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东南亚历史上印度化现象
因为印度人的数量比较多,他们会去东南亚地区生活。
‘贰’ 印度人属于什么人种以及迁移历史
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叁’ 印度人为什么和其他东南亚人长的不一样
印度不属于东南亚.东南亚人是黄种人.印度人是欧罗巴人种.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印度最主要的种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族群。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统主要存在于今南印度的泰卢固人与泰米尔婆罗门中。地中海人曾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学术界普遍认为,他们就是公元前三千纪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创造者自然拥有受人尊敬的历史地位。但是,由于印度河文明尚有许多不解之谜,因而它的创造者又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他们也被称为达罗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们的后裔。
‘肆’ 印度人是如何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的,他们实行种姓制度吗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是举世闻名,这种用肤色来严格划分人民身份的“贱籍制度”也是世间罕见。“种姓”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色”,简而言之就是用人们皮肤的颜色来区分种姓等级,印度人将有着白色皮肤的雅利安人称之为高贵者,将有着黑色皮肤的达罗毗荼人称之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种就为高级种姓,而黑色皮肤则成为了低级种姓,这是对于种姓制度最简单的一种解释与划分。真正的种姓制度,其实将印度人划分成4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由于印度人在该国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处于劣势的印度人,首先在经济、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马来人、华人靠拢,甚至连宗教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再加上马来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种族的人民,呈现出广大的包容性,只能体现出种族隔阂与种族歧视的种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所以种姓制度在马来西亚印度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甚至不复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现。
‘伍’ 印度人的起源,组成。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0亿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德里、拉贾斯坦邦、 哈里亚纳邦、 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也有分布。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 “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
对印度种族的划分,历来聚讼纷纭。目前,受到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戈U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欧人(the Nordics)。
尼格罗人是最早来到印度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种族实体。“尼格罗”的含义是“黑人”。因此,所谓尼格罗人即黑人。按照人类学家的描述,尼格罗地理人种亦称非洲地理人种,原住于非洲南撒哈拉地区。非洲的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就是典型的尼格罗人种。这一人种的特征是:皮肤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短小,前额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宽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显然,他们与非洲黑人存在血缘关系。一些人类学家根据印度尼格罗人目前的居住地点提出一种假说:尼格罗人曾遭到前达罗毗荼人和达罗毗荼人的驱逐。与尼格罗人相比,这些新移民既强壮又聪颖。尼格罗人或被他们同化,或被他们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对榕属树木的崇拜,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与繁育和灵魂相联系,在印度也很流行。这可能与尼格罗人的原始信仰有传承关系。在印度流行的某些对鱼类、动物和植物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同样可能源于尼格罗人。部分印度尼格罗人使用弓箭打猎。因此,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应当将这一起到延伸人类臂膀作用的原始工具的发明归功于他们。印度尼格罗人的存在,也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四散开来的流行学说提供了佐证。
在尼格罗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至于原始澳大利亚人从何而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种学说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在冰河时期沿着陆桥来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时期穿越白令海峡从亚洲迁徙到美洲那样。还有一种学说认为,原始澳大利亚人未必来自大洋洲,但是他们在血统上与一些属于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岛上的土着人种关系极为密切。另外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他们似乎来自巴勒斯坦。这一种族的特点是,头发卷曲,肤色发黑,鼻子扁平,嘴唇宽厚。显然,他们在体貌特征上与尼格罗人有相I司之处。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见于上述印度部落民中那些带有泛灵色彩的仪式,即为原始澳大利亚人的遗风。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也有的学者,如英国着名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Arthur Keith),对于印度人种外来说持怀疑态度,认为印度次大陆原先不可能是一片人种的真空。
以蒙古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
‘陆’ 印度奇葩史【07】南印度
上文我们从雅利安人说到印度共和国成立。
总结一下,在南亚次大陆上有一群先来的土着人,被后来的外来户摁在地上摩擦,再后来的外来户又把前面的外来户按在地上不停摩擦……这个过程循环持续了将近3500年。
闲话少叙,咱们言归正传!
不晓得大家注意到没有,上一集写的整个历史,几乎都是北印度的历史。那么,南印度去了哪里,他们又经历了些什么?
