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古代发明是什么
印度的古代发明是阿拉伯数字。
虽然古印度文明完全消亡,但是古印度人给世界历史留下了一个伟大发明,就是阿拉伯数字,古印度文明虽然完全消亡,但阿拉伯数字幸运地被外族所继承,而发明阿拉伯数字的人正是笈多王朝的数学家,名叫巴格达。
巴格达的生活年代正好是笈多王朝建立不久,关于他的出身和生平等资料几乎无法考证,只知道他为了在数学方面作出突破,发明了0、1、2、3、4、5、6、7、8、9一共十个数字,同样是采用很早出现的十进制,这十个数字最初的形状不是这样,后来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形状。
后续
大约在公元8世纪,即公元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三个时期,阿拔斯王朝在公元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之后,发动对印度的入侵,就是在这个时间点,阿拉伯数字就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用,再经过阿拉伯人在公元10世纪传到欧洲,最后在公元13世纪经过传教士传入中国。
从此,几乎全世界都被这种简便而且科学的数字所影响,随后的历史发展到现代,变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
❷ 古印度对于度量衡的发明和使用有哪些特点
度量衡的统一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货物交易中的公平、公正,古印度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那些众多的货物交易中,人们使用了统一的度量衡器。印度河出土的度量衡器,一般公认的是立方体形的砝码,此外还有被截短的球形量器,它是用玛瑙或彩色碧石做成。根据对这些量器所作的测定,人们认为印度河城市是采用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计算系统。
❸ 印度的古代发明有哪些
印章文字、阿育王铭文、阿育王石柱、阿旃陀、《阿闼婆吠陀》等。
1、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
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以也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这种文物2500种左右,,文字符号共有400-500个。这些符号一般由直线条组成,字体清晰,基本符号有22个。
在印章上还有雕画,这种雕画和文字是什么关系还不清楚,根据学者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头衔等,雕画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
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
❹ 印度古代发明有哪些
1、计数法:
在自然科学方面,古印度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4)印度发明什么仪器扩展阅读
虽然古印度文明完全消亡,但是古印度人给世界历史留下了一个伟大发明,就是阿拉伯数字,古印度文明虽然完全消亡,但阿拉伯数字幸运地被外族所继承,而发明阿拉伯数字的人正是笈多王朝的数学家,名叫巴格达。
巴格达的生活年代正好是笈多王朝建立不久,关于他的出身和生平等资料几乎无法考证,只知道他为了在数学方面作出突破,发明了0、1、2、3、4、5、6、7、8、9一共十个数字,同样是采用很早出现的十进制,这十个数字最初的形状不是这样,后来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形状。
❺ 印度发明的稻草空调,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稻草空调的工作原理是水蒸发。把水浇到稻草上,再用小风扇把稻草的湿气吹出来,水在被蒸发的过程当中会吸热,这样周边的空气温度就降下来了。
一、稻草空调
印度的夏季十分炎热,有一些地方最高气温甚至高达50度以上。在印度空调是只有富人才能够享受得到的东西,穷人们只能够享受稻草空调。稻草空调在外形上看起来是四四方方的,空调的三面都会填满稻草在底部则是有一个水箱,水会通过水泵浇到稻草上,稻草被淋湿之后,内部的小风扇工作的时候会把稻草的湿气吹出去,散发到空气中的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会吸热,这样就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种稻草空调制作起来的成本并不高,但是设计上很巧妙,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在印度一个卖300块,受到很多穷人家庭的欢迎。
❻ 印度的古代发明有哪些
印度的古代发明有:
1、棉花种植
有明确的考古证据可以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南美地区和印度地区的人类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印度的经典典籍Rig-Veda(吠陀本集,完成于公元前600年)中曾有过记载说,当时棉花已经在印度生长超过3000年。
二百年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其文章中写到:“印度有这么一些树,它们的果实像羊毛一样,甚至比羊毛更漂亮更柔软,印度人用这些树褪下的毛来做衣服。”
公元前800年左右,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直到宋代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加工纺织。
❼ 印度的古代发明
古印度科技成就还是很高的,很少有人知道,主要是吃了不记录历史的亏……我在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里看过一些。
哲学方面的就不说了,题主说的阿拉伯数字也不说了,说些别的吧。
比古代中国要差的东西就不说了,以下提到的都是达到古代中国水平、超过古代中国水平、有独到首创之处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学
农业文明的天文历法一般都不错。印度在吠陀时代(相当于中国周朝)天文历法水平就很高了,后来得到与古希腊天文学的交流更进一步。还出过阿耶波多这种超时代的天才。
南北朝时期印度的天文历法随佛教传入了中国,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2.医学
印度传统医学发展早、水平高。
尤其是外科方面世界首屈一指,估计是他们比较敢想敢做……成书于前1000年的《妙闻集》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外科手术,水平比同时代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希腊、古中国)都要高得多。
3.数学
除了题主说的阿拉伯数字以外,印度另一大贡献是“弦”。用“弦”(弓弦)这个词来表示三角函数中的一个概念,就是源自印度。
