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麻花在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发展史
《中药材》
【药名】麻花
【别名】麻勃、乌麻花
【汉语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风;活血;生发
【考证】出自《名医别录》
【科属分类】桑科
【主治】风病肢体麻木;遍身瘙痒;妇女经闭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采收和储藏】5-6月花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类】祛风药;活血药
【性味】苦;辛;性温;有毒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处】《中华本草》
[编辑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损成将破未破的样子。
[编辑本段]《食品》
一种食品。用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崇阳县与天津,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产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麻花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黄子孙喜爱的民族传统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法,又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使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再次焕发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为休闲食品零吃,也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为主食和面条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条炒菜吃;特色火锅小麻花下火锅吃,风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结之功效;鸡汁小麻花高蛋白高营养。
天津麻花指的是桂发祥十八街大麻花,历史悠久。很酥很香。
确实比其他麻花好吃。
麻花分类: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干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销售,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2天津麻花,又称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3、伍佑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干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伍佑镇上“五云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经营此物的百年老店。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㈡ 麻分哪几类分布在哪里(国家/大洲、温度带)
麻
【ma】
麻
hemp;pocked;rough;sesame;tingle;
麻2
(1)
蔴
má
(2)
(会意。从广(yǎn),从林(fèi)。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3)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麻
má
(1)
麻的茎皮纤维 [hemp fiber]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rope made of hemp,flax,jute,etc.]。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mouring apparel]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imperial edict],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sesame]。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measles]。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anaesthesia]。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pockmarks]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麻
má
(1)
形容众多,混乱 [numerous;confusion;chaos]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coarse;rough]。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spotty;pitty]。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麻
má
(1)
穿丧服 [wear mourning apparel]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numbness]。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麻包
mábāo
[gunny-bag;gunnysack;sack] 亦称“麻袋”。一种用粗黄麻布做成的袋子
麻痹
mábì
(1)
[benumb;blunt;lull;torpor]∶感觉不灵或丧失
(2)
[paralysis]∶医学名词。肢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失去知觉或运动能力
小儿麻痹
(3)
[lower one's guard;slacken one's vigilance]∶失去警惕性,疏忽
麻痹大意
麻痹大意
mábì-dàyì
[lower one's guard and become careless] 麻痹: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比喻缺乏警惕性,不经意,不仔细
麻布
mábù
[gunny cloth;burlap;sackcloth] 用麻的纤维织成的布
麻袋
mádài
[gunny-bag;gunnysack;sack] 用以储存或装运货物(如谷物、水果、煤炭)的大口袋,由粗糙结实的粗麻布制成
麻刀
mádāo
[hemp chopped up to strengthen mortar] 碎麻,与石灰和在一起抹墙用
麻捣
mádǎo
=麻刀
麻豆腐
mádòufu
[cooking starchs' resie] 做团粉等剩下的渣子,可以做菜吃
麻烦
máfɑn
[troublesome;pesky] 烦杂琐碎;费事
服务周到,不怕麻烦
麻烦
máfɑn
[put sb.to trouble;disturb;bother sb.] 即打扰,导致不便。常指做某事所引起的
麻烦你把门关上
麻纺
máfǎng
[hemp spinning;yarn made from hemp,flax,etc.] 用麻的纤维作原料纺成纱
这里正建一座麻纺厂
麻风
máfēng
[leprosy] 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侵犯皮肤、周围神经或内脏,患者皮肤麻木、变厚、颜色变深、形成结节,毛发脱落,感觉丧失,手指、脚趾变形
