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饮食习惯和见面礼节
印度老百姓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烹饪中有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饭、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叶。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搬上,不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凌、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酪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用一种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调制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不过一般寻常百姓家用餐没有上述复杂。
印度的饮料多种多样。在南方,人们喜欢喝浓咖啡,因为那儿靠近咖啡产地。在北方,人们喜欢喝茶,因为那里有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气候湿润,所产茶叶量为世界之最。两种饮料总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来,如果你在茶中不放牛奶和糖,应要“清茶”。印度其它的饮料随地方和季节而异,新鲜果汁是印度人普遍喜欢的。印度的酒类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流行,在许多省,特别是穆斯林居住的地区,旅馆和饭店以外是禁止喝酒的。在新德里,每个月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以及节日是禁酒日。去印度旅行,旅游者可在签证时申请一种“全印酒类许可证”,持有这个证件将会准许你在禁酒地区携带和消费酒类。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抓食物吃,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将为同餐人所厌恶。就餐时常用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② 送盒饭的印度电影叫什么名字
就叫《午餐盒》
③ 印度电影《午餐盒》
叫做“达巴瓦拉”。
运作流程:
午餐从客户家到办公室要经过五道达巴瓦拉的转手。
1、妻子在10点钟之前准备好午餐并把它放进餐盒。
2、10点,达巴瓦拉A准时赶到。取餐盒,前往下一个顾客家。达巴瓦拉A负责30~35名顾客,取餐顺序经过详细考虑,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3、10点半,达巴瓦拉A赶到距离最近的一个城郊火车站,将收集来的餐盒交给在那里等候的达巴瓦拉B。有人按照目的地将餐盒进行分拣、归类,由达巴瓦拉C带上火车。
4、火车在一个站的停留时间是两分钟,10:40至11:30,餐盒乘火车旅行。
5、同时,在城区各个火车站站台上,达巴瓦拉D在等候。火车到站后,他从同伴手中接过餐盒,再次按区域分拣,落实到达巴瓦拉E头上。达巴瓦拉E把餐盒送到顾客指定的地点。
6、达巴瓦拉E把餐盒放到客户单位,吃过饭,客户将餐盒放回原处,达巴瓦拉就会按照来时的方法将它运抵家中。
《午餐盒》是由赖舒·彼查执导,伊尔凡·可汗、妮拉特·考尔、纳瓦祖丁·席迪圭等主演的爱情片,于2013年9月20日在印度上映。
该片讲述了伊娜给丈夫精心烹制的午餐被错误送到费兰迪手中,于是两人就展开书信来往,尽诉心中情的故事。
剧情简介:
伊娜(妮拉特·考尔饰)精心烹制并托运给异地上班丈夫的午餐盒被送错,到了即将退休的中年丧偶男子费兰迪(伊尔凡·可汗饰)手中,这顿仿佛施过魔法的午餐,有家的气息,有女人的味道。主妇与这位不曾谋面的男子便展开书信来往,尽诉心中情,以排遣寂寞,最终也因午餐盒连起两颗孤独的心。费兰迪也因此变得开朗起来,面对前来接替他的年轻人谢赫(纳瓦祖丁·席迪圭饰),由排斥到交心,在工作中处处维护谢赫。
影片评价:
《午餐盒》的节奏极尽缓慢,但城市场景与生活细节丰富沉稳、素淡动人。该片以冷静的视角拍出孟买的城乡图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送餐员、雨中来往匆匆的城市、城乡间来回穿梭的列车及车里的各色人等,甚至是费兰迪所在公司的日常生态,皆在镜头不经意的移动中留给观者深刻印象。午餐盒串联起的既是两名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更在其流通过程中,向银幕外呈示当代印度社会空间。影片讲人情,更是关于普通人的人情,平淡丰富,自然天成。(《北京青年报》评)
《午餐盒》的导演用一种真诚的观察和细腻再现,让电影的偶遇有戏剧的初始,但不让戏剧沦为刻意的道具,杜绝任何人为的效果。偶遇后的一切,是日常生活的所有肌理。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偶然,却用生活的必然,用每个平凡人生活中都存在的困境、困惑去生活,去继续。(《大众日报》评)
④ 印度饮食礼仪
饭前,'Atithi Devo Bhava'意思是“客人就是上帝”,是印度人心甘情愿的东西。所以如果你随便拜访一位印度朋友然后被要求留下来吃饭,请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是一个尊重和荣誉的姿态。
相反,如果你被邀请参加晚宴,那么在预定的时间后15到20分钟到达主人的地方是可以的。在你抵达后不会立即为你提供餐点。会有一个餐前的小吃,在这里你可以享用一些饮料和一些小吃以及轻松的聊天。
用餐开始时,你必须洗手并擦干双手。洗手是按照印度礼仪用餐的第一步。在餐馆,酒店和城市家庭中,桌子和椅子被安排用于用餐,然而,在农村地区,一些家庭穿着舒适的衣服坐在用于吃饭的地垫上。在大多数印度家庭中,一般来说,家庭主妇为家人安排食物,并密切关注谁需要什么,提供和带来更多的食物。
