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开始欧洲的国王是怎么产生的他们的封建时代是如何开始的
皇帝”(Empror)和“国王”(King)两个词,在欧洲历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国王”从一开始就指世袭专制君主,而“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是“将军”“军事统帅”的意思。因此,罗马帝国的君主可以自称“皇帝”,但绝不能自称“国王”——因为从理论上,罗马皇帝的权威来自人民和元老院,是元老院授权的首席元老、执政官、军事统帅、护民官和大祭司,并不是“世袭专制君主”。
事实上,早期罗马帝国很少使用“皇帝”一词来称呼君主,而一般称之为“恺撒”或“奥古斯都”(到了哈德良时期,“恺撒”又被用来称呼皇帝的继承人),直到现在,德语、俄语中的“皇帝”和“恺撒”还是一个词根(“沙皇”就是“恺撒”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执政之后,拉丁文的“皇帝”一词才普及起来,成为罗马君主比较常用的称呼。
欧洲的第一个皇帝是罗马元老院“第一公民”屋大维(虽然当时“皇帝”的称呼并不普及),理论上讲,此后的欧洲各国的所有皇帝,继承的都是屋大维传下的罗马皇冠,否则就是不合法。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从屋大维开始的帝国皇冠,后来究竟传给了谁?有多少个家族、多少个帝国,曾经有幸拥有“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
从屋大维到戴克里先,虽然帝国的中心向东转移,但罗马在名义上还是帝国的首都。戴克里先即位后,实行“四帝共治”,帝国的四个首都中根本不包括罗马,这标志着罗马帝国开始丧失向心力、丧失统一的政治基础。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狭义的罗马帝国),象征分裂的“双头鹰”从此成为帝国徽章。这样,欧洲就有了两个合法的皇帝系统。其中西罗马帝国很快于公元5世纪灭亡,皇冠无人继承;而东罗马的皇帝系统则一直维持下去,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西欧经历了一段“没有皇冠的”时代。虽然法兰克王国的势力非常强大,也诞生了克洛维、丕平这样的强大君主,但他们毕竟是“国王”,是继承蛮族法统的地方君主,不是继承罗马法统的“欧洲共主”。直到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在罗马大教堂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教皇宣布他为“罗马人皇帝”“奥古斯都”,这才结束了西欧300多年没有皇帝的历史。“罗马人皇帝”可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它意味着查理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罗马帝国的权利和义务都转移到了查理及其继承人的身上,早已灭亡的西罗马皇帝系统,现在由查理重新接续。
但是查理的帝国很快分裂,皇帝头衔由查理的孙子、中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继承。中法兰克王国继续分裂,帝国皇冠落到了意大利北部的一群小王公手中,丧失了它的神圣性。直到公元11世纪,出身东法兰克(今天的德意志)贵族的奥托从罗马教皇手中再次接过了皇冠,宣布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直到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直是名义上的欧洲共主,一切其他国家君主都没有资格称帝,在名义上都必须服从神圣罗马帝国管辖。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等地区,但这个帝国是由许多封建领地构成的,很不稳定,皇帝根本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到了13世纪以后,皇帝不再世袭,而是由波希米亚(捷克)国王、科隆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等“七大选侯”选举产生。从16世纪开始,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又逐渐把持了皇帝位置,“选举”成为走过场。由于东罗马帝国已经于1453年灭亡,因此欧洲只剩下一个合法的皇帝,那就是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给了同为东正教的俄罗斯以可趁之机。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东正教教士的强烈建议下,决定以“东罗马帝国继承人”的姿态出现,将莫斯科称为“第三罗马”,自称“沙皇”(恺撒),到了彼得大帝时期又改为“皇帝”(但一般习惯上仍称“沙皇”),这也是欧洲历史上诞生的第四个帝国(前三个分别是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虽然在名字上与“罗马”没有什么关系,但历代沙皇都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并声称自己继承的是东罗马的东正教传统,因此从法统上来说,沙皇的皇冠仍然是来自罗马帝国。
从以上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直到18世纪,“皇帝”这个称号都是与罗马帝国分不开的,只有罗马帝国精神的继承人,才有资格称为“皇帝”。18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主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但他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称“皇帝”,因为法国王位与罗马帝国并没有什么联系,而且西欧当时还存在唯一合法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是到了19世纪初拿破仑掌权时,形势就大不一样了。拿破仑将教皇召到巴黎,要求其为自己加冕,称自己为“法兰西人的皇帝”——这也是近2000年来,皇帝的称号第一次脱离“罗马”二字。但是,拿破仑此后又迅速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取消了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称号,事实上也是想造成一种“法兰西皇帝是欧洲正统”的印象,而这个“正统”与罗马也是分不开的,否则拿破仑又何苦一定要罗马教皇为自己加冕,且封自己的儿子为“罗马王”呢?
