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印战争大概过程拜托了各位 谢谢
冲突起因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侵占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国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 中国观点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立国后,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英国殖民者占据的中国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战争过程 1962年6月起,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中国军人数十人。10月20日中国军队反击,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国反击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中国军队的第二阶段反击。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一直拒绝承认、否认或掩饰实际上第一次冲突早在6月就开始了,并且发动者是印方,而坚决认为开战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战 麦克马洪线示意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避免战争进入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仍非常原始,必须倚赖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车。中国方面于11月22日零时起下令边防军全线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等于将西藏藏南和达旺地区交给了印度,另外还依约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和遣返战俘。 战争结果 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数字不详。但是根据阿鲁纳恰尔邦总人口数约为两百万来估算,在藏南地区的印度移民约为近百万。然而因为阿鲁纳恰尔邦和藏南地区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很大的困难。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重申“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定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发给该员签证,无异承认阿邦属于印度。新德里当局因此取消代表团出国访问。 观点 西方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解放军作家金辉在《墨脱的诱惑》书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贰’ 中国和印度为什么要“打仗”
主要是领土争端问题严重。
二战以前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西藏也受英国的控制。
英国人退出时在印度和中国西藏之间,设了个麦克马洪线,这一来中国就没有藏南了,中国不认,但当时中国没有话语权。
新中国控制印度后,印度眼红,把藏南视为战略要地拼命争夺,于是战争打响。
对印度藏南是战略要冲,但对中国也是国家主权问题,也不能拱手相让。
‘叁’ 印度当时为什么要和中国打中印战争
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肆’ 印度为什么敢说1962战胜中国
印度为什么敢说1962战胜中国?实际上中国赢的很明显
1954年,印度修改了官方地图,非法占领中国12.5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大概有一个福建省吧。
1959年 印度大佬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硬说这12.5万公里的地盘是印度的。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制造了“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
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爷爷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在1962年10月20日对印发起了反击战。战争只持续一个月。印方完败。
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大败,溃不成军,这场战役对印度人民的内心也造成了重创。对此,一部分的印度人似乎找到了绝佳的解决方式:说谎。
据《印度时报》8月10日报道,印度中央邦教委所辖的多所学校的梵文教材中赫然写道:"众所周知的1962年中印战争,其结果是印度战胜中国"。
这令当地8年级的中学生及家长感到困惑,因为印度多数教材中写道,"1962年同中国的战争,尽管印度士兵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刻,但中国取得了胜利"。
中央邦由印度总理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管理。报道称,该书面向八年级学生,为"Sukritika"系列教科书中的第三册,由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Lucknow)的克里特·博卡山公司出版。
中央邦家长联合会秘书潘狄亚曾表示:"实际上我们已为此斗争多年,但很不幸我们关于更正教材的请求被当作耳边风。到底政府能给到私人出版社多少史实证据?难道这一荒唐的错误还不足以让国家统一教材审订吗?"