还有无理数问题,也是印度人将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建筑
古印度是第一个烧制砖建筑的文明。
印度的古代宗教建筑成就很高,石窟、塔、雕塑都有独到之处。后来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均受其影响。
5.航海
印度的造船、航海技术曾长期(大约在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个不出名,但非常重要。
我是看《新宋》知道印度历史上有个注辇国(又译朱罗国),才开始了解这方面历史。
不出名是因为这主要是南印度的成就,南印度人在印度处于弱势,其历史文化容易被忽视。
说重要,是因为历史上南印度曾经对东南亚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和扩张,建立很多侨民据点。并直接导致东南亚部分地区印度化。
❽ 印度最重要的古天文台,历经300年仍能使用,还有全球最大的日晷
每每在夜晚抬头,都会对着天空发呆,关于宇宙秘密太多,看见满天星河总是让人忍不住遐想,于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变就诞生了,这便是天文学。由于天文学需要很多设备辅助研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门现代科学,其实不然,对这漫天星河的研究从来就不是现代人的专利,相反这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未曾中断:早在公元前3100年,英国远古人就建造了可以精确了解太阳和月亮的12个方位的巨石阵,而4700年前的古埃及人也建造了专门用于观测太阳和其他天体的金字塔,我国也不例外,在河南安阳出土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这也是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最早记录。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也少不了对天文的研究,不过其最发达的时期是萨瓦伊·杰伊·辛格二世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他在斋普尔、德里、瓦拉纳西等地修筑了很多天文台,这些天文台展现了莫卧儿时代的末期印度人对宇宙认知的热情以及探究天文学的超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天文台便是位于斋普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
其实,“简塔·曼塔”是梵语词汇,翻译过来就是“计算的机器”,因此简塔·曼塔天文台并不是这里的专属,相反整个印度有五个天文台都叫这个名字,只不过这里最出名,一般提到简塔·曼塔天文台便会和这里联系到一起。搭乘公交至Badi Chopad站下车,步行即可来到这里,习惯了外国人比印度人花费更多的门票,毕竟也不太可能因为门票错过这里,而走进景区就能看到碧绿的草坪上散布着众多奇形怪状的砖砌建筑,尤以中间的天文台最为显眼,刚看到它的造型还感觉和罗马斗兽场有点像。
不过这个建筑比起罗马斗兽场来说可要迷你很多,这砖石结构的圆柱体上这些格子也并非用于坐人,而是用来测时间。有人肯定会好奇,这些格子怎么测试间呢?这就要依靠天文台中间的日晷,其原理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长度和方向上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而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则更方便一些,这是古代 社会 很多国家通行的计时做法,但是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必须要有太阳光,否则无法计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简塔·曼塔天文台中间的这个日晷叫做萨穆拉日晷,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制日晷,距今已有近300年的 历史 。
除了天文台本身,周边还有十八座固定装置为主体的天文仪器,每个都有不同的作用,主要观测地平坐标系统、赤道坐标系统和黄道坐标系统三类天球坐标系统。这些天文仪器的原理据说是来自于古代印度梵文典籍,并结合了莫卧儿时期获得的伊斯兰天文学数据,还在18世纪印度不同的宗教和 社会 思想中获得灵感进行创新,成为了托勒密式定位天文学的一个典型代表,使得人们可以利用肉眼观测星体位置,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领先的设备。
好玩的是,这里有代表十二个 星座 的十二个三角形的小建筑,每个 星座 的角度及方向都朝着各自的 星座 ,位置丝毫不差,很是准确,据说以前还被用于研究占星学,有点科学与神学结合的意味,如果你也喜欢 星座 的话,可以去找一找自己的 星座 合个影。
遗憾的是,哪怕是这个保存最完整的天文台,也曾在19世纪遭到损坏,现存的天文台是在陆军少校及业余天文爱好者亚瑟·嘉莱特维修后的,他曾任斋浦尔地区的助理工程师,正是因此我们才能看到这栋神奇的建筑,只不过印度人似乎没有对这里进行特别的保护,基本都可以自由攀爬,甚至不少小朋友都爬到很高的地方去了,感觉还是具备一定的危险。
令人震惊的是,简塔·曼塔天文台虽然已经经历过300多年的 历史 ,甚至一度遭到破坏,里面的各种观测仪器却还能正常运转,仍能为天文学家所用,不得不说显示出了古印度人超高的天文知识,因此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你也是天文爱好者的话,一定不要错过了这里,感受一下古代印度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❾ 地球仪是谁发明的
1492年,也就是克里斯多夫·哥伦布横越大西洋的那一年,马丁·贝海姆在纽伦堡完成了一架直径20英寸的地球仪。因为这架地球仪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地图制成的,所以贝海姆所描绘的亚洲比实际上的向东延长了许多,于是大西洋也比实际上的窄了许多。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粘贴在木球上。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肖纳。他在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今。
康熙朝地球仪,清康熙,清宫造办处制作,通高135cm,球径70cm。清宫旧藏。