麻风病人
máfēngbìngrén
[leper] 麻风病患者
麻花
máhuā
[pretzel;fried dough twist] 一种食品,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裤等因磨损而要破的样子
麻将
májiàng
[mah-jong] 牌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
麻酱
májiàng
[sesame paste] 用芝麻作的酱
麻秸
májie
[husked hemp stalk;peeled flax stalk] 剥掉皮的麻秆
麻经儿
májīngr
[flaxen rope] 缕状的生麻;也指麻绳
麻辣辣
málàlà
[numb and sore] 又麻又辣的滋味
一想到此事,心中便有一种麻辣辣的感觉
麻利
málì
(1)
[deft;dexterous;smart;be quick and neat]∶迅速敏捷
一个很麻利的工人
干活麻利
(2)
[quickly][方]∶立刻;赶快
厂里有急事,叫你麻利回去
麻溜,麻溜儿
máliu,máliur
[at once] [方]∶迅速;麻利
你麻溜上班去吧
麻溜点,别拖拉
麻乱
máluàn
[be perturbed] 纷繁杂乱;混乱
情绪麻乱
麻面
mámiàn
[pockmarked face] [方]∶麻脸
麻木
mámù
(1)
[numb]∶失去知觉
感官全都麻木了
(2)
[apathetic;benumbed;insenate;be dead to all feeling]
(3)
麻木的感觉。又称麻痹
感觉麻木
(4)
比喻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
使一个民族衰弱、压抑、麻木
麻木不仁
mámù-bùrén
[unconcerned; apathetic;benumbed;insensate] 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怎么能麻木不仁地蹉跎终生
麻雀
máquè
[sparrow] 麻雀属(passer)各种有关的鸟之一种
麻仁
márén
[seed of hemp] 大麻种子的仁,可以榨油,又供药用,是轻泻剂
麻线,麻线儿
máxiàn,máxiànr
[flaxen thread] 麻制的线
麻药
máyào
[anaesthetic] 麻醉剂,能产生麻醉作用的物质
麻衣
máyī
[gunny clothes;hemp mourning garment]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麻蝇
máyíng
[sarcophagid] 麻蝇科的双翅蝇
麻油
máyóu
[sesame oil] 以芝麻为原料榨制的油。亦称“芝麻油”
麻渣
mázhā
[dregs left over after pressing flax,hemp,etc.for oil.oil-press resie] 亚麻、芝麻等种子榨油后留下的渣滓
麻疹
mázhěn
[measles] 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发病时有高烧,全身起红色丘疹
麻纸
mázhǐ
[jute paper] 一种大部分以黄麻为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
麻子
mázi
(1)
[pockmarks]∶痘痕,天花所致的记痕、凹陷的疤痕
他脸上有几点麻子
(2)
[person with a pockmarked face]∶脸上有麻子的人
麻醉
mázuì
[anaesthetize] 用药物或针刺使肌体暂时丧失知觉。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用来麻醉人民的
麻醉剂
mázuìjì
[anaesthetic;narcotic] 一种中等剂量时能使感觉迟钝、减轻疼痛并导致显着的睡眠,但中毒剂量时能引起木僵、昏迷或惊厥的药物(如鸦片、颠茄或酒精类物质)
麻1
mā
另见má
麻麻黑
māmɑhēi
[it is sk] 天刚黑或天快黑
麻麻亮
māmɑliàng
[day is beginning to break;it is just dawning] [方]∶天刚有点儿亮
麻
má ㄇㄚˊ
(1)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
(2)
指“芝麻”:~酱。~油。
(3)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了。
(4)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痹。~醉。~木不仁。
(5)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子。
(6)
带细碎斑点的:~雀。~蝇。
(7)
喻纷乱:~乱。~沸。
(8)麻
【ma】
麻
hemp;pocked;rough;sesame;tingle;
麻2
(1)
蔴
má
(2)
(会意。从广(yǎn),从林(fèi)。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
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3)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麻
má
(1)
麻的茎皮纤维 [hemp fiber]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rope made of hemp,flax,jute,etc.]。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mouring apparel]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imperial edict],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sesame]。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measles]。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anaesthesia]。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pockmarks]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麻
má
(1)
形容众多,混乱 [numerous;confusion;chaos]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coarse;rough]。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spotty;pitty]。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麻
má
(1)
穿丧服 [wear mourning apparel]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numbness]。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麻包
mábāo
[gunny-bag;gunnysack;sack] 亦称“麻袋”。一种用粗黄麻布做成的袋子
麻痹
mábì
(1)
[benumb;blunt;lull;torpor]∶感觉不灵或丧失
(2)
[paralysis]∶医学名词。肢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失去知觉或运动能力
小儿麻痹
(3)
[lower one's guard;slacken one's vigilance]∶失去警惕性,疏忽
麻痹大意
麻痹大意
mábì-dàyì
