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印度曾被哪些民族统治过
(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以前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过 也被蒙古人通过.比如元朝时,还有印度的莫卧尔王朝。 就知道这些了
B. 元朝历史谁知道
1 简介
元朝历史从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1227年8月攻灭西夏,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注 3],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治全中国地区,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国立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2],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惠宗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2 历史详解
2.1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太祖时期
统一与伐金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少数民族。13世纪初,统治华北的金朝在金帝卫绍王的统治下走向衰落,原金朝藩属国的蒙古诸部经过多次征伐后由蒙古部统一,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蒙古部铁木真得到成吉思汗称号,建国大蒙古国(即蒙古帝国),后被尊称元太祖。金朝与蒙古为世仇,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复仇,然而西南的西夏与金朝联盟,为了避免被西夏牵制,先后三次率军(1205年、1207年与1209年—1210年)进攻之,迫使西夏夏襄宗称臣。1210年成吉思汗与金断交,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岭战役大破四十万金军,随后攻入华北地区并四处屠杀。1214年蒙军包围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被迫求称臣,并在蒙军撤退后迁都汴京。隔年5月31日蒙军南下占领金中都,并且获得名相耶律楚材,这对于巩固华北地区有很大的帮助。1217年,成吉思汗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木华黎统领汉地,封为“太师国王”,命他持续进攻金朝。木华黎为了巩度汉地,收降地方自卫势力如真定史天泽、满城张柔、东平严实与济南张宏,史称汉族四大世侯,后来他们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木华黎除了对金朝的战争让金朝疆域萎缩剩河南与关中地区之外,并于1231年派兵进攻高丽,让高丽王室退守江华岛。
灭西辽与西征
西域方面,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1209年—1210年就让新疆东部的畏兀儿与伊犁河谷的哈剌鲁先后归顺。当金朝迁都并将要灭亡之际,中亚新兴大国花剌子模在沙阿摩诃末时期崛起,该国讹答剌地方大臣海儿汗[亦纳勒术]前后两次屠杀蒙古商队并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决心发动第一次西征。
1218年蒙将哲别杀死占领西辽并称辽帝的屈出律,攻占塔里木地区,史称蒙古攻西辽之战。隔年六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主力军十万西征花剌子模。由于沙阿摩诃末抵挡不了蒙军攻势,畏惧而逃,在屠杀掉花剌子模的40个城镇之后,花剌子模也于1221年亡国。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别追杀摩诃末,摩诃末最后死于里海。其子札兰丁于八鲁湾战役英勇抗敌,最后南逃印度,并于1224年复国于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
1230年,札兰丁被蒙古将军绰儿马罕攻灭。速不台和哲别最后于1222年从撒马尔罕出发经过今伊朗高原北部,进攻杀掠高加索三国(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后,并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脉),抵达钦察(位于俄南),期间攻占不少国家。于1223年的迦勒迦河之战(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更是击溃基辅罗斯诸国与钦察忽炭汗的联军,并向西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之后折转围攻基辅,之后东返,并于1223年9月攻击时伏尔加河中上游的河谷伏尔加保加利亚最后渡过伏尔加河东返中亚。成吉思汗将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领有蒙古本土,三子窝阔台成为大汗继承人。1225年蒙古回师后,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归师灭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监国。
太宗时期
灭金与治理汉地
拖雷监国两年后于1229年举办库里尔台大会,窝阔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后尊称元太宗。1231年窝阔台汗率军南征金朝,并命四弟拖雷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隔年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战击溃金军。1234年蒙宋联军联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亡。南宋虽然发起端平入洛以收复河南地,但是华北地区最后由全由蒙古占领。窝阔台汗并在1235年定都哈拉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后,借此率军南征南宋以报复之,掠夺两淮地区后北返。蒙古为了防止华北的汉人世侯叛变,派探马赤军(振戍军)进驻汉地;进行两次人口调查,将半数汉人分封给蒙古功臣。由于需要人才治理国家,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于1238年命术忽德和刘中举办科举,史称戊戌选试。这次考试录取东平杨奂等名士,为统治华北带来不少人才,但后来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定宗、宪宗时期
第二次西征
西线方面,1235年窝阔台汗命术赤长子拔都、贵由与蒙哥、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发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称拔都西征,总指挥为拔都与速不台。1236年至1242年间攻占钦察草原、基辅罗斯等各公国与匈牙利、摩尔达维亚、波兰、立陶宛大公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威尼斯共和国、原南斯拉夫地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拉什卡、神圣罗马帝国等等中东欧各国,攻占与杀掠东欧北部与中部,1241年11月窝阔台汗去世,由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监国,1246年3月的库里勒台大会由其子贵由即位,后追尊称元定宗。1247年吐蕃诸部归附大蒙古,史称凉州会盟。1248年8月贵由汗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孙子失烈门并监国。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会,因为拔都与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窝阔台系的失列门失去汗位。蒙哥继承汗位,后尊称元宪宗。
宪宗汉化
1252年蒙哥即位后推行中央集权化,在汉地、中亚与伊朗等直辖地设置行中书省,分遣拖雷系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大总督以管理汉地。忽必烈统治汉地期间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巩固了华北地区,并且与兀良合台迂回南灭大理,扩大南宋防线缺口。1258年高丽崔氏政权跨台,高丽成为藩属国。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军攻打四川合州(今重庆)、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云南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直攻经过安南,进攻宋广南西路而直攻荆湖南路,并兵临潭州(今长沙),三军意图在华中会合,再大举下长江围攻临安。隔年蒙哥汗在合州的钓鱼城之战战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夺位。
第三次西征