总之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和韩国有的一比(他俩在历史问题上有的一拼)望采纳
‘伍’ 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原因、影响是什么
背景为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原因为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影响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境战争为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5)印度为什么打赢对华战争扩展阅读:
中印战争的相关情况:
1、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2、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陆’ 真相:印度人现在为什么敢叫嚣能打赢中国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印度人,甚至包括高层与军方对中国的军事建设知之甚少,而对自己的军事建设成果是非常满意的。
中国古之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印军的现代化如今到底如何,我们也应知道。
首先我们要看到,印军的建设这些年来也是小有成就的。印度近年投入重金发展了对华作战的山地军,我们也是不可轻视的。
为了适应与中国未来在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度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一个山地师印度的配备人数就多达1.5万,10个山地师人数就达15万人,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边境。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印度的仇华教育从小娃娃就开始抓起了,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印度惨败,这一年从此成为印度人心底永远难以解开的心结。由于印度的媒体蓄意歪曲事实,与从小的扭曲教育,把我们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侵略者,是我们畜意挑起战争而打断了印度的国运。
和这个事件能够类比的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意义非比寻常,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自己的贫穷和落后彻底展露在西方面前,从此中国开始面对巨大的外交压力。
同理,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对中国来说就只是一次武力促和平的战术性战争,但对印度来说完全不是,印度的起飞步伐被狠狠的揍趴在地上。
印度人认为是中国挡着了印度大国梦,自从1962年那次事之后,印度人都有就有一种某名其妙的看法,现今中国在国际上所拥有的一切,本来都应该是印度的,是中国抢了印度的国运。
因此,如果真的再次发生战争,我们绝不能轻敌。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好充分准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之战。
‘柒’ 面对强大的中国,当年印度为何还敢挑战呢
我国与印度存在着十二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领土纠纷,最近几年我国与印度也曾就领土纠纷产生过多次摩擦。在1962年的时候,我国和印度还曾因为边界问题发生战争,我国称之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称之为瓦弄之战。当年中国比印度更加强大,印度为什么还敢发动战争呢?因为印度知道如果当时他们没有解决边境问题,那么他们以后将没有任何机会解决。
在战后的谈判中,我国曾做出过让步,但印度方面仍然不满意,最终没有达成。这个历史问题就一直遗留到现在,仍为解决。
‘捌’ 1962年中印战争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历史背景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玖’ 中国和印度在1962年的战争起因是什么
起因是印度自不量力,执意要求推进到1912年英帝国主义单方面提出,而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实则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是独立了,但它贪得无厌,还要取得其他原英国殖民地的领土,推行地方霸权,比如吞并锡金和强占孟加拉国的大量领土,把尼泊尔和不丹纳入保护国(所以不丹至今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这样的国家,跟中国边境冲突时必然的。
当年中国胜利还被迫撤退的原因是交通条件和后勤实在太差,补给跟不上,无力扩大战果,被迫后撤了。而且中国依然在经济困难时期,自然灾害依然厉害,国力也撑不起。不过同时解放军在西北阿克塞钦地区出击,取得了不少地盘。
那么至今不能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美国。如果美国不存在,印度算哪根葱?挥挥手就可以把印度东北部全部占领。当然还要做更多的后勤准备,虽然青藏铁路通了,还要把铁路修到日喀则和亚东,直接到尼泊尔和不丹边境,目前这些铁路都已经纳入了中长期规划,拉日铁路已经开工,边境通铁路指日可待。到时候,只要中国经济难以再高速发展了,我们就会拿印度开刀刺激内需。
别看印度在美俄那里受宠,在南亚没有一个国家不讨厌,忌惮印度。我们不仅要取得藏南,还要永除后患。
‘拾’ 1971年的印巴战争,为什么印度获胜达到了战略目的
二战结束后,欧洲英法等国家无法阻止各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纷纷败退,但临走也不忘给这些国家挖一个大坑。1947年英国人分割印度,巴基斯坦从印度独立出来,克什米尔争端等问题成为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当时的巴基斯坦比今天要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1947年10月,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问题开打,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克什米尔原本也是英国殖民期间搞出来的“独立”地区,印巴两国自然要争抢该地区的主权。
第三次印巴战争地图
我们分析一下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为什么能顺利获胜,分裂巴基斯坦,达到战略目的。这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虽然东巴地区人民对西巴不满,印军力量又强于巴国,但这只是前提条件。还有两个背后原因。
第一,前苏联在背后支持印度
七十年代前苏联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不弱于美国。1958年中苏闹崩后,苏联转头支持印度,牵制中国,同时抗衡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当时印度的许多武器装备以及兵员训练都得到了前苏联的援助。这是印度获胜的一个原因。
第二,美国、中国均未出面干涉
中国不出面好理解,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只要不牵涉到国家安全等核心问题,中国从来不干涉他国。
对美国来说,虽然不愿意看到当时最强大的对手前苏联支持印度,攻城掠地,但东巴问题同样不是美国的重大利益所在。何况美国自身当时还深陷越战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美国也没有必要在这种局面下强出头与苏俄、印度对着干。
综上所述,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获胜,不是简单的大国击败了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