这事儿得从印度的地形说起。
上文我们提到,印度的地理环境十分封闭,南面是广阔的印度洋,东西两侧分别是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靠喜马拉雅山脉,西北和西部地区则分别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
插播一句:喜马拉雅山再高,却阻挡不了北边的吐蕃(西藏)和唐朝,关于唐使王玄策翻越喜马拉雅山,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殴打天竺的故事,以后写唐史的时候再讲。
喜马拉雅山虽然挡不住人,但喜马拉雅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印度又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常年高温,以致于到了现在,每年夏天还有人被热死。
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地形诡谲(现在的塔利班和类似的各种恐怖组织就是盘踞在这些地方),本来可以形成阻挡中亚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可惜老天爷偏偏在这两座山脉之间留了一道口子——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53公里,中间有喀布尔河穿过,最窄处包含河道仅600米。开伯尔山口是当时中西亚进入南亚的唯一通道,雅利安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突厥人……以及各种人,就是骑着马从这里闯进印度,迫使三哥捡了多年的肥皂。
有小伙伴又有疑问了,最窄的河道600米,修堵城墙隔起来不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吗?毕竟中国连万里长城都修了,这个工程应该不算难吧?关于这个疑问,我们就不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来看待,三哥的脑回路是那么神奇,这种愚公移山的傻事,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侵入了印度,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西北部之后,对土着居民十分鄙夷。在雅利安人的文字记录中,土着们被描绘成身材矮小、鼻子扁平、肮脏并且说着邪恶语言的“不可接触者”。
一部分土着居民被征服者作为奴隶卖到中亚。为了节省路途开支,奴隶贩子带着土着们抄近道翻越兴都库什山。这些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对高海拔并且寒冷缺氧的兴都库什山极不适应,很多人死在山上,于是雅利安人便给这座山脉取名为“兴都库什山”,意思就是“杀死印度人的大山”——太特么欺负人了!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向东方扩张,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至此,印度自然条件最优越的两河平原都落入雅利安人手中。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有的被杀死,有的被贩卖,有的屈服为奴,剩下的,只能往南方逃避。
大家看地图可以知道,印度除了西北部与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和沙漠,中部和南部都是地形复杂的德干高原地区。德干高原西高东低,后来的阿拉伯人就是被德干高原阻挡,势力范围一直被局限在西北部。德干高原两侧的东西高止山脉几乎都是悬崖峭壁,没有哪个傻逼会带兵从这里进攻南印度。所以逃进南部德干高原山区的三哥们,只需要在正面依托复杂地形,就可以轻松抵御北三哥的攻击。
而东西高止山脉外侧,有两块较为宽阔的带状沿海平原,同样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繁衍的温床。可以说,印度南北始终难以统一,地形阻碍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不过数万之众,而当地土着林林总总至少有百万之巨。雅利安人既然已经占领了最富庶肥沃的土地,也就懒得再去理会那些逃往南方贫瘠高原的土着。
逃进南部德干高原山区的土着们,得益于复杂地形的庇护,从此脱离了北印度的控制,有了自己的故事。
但是山区始终是山区,自然是没有平原那么丰富的资源,要啥有啥。那么,躲进山里的土着吃啥哟喝啥哟?……别急,那个热衷于满世界送温暖的中国小伙伴又出现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岭南先民就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这个交易圈后来逐渐扩大范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远洋航线,世人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历时两千多年。海上丝路在明朝时已经发展到了极盛,商船从广州、泉州和宁波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印度命好,赶上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时代红利,诞生了一个千年霸主——朱罗王朝。
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吠陀时代晚期,荼卢毗族系中最聪明的泰米尔人在海上做买卖赚了点钱,建立了朱罗国。朱罗国后来打败了潘迪亚王朝和车腊王朝,将其作为附属国继续留存,进一步扩大了势力范围。
南印度以荼卢毗族人种为主,荼卢毗族人在南印度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居民所讲的语言也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比如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玛拉雅拉木语等,与北印度流行的印欧语系(印地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等)有很大不同,由此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差异也是南印度与北印度难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南印度各邦至今还强烈抵制将印地语定为官方语言。
泰米尔人利用东西高止山脉两侧的沿海平原建立港口,做中间商只赚差价。在阿拉伯人崛起之前,几乎垄断了海洋丝绸之路,富得流油。罗马的大量货币都流入了朱罗王朝。从陆上丝路流入贵霜帝国的罗马奥雷金币,会被贵霜统治者融化后重铸钱币以彰显主权,而朱罗不这么干——太麻烦!他们用锐器简单粗暴地给金币上的罗马皇帝毁个容,然后继续在国内流通。