[lower one's guard and become careless] 麻痹: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比喻缺乏警惕性,不经意,不仔细
麻布
mábù
[gunny cloth;burlap;sackcloth] 用麻的纤维织成的布
麻袋
mádài
[gunny-bag;gunnysack;sack] 用以储存或装运货物(如谷物、水果、煤炭)的大口袋,由粗糙结实的粗麻布制成
麻刀
mádāo
[hemp chopped up to strengthen mortar] 碎麻,与石灰和在一起抹墙用
麻捣
mádǎo
=麻刀
麻豆腐
mádòufu
[cooking starchs' resie] 做团粉等剩下的渣子,可以做菜吃
麻烦
máfɑn
[troublesome;pesky] 烦杂琐碎;费事
服务周到,不怕麻烦
麻烦
máfɑn
[put sb.to trouble;disturb;bother sb.] 即打扰,导致不便。常指做某事所引起的
麻烦你把门关上
麻纺
máfǎng
[hemp spinning;yarn made from hemp,flax,etc.] 用麻的纤维作原料纺成纱
这里正建一座麻纺厂
麻风
máfēng
[leprosy] 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侵犯皮肤、周围神经或内脏,患者皮肤麻木、变厚、颜色变深、形成结节,毛发脱落,感觉丧失,手指、脚趾变形
麻风病人
máfēngbìngrén
[leper] 麻风病患者
麻花
máhuā
[pretzel;fried dough twist] 一种食品,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裤等因磨损而要破的样子
麻将
májiàng
[mah-jong] 牌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
麻酱
májiàng
[sesame paste] 用芝麻作的酱
麻秸
májie
[husked hemp stalk;peeled flax stalk] 剥掉皮的麻秆
麻经儿
májīngr
[flaxen rope] 缕状的生麻;也指麻绳
麻辣辣
málàlà
[numb and sore] 又麻又辣的滋味
一想到此事,心中便有一种麻辣辣的感觉
麻利
málì
(1)
[deft;dexterous;smart;be quick and neat]∶迅速敏捷
一个很麻利的工人
干活麻利
(2)
[quickly][方]∶立刻;赶快
厂里有急事,叫你麻利回去
麻溜,麻溜儿
máliu,máliur
[at once] [方]∶迅速;麻利
你麻溜上班去吧
麻溜点,别拖拉
麻乱
máluàn
[be perturbed] 纷繁杂乱;混乱
情绪麻乱
麻面
mámiàn
[pockmarked face] [方]∶麻脸
麻木
mámù
(1)
[numb]∶失去知觉
感官全都麻木了
(2)
[apathetic;benumbed;insenate;be dead to all feeling]
(3)
麻木的感觉。又称麻痹
感觉麻木
(4)
比喻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
使一个民族衰弱、压抑、麻木
麻木不仁
mámù-bùrén
[unconcerned; apathetic;benumbed;insensate] 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怎么能麻木不仁地蹉跎终生
麻雀
máquè
[sparrow] 麻雀属(passer)各种有关的鸟之一种
麻仁
márén
[seed of hemp] 大麻种子的仁,可以榨油,又供药用,是轻泻剂
麻线,麻线儿
máxiàn,máxiànr
[flaxen thread] 麻制的线
麻药
máyào
[anaesthetic] 麻醉剂,能产生麻醉作用的物质
麻衣
máyī
[gunny clothes;hemp mourning garment]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麻蝇
máyíng
[sarcophagid] 麻蝇科的双翅蝇
麻油
máyóu
[sesame oil] 以芝麻为原料榨制的油。亦称“芝麻油”
麻渣
mázhā
[dregs left over after pressing flax,hemp,etc.for oil.oil-press resie] 亚麻、芝麻等种子榨油后留下的渣滓
麻疹
mázhěn
[measles] 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发病时有高烧,全身起红色丘疹
麻纸
mázhǐ
[jute paper] 一种大部分以黄麻为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
麻子
mázi
(1)
[pockmarks]∶痘痕,天花所致的记痕、凹陷的疤痕
他脸上有几点麻子
(2)
[person with a pockmarked face]∶脸上有麻子的人
麻醉
mázuì
[anaesthetize] 用药物或针刺使肌体暂时丧失知觉。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用来麻醉人民的
麻醉剂
mázuìjì
[anaesthetic;narcotic] 一种中等剂量时能使感觉迟钝、减轻疼痛并导致显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
㈢ 麻花的品种有那些
相信大家对于麻花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会吃到麻花这种食品,麻花不仅看起来就比较的花俏,而且吃起来也非常的香脆,麻花的种类有哪些呢?这是很多都喜欢吃麻花的朋友提出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做出相关的解答,希望能给各位提供一些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三种麻花类型的介绍,对于喜欢吃的朋友来说,不妨试一试介绍的这几种麻花,不仅能够享受一番风味,更加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保健养生功效,但大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麻花虽然香脆好吃,但是也不可以过量的食用,而且要吃那种添加剂较少的麻花。
㈣ 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其生长条件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㈤ 麻花的主要品种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清干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销售,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2、天津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3、苏杭藕粉麻花
苏杭小吃一直受宫廷所钟爱,苏杭藕粉麻花以冰糖藕粉为主料,健脾开胃,益气补血。体弱多病,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者有为适宜。藕粉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其中以香掉牙麻花最为出名。
4、伍佑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干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伍佑镇上“五云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经营此物的百年老店。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5、大营麻花