西线方面,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亚,史称蒙古第三次西征,1256年旭烈兀攻灭伊斯兰教的暗杀组织木刺夷。1258年西征军攻占伊斯兰哈里发最后领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隔年叙利亚阿尤布王朝,1260年占领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然而当旭烈兀得知蒙哥于南征南宋时去世的消息后,立即率大军回师争位。留下的蒙军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鲁特战役败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征结束。
2.2 元朝的建立
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并非完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这是蒙古政权由世界性大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着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2.3 元朝中期
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2.4 元朝的灭亡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早在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同时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依旧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由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1356年到1359年,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
C. 印度历史有多少年呀
印度历史有5000年。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这个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存在时间有5000多年,比我们国家的文明时间还要长。不过古印度文明并不是一脉相承的,中断过,而且是中断过很多次。可以这样说,古印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外族入侵,改变的非常大。
印度5000年文化历史
印度文明最早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的哈拉帕文明,但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被西北外族雅利安人统治,形成了吠陀文化。吠陀后期,后来演变为印度16雄国,到公元前6世纪末,先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然后是欧洲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赶跑了波斯人,占领印度,历史虽然轰轰烈烈,却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记录。
D. 印度历史的简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
外族入侵时期由外族建立贵霜王朝(公园100—公元300)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 英国统治
E. 元朝最强盛时的领土面积多大占领了现今的哪些国家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
占领了现今的国家(部分领土)有: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克什米尔、朝鲜、韩国、缅甸、泰国、印度、哈萨克斯坦。
元朝疆域所及,东起白令海,西至阿姆河下游,北达北冰洋,南及南海。略有今我国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苏联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
以及巴尔喀什湖至阿姆河的中亚地区,兼及阿富汗东北部,克什米尔东部,钖金、不丹全境,缅甸、泰国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一隅。其版图超过汉、唐盛世,形成为历代王朝中最大的疆域。
(5)元代统治印度多少年扩展阅读
远征海外
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飓风,无功而还。
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两路进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二十二年(1285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
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都战死。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缅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进至蒲甘,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后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
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F. 元朝征服了东南亚了吗
元代曾经政府过安南,缅甸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但是蒙古大军不适应东南亚的湿热气候.最终是以失利告终,结果那几个国家都是实际独立的.
鞭长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腊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后,留大将兀良哈台镇守。兀良哈台平定云南各部之后,于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节招降安南陈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国王扣留使节,拒绝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军沿红河进攻安南。十二月,大败安南军,一举攻陷安南国都升龙(又名大罗城,今河内),安南国王逃往海岛。次年二月,安南国王传位于其子。至夏,安南新国王派使者晋见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统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许安南保持衣冠典礼风俗等本国旧制。作为回报,安南国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陈奉公等觐见忽必烈,请求三年一贡。忽必烈同意其要求,并予以册封。此后有一段时间,两国使节往来频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应安南国王请求任命讷剌丁为安南达鲁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诏要求安南君长亲自来朝,贵族子弟入质,编制户口,出兵役,交纳赋税,设置各级达鲁花赤。安南国王不接受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还提出取消达鲁花赤的要求。此时,元朝忙于灭宋,无力南顾。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后,开始讨论对安南的用兵问题,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断起义而作罢。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颜帖木儿为参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帅,进行战事准备。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进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国)为名,派其子镇南王脱欢、大将李恒率大军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让安南给元军提供粮草。安南国王断然拒绝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军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兴道王率兵凭险节节抵抗,安南国王亲率10万大军布防于升龙以北的富良江一线。经过激战,安南国王军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离升龙,退守天长府。脱欢占领安南国都后焚毁了王宫,并挥师南下,同时命令驻扎在占城的元将唆都北上,合击安南主力。元军会合后,分水陆两路追击安南王国部队。安南王屡战屡败,逃往安邦海口,藏于山林,后又退据清化府。其弟陈益稷投降。
元朝军队暂时获得了胜利,但对这个崛起于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亚湿热的气候吗?