朱罗依靠东来西往的船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国力也伴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日益强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海洋商业帝国。
北印度是典型的内陆国家,而南印度是典型的海洋国家。虽然至今因为血统和文化的原因,北方看不起南方。但南印度内心更鄙视北方——起码肥皂捡得少。现在去到印度,南印度人虽然肤色更黑,但南印度要比北印度干净整洁得多。
朱罗在南印度做了近千年的霸主。公元1279年,被再次崛起的潘地亚所灭。
接着,穆斯林势力进入印度。德里苏丹国征服了北印度、东印度和中印度,并在德干高原地区派驻了一个穆斯林总督。总督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后来发动暴乱脱离了德里苏丹国的控制,自立为巴赫曼尼苏丹国。德干高原有一个印度教王国叫做维查耶那加尔王国,该王国领土横跨印度半岛东西海岸之间。1378年,巴赫曼尼苏丹被刺,国内出现动乱,维查耶那加尔王国乘机出兵夺占果阿及其西海岸港口,并攻占了马杜赖。
不久之后,葡萄牙人出现在了南印度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欧洲列强开始抢夺海洋商路。维查耶纳伽尔王国败于葡萄牙之手,重要的港口果阿被葡萄牙人占据,南印度赖以为生的海洋商路被欧洲人夺走,从此南印度再也无力对抗北印度的穆斯林势力,最终南印度的伊斯兰政权复辟成功。
至公元14世纪,统治南印度的是五个独立的伊斯兰教王国,也就是所谓的德干苏丹国:比达尔、比贾布尔、艾哈迈德纳格尔、比拉尔以及果尔贡德。五个苏丹国纷争不休,战乱不断。公元1681年,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奥朗则布御驾亲征征服了南印度,德干苏丹国并入莫卧儿帝国版图。至此,除了从北部退守西高止山脉外侧的马拉塔王国,以及印度次大陆最南端岛尖马杜赖的小部分区域外,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接近了统一。
接下来就是欧洲列强代表的上场时间,依次出场的是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选手。最终英国代表在PK中胜出,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公元1599年9月,英国人组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侵略印度。1849年,印度南北全境彻底被英国占领,英国人开始对印度实行全面殖民。
1858年,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了权力。1876年,印度殖民区正式命名为印度帝国。1937年,印度帝国的版图扩至史上最广,包含了阿拉伯地区的亚丁、以及东南亚的缅甸。
1947年,印度帝国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独立。
1948年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柒’ 如何概括印度人的出现
印度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面积略大于半个美国,人口近乎美国的三倍。印度不仅面积广大,人口稠密,而且还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其历史极其复杂。印度人操五、六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种——黑人,黄人和白人——且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与非洲俾格米人有种族关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类之一,现已在印度消失,但在东部的安达曼群岛仍可发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部和西北部浅肤色的地中海人,他们是约3500年以前入侵该地区的印度—雅利安人的后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广的是着名的达罗毗荼人,但由于这一称呼适用于所有达罗毗荼语系的人,所以它不再用来特指某一种族。另一类型的人,因其与广布在东南亚各地、东及澳大利亚的原始民族有种族关系,被称为澳大利亚人种,他们可能比达罗毗荼人更古老。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边境地区。在西部沿海地区可发现阿尔卑斯山区的类型,有的还稍有日耳曼人特征(眼睛呈灰色或蓝色)。因此通常把印度土着称为“有色人种”或“棕色人种”的提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他们肤色各异,但显然白种人早已存在,特别是在印度北部地区。即使是现在,也可在旁遮普和西北边境看到一些身材高大型的地中海白种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已与含有阿尔卑斯山型、澳大利亚人种、蒙古人种和矮黑人特点的民族非常接近。多少世纪以来,尽管有历史上种姓制度的无情隔离,印度仍是一个人类的熔炉。
‘捌’ 印度属于东南亚吗
不属于,印度属于南亚地区。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
‘玖’ 印度人的起源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神话毕竟只是神话,这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在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这里,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凶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任何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制造的工具。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工具来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器来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艰苦的斗争中进化了。
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发现另一种原始人的遗迹。这种原始人的样子,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也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山顶洞人过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这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