河南陕县大营镇大营村是全国闻名的“大营麻花”原产地,这里的麻花有脆、酥、香等特点。大营村老刘氏麻花加工公司经理刘和平于2001年9月27日炸出的长2.66米、直径0.3米、重量88千克的巨型麻花,共使用面粉75千克,鸡蛋80个,特制了长3米的炉灶和油锅,用食用油500多千克,在15个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升降链辅助下烹炸完成。经县公证处当场公证,将采用真空密封方式保存,带上有关申报资料再次申报,冲击世界吉尼斯纪录获得成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麻花。
温水和面、发酵,兑入鸡蛋等调料,搓条合股成蚕蛹状,油炸,拉开,成型。黄焦酥脆,甜香适口,久放不干。大营麻花始于清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独特的配料和口感,有别于天津、山西、陕西等地麻花,成为享誉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其基本配料为精面、食盐、鸡蛋、糖等,分为甜、咸两种,均为硬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点。解放后,大营麻花经三门峡市饮食服务公司厨师蔡元贵改进,制作技术和配料工艺大为提高,形成独具一格的“大营麻花”。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不干,营养价值较高。2001年9月27日,带头人刘和平炸出一根长2.66米,直径0.3米,重达88公斤的巨型麻花,冲击吉尼斯世界麻花记录,并获成功,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过专题报道。
大营麻花的起源和一个动人的传说有关。据村中老人回忆,明末时,大营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遭毒蝎蛰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人们为了诅咒蝎害,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演变成了麻花。所以,大营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大营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成为带有浓郁豫西风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含水量的多少,大营麻花可分为软面和硬面两种。最初,大营制作的麻花多属“软面型”。19世纪中叶,大营人又炸出了含水量较少的“硬面”麻花。这种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棱角分明,香甜酥脆,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一面世就受到了黄河两岸群众的喜爱。清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大营时,品尝了大营麻花后赞不绝口,称其“香”、“酥”、“脆”,遂赐为贡品。成为贡品的大营麻花身价扶摇直上,工艺配方由创始者口传心授,秘而不宣。寻常百姓也只能在喜庆婚宴、走亲访友、重大节日时偶尔品尝一下。多少年来,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大营麻花一直“深藏闺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拂去数百年的历史烟云,大营麻花也揭去了昔日贡品的尊贵面纱。如今,一家家麻花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营村的街头。这些店面的规模都不大,麻花也完全是靠手工炸制的。炸麻花的师傅舞动着灵巧的手臂,将那些细长的面坯搓动、折叠、拧花,丢进滚烫的油锅里,然后不停地用一双长筷子翻搅,很快,一根又黄又脆的麻花就出锅了。“别看同样是翻搅,大营的麻花就是与外地的不同。”一位师傅告诉记者,“能掉在地上拾不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大营麻花!”
说起麻花,不能不提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它不仅是国内最早的麻花世界基尼斯纪录保持者,而且早已开发出了系列产品,是人们普遍认可的风味佳品。桂发祥的麻花多夹有什锦馅料,比较适合南方人的口味。与大营麻花比较起来,天津麻花多了些甜腻,少了些酥脆,且价格相对较贵。大营麻花因为配料和制作工艺上的特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仅符合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其系列甜食麻花也受到了南方人的喜爱。同时,低廉的价格也使大营麻花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长期以来,大营麻花一直靠手工制作,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仅靠手工作坊能把这一古老的民间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吗?
6、咬金麻花
陕西关中的咬金大麻花传承了原始制作工艺(不含任何添加剂),选材非常考究,以优质春小麦和纯压榨菜籽油为主要食材,采用传统发酵方式(酵头发酵),不仅保证了麻花口感清香酥脆,还使其色泽自然呈现金黄,深受三秦大地老百姓的喜爱。
咬金麻花的来源,相传程咬金在大赦出狱归途中,典当囚衣买麻花来孝敬老母,成为一段佳话!而在关中腹地起源的麻花金黄醒目,食者犹如咬金子。老百姓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喜爱与敬重,便在坊间与麻花融为一体。这或许是秦人对百善孝为先最好的诠释吧!
咬金麻花制作方法:
用传统发酵工艺的“面头”做酵头,将食盐溶于水中与面粉混合均匀,纯手工揉搓,直至面团光滑发亮;然后将面团分成每个100克的小面条,逐个搓成粗细均匀的麻花生坯。待麻花生坯全部搓完后从第一个搓制的开始炸起。选用纯正菜籽油在锅内加热一百二十度,放入麻花生坯,用长筷子轻轻捋直,待浮起,颜色呈金黄时捞起即可。
咬金麻花历史悠久,不仅深受三秦大地老百姓的喜爱,也以其“色泽金黄,口感清香,味道纯正”的特点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其主要特点是:好吃不油腻,多吃不上火,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热量适中、低脂肪,健胃益脾,老少皆宜,是不可多得的传统美食之一。它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既是理想的休闲食品,又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7、义乌红糖麻花
义乌红糖麻花是义乌的传统风味小吃。到了每年的10、11月份,义乌就开始了榨糖活动。大致步骤是这样的:先把糖梗在机器里压干,把糖水盛在锅里,放点小苏打,糖水里的杂质就变成泡沫,浮在水面上,工人们把泡沫捞上来。等糖水沸腾后,将糖水传到第二口较小的锅,糖水变浓了,也变少了……就这样往后面传,越到后面,锅越小,且水分的蒸发使得糖水越来越浓。到了最后一口锅,不停地搅拌,待成为糖浆后便可出锅了。趁着糖浆还没冷却变硬,将糖浆均匀浇在铺好的麻花上。新鲜的红糖麻花就出炉了。
8、天津大麻花
【用料】面粉25公斤 植物油12.25公斤 白砂糖6.75公斤 姜片250克 碱面175克 青丝、红丝各110克 桂花275克 芝麻仁750克 糖精5克 水7.5升
【制作方法】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面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调搅均匀,发酵成为老肥, 以备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将3.5公斤白糖,135克碱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 糖水备用。