球体中腰处的铜圈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与地平圈相交的铜圈为子午圈,上刻360°。球北极处附时盘,上刻十二时辰,分初、正。球面上绘黄道、赤道、经纬度,其中赤道绘以红色,黄道绘以黄色,经纬线每隔10°画一条。黄道上标有二十四节气名称、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球面绘大陆行政区域,标注一些大城市的名称,如中国的“北京”、“太原”、“宁夏”、“兰州”、“南昌”、“苏州”、“厦门”、“武昌”、“汉口”等,还绘有河流、湖泊、岛屿,如南美南部的“火地岛”、北部的“亚马逊河”及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菲律宾”、“爪哇”、“马来半岛”、“新几内亚”等。球面还标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中国的“长城”。地球仪下端的一部分表现的是在宽阔的海域中有奇形怪状的水兽、大小帆船及航海线等。地球仪安放在工艺精湛的紫檀木雕花三弯腿支架上。
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属于原始的绘制方法。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为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亲自制作地球仪,并着有《坤舆万国全图》。受其影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学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地球仪。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也制作了一架地球仪。这些地球仪上绘制了经纬网,扩充了我国此前的地球仪上只有27处观测点的纬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整个地球纬度,也弥补了我国此前不知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洲说,使当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继明之后,清初康熙皇帝敕命在朝的传教士会同一些朝廷官员制作了此件地球仪,球面的图像、刻度及相关的文字叙述等大体沿用利玛窦的绘制方法。这件仪器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
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❿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该文明的具体体现都有哪些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文明,希望大家喜欢!
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
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着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 种植 业。在哈拉巴 文化 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 饲养 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 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农作 物品 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 自然 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 资本主义 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着一根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时期制造的铁柱,它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屹立不倒,几乎完全没有锈蚀。还有许多铸造精美的铜制佛象也反映出古印度人高超的冶金技术。
古印度文明:棉花的诞生地
根据目前的材料,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并用棉花纺线织布。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些棉布残片,虽然做工还很粗糙,但从棉布上的各种颜色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织染技术已经有所发展。古印度的棉纺织技术到孔雀王朝时已非常发达,大量的 手工 纺织者和纺织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后来,古印度人从中 国学 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他们已经可以织出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了,并配有各种色彩和图案。
古印度文明:最早的远洋 航海
由于印度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长,因此古印度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从发现于哈拉巴文化遗址中的一座造船台来看,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人们已经可以建造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海船,向东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直达我国,向西则经阿拉伯海直到红海沿岸。
古印度文明:摩亨约·达罗城
烧砖是古印度人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建筑材料制作技术。他们用烧制的砖建造房屋,使之牢固耐久。现在发掘出来的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大多是砖木结构。哈拉巴和摩亨约·达罗是已知的那时最大的两座城市,尤其是达罗城,几乎可以和巴比伦城相媲美。
摩亨约·达罗城的建筑分卫城和下城。卫城城墙高大厚实,全部用大块的烧砖砌成。城墙上筑有塔楼,用于 军事 了望和召集居民。卫城里还建有一些大型公共设施。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可供多人同时洗浴,1200平方米的容仓可存储相当数量的谷物,政府的会议室达600平方米,最大的会议厅可容纳近千人。
该城的下城是居民区,居民住宅星罗棋布,风格各异,既有平房,也有高楼,城内的道路既平且直,这些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特别是城内排水系统的设计独巨匠心,可以有效地防止内涝。可见,摩亨约·达罗城在当时是一座功能完备的大都市。
但是,自从哈拉巴文化中断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多转向了宗教色彩极浓的寺庙、佛塔等,及开山凿石而成的石窟。例如佛塔的“塔”字在印度文里的原义即“坟墓”的意思,原是人死后埋藏骨灰处所,后来又成为储藏“舍利”(僧人死后的遗骨火化出的结晶体)的地方。到了德苏丹国时,信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伊斯兰式建筑。古印度最具伊斯兰风格的华丽建筑物是建于公元17世纪莫卧尔帝国,埋藏的泰吉·玛哈尔陵墓。当时有土耳其和波斯等许多国家及当地的建筑师和工匠共同设计建造了这座着名的陵墓,它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亚格拉附近,全部为白色大理石砌成,典雅肃穆,又镶嵌以各种宝石,以显示主人的尊贵,成为穆斯林建筑的代表之作。
