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西印度群岛为什么多地震

西印度群岛为什么多地震

发布时间:2022-09-24 20:28:19

⑴ 地震和火山成因的原因

火山
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一带和印度尼西亚向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脉、中亚细亚到地中海一带,现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分布都在这两个带上。
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种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有时能致人于死地,或使电、仪表等失灵,使飞机、轮船等失事。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熔岩性质有关,喷发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上千年。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曾有过喷发,但后来一直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许多书籍中都对火山喷发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在《黑龙江外传》中记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喷发的情况。“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类型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二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我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大陆上,仅95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4900米,锥高145米,锥体底直径642米,锥顶直径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我国白头山天池,曾于1597年和1792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 动。目前虽然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目前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二) 根据火山喷发状况划分的喷发类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火山喷发具有下列类型。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象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⑵ 历史上有哪几次致命的震动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受到三次明显的震动。这次地震把整个城市变成废墟。地震后火灾和巨大的海浪摧毁了港口,裂口吞掉了界标建筑物。许多人被压死、淹死和烧死,一些权威人士估计死亡人数达10万。这一现代最严重的地震波及整个欧洲、北美洲,尤其是摩洛哥的费兹和米奎纳斯。受灾面积达150万平方英里。

1755年11月1日万圣节,成千上万的人挤在繁荣的里斯本港市的几个富丽堂皇的教堂里。圣卡塔丽娜教堂、绍波罗教堂、弗拉绍维森特教堂、圣玛丽亚·巴西里卡教堂和米斯雷科迪阿教堂挤满了人。在弗拉绍维森特教堂,当整个大理石教堂开始像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木筏一样摇摆时,大约600人在祈祷,牧师刚开始唱诗般的念祭文。

教堂一个接一个地在跪着的教区居民周围土崩瓦解。圣卡塔里娜教堂倒塌,压死400人,市中心裂开15英尺宽的大沟,78000座建筑物倒塌在街道上,扬起一阵阵尘土。两分钟内30000人死亡。

与过去的地震不同的是,里斯本地震是科学家记录的。他们确定这次地震是由海岸附近的潜艇失事的突然运动引起的。头两次震动之后,几分钟,成千上万受惊的居民逃到码头,接着走上新建的普拉达沙州。宏伟的灰色大理石码头伸进港口。与此同时,另一个恐惧以海浪形式出现,估计有50~70英尺高。

与1531年那次使里斯本遭到破坏,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地震不同,这次万圣节地震出现很多次震动。这些震动在最初一次灾难后,持续几周、几个月。估计在第一次震动之后又有500余次震动。

地震穿过欧洲进入非洲。摩洛哥的费兹和米奎纳斯近10000人死亡。阿尔及尔也有震感,许多建筑物都被毁掉。在阿姆斯特丹港和鹿特丹港,船锚被拔起。地震使近1400英里之外的波希米尔温泉枯竭。英格兰的德比都出现了难看的裂沟。另一条15英里宽的大裂沟穿过比利牛斯山脉。挪威、瑞典、德国、瑞士、科西嘉岛以及西印度群岛都感到大地在移动。当时正在喷发的维苏维火山突然停止怒吼。西班牙的加的斯被地震抬高几英尺。西印度群岛一条船上的人被海啸托高1英尺。

一个60英尺高的海浪拍打加的斯,50英尺高的大浪冲击康沃尔、英格兰、加那利群岛、亚迷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这股海浪不到一小时就到了荷兰的莱顿,几小时后到了芬兰海湾。高22英尺的一道“黑色水墙”倒向小安的斯群岛。在马提丁尼群岛和巴巴多斯,水漫上房顶然后又消退。

葡萄牙许多城市和小镇,在头三次剧烈震动中遭到破坏和伤亡。最突出的是波尔图,地震、海浪和水灾使里斯本也遭到灾难。当监狱的墙震倒时,数以百计的犯人逃跑并穿过街道。年轻的多姆·约瑟夫国王命令:头一天在里斯本周围山顶上竖起绞架。士兵拖着几百人到绞刑架,在地震幸存者的面前把他们绞死,几乎将它作为对已经降临在这个城市的灾难的回报——一种向上帝赎罪的尝试,因为里斯本是宗教法庭的堡垒。抢劫者在处决前有些“供词”:他们承认放了火以帮助抢劫,增加混乱。有个叫莫尔的人在绞刑架旁供认,他亲手放火烧了皇宫,同时在临死前还扬言,他希望已经把整个皇家烧掉。