3.用取3.5公斤面粉,用550~650克热油烫成酥面备用。
4.取750 克麻仁,用开水烫好,保持不湿、不干的程度,准备搓麻条用。
5.用烫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红丝各110克,桂花275克,姜片175克和碱面25 克,再放入冷水1750毫升搅匀,用500克干面搓手,把面搅和到软硬适用为 度。在搓条过程中用铺面1000克。
6.将剩下的干面16公斤放入和面机内,然 后把前一天发好的老肥掺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据面粉的水分大小,不同 季节,倒入适量冷水,和成大面备用。
7.将大面饧好,切成大条,再将大条送入压条机,压成细面条,然后揪成长约35厘米的短条,并将条理顺。一部分 作为光条,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条。再将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条。按光条、 麻条、酥条5∶3∶1匹配,搓成绳状的麻花(捏好咀)。
8.将油倒入锅内,用文 火烧至温热时,将麻花生坯放入温油锅内炸20分钟左右,呈枣红色,麻花体直 不弯,捞出后在条与条之间加适量的冰糖渣、瓜条等小料即可。
9、软麻花
【原料】:面粉1000克 干酵母 泡打粉各12克 白糖300克油100克 水450--500克
【制法】:
1.将干面粉倒在案板上加入干孝母 泡打粉 拌合均匀 扒坑.
2.将水 糖 放入盆内顺一个方向搅拌 待糖全部溶化后放入豆油.再搅拌均匀 倒入面坑内快速掺合再一起.合成水揉糖发面面团稍醒 反复揉三遍(醒10分钟揉一遍)最后刷油 以免干皮。
3.待面发启 搓长条下等量小剂刷油稍醒既可搓麻花 。
4.先取一个小剂搓匀然后一手按住一头一手上劲 上满劲后 两头一合形成单麻花劲 一手按住有环的一头一手接着上劲 劲满后一头插入环中形成麻花.
5.大锅上火放宽油 烧至七成热时 将麻花放入油锅炸至沸起后翻个炸 成中红色出锅既成.
10、脆麻花
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见品种,脆麻花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脆麻花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制作时将饧好的面团揪成小剂,搓成约10厘米的长条,放入盘中刷一层油,码三四层再饧一会儿后,拿起一根搓成长绳条,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规格长约12厘米,条要均匀,呈棕黄色,每根约重30多克。将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六成热时,将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随做随炸,炸时用筷子将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动,使条与条之间稍微松散开,便于炸透,待炸至棕黄色时即成。脆麻花特点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几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两种,一种是倒三股麻花,一种是绳子头麻花。绳子头麻花是用双手按着左右两端搓上劲,把两端悬空提起合拢,条应当搓上劲,会自动拧成麻花状,再把合拢的两端轻轻地捏在一起,下油锅炸,这种方法名为绳子头。还有一种是芝麻麻花,做法与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小面剂时,要滚上用开水拌好的麻仁。还有一种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后,滚上一层用熟面粉与白糖混合的糖粉它们都有焦脆的特点,食之口感都很好。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欢迎。也有叫它馓子、环饼的,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环饼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制作方法: 先将矾 、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搅拌,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顺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状,下油烹炸。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 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味道独特,既可下酒亦可单食。
先将小苏打(baking soda),糖,油加水溶,掺入面粉,揉和均匀,搓成长条, 盘卷起来,醒面, 下剂子.每个小剂子分别搓成8厘米的长条,码在盘中,码放一层,刷一层油,码3-4层醒着.醒好后,拿起一根,搓成细长绳条,合成三股,拧成麻花状,每个约12厘米. 入油锅炸,油六成热,用筷子轻轻拨动,浮出油面,捞出凉凉即可。
11、蛋酥麻花
原料:面粉5000克,鸡蛋1500克,油1500克,老酵面500克,糖500克,明矾50克,碱50克。
做法:
1.把糖、碱、明矾用温水2000克化好。将面粉倒入盆内,加加鸡蛋液和500克老酵面与化开的溶液一起和好揉匀,放在面案盖上湿布饧 10分钟,用刀割下一块,搓成长条,压成扁形,剁成小长方条,再搓成长条,将两头合拢拧上劲,折叠一下再拧上劲,如此重复二次形成八股,即成麻花。
2.锅内将油烧到八成熟,将生麻花下入,炸到金黄色至熟即可。
特点:色泽金黄色、造型美观、脆酥香甜。
12、四川麻花
四川渠县、广安、重庆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时候通过制作麻花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做法:
1)先将苏打粉(小苏打-baking soda),红糖,掺入面粉,揉和均匀,搓成长条, 盘卷起来,醒面, 抹点菜籽油;
2)下剂子.每个小剂子分别搓成4厘米的长条,码在盘中,码放一层,刷一层油,码3-4层醒着.醒好后,拿起一根,搓成细长绳条,合成三股,拧成麻花状,每个约10厘米.;
3)入油锅炸,油六成热,用筷子轻轻拨动,浮出油面,捞出凉凉即可。
4)麻花用塑料袋封装可以保存很久,可以供8月份收割稻谷时候做零食充饥。
㈥ 麻花为什么是中国人的市井烟火、草莽江湖
麻花,从字面上理解,是麻类纤维扭曲盘卷形成的自然花纹。
英语里同样释义的词是twist,意思是拧转、扭曲,生硬得很。只有温文尔雅的汉语,才能巧妙地用“花”的意境描述这种盘卷的形状。
雅致恬退,秀外慧中。
作为食物的麻花,也秉承了汉民族知进退、守礼仪的性格,它凝固了中式饮食的美学视野,也见证了中国南北的地理交融。
麻,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原产农作物,位列五谷之首。
从大地图上来看,红糖麻花流行的江南地区,处于中国中部,来自西北的小麦、来自中原的大豆和油菜、来自岭南的红糖,以一种最中国的方式在这里相遇。
它表现了明清以来文风鼎盛地区的儒雅姿态,更见证了这个国家数千年饮食史背后,绵延不绝的顽强文明。
㈦ 高分求教:麻花食品在全中国的分布一定要全!!
麻花分类:
