄色,这样印度甩饼就制作完成了
印度甩饼特点:制作简单,易学易掌握的创业门路,投资少见效快,是小资本创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说也怪,那张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很奇妙。很快地,厨师把它取出,放入盘中,嗬,香喷喷的,前后不过三分钟。食客们难以抵住刚出炉的“加巴地”的诱惑,没有谁能悟出“加巴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热气,能将薄如蝉翼的饼撑得如蒙古包般饱满。用筷子一戳,呼的一声,热气向外蒸腾,好不有趣。原来吹弹欲破的“加巴地”竟然还分为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嚼过之后,齿颊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着羊肉或鸡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隽永绵长
J. 有什么印度FOOD比较出名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60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51
上面两个网址有配图的介绍,虽然少,但是看上去真的是令人垂涎啊~~~~~~~~
——————————————————-——————————
感受印度食文化
□在这里,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国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涂涂”
□赴家宴、光着脚、手抓饭,表达的是亲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半国民喜吃素
2002年8月的一天,印度朋友克瑞迪亚60大寿,邀请我出席他的生日庆祝活动。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连鸡蛋也没有。不仅如此,连薯仔、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诉我:克瑞迪亚是耆那教徒,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西方国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适当地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美国驻孟买总领事西蒙斯告诉我,肯德基在印度办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印度素食主义者协会等团体极力倡导素食,这就使吃素的人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印度前驻上海总领事苏伯拉马尼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工作的7年时间里也吃荤,但回到印度后,受素食文化的强烈影响,他也就不知不觉地又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受宗教禁忌的影响,烟酒在印度不怎么流行,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嗜酒成瘾者或酒量很大者极少,从未见过印度人一饮而尽地干杯,也从未见过有人行酒令或醉倒过。马邦前副首席部长阿迪克(相当于我常务副省长)在飞机上多喝了点威士忌,下飞机时步履不稳,被媒体以“在公众场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往来和红白喜事,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烟短。印度人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
野味无人敢问津
在许多中国人看起来是美味佳肴的东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没有野味店,不仅野味无人问津,就是蟮鱼、泥鳅、甲鱼、乌龟、蛇这些东西,印度人也不吃,至于吃狗肉、猫肉、鸽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因而价格便宜得不可思议,有的几乎等于不要钱。例如,5个卢比(相当于1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公斤鸡爪。由于素食主义者人数众多,有的蔬菜价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价格同鸡肉差不多,芹菜论根卖,5个卢比才能买到一根(约1两)。印度虽然吃素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这些人缺乏营养,因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会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绝大部分长寿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香辣咖喱唱主角 洒着花瓣撑着伞,印度人在欢庆圣·塞巴斯蒂安节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饮食文化也可以称为咖喱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以香辣味道为特色。人们谈到印度饭,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咖喱饭。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汤等等,每个经营印度饭菜的餐馆都飘着一股咖喱味。
从表面上看,中国菜的特点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摆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发食欲;印度菜的特点则是“糊糊涂涂”,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在中国人看来,长时间的煮熬使维生素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则乐此不疲。说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不过,印度菜的香并非中国人所习惯闻的那种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并非中国人所习惯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冲”鼻子的辛辣,许多中国人恐怕一时难以适应。在印度生活了几十年的许多老华侨,普遍反映印度菜太香太辣,他们仍不习惯。
柠汁、飞饼是招牌
有人说:“辨别印度菜正宗与否,只要试点两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鲜青柠汁,一道是印度飞饼。”此话很有道理。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说也怪,那张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很奇妙。很快地,厨师把它取出,放入盘中,嗬,香喷喷的,前后不过三分钟。食客们难以抵住刚出炉的“加巴地”的诱惑,没有谁能悟出“加巴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热气,能将薄如蝉翼的饼撑得如蒙古包般饱满。用筷子一戳,呼的一声,热气向外蒸腾,好不有趣。原来吹弹欲破的“加巴地”竟然还分为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嚼过之后,齿颊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着羊肉或鸡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隽永绵长。
喜欢用手抓饭吃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饼,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卖基本上没有。他们喜欢吃的并非中国人的白米饭,而是把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黄色,或者同别的什么菜炒在一块。在中国流行的“印度飞饼”也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飞饼用的麦面都是没有去掉壳的,而中国的“印度飞饼”,用的都是去掉壳的精粉,其口感与印度的饼其实不一样。印度人吃米饭或吃饼时,喜欢用手把菜卷在饼内,有的像中国人吃北京烤鸭,或用手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在盘里搅拌几下,抓起来捏一捏,然后送进口内。这种吃法,如换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我刚到印度不久,就到卡纳塔克邦前农业部长、反对党领袖柏仁古达家里做客。先生在家里始终光着脚,没穿拖鞋,这使我深感奇怪,更使我诧异的是,先生陪我们用餐时,竟然用手把米饭、菜和汤在盘里来回搅拌,然后手呈勺状,不仅将饭送进嘴里,而且用手舀汤送进口中。和我一起访问的小高解释说:请你到他家里吃饭,是最客气的了;主人不穿鞋光着脚,同桌用餐时不用刀叉和勺,而是按照印度人的习惯用手,表示没有把你当外人,而是把你当成朋友,那就更难得了。
晚餐一般8点后
印度人吃晚饭一般至少在晚8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在7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即使在印度的经济首都———孟买,早上10点才上班。因此,他们不急于吃晚饭。
刚来印度的外国人因不了解印度晚饭太晚的习惯,弄得常常叫苦不迭。一次,印度着名的外科大夫马昌德博士举行家宴,欢送即将离任的英国总领事。请帖上说的是晚8点开始,但到晚上11点还没有开始吃饭。原来,印度人举行这种活动的习惯是,晚饭开始前,每个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饮料,站着或坐着自由地交谈,侍者则不时送来一些印度的点心,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鸡尾酒会。到11点1刻时,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马思塔德加勃悄悄对我说,他饿得实在有点受不了了。而且马博士是素食主义者,那天晚饭的主菜只是萝卜、白菜、薯仔、番茄而已,在中国人看来,惟一稍微上档次的只不过是饭后提供的冰淇淋而已。
填饱肚子再赴宴
一些外交官员了解到印度人的这个习惯后,为了不饿肚子,吃过晚饭后再去赴宴。比利时总领事就曾得意地告诉笔者他的这一高招。然而,这一高招也有不灵的时候。2003年12月的一天,华人中有影响的人物陈少占先生娶媳妇,邀中国总领事馆官员出席婚宴。陈再三说明,他们家是基督教徒,因此婚礼6点准时开始,9点礼成,决不会像印度人那样拖到很晚。婚礼在陈的庄园里举行,所以,我们下午2点就出发了。然而,我们到达以后,发现一切同印度人一样,慢慢腾腾,婚礼拖到7点多才开始,婚礼结束后,领事馆的官员们早已饥肠辘辘,以为婚宴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接着开始的是舞会,吃饭拖到10点才开始。等到回到家里,已经零点过了。(作者系湖南益阳人,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为中国驻孟买总领事、法学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