但多姆·约瑟夫和家里人在地震的时候不在皇宫。他们在附近的科勒姆住宅。第一次震动时,拉斯教教长被一群牧师围住,“请求圣人饶恕产生这种灾害的罪孽。”

国王是个讲究实际的人,他不理睬这些狂热的牧师,问国务卿——头脑冷静的波姆巴尔侯爵:“有什么办法?”他的回答已在历史上流传:“陛下,我们必须埋葬死者,养活活人。”这一简短的回答使波姆巴尔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一星期内,在波姆巴尔指导下工作的阿布朗梯斯侯爵的士兵,找到了多数死者并将他们埋葬。从其他省运来无数吨食品供养20多万幸存者。波姆巴尔还着手重建这个城市,规划有“40英尺宽、两边有人行道”的街道。他们雄心勃勃计划还要求废除贫民窟。

波姆巴尔还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他以这次地震为借口,降低外国在里斯本的商业影响和控制,尤其是被德国和英国扭曲的影响。波姆巴尔法庭又把这次灾害作为政治手段,四年后废除了从葡萄牙来的耶稣会,把他们的宗教热情列为地震混乱的原因之一。这位侯爵用15年时间重建这个城市。更重要的是:这位杰出的人物负责搜集有关地震本身的第一手材料,从每个教区搜集一份有关自己做法的报告,修建一个庞大的原始资料档案室,至今科学家们仍然查阅这里的资料。

1755年11月1日的里斯本地震几乎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这一现代最为严重的地震几乎影响了整个欧洲、北美洲,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估计有10万人丧生。

地震的发生往往隐蔽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作为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破坏性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的发生频率虽然不高,但其破坏力却极强。它不仅会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和交通阻断,而且还时常伴生山崩地陷,诱发火山、海啸、滑坡、泥石流,以及城市水灾、煤气外泄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就如1755年里斯本的大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抵御的冲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迄今为止,对地震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仍不甚明了,有些地震可以准确预报,有些却毫无办法,但人类绝不能放弃最终追求的一些目标,譬如从自然原因的角度寻求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良策,加强对城市灾害社会因素的观察、分析和预防,这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

⑶ 世界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与地震带基本一致,从南、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以迄新西兰。在本带上,现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近80%,其中南美及中美洲西海岸、西印度群岛达100座。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约90多座。西及西南太平洋达200座左右,其中印度尼西亚就有90座之多,它成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如1991年喷发的日本、菲律宾、智利诸火山,我国东部诸火山,均属于本带之内。

二、地中海火山带:有活火山几十座,如维苏威火山,我国的于田火山、腾冲火山均属本带。

三、大西洋火山带:约有22座,许多位于海面以下,冰岛与詹迈扬岛有露出海面的活火山是洋中脊上的产物。

四、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它是陆地上的“洋中脊”所在处。

这些火山带的成因,或者说它的地质背景与地震带是相同的。

⑷ 世界上着名的两个地震带分布在什么地带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世界上有4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东非火山带。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与地震带基本一致,从南、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以迄新西兰。

在本带上,现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近80%,其中南美及中美洲西海岸、西印度群岛达100座。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约90多座。西及西南太平洋达200座左右,其中印度尼西亚就有90座之多,它成为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如1991年喷发的日本、菲律宾、智利诸火山,我国东部诸火山,均属于本带之内。

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包括南欧、北非沿海、西亚、中亚、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马来群岛等地。

三、大洋海岭(中脊)火山地震带,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岭、东太平洋中隆(海丘)等地。

四、大陆裂谷火山地震带,主要指东非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下游,向北经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直到死海和约旦河谷。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面积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一半,经常发生火山活动或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世界地震总能量的五分之四,我国华北、东北发生的地震,也与此带的地壳活动有关。