1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干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销售,远销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2天津麻花,又称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3、伍佑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干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伍佑镇上“五云斋”、“董大同”、“房裕升”等茶食店都是经营此物的百年老店。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另外,其它地方的麻花有:
陕西香酥麻
青海金吕记麻花
辽宁大麻花
黑龙江金龙麻花
四川百纳福麻花
江西石头街麻花
山东蜂蜜大麻花
宁夏甜麻花
广西酒鬼麻花
附:各地麻花批发地:
石家庄麻花:西二环与北二环拐弯处有华北副食批发市场,挨着蔬菜批发市场。
重庆麻花:菜园坝、朝天门
深圳麻花:深圳市罗湖区布吉路---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青岛麻花 :抚顺路批发市场,昌乐路批发市场
河南麻花:焦作市副食批发市场具体在业路焦南市场,塔南路新新食品城。
廊坊麻花:南门外的兴安市场
苏州麻花:泰华西面有个很大的批发市场 南环批发市场
西安麻花:副食批发市场在丰庆路批发市场
株洲麻花:副食批发市场在徐家桥
惠州麻花:水果副食批发市场
广州麻花:高低街,桂花岗,新仰中街,海珠广场,人民南,站前路西郊大厦,白马
沈阳麻花:大东副食
上海麻花:广丰食品批发市场,在西二环桥下,豆腐营路口
对“补充问题”的回答:十八街大麻花为什么出名及其起源:
十八街大麻花的问世之日要比以上"二绝"晚了好几十年,它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以"桂发祥"和"十八街"为商标的天津大麻花,因它的发祥地就在如今天津河西区东楼十八街一带,所以俗称"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的创始人是河北大城县人范桂林。他于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亡,他与母亲和两个哥哥艰难度日。1924年,年仅9岁的范桂林与11岁的二哥范桂才,由母亲带着逃荒,一路要饭来到天津,借住在南楼村,谋求生计。
1928年,13岁的范桂林经人介绍,到东楼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铺当伙计。他每天帮工炸好麻花,然后提着食篮沿街叫卖。过了几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楼村刘家麻花铺当伙计,仍然干着炸麻花和卖麻花的活计。范桂林趁着在两家麻花铺学徒和帮工的时机,细心揣摩,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术。从1936年起,范桂林便辞了帮工的活计,自己在东楼十八街附近摆设小摊,炸制麻花叫卖。他炸制麻花的技术很不错,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顾客喜爱,所以小摊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攒了一笔钱。范桂林懂得摆摊总不是长久之计,就出钱在小摊附近买下一间小小店面,正式开了一家麻花铺,字号叫"桂发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爱的一种大众小吃,当时全市有不少卖炸麻花的店铺和摊档,层次质量各不相同,竞争也很激烈。范桂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便反复试制,设计出一套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为半发面,还在麻花白条中间夹放一条含有桃仁、桂花、青红丝、冰糖等各种配料的酥馅。经过这样制作的坯料,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别有风味,而且只要存放在干燥处,虽经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变。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较大,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样酥脆,这是其他店铺难以做到的。这些大麻花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观,简直像绝妙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口。于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发祥"名闻遐迩,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着名的特产。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后,范桂林依然坚持原来的投料标准和操作工艺,决不依仗名声而偷工减料。他的配料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炸制一个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两、白糖2两5钱、冰糖半两。在和面时,要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适当增减食碱数量。炸制时炉火不能过猛,须用温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黄酥脆大麻花,深受顾客欢迎。
建国以后,这一具有天津风味的特色小吃逐渐走向全国。1959年,桂发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参加全国商品展览会,得到好评;1971年,又摆进了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赢得国内外顾客赞赏。从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扬海内外。
十八街麻花选料考究,工艺精良,色泽金黄,酥脆香甜,风味醇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什锦夹馅的麻花不仅酥脆不艮、口感油润、越嚼越香、甜口适度、造型美观,而且由于炸得透,无水分,不含防腐剂,春秋季可存放三个月,夏季也可存放两个月,令人叫绝,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每个桂发祥麻花中心夹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红丝及香精水等小料配制的什锦馅酥条。麻花成型后,放进花生油锅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夹上冰糖块,撒上青红丝、瓜条等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因店铺曾座落大沽南路十八街处,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改造后又在距原址200米处,新建了桂发祥大沽南路店。桂发祥麻花有5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5000克、10000克等重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种规格。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典故
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
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着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而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创立了百年字号,成为天津百姓的最爱食品。