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暂的十多年,但拿破仑却开辟了一个称帝的先例,那些和罗马皇位没有任何关系的君主也都蠢蠢欲动,准备称帝。拿破仑覆灭后,哈布斯堡家族迫不及待地再次自称“皇帝”,但这时神圣罗马帝国已经灭亡,哈布斯堡家族只好改称“奥地利皇帝”。英国本来与罗马皇位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英国的民主传统也不允许其君主自称“皇帝”,但既然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君主也就改称“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和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家族平起平坐。1849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篡夺了法国政权,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继承拿破仑帝国的法统。这样,在欧洲就同时存在三个半皇帝——奥地利皇帝,法兰西皇帝,俄罗斯皇帝和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算半个),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欧洲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帝国。普鲁士王国连续战胜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虽然德意志帝国是在奥地利、法兰西两个帝国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普鲁士人并不认为自己的皇位是从奥地利或法兰西“夺取”的,而是高傲地宣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这个帝国也被称为“第二帝国”,与后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遥相呼应。虽然德意志帝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罗马帝国继承人,但他们也并没有取消奥地利人的皇位,只是法兰西帝国被革命推翻而已,欧洲仍然维持“三个半皇帝”的状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个帝国纷纷被推翻。
(注:国内翻译往往称阿拉伯、奥斯曼乃至英国为“帝国”,这是不太准确的。阿拉伯的君主自称“哈里发”,即“先知的继承人”;奥斯曼的君主自称“苏丹”,即“军事长官”;英国虽然也偶尔自称“帝国”,但英国国王只担任印度皇帝,而不担任整个大不列颠的皇帝,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
⑵ 印度是怎样选举总理的是每个公民投票选举的还是代表制
印度是议会内阁制国家。
议会内阁制国家的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
也就是在议会,几个政党PK,哪个党的获得的席位最多,由该党领袖出任政府首脑。
⑶ 德国的总统和印度的总统为什么没有总理有权力他们的总统是怎样的一个体制
像德国、印度这些国家,他们的政体都是议会内阁制,所以政府首脑才是国家最有实权的人,而总统虽是国家元首,但只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一种摆设而已。
所以这是个政治问题了。国家的政体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总统制的国家如美国、俄国,国家元首是总统,总统的权力最大;而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如英国、德国,总统、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政府实权却由总理或首相掌管着,作为政府首脑的总理或首相权力最大,而总统或国王只是个摆设而已,只是国家对外的象征而已。再比如日本也是这样的。
⑷ 印度的总统是直接选举产生还是间接
据了解,印度总统是印度的国家元首及第一公民,也是印度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理论上,总统拥有不少权力,不过实际上许多赋予总统的权力由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行使。总统由国会及各邦立法机关经选举产生的议员选出,每届任期5年。现任总统可竞逐连任。
⑸ 印度最高权力者是谁
印度最高掌权者,为什么不是总统,而是总理?
印度的最高领导人是总统,亦为国家元首,如英国女王一般,不过只是虚位元首。印度的实权掌握在总理和议会手里,但总理往往是议会第一大党的主席或者是议会多数执政联盟中最大党的领导人,如果印度的权力,确切的说掌握在政府首脑总理手里。
印度总理和总统
目前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家脱胎于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争取独立之后,如何建国就是摆在眼前的紧急问题。这时,英国人的议会制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大家闹革命干独立不都是为了民主和自由吗,那英国人这一套制度都运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稳的,看看也不错,就拿来用用吧。
一部分国家继续尊奉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女王任命一个总督最为自己的代表成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新西兰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岛国等等。有些国家继续尊奉自己的君主为国王,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制,比如马来西亚,也有的实行君主制,比如中东的一些君主国,而更多的国家不想把英国女王作为自家的国家元首,但要实行议会制,那就再尊奉个国家元首出来,当时最流行的国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总统了,所以,一众总统应运而生……
当然,除了“英联邦”国家,德国、意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宪制国家也采用这种议会制,有一个虚位的总统元首,尼泊尔在十多年前废黜了国王之后,也设立了虚位的总统职。综合来说,总统主要做一些接见外宾、参加活动、签署文件等礼仪、程序性工作,而总理掌握实权,对国家一切事物负有实际权限和责任。但是这些硬生生“造”出来的国家元首,相对那些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存在感还是太低了。
诸如英国王室、欧洲一众王室等等,他们因为历史、文化等千百年的传承,他们具有特殊的存在意义,深受各国民众和舆论的关注,出镜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国总统、还是印度总统,他们除了竞选上任之时,能够掀起一阵子舆论热点,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种姓总统”,过后就石沉大海,几乎再也没什么信息了,老百姓对他们的国家元首也不再关注了。
这个也好理解,总统就是个“橡皮图章”啊,平时虽然也列席会议,但也只是听听,然后把议会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签字盖章,到需要他出现的场合讲个话剪个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种“设计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观印度总理,现任的莫迪总理是印度有史以来“最具权力”的总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连续干了三届首席部长,强势推进各种改革,可以说是“说一不二”,包括后来作为印度总理,以突袭的方式强势推进“废钞行动”,给印度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震荡。
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总理比美国总统还牛,毕竟在议会制国家,总理作为执政党或者多数党领袖,几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两个系统,比只管行政的美国总统可强多了,如果执政党有幸能控制议会的大多数席位,那总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几乎无人可以制约,而这个时候,看似没用的总统和上议院就起到了维护最后底线的作用了,避免总理权力过大而乱搞