⑸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什么引起的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一般有这样一些分类: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中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1)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这类火山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
(2)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喷出的岩浆粘稠,同时喷出大量浮石和炽热的火山灰。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喷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3)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而被誉为“地中海灯塔”。又称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认为我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属于这种类型。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火山喷发三个阶段】
1、气体的爆炸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2、 喷发柱的形成
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喷发柱又可分为三个区:
(1)气冲区:它位于喷发柱的下部,相当于整个喷发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气体从火山口冲出时的速度和力量很大,虽然喷射出来的岩块等物质的密度远远超过大气的密度,但它也会被抛向高空。气冲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内上升时逐渐加快,当它喷出地表射向高空时,由于大气的压力和喷气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渐减小,被气冲到高空的物质,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开始降落。
(2)对流区:位于气冲区的上部,因喷发柱气冲的速度减慢,气柱中的气体向外散射,大气中的气体不断加入,形成了喷发柱内外气体的对流,因此称其为对流区。该区密度大的物质开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气的物质,靠大气的浮力继续上升。对流区气柱的高度较大,约占喷发柱总高度的十分之七。
(3)扩散区:位于喷发柱的最顶部,此区喷发柱与高空大气的压力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喷发柱不断上升,柱内的气体和密度小的物质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扩散,故称其为扩散区。被带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长时间飘流在空中,而对区域性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灾害。此区柱体高度占柱体总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喷发柱的塌落
喷发柱在上升的过程中,携带着不同粒径和密度的碎屑物,这些碎屑物依着重力的大小,分别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阶段塌落。决定喷发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火山口半径大的,气体冲力小,柱体塌落的就快;
(2)若喷发柱中岩屑含量高,并且粒径和密度大,柱体塌落的就快;
(3)若喷发柱中重复返回空中的固体岩块多,柱体塌落的就快;
(4)喷发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体的密度,柱体塌落的就快。反之,喷发柱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塌落的就慢。
火山喷发并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那样的喷发,事前熔岩已静静地流出,由于熔岩流动缓慢,因而只破坏财产而没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样的火山碎屑喷发或蒸气爆炸(或蒸气猛烈爆发),则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更是火山喷发的动力。从岩浆的产生到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挥发性物质的活动无一不在起作用。
英国科学家认为超级火山喷发可能毁灭人类
英国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在一次超强度的火山喷发中毁灭。大不列颠公共大学的斯蒂芬·塞尔夫在一次答电子杂志记者问时称,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种灾难。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忙着制定种种抵抗“外部威胁”的战略,比如说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却很少去考虑主要危险有可能来自地球内部。
地球物理学家们断言,有些火山的喷发强度要比过去的大好几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现文明前不久曾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
美国地质学家早些时候曾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层,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发生在62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结果是至今这里还可以见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们都是那些毁灭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写给英国政府自然灾害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对这种超级火山喷发所造成后果曾有过详细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会被熔岩覆盖,而且撒向大气层的尘土和灰烬将会使不少阳光到达不了地球表面,这无疑会使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变化。
据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拉姆皮诺称,发生于7.4万年前的苏门答腊火山的超强度喷发曾导致全球变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毁于一旦。
【火山的危害】
最具威力、最壮观的火山爆发常常发生在俯冲带。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达数百年之后再度爆发,而一旦爆发,威力就特别猛烈。这样的火山爆发常常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岩石虽被火山灰云遮住了,但火山刚爆发时仍可看到被喷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重现生机
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土地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孕育出各种植物来供养万物。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因为这些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1、熔岩崩解后,杂草苔类开始冒出来。
2、绳状熔岩流过的山坡长出蕨类植物。
3、火山灰让周围的土地肥沃,当地的葡萄年年丰收。

⑹ 请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海地地震的问题

政治: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关于这个基本点,课文讲了两点:第一,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与共、命运相连。
联合国:我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世界各国的矛盾与发展问题
海地独立: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1502年,正式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在岛上绝迹。西班牙人遂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成为岛上主要的劳动力。1697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海地被割让给法国。1790年,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图尔领导下,海地人发动了独立战争,是在拉丁美洲最早开始争取独立的国家。1804年,起义军攻占太子港,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地理位置: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界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海地地图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震原因:位于美洲板块与加勒比板块的结合部,板块运动使得该地区的地震较多。
生产力的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提高生产力。
其次,要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第三,要提高管理水平,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另外,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⑺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和海啸呢