其制作考究、料精货实。每个麻花中都夹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几种小料配制成的什锦馅酥条,再和麻条、白条拧成5个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锅后放上冰糖和青红丝。特点香甜、酥脆,放置数月不绵软、不变质、不走味。1989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1991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
制作方法:
1.在炸制麻花的前一天,用3.5公斤面粉加入500克老肥,用4升温水调搅均匀,发酵成为老肥,以备次日使用。
2.用2升水将3.5公斤白糖,135克碱面和5克糖精用文火化成糖水备用。
3.用取3.5公斤面粉,用550~650克热油烫成酥面备用。
4.取750克麻仁,用开水烫好,保持不湿、不干的程度,准备搓麻条用。
5.用烫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公斤,青红丝各110克,桂花275克,姜片175克和碱面25克,再放入冷水1 750毫升搅匀,用500克干面搓手,把面搅和到软硬适用为度。在搓条过程中用铺面1000克。
6.将剩下的干面16公斤放入和面机内,然后把前一天发好的老肥掺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据面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节,倒入适量冷水,和成大面备用。
7.将大面饧好,切成大条,再将大条送入压条机,压成细面条,然后揪成长约35厘米的短条,并将条理顺。一部分作为光条,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成麻条。再将和好的酥面作成酥条。按光条、麻条、酥条5∶3∶1匹配,搓成绳状的麻花(捏好咀)。
8.将油倒入锅内,用文火烧至温热时,将麻花生坯放入温油锅内炸20分钟左右,呈枣红色,麻花体直不弯,捞出后在条与条之间加适量的冰糖渣、瓜条等小料即可。
产品特点:
酥脆香甜,味美适口,经久不绵,不变质。
制作工艺桂发祥麻花能成为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健康美味食品,其特色全都体现在它的配料和制作工艺上。十八街麻花选料精细、制作独特、式样美观、酥脆香甜、久放不绵。主料是精选的上等面粉、花生油和白糖,这一点和全国各地的麻花都一样,但在配料上桂发祥麻花则添加了桂花、青梅等十几种小料,这样调配出来的麻花味道自然别具一格。
制作一条地道的桂发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劈条、对条、成型和炸制。整条麻花由十根细条组成,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拧成三个花,成为“什锦夹馅”的格局。成品用纯净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剂,复合香气回味悠长,食之满口余香。在生产上采用电脑程控生产线及植物油自动循环系统,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标准,保持了传统麻花的独特口味,更提升了麻花的质量。把麻花放进花生油锅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夹上冰糖块,撒上青红丝、瓜条等小料。酥脆香甜,胜似酥糖。在炸制的时候,桂发祥麻花决不拘泥于死板的规定,而是根据面粉质量调整油酥大小,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增减肥、碱剂量,确保投料始终处于最佳配比。这样做出来的麻花只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就算放上几个月也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绝对适合旅途携带。
选料精细复杂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所有原料均采自全国各地的最佳产地,品质上乘。
桂花:
桂花为我国木樨科树种的花苞,学名“木樨”。花体香味浓郁清雅,其中尤以杭州西湖桂花为上品。 咸桂花是桂花经青梅汁、食盐腌渍而成,色泽金黄,香气四溢。内含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元素,为天然营养之调香佳品,具开胃生津之功效。
桂发祥麻花之中添加了以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与其他辅料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口味,倍受消费者推崇。
冰糖:
冰糖来源于甘蔗的种植。东汉杨翠的《导物志》记载:岭甫种植甘蔗很普遍,并能制成冰糖,当时称为“石蜜”。从此,冰糖逐渐成为调味、做点心和成药的重要原料。 桂发祥选用的冰糖来自华北地区最大的冰糖生产出口厂家,其质地纯净,色白晶莹,无添加剂,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冰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或藜科植物甜菜等榨汁后加工精致而成的白色结晶。主要成分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失水缩合形成的蔗糖,并含有大量无机元素。 冰糖性味甘平,具有润肺生津,和中益脾之功效,对于大脑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草纲目》载:冰糖“润心肺燥热,治咳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核桃仁:
核桃仁是食中佳品,也是滋补良药。《本草纲目》说它“补气养血”;《御药院方》说它“益血补髓”;唐代食疗专家孟诜强调指出:“胡桃仁,常服令人能食,骨肉细腻光润,须发黑泽,血脉通润。” 核桃仁富含脂肪,蛋白质的含量也较丰富,且含18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E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钙、铁、磷、钾等。核桃仁所含脂肪是亚油酸甘油脂,常吃也不会增高血中的胆固醇,而且还可减低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确实是滋养补益的佳品。
大豆油和花生油:
大豆油和花生油均为豆科植物种子所榨取或萃取而得的油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采用的是优质原料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腊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精制植物油。色泽浅,烟点高,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大豆油与花生油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对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生长发育、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豆油和花生油中还含有磷脂、甾醇、维生素E,对促进脑细胞发育、改善记忆、延缓衰老具有一定功效。
清水红、绿丝和桔丝:
清水红、绿丝以浙江特产柚片为原料,经切丝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甘苦,具化痰、消食、下气之功效,可用于气郁胸闷、咳嗽气喘等症。