元军虽然获胜,但在安南丛林和水网地带,蒙古军骑兵亦无法施展其本领,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断袭击元军,脱欢被迫放弃已占领的安南京城,于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广西宁明县)屯守。而在元军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册江(乾满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军民的截击,损失惨重,唆都、李恒等元帅战死。安南一度收复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罢征日本,调集军队、粮草,准备大举进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调集8万大军(江淮、江西、湖广蒙、汉军7万人、云南兵、黎族兵约1万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奥鲁赤为平章政事,乌马儿、樊楫为参知政事,受镇南王脱欢节制。十一月,元军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内。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战,连破老鼠、陷沙、茨竹三关,直抵万劫;脱欢、奥鲁赤从东道攻女儿关;乌马儿、樊楫从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军会合后,矛头直指升龙。十二月,脱欢率诸军渡过富良江,击败守军,再次进占了安南都城。安南国王逃进了敢喃堡。
安南军民以坚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扰元兵,而元军粮船又在绿水洋受到安南军的阻截,粮食全部沉入海中。元军的长驱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粮饷短缺,加之天气转热,病疫频发,使元军陷于进退失据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脱欢只得下令全师北撤。在元军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结重兵30万据女儿关和丘急岭一带布防百余里,准备再次截击归师。脱欢闻讯下令各路军队避开敌军,分道撤回国内。元军水师在白藤江遭安南军阻击,主将樊楫受伤被俘。总领脱欢也在且战且退时中毒箭伤脚,从单己县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国王遣使入元,归还俘虏,进贡金人以代谢罪。忽必烈十分恼怒,但仍不得不恢复和好关系。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国王去世,子继位,又对元朝采取了不卑不亢之态。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调集大军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铁穆耳即位,下诏罢征安南,宽宥其抗命之罪。此后,两国边境虽然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但始终维持着安南对元朝的朝贡关系。
损人耗己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参政唆都派使节到达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国)。使节回报占城国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归顺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占城郡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教化的、唆都等出使占城国,要求占城国王入朝。占城国王(保宝旦)派使者至元朝进贡,奉表归降。贡物包括大象。至元十八年十月,元朝设立占城行省,以唆都为右丞、刘深为左丞。调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万人,准备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给军粮。不久,占城王子补的专权,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国(泰国)、马八儿国(印度半岛南端佩内尔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决心讨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调集淮、浙和福建、湖广驻军5,000人,海船100艘、战船250艘,由唆都统率水陆两军循海道进攻占城。当年十一月,唆都率军从广州出发,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归仁)登陆。占城国王(孛由补刺者吾)拒绝了元朝的招降。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军分三路从北、东、南三面乘船攻击木城。第二天早晨两军交战,中午,元军攻入木城。占城国王率部逃入山中。接着,元军进兵大州,占城国王闻讯求降。元军开到大州东南,准许占城国王投降,赦免其罪。但要求占城国王亲自来营中纳降。
占城国王一面派国舅宝脱秃花为使节应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结2万余人,并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腊等国借兵。二月十九日,元军进攻雅侯山,占城军拼死抵抗,并利用地形切断元军归路。唆都率军苦战,才得以突围。随后,唆都在舒眉莲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攻击占城郡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协助脱欢大将进攻安南,率军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国王见安南不支,遣使求降。当年,元朝曾再度策划派兵讨伐占城,因安南战事搁浅。元成宗时,与占城恢复了和好关系。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过元大理、鄯阐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派遣奇得脱因等出使缅甸,诏抚缅王。缅国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帝派使者价博到达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访缅国。两国间建立了初步联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马拉史里、奇得脱因等出使缅国,要求缅王派遣王室子弟或显贵大臣来京朝贡。未料,元使一去不归。据缅甸史籍记载,元使是因为晋见缅王不肯脱马靴而被处死的。云南行省见使臣久久不归,缅王毫无表示,便向朝廷建议出兵征讨缅国。忽必烈没有批准,示意先观其动向。
忽必烈此时可能也是有些力不从心了,没有主动发起战争,然而,两国之间会相安无事吗?
