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那么多佛经,有多少真正是印度的
古代很早就有人与你有同样的问题.
大藏经收录,专门有一个部分,是疑伪部.
就是无法确认是否是正式佛经.专门设立的.
在国内,这一部分分量还不少.
阿弥陀佛
‘贰’ 佛教经典哪些来自印度,哪些出自中国
佛教三藏,是指经,律,论.
其中只有佛亲口所说的,才称之为经.
另有<<六祖坛经>>出自中国,因为据说六祖已经成佛.
‘叁’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吗
大部分佛经是从印度传来。
不过,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尼泊尔,佛祖传播佛教,最早的传播包括中国的藏南地区,所以,也可以说,佛教的产生和发展的地域,本身就包括中国。请看下图,中国藏南地区,紧邻佛祖故乡尼泊尔。
‘肆’ 请问:《金刚经》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还是达摩在少林寺整理的谢谢!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1�1�1�6�1�5�1�6�1�4�1�5�1�5�1�9�1�6�1�1�1�9�1�0�1�0�1�5�1�6�1�6�1�5�1�8�1�0�1�0�1�0�1�6�1�4�1�1�1�4�1�0�1�4�1�4�1�4�1�5�1�6,vájra-cchedikā-praj�0�9ā-pāramitā-sūtra),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伍’ 想问下《华严经》《法华经》等之类的经是怎么来到中土的,听过《楞严经》是印度僧人将经文藏于胳膊肉中带
楞严经的来历确实比较传奇,大部分佛经还是来自于国外僧侣带入中国,或是有中国僧人到国外去求取带回国的
华严经
华严经(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译本 汉译3种: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②唐实叉难陀 [1] 译,80卷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法华经
经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汉译本为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陆’ 想问下《华严经》《法华经》等之类的经是怎么来到中土的,听过《楞严经》是印度僧人将经文藏于胳膊肉中带
楞严经的来历确实比较传奇,大部分佛经还是来自于国外僧侣带入中国,或是有中国僧人到国外去求取带回国的 华严经华严经(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佛教经典。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译本 汉译3种: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②唐实叉难陀 [1] 译,80卷39品,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③唐贞元中般若译,40卷,称《四十华严》,为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译,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法华经经名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汉译本为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柒’ 楞严经是怎样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关于此经的传译,据唐智升《续古今译经图记》说:此经译者般刺密帝,唐言"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以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即此经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一作铄佉,此云"云峰")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长安)。"但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则以此经是怀迪所译。谓迪曾被召入京,参预菩提留志《大宝积经》的译场,任证义。事毕还乡,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译此经。"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长安)。"《续译经图记》与《开元录》两书同是智升开元十八年(730)所着而所记不同。考《大宝积经》是菩提留志于神龙二年(706)创译,至先天二年(713)毕功。《续图记》既云此经是神龙二年所译,应是怀迪未入京前事。而《开元录》乃云,怀迪事毕还乡方遇梵僧传译此经,两说颇相违异。是此经的译人译时均有可疑。
其次,关于此经的流传经过,据宋释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中云:"房融知南诠,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迥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缺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慧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宋高僧传》卷六《唯悫传》云天宝末,悫于京师受旧相房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是此经流传有四说不同。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第二说是房融奏入,因禅学者自内道场传写流通。第三说是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第四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但神秀于神龙二年卒于东都,既未还山,焉得写本随身,归于荆州?是此经的流传深有可疑。
此经的内答,第一卷叙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媱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勅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能破客尘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云云。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一、众生别业妄见,二、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第五卷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盘特迦、轿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第六卷最后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媱、杀、盗、妄),令离禅魔。
第七卷佛说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顶陀罗尼。此即大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第八卷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第九卷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第十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编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
此经的注解,在唐有三家,一、慧振《疏》十卷、《科》一卷,二、惟悫《玄赞》六卷(一作二十卷),三、弘沇《资中疏》,卷数未详。此三疏早已失传。现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后的着作,大半是属于贤首、天台、禅宗三家的。此经所以受到台、贤、禅者的重视,是因为此经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台、贤二家圆教宗旨相合。又所说七处徵心、八还辨见,对于禅宗的参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