桔丝采用黄岩蜜桔皮为原料,经切丝浸糖加工而成。其性味辛苦温,具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能,可治胸腹涨满、不思饮食、咳嗽多痰等症。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选用知名厂家制作的优质红绿丝、桔丝,色泽诱人,真材实料,品质上乘,增添了麻花所独有的复合香气。
小麦粉:
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果实,经加工研磨成粉即为小麦粉。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主要原料为麻花专用名牌富强精粉。
小麦粉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镁、钾,此外还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E、油酸、亚油酸等。其碳水化合物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消化率高。
小麦粉性凉、味甘。《本草纲目》载:小麦“止虚汗”,具有养心安神、消肿止痛、除热止渴之功效。
闽姜:
闽姜片以鲜姜、白砂糖为主要原料,经过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形、色、香、味俱佳,有兴奋发汗、止呕暖胃、解毒扶寒等功效。食之甘甜微辛,姜香芬芳,爽心开胃,回味绵长。
姜,性温、味辛苦,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咳健胃的作用。《本草经疏注》载:姜可“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疏肝、导滞”。
花生、芝麻:
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 花生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丰富,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 花生又含与生育、长寿密切相关的维生素E和有助骨骼生长的钙。《本草纲目拾遗》载:花生仁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疟”之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等症。故花生仁自古以来为人所珍视。
芝麻含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维持苗条身材的膳食纤维。 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补肝肾、润肠功效。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具有优异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肝护心,还具有良好的抗癌功能。 我国古代医学对芝麻的保健功效评价甚高,《神农本草经》载其“伤中虚瀛,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名医别录》称其“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
桂发祥的口碑
独步津门、蜚声海外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津门三绝食品之首。作为有着悠久的历史百年老店,桂发祥一直秉行传统制作工艺,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制作津城第一品牌。桂发祥麻花用料考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其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拥赞。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除了在中国多省市销售突显,而且远销海外,并海外消费者深受喜爱,已获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桂发祥饮食集团公司通过产品创新研发、生产工艺创新和品牌营销创新,赋予桂发祥传统食品的安全、绿色、健康和休闲时尚等现代要素,成为科学食品配方、现代化生产工艺和传统文化与时尚美食共享理念的现代传统食品。而桂发祥集团也逐渐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现代传统食品企业,成为中国传统食品企业现代化的代表或典范。
麻花青麻花
[编辑本段]《中药材》
【药名】麻花
【别名】麻勃、乌麻花
【汉语拼音】ma hu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功效】祛风;活血;生发
【考证】出自《名医别录》
【科属分类】桑科
【主治】风病肢体麻木;遍身瘙痒;妇女经闭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采收和储藏】5-6月花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l-3m。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功效分类】祛风药;活血药
【性味】苦;辛;性温;有毒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花。
【出处】《中华本草》
[编辑本段]《方言》
方言。形容衣服因穿久了磨损成将破未破的样子。
[编辑本段]《食品》
一种食品。用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以油炸成。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健康食品,目前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崇阳县与天津,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而天津以生产大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理想的休闲小食品。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麻花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黄子孙喜爱的民族传统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法,又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使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再次焕发了青春。
食用方法: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为休闲食品零吃,也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为主食和面条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条炒菜吃;特色火锅小麻花下火锅吃,风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结之功效;鸡汁小麻花高蛋白高营养。
㈧ 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回答㈨ 在印度小麦棉花水稻黄麻分布的地区是哪里
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黄麻主要分布在恒河下游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故选:A.
㈩ 十八麻有哪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