海啸 一、自然 [b]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海啸。 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怒吼的巨浪 根据现代板块结构学说的观点,智利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俯冲地带,处在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智利处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来,这里火山不断喷发,地震连连发生,海啸频频出现,灾难时常降临。1960年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在前后1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的有十几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有3次。 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于福江介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因为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不过,海啸预报比地震探测还要难。因为海底的地形太复杂,海底的变形很难测得准。 1964年国际上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时间。 纪录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次海啸记载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8.海啸预警系统 地震能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怎 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在全球地震多发地带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应该有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最近造成较大规模的海啸 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芮氏地震9级海底地震。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造成三十余万人丧生。准确死亡数字已无法统计。参见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两个7.0级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100人丧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发生海啸。 1883年8月25日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使三万六千人死亡。 啸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区 死亡人数 备注 加拿大温哥华岛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温哥华岛、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 60,000 琉球群岛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岛 11,941 巽他海峡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苏门答腊 36,000 日本三陆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岛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岛、夏威夷和加州 16

⑻ 西印度群岛的地理环境

西印度群岛从古巴几乎绵延到南美洲北岸,跨度超过3,200公里(2,000哩)。这条岛链,主要分成大、小安地列斯两组群岛,将加勒比海与大西洋隔开。本地区其他岛屿是安地列斯陆地边缘上孤立的岛群,其中有︰巴哈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荷属安地列斯(百慕达虽然有时和本地区一同加以讨论,但同其他岛屿实际并不相关)。
大安地列斯群岛——古巴、牙买加、伊斯帕尼奥拉(海地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共和国)和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在构造上与之相关)——的形状和走向是由一条有褶皱和断层的古老山系决定的,这条山系在白垩纪时期从中美洲延伸穿过加勒比区。多米尼加共和国共和國共和国境内的杜华德(Duarte)峰是该山系的另一组成部分,海拔约3,170公尺(10,400呎),是加勒比地区最高点。古巴和牙买加之间的开曼海沟,深度超过7,680公尺(25,200呎),是加勒比海域内最低点。加勒比地区是个地质上极不稳定的地带,其特征是地震活动频繁,有时是灾害性的,比如牙买加发生的1692年罗亚尔港(Port Royal)地震和1907年京斯敦地震以及马提尼克岛上培雷(Pelee)火山的爆发等。