食物的顺序,与西方文化不同,在印度提供食物方面没有停顿。所有食物都一次送达。但是,根据国家的地区文化和不同的美食,你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服务风格。此外,菜肴将与个别部分相对,因此家庭主妇将在你的盘子上提供食物,或者你可以帮助自己。
标准的印度菜,你通常会被提供标准印度粗粉,其中包括像小面包干馕,恰巴提,paratha,daal,咖喱,雷塔,米饭,咸菜和一些糖果。如果你前往该国的不同地区,如旁遮普,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印度东北部或印度南部,所供应的食物可能会有所不同。
使用餐具,印第安人通常不使用餐具来吃食物,他们更喜欢用手指进食。用手指进行整齐地进食,并且仅使用手指的尖端。然而,在城市地区和餐馆,勺子被用来吃咖喱和daals等液体菜肴。
印度人不鼓励使用刀作为餐具,因为这里准备的食物通常是一口大小的。再次,扁面包只能用手吃。用手指撕下一小块,制成船形; 然后将咖喱舀入并插入口中。除了面包和甜点外,剩下的食物都放在一个盘子里。
使用右手,在印度用餐时,请始终使用右手。即使你是左撇子,也必须用右手吃饭。印度人认为左手的使用是不洁净和令人反感的。所以左手保持干燥,仅用于饮用水或通过餐具。
分享食物,印度文化极力鼓励与他人分享食物。如果你在一家印度餐厅与朋友一起用餐,并且你都订购了不同的菜肴,那么习惯上与另一方分享你的菜肴。但请记住,从别人的盘子里拿食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此外,不要将用过的汤匙和叉子浸入其他人的食物或主菜中,因为它被认为是非常不卫生的。
整理食物,你不能在盘子上留下任何东西。在印度文化中不赞赏将食物留在盘子上。你不需要品尝每一道菜,但你放在盘子上的东西就得全部吃完。
此外,不要以任何方式玩食物或扭曲食物。你必须记住以中等速度吃你的食物。如果你太快吃了你的食物可能看起来很粗鲁,如果吃得太慢,可能意味着你不喜欢食物。
赞美,吃完饭后,你必须向主人致敬。由于食物是经过精心准备和精心准备的,所以表达你的钦佩将使主人感到高兴。
离开桌子,如果你比其他人早吃完食物,那么你必须保持坐姿,直到餐桌上的主人或老人吃完食物。当其他人还在吃饭时从桌子上站起来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此外,如果你的主人提供更多食物,除非你真的满了,否则不要拒绝。说“多吃点东西”是印度表达爱与尊重的方式。你吃的量告诉你的主人你对食物的喜爱程度。
⑤ 达巴瓦拉是什么意思
达巴瓦拉( Dabbawala)是一群活跃在印度城市里的送饭人。达巴(Dabba)就是饭盒的意思;瓦拉(Wala)是快递者的意思。在印度,特别是在孟买这样的大城市,人们习惯于在公司里吃家里做的饭。如此一来,如何将每天家里做的饭在午饭时间以前准时送到每个白领手里,促成了达巴瓦拉这个行业的诞生。 一百多年来,达巴瓦拉与孟买共同成长、发展,已经成为孟买的标志之一,与“宝莱坞”、“孟买证交所”、“舞吧”齐名。跟印度人提到达巴瓦拉,他们会马上想到孟买。达巴瓦拉辛勤而有创造性的耕耘,使孟买的午餐配送成为一桩大生意,每年的收益达1.8亿卢比(5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文化程度很低的达巴瓦拉在高速运转中把差错率保持在八百万分之一,即送餐的准确性为99.999999%。而这一切的取得没有依靠任何先进技术,只是凭着一套简单符号和达巴瓦拉的细致及相互间的密切合作。 在印度,有5000个近似文盲达巴瓦拉,利用自行车,步行,火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每天将大约17万5千份午饭,从每个白领家里准时准确地送到在公司上班的每个白领的手里。更为神奇的是他们的错误率只有六百万分子一,这一成就,完全超越了6西格玛的要求。成为了精益研究者的一个典范也成为很多商学院研究的对象。2008年11月在孟买发生恐怖袭击后,最先复苏的行业就是达巴瓦拉了。
⑥ 印度的餐桌礼仪是什么
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国际化,但是有一些细节仍然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贻笑大方。
印度的餐桌礼仪:
1、 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⑦ 印度的外卖骑手不靠APP,那他们是靠什么的
靠手写编码,专送家里的味道达巴瓦拉的午餐配送,现已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很多企业也会请达巴瓦拉传授管理经验。BBC还曾制作过一个达巴瓦拉的纪录片——《达巴瓦拉:印度饭盒人的奇迹》。
因为没有人比达巴瓦拉更懂印度的物流,中国的电商和外卖早出印度很多年,却始终打不进印度市场,亚马逊和eBay同样是这样,都只能通过参投印度本土企业。
⑧ 印度风俗礼仪
传统的见面礼
佛旅网 印度朝圣之旅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剃发礼
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
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
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
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
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文,给男孩子戴上圣线。
男童拜师礼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又称“四个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岁至8岁期间也举行拜师礼和入法礼。这是为男童拜宗教导师、离家接受宗教训练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拜师仪式开始时,父母要为拜师的男童沐浴、剃发,并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块遮羞布。