古印度文明:宇宙观与天文历法
神话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古代神话有许多是关于宇宙结构的。古印度人的宇宙观同样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它支撑着像大锅一样的天空,日月均绕须弥山转动,日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大地由四只大象驮着,四只大象站在一只浮在水上的龟背上。由于古印度人不太重视实际的天文观测,因此观测仪器一直比较简陋,对宇宙的认识也多属于猜测。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天文学着作《太阳悉檀多》把大地视为球形,其北极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风则使所有天体一起旋转。虽然古印度人对宇宙的有些看法比较落后,但他们的天文历法却已经比较成熟。古印度有许多天文历法着作,他们采用阴阳合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吠陀时代,人们把一年定为360日,12个月,还有置闰的方法。为了观察日月的运动,他们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27宿。“宿”在梵文里是“月站”的意思,是为了区分月亮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太阳悉檀多》里讲述了时间的测量、日月食、行星的运动和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芨多王朝时期天文学家圣使所着的《圣使集》里讲述了日月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他认为天球的日运动其实是地球每天绕地轴旋转所致,这一猜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所证实。公元505年,天文学家彘日汇集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着作,编成了《五大历数全书》。在我国唐代时,一位移居我国的古印度天文学家的后裔昙悉达所着的《开元占经》一书里介绍了印度的“扫执历”,规定一恒星年为365.2726日(今测值为365.25637日),一朔望月为29.530583日(今测值为29.530589日),并采用19年7闰的置闰方法,是典型的阴阳合历,表明印度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印度的天文历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它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到后期已逐渐衰落。
古印度文明:阿拉伯记数法
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每个人都知道的“阿拉伯记数法”,即1、2、3、4…0,最初并不是由阿拉伯人所发明,而是起源于印度。
大约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印度人采用了10进制记数法,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现了数的记号,但还没有零,也没有进位记法。到公元7世纪以后才有位值记法,但还没有零的符号,用空一格来表示。在公元876年的一个古老碑文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的符号,写作“0”,说明那时古印度的10进制位计法记数已完备起来。后来这种记数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所采用,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成为着名的“阿拉伯记数法”。
圆周率在3.1416~3.1429之间
成书于公元前5至4世纪的 数学 着作《准绳经》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其中有许多几何学知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使用的圆周率为π=3.09。《太阳悉檀多》一书列出了最早的三角 函数 表。《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有66条,包括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公式,而且研究了简单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和简单代数恒等式的证明问题,算出了3.1416的圆周率。
公元6世纪至13世纪,古印度的数学成就到了顶峰。出现了梵藏、大雄、室利驮罗和作明等着名的学者,他们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多种方程组。梵藏写的《梵明满悉檀多》中引进了负数的概念,并提出了负数的运算方法。他已经认识到零在计算中的重要性,能够求解一些二次方程和不定方式程。他还会正确地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数列之和。在几何学上,他证明了以四边形之边长求面积的正确公式,证明了圆周率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他发现了一个分数除另一个分数,等于把除数?=X的方程。室利驮罗的数学着作是《算法概要》,专门讨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作明的《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他指出以零除一切数为无限大。他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应该根据实际问题选取一元二次方程适当的根。而且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他还用许多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求整数解的问题。他计算出了两个圆周体积的正确公式。
古印度人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同时也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古印度文明:炼丹术与医药学
古印度的 医学 相当发达。因为古印度素有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仁爱思想,看重救死扶伤的医学。在古印度 历史 上出现了许多着名的医学家和医学着作。