小安地列斯群岛开始于维尔京群岛的东面和南面,是由小岛所组成的双弧所构成的(为了实用的目的,把维尔京群岛放在这段对小安地列斯群岛的讨论里)。多山的内弧从圣基茨延伸到格林纳达,由火山锥构成,有些仍然是活火山。外弧从安圭拉延伸到巴巴多斯,由低而平的岛屿构成,岛上的地表石灰岩覆盖着更古老的火山岩或结晶质岩石。小安地列斯群岛也常被分成背风(北部)群岛和向风(南部)群岛。
位于大、小安地列斯群岛陆地边缘上的是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离委内瑞拉海岸不远的许许多多岛屿,包括荷属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在内。巴哈马群岛是由多孔的石灰岩和珊瑚礁构成的平坦地段;珊瑚礁也构成大安地列斯群岛中许多岛屿的边缘。特立尼达岛的北岭是安地斯山系的延续部分。与委内瑞拉北方那些已夷平的(已碾平的)岛屿一样,但特立尼达岛南部的平原却是由委内瑞拉的奥利诺科(Orinoco)河的沉积作用所形成。
西印度群岛水系的特点是河流短,河流的山间河道陡峭,常常穿过结晶质岩石,在滨海平原上转变为迂缓的河槽。旱季漫长,使有些河流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完全干涸,这在大安地列斯群岛南部背风的海岸上特别严峻。
伐木毁林已引起水土流失并暴露出贫瘠的山地土壤,尤其是在海地和牙买加。各种低地土壤出现在滨海平原上和内陆盆地里;这些都是最肥沃的土壤,和小安地列斯群岛的火山土壤一起,在甘蔗种植上已经开垦了300多年。 西印度群岛的大多数岛屿位于热带范围内,横跨在东北信风的路径两旁。热带海洋性气候显示并无冬夏之分,而是从潮湿季节向略微干燥季节的转变。气温全年始终相当稳定。在小岛上和较大岛屿的海滨上,气温的日平均变化范围是6~8℃(10~15℉),从12~4月在20℃略高些到接近30℃(70℉略高些到大约85℉)之间上下波动,从5~11月在接近24~30℃略高些(75℉左右到接近90℉)之间。相对湿度全年都很高,变化范围常在65%和85%之间。降雨量的多少和季节性因岛屿的大小、形状、地形和对东北信风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不同,在大安地列斯群岛和背风群岛上为每年1,016~1,651公厘(40~65吋),在最高的山峰上则超过5,000公厘(200吋)。
来自于西印度群岛以外的气候影响造成了极端的气候情况。从12~4月,冷锋面从北美高压反气旋系统向南延伸,这些风造成气温突然下降,天空阴云密布,并有少量降雨,但很少能吹到安地瓜以南。在大西洋海面上形成的严峻的热带风暴往往会变成飓风,对全体居民和经济情况有着潜在的破坏力。这些风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北缘吹过(但这些地方偶然也受到袭击),往往会扫过小安地列斯群岛,然后再转向西吹过大安地列斯群岛。受过严重袭击的岛屿有时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恢复。 地形和气候对西印度群岛的天然植被有直接影响,但是,清除和焚烧植被的作法也已改变了几乎所有这些地区的植物地理。
平原上的原始植被本是由愈创木树和吉贝(南美木棉)树构成的稀疏森林,但现在大部分低地都开垦了,种植进口的食品树如面包果和芒果之类,以及各种绚丽夺目的花卉品种如凤凰木(火红花树)、鸡蛋花、叶子花和木槿。湿地、红树林和沼泽林地出现在海滨一带,但干燥环境的代表特征却是有刺灌木、柱状仙人掌或稀疏的矮树林。海拔超过300公尺(1,000呎)的高地上其树木形成一个密闭的天篷,覆盖着各种附生植物、凤梨科植物和灰白水龙骨蕨类;在某些高出1,500公尺(5,000呎)的地方,这种混合林就让位给矮林地和高山草地了。
西印度群岛的动物群是南美洲动物群的一种枯竭的型式,南美洲本是其大部分动物的来源地。只有特立尼达拥有范围广阔的哺乳类动物,如︰树懒、食蚁兽、浣熊、吼猴、蝙蝠等。爬虫类种类更多,各岛一般都有很多蜥蜴、大鳄鱼、鳄鱼和蛇类。西印度群岛尤其展现出种类极为繁多的本地鸟类——蜂鸟、家鸽、野鸽、鹦鹉等都相当普遍。
在史前时期,最富足的动物生境是森林树冠层和大海边缘,前者有多种多样的鸟类、蝙蝠和昆虫,后者则有丰富的海龟、蛤类、牡蛎、大鳄鱼,海牛、海豚、红齧龟、东方狐鲣和飞鱼。现在这两者仍然是这些物种的主要生境,但因人类或人类引进的各种食肉动物对环境的破坏已导致物种的迅速灭绝。

⑼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什么引起的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阅读全文

与西印度群岛为什么多地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制裁伊朗给伊朗带来了什么 浏览:821
结合所见所想如何理解中国精神 浏览:704
中国最大的宅院是哪个 浏览:359
一千万越南盾什么生活水平 浏览:576
印尼gdp为什么这么高 浏览:357
英国进入中国的关税是多少 浏览:863
中国哪里可以赛车 浏览:50
错把工厂报价发给英国客户怎么办 浏览:706
印尼人用微信怎么实名制 浏览:635
意大利南部丘陵地区种植什么 浏览:304
德国为什么打英国空军 浏览:425
广西哪个市场换越南盾 浏览:181
想去印尼需要办理什么 浏览:662
中国女排和意大利比分如何 浏览:369
中山越南语培训班机构收费多少 浏览:192
为什么伊朗和伊拉克地震多 浏览:277
越南还有多少个省没出现新冠肺炎 浏览:637
英国的微信怎么使用 浏览:354
如何用美食摆出中国国旗 浏览:958
合肥到越南机票多少钱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