老师口诵经文把衣物送给拜师的男童。接着又赠送草编的腰带,授圣带,并把兽皮衣、木棍等物送给男童。此后,老师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师男童手中,象征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的男童要向太阳祈祷,才会被老师接受为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学生前念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拜师仪式结束后,男童就被送到导师家,与导师同住,学习吠陀,钻研奥义书接受各种戒律训练,直至“梵行期”结束(大约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过世俗生活,开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许多地区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尔纳德邦的村民忌讳数字,认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说这些数字。对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讳,如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第五胎生女孩会家财万贯。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镜子,据说照了镜子就会变成哑巴。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要包在牛粪团里,放在房顶上。
对孕妇也有不少忌讳,如怀孕期间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门远行也有许多忌讳。如出门时看见伐楼拿鸟在头上盘旋,是大吉大利。遇见花或装满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鹦鹉、鹿、雨伞、水果、蜜蜂、大象,听到钟声,鹰叫声和诵经声,都是吉利的象征。
遇见蛇、猫、寡妇、行乞僧,听到喷嚏声或其它难听的声音,出门滑了一跤或头碰了框等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应该立即回家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然后再出门。
⑨ 印度食物有哪些啊
1、印度飞饼
印度飞饼来源于印度首都新德里孟加拉湾大山脉,当地居民常年以筋面,椰桨,黄油,炼乳等制作食物,是享誉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调和好的面粉在空中用“飞”的绝技做成, 其风味独特,制作神奇,薄如蝉翼,外酥里嫩,松软可口,色泽金黄,品种繁多。
2、奶茶
在街边经常能看到有的铺面门口放着一口硕大无比的锅,里面文火温着白乎乎的牛奶,上面一半还覆盖着奶皮,非常香浓。旁边有很多印度人排队等候着,一旦牛奶开锅就可以捧回香喷喷的奶茶。通常饭后当地人会喝一杯加了香料的印度奶茶,也叫马沙拉奶茶。
3、印度手抓饭
手抓饭是印度人十分喜爱的食物,吃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手抓饭只限于家里或非正式场合。
4、拉西 Lassi
拉西即印度酸奶。旧德里贾玛清真寺门口的小摊上,装满酸奶的土陶罐整齐地排列着,食客用完酸奶就砸碎陶罐,免除了摊主洗碗的麻烦,同时还很卫生。
由于印度菜的主菜多为羊肉、鸡肉和海鲜类,而且每道菜里洋葱和咖喱必不可少,在中国人眼里有点油腻、不好消化,用牛奶制作的醇浓酸奶可以化解掉饭菜。
5、咖喱羊肉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二十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咖喱羊肉烹调好后,放在餐厅门口一个个亮晶晶的金属大罐中,下面施以文火慢炖并保温,浓香也随之缓缓溢出。
⑩ 急求印度进餐顺序,比如什么什么事第一道菜,什么什么事主餐等等
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有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客人到印度人家后,要向主人和家人问好。在饭前和饭后到盥洗室洗一下是主人所欢迎的。在印度人家中作客,吃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在传统的印度人家庭和农村,客人通常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膳后再吃,即使不同性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佐料和两三碟小菜用来蘸面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叶。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后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鲜水果等。
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布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作为客人,餐后要向主人表示敬意,但应当赞扬食品很好吃,表示很喜欢。一般不要说“谢谢你”等致谢的话,以免被认为是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