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阿柔吠陀》,是目前已知的古印度最早的医学着作,记载有 内科 、 外科 、 儿科 等许多 疾病 的 治疗方法 。该书认为人体有躯干、体液、胆汁、气和体腔等五大要素,与自然界中的地、水、火、风和空五大要素相对应。躯干和体腔比较稳定,其余三者比较活泼,如果五者失调,人就会生病,这种看法成为古印度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妙闻是古印度最有名望的医生之一。在古印度宗教的教义中,禁止用刀子解剖人体,人们只能把尸体浸泡于水中然后用手撕裂进行观察,因此妙闻只好暗地里进行解剖学研究,在经后人整理的《妙闻集》里记载了许多解剖学知识。《妙闻集》里还论述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许多问题,研究了内科、外科、 妇 产科 和儿科等各类病症达1120种。还记载了摘 白内障 ,除疝气,治疗膀胱 结石 、 剖腹产 等多种手术,以及120种外科手术器材和760种药物。
罗迦是古印度另一位着名的医生,他的《罗迦本集》是古印度的医学 网络 全书。书中进一步阐发了古印度的医学理论,它提出的摄生原则包括合理的 营养 、充足的睡眠和有节制的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该书对病因、病理作了进一步研究,记叙了一系列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阐述了500余种药物的用法。另外,公元7世纪编成的《八科提要》和8世纪的《八科精华录》也是古印度医学的重要典籍。
与成熟的药物学相联系,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使普通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重金属。古印度的炼丹术也十分发达。古印度人重视水银和硫黄,而且掌握了升华、焙烧、汽化等技术。虽然炼丹术有种种神秘色彩,但其中包含了某些科学的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 化学 的发展。
古印度的医学影响深远。妙闻和罗迦的着作在公元五世纪被译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公元8至9世纪时阿拉伯人曾经邀请印度医师主持医院工作和担任教学工作。我国西藏、中原等地也曾经受到古印度医学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佛教与哲学
宗教往往同自然哲学、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在吠陀时代,就有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风”;也有人认为是“水”,或者是水、地、火、风四元素,或是水、地、火、风、空五大元素。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
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在世界上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抛弃王室的荣华富贵,离家出走,远行求道。他游历了印度各个地方,各个寺庙,求教了许多学者和高僧,积累了大量的宗教知识和实践经历。经过多年苦苦修行,相传有一天他在恒河边的菩提树下静坐时终于大彻大悟,从此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着有《金刚经》作为后世传教凭证。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说。四谛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认为人生一切皆苦,产生苦的原因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而便有行动(即造了“业”),也就是造了以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苦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反复。佛教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消灭主观意识,通过修行使人解脱,进入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涅槃。佛教把自我和物质世界分别比喻为水流和“自生自灭的火焰”,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永无休止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生生灭灭。这里面蕴含了一种对立 面相 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佛教在反对印度婆罗门教中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新兴奴隶主阶级和市民阶级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另外,古印度还有许多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构造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印度后来宗教极为盛行,到处笼罩着神秘的宗教气氛,神庙、佛塔等宗教场所鳞次栉比。而且绝大多数印度人都信奉某种宗教,同一宗教内部也有许多教派。印度人生活在宗教中,因此他们创造的许多科学技术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为宗教服务。而且垄断了科学文化的祭司和僧侣阶层饱食终日,热衷于纯粹的哲理思辩,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却没有 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又由于各种原因,到12至14世纪以后,其科学技术几乎已经停滞不前了。尽管如此,古印度仍然以其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 科技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科学技术向东经过中亚,远播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地;向西经过西亚、小亚细亚传入希腊和欧洲,对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1. 印度神话故事大全
2. 印度的习俗礼仪
3.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4.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大全
5.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