总之此经是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为禅、净学人所接近。至于译笔的华美也成为文学之士所爱好。自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就更普遍了。现存的注解约有四十余家。其中属于贤首宗的,有宋子璿《义疏》二十卷、《科》一卷,怀远《义疏释要钞》五卷,戒环《要解》二十卷,明真鉴《悬示》一卷、《正脉疏》十卷、《科》一卷,袾宏《摸象记》一卷,德清《悬镜》一卷、《通议》十卷、《提纲》一卷,圆澄《臆说》一卷,通润《合辙》十卷,观衡《悬谈》一卷,广莫《直解》十卷,真界《纂注》十卷,清续法《灌顶疏》,通理《指掌疏》十卷、《悬示》一卷、《事义》一卷,溥晼《宝镜疏》十卷、《悬谈》一卷、《科》一卷。属于天台宗的有宋仁岳《熏闻记》五卷,宗印《释题》一卷,思坦《集注》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前茅》二卷、《圆通疏》十卷,真觉《百问》一卷,一松《秘录》十卷,智旭《玄义》二卷、《文句》十卷,清灵耀《观心定解》十卷、《科》一卷、《大纲》一卷。属于禅宗的,有宋德洪《合论》十卷,咸辉《义海》三十卷,可度《笺》二十卷,明函是《直指》十卷,大韶《击节》一卷,真可《释》一卷,乘旹《讲录》十卷,元贤《略疏》十卷,曾凤仪《宗通》十卷,清济时《正见》十卷,净挺《问答》十卷。其居士所着,不属于专宗者,有明钟惺如《说》十卷,焦竑《精解评林》三卷,陆西星《说约》一卷、《述旨》十卷,钱谦益《疏解蒙钞》十卷,凌弘宪《证疏广解》十卷,清刘道开《贯释》十卷。其中台、贤二家疏释,互有诤论。特别是真鉴的《正脉疏》、传灯的《圆通疏》中互相讥评甚烈。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此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第一,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一切经所无。第二,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定解。《首楞严经义海》云:"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璿《义疏》云:"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迭。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迭。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迭。能变之法即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如是诸解,莫衷一是。第三,卷五中,世尊说偈。其最初一偈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此是清辩菩萨所造《大乘掌珍论》偈。此偈若是佛说,论中不应不标明。第四,此经卷其中说十二类众生,以休咎精明为有色众生,空散销沉为无色众生,神鬼精灵为有想众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是无想众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为非有色众生,咒诅厌生为非无色众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是非有想众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是非无想众生。此亦与各经论有情无情之说不符。第五,一般经论只说五趣(天、人、鬼、畜、地狱),或说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罗)。而此经于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为七趣。第六,此经说菩萨修位阶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乾慧位,中间切入四加行,亦与各经所说有异。第七,卷十中说行阴魔立十种外道论,亦与各经论所说相违。
关于此经的真伪之争,不仅在汉地如此,即此经由汉地传入藏地以及由中国传入日本时也曾发生过争论。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此经的第娑九、第十两卷,经末不注译人及译经时代,但其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经无疑,因为西藏的卢梅(十世纪间)曾怀疑此经非是佛说而布敦(十四世纪间)则深为置信。很可能此经在唐时曾全部译藏而经朗达玛王灭法,遂至残缺,沦为二帙。嗣后在清高宗干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又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至于此经传入日本是普照入唐携回的。玄睿《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云:"经本东流,众师竞诤。则于奈乐宫御宇胜宝感神圣武皇帝(724~748)御代仲臣等请集三论、法相法师等而使检考。两宗法师相勘云:是真佛经。掌珍比量与经量同,不可谤毁。论定竟,即以奏闻。奉勅依奏已毕。然宝龟年中(770~782)使德清法师等遣唐检之。德清法师承大唐法详居士云:《大佛顶经》是房融伪造,非真佛经也。智升未详,谬编正录。"由此可知此经真伪之诤由来已久。要之此经属于密教。其中所说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则,自与显教的理论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难以中观或瑜伽宗的学说来衡量。因而诸家注疏所诠释,或亦未能尽称经旨。
‘捌’ 所有的佛经都是从印度翻译来的吗
有的,有六祖慧能的“坛经”
另外,不是所有佛经都是经过梵文译过来的,还有一部分从巴利文或者吐火罗文等译过来的。
‘玖’ 佛教是如何从印度传入到中国的
关于佛教如何传人中国、何时传入中国,历来说法不一。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今中亚南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经》。”意思是说,汉哀帝年间,博士弟子秦景宪在大月氏的时候,蒙国王伊存亲授《浮屠经》,有人把这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但是更多的人则倾向于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的说法。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光闪闪的人在宫殿前飞翔。
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25岁等身像(亦说35岁降魔成道像)为见即解脱。有缘瞻礼者,见闻随喜。
第二天,汉明帝询问群臣,太史傅毅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国(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之中,全身环绕着金光,您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于是就派羽林郎中秦景、蔡?郑?īn)、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
三年后,使团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同时带回了佛像和经书,汉明帝随即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并将佛像、经书放置在白马寺中,这就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的由来。由于《西游记》这部书的影响巨大,人们只知道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去取经的故事,殊不知,早在汉朝是就有佛经被请到了中国。
此后,摄摩腾和竺法兰又将他们带来的佛教经书翻译为汉文,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此成书。不过在当时,人们大多认为佛教属于神仙方术,佛教主要传播的地区只局限在长安、洛阳、徐州一带。
‘拾’ 中国所有信仰的佛教都是从印度国家传过的吗
不是所有的信仰的佛教,而是只有一个佛教,也就是由古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传进来的,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根器不同、素质不一样,所以形成了藏传佛教(以藏地为主)、汉传佛教(以汉地为主)和南传佛教(以东南亚为主)三大流域,他们形式有别,但宗旨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