正当元朝在是否出兵问题上犹豫不决时,缅国却先发动了战争。至元十四年(1277年),缅国出动士卒四五万、战象800头大举向元朝镇西路新附千额(今云南盈江县城)及原附金齿(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侵袭,千额总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户忽都、总管信苴日率领700名骑兵驰援阿禾。元军与缅军在行进中遭遇,激战两日。元军首先破其象队方阵,缅军大乱而败退。元军追逐30余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统兵3,848人出征缅国。元军进占江头城(今缅甸蛮莫县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掸族部落35,200户(约300寨)。后因天气炎热,未深入缅境。纳速剌丁回国后,向朝廷上奏曰:缅国地形虚实,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纳速剌丁等再次请求征伐缅国,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诏调兵遣将,积极筹备,正式任命诸王相吾答尔为征缅大军统帅。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缅元军水陆并进,攻破了江头城、太公城(今缅甸拉因公县境内)等地,分兵驻守。过后,缅王的臣属建都(缅甸北部地区)王乌蒙、金齿西南夷等12个部落归顺元朝。但缅王一直坚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许他悔过自新,但重申要缅甸权贵亲自来京朝贡,并为此派兵护送怯烈出使缅甸。然而,怯烈还未到达缅甸首都蒲甘,缅甸就发生了内乱。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缅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说杀害)了缅王,还杀害了元朝云南王派去的官员阿南达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与诸兄弟争位的纷乱中被杀。缅甸蒲甘王朝实际上已经解体,分成若干掸邦。各地纷纷拥兵自立的贵族和掸族部落首领为寻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约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缅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纳贡称臣,并派自己的儿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铁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国王,信合八为缅国世子。
大德年间,缅甸权臣、木连城(今缅甸叫栖县)首领阿散哥杀死缅王及元朝留驻缅国的信使从人百余人。另立其子邹聂为王。朝中大权尽操于阿散哥之手,缅王成为傀儡。元成宗闻讯,决心派兵惩罚阿散哥。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阔阔、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图鲁米石等出兵干涉,围攻木连城,遭到守军抵抗。次年二月,由于阿散哥以重金贿赂阔阔以下元军将校,元军将领以暑热为由撤兵回国。元军班师后,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到元上都请求宽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弑君之罪,下诏停止征缅,默认了缅甸国内的现状。此后,直到大元末期,缅甸一直保持着对元朝的朝贡及臣属关系
G. 古印度分为哪几个时期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简述
文明起源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着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
(前6~前2世纪)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
(前322~前185)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着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发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l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H. 元朝蒙古人有没有征服印度
元朝时候没有主要原因1.蒙古大军长途远征,功打印度以前刚刚经历了和中亚大国花剌子膜的战争,为了追赶敌人才进入印度的,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2.蒙古人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印度炎热的夏季使的蒙古人士兵和马匹全部被炎热,毒虫,和疾病困扰,未战先乱.
3.当时的印度虽然没有强大的王朝,但是当地民众在内战和对抗阿拉伯人进攻的历史过程中养成了骁勇善战,不怕艰险的性格,成功的利用地形和数量优势打败了蒙古.
4.当时有个传说, 印度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后来有人想到以前对付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骑兵时使用过的战象, 利用战象另蒙古骑兵的马不敢前进,自乱阵脚, 经过几次吃亏后,蒙古大军被迫撤退.
但是, 成吉思汗的一个后代帖木儿在中亚建立强大的蒙古族政权后,逐渐适应了气候和地形, 逐渐向印度地区挺进. 过了200年后, 帖木儿的后代巴布尔带领已经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骑兵再次进入印度,并且打败了当地人而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最后还是让蒙古人统治了印度长达331年.
I. 元朝是从古至今疆域最大的国家吗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打下的大蒙古国是世界疆域最大的国家,但是元朝不是,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只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25年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2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400万,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
以上是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曾经的疆域最大的国家,后来大蒙古国被成吉思汗分割,成为他的四个儿子的封地。再后来,在分封的基础上,又经过不断的西征南讨而形成了新的大蒙古国格局,在东方,是拖雷后裔统治下的中国元王朝;在西方,是奉元朝为宗主国的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
参考资料:
网络:http://ke..com/link?url=_iPpUJpxkAPHG5NBwOHDTwq
搜狐:http://mt.sohu.com/20150401/n4106592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