⑹ 印度的官是选举制还是任命制
是具有印度特色的:种姓选举制
种姓制度,原本就是一种政治制度,与普选制度,是完全冲突的。
而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但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印度又使用选举制度,因此印度同时具有两套政治制度,并在矛盾与冲突中,达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高种姓者,以党派团体、资本团体、学术团体、宗教团体的身份,隐藏于选举制背后;低种姓者对于被高种姓者统治,自觉服从,自觉跟随党派、资本、学术、宗教等统治团体,为其服务。
⑺ 印度选举总统是全民选举么
不是的。印度联邦议会才是全民选举。
总统由一个选举团的成员选出,选举团包括选出的国会两院议员和各邦立法会议成员,他们的选票有适当的加权。总统的任期为5年。除了其他权力而外,当总统认为整个国家或者领土的任何部分的安全由于战争或者外部入侵或者武装叛乱而受到威胁时, 可以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 当某个邦的宪政体制受到破坏时,总统可以将该邦政府的全部或部分职责收归他本人行使。
⑻ 印度的政体以及国体是如何产生的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首相人选,由总统任命首相。然后再由首相向总统提名副首相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所谓的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共244席,议员由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立法院议员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院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 【政府】联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当选总统;印度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拜龙·辛格 印度·谢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当选;首相兼国务卿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职;执政党印度国大党主席为索尼娅·甘地。 【司法】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①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国大党(英)是印度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1885年12月成立,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该党现为最大执政党,现任主席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 ②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印度人民党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教派主义色彩。现任党主席为奈杜(Nai)。 ③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组成。近年来发展较快,党员增至70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现任总书记哈·辛·苏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于1920年。有党员54万。1964年分裂,以党主席什·阿·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称。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与党内发生分歧而被开除出党,该党再次分裂。现任总书记A·B·巴尔丹(A·B·Bardan)。 ⑤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党。近年来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选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政党。在安得拉邦执政,党主席、邦首席部长钱·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视信息技术着称。 【重要人物】 普拉蒂巴·帕蒂尔(1934/12/19~),联邦总统、律师、政治家,国大党成员,曾任拉贾斯坦邦邦长,现任印度总统。 普拉蒂巴·帕蒂尔,1934年12月19日出生于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检察官家庭。她早年毕业于孟买的政府法律学院,获法律学士和艺术学硕士学位。1962年,帕蒂尔当选马哈拉施特拉邦议会议员,开始了从政生涯。1986年,她当选为议会联邦院(上院)副议长,1988年担任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国大党主席,1991年当选为印度议会人民院(下院)议员。2004年,她出任印度拉贾斯坦邦邦长,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邦长。 2007年6月14日,帕蒂尔被印度团结进步联盟推举为印度总统候选人。7月21日当选为印度首位女总统。 帕蒂尔的丈夫谢卡瓦特是一名教育家,也曾担任过议员和市长的职务,有一双儿女。 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1932/09/26~),总理、外交部长,资深政治家,国大党元老,2004年5月19日被总统任命为新总理,并在任命国务院成员时兼职外交部长,22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4年5月印度国大党意外赢得印度第14届议会选举后,就在人们普遍看好国大党主席索妮娅·甘地即将出任印度新总理之时,索妮娅·甘地于2004年5月18日表示拒绝出任,推荐前财政部长辛格出任。
⑼ 印度国王叫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印度的历史,只可惜堂堂印度居然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可查。我们可能已经习惯对本民族几千年来不间断的文字记载,但事实上除中国以外,你很难找到其他地区有像样的历史记录。关于印度历史最可靠的文字来自《大唐西域记》,此外就是二十五史中的西域部分以及佛经一些文字纪录。
其次,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可能我们习惯了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而印度大一统的时代是被英国殖民时期。
最后,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外来民族轮番征服的历史。比如1950年以前印度国王,就是英国女王。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印度有很多国王,但没有谁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印度国王,可以参考的国王:
波斯王朝的大流士一世,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印度人),
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
笈多王朝的超日王(最后一个印度政权),
德里苏丹的卡尔吉王,
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
然后就是殖民地时期。
仅供参考。
⑽ 印度的国家元首是总理还是英王
是总统
印度的国家元首是总统。
印度总统的权力与英国国王类似,多半是象征性的,区别仅在于总统非世袭,而是选举出来的,有任期。
总统若有非法行为,受到国会弹劾,就一定要下台。
在印度真正有实权的是总理,由国会中占多数的政党(执政党)的领袖出任,从执政党议员中任命部长组建政府内阁。
在英联邦国家中,承认女王为国家元首的只有16个
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的16个国家:
安提瓜和巴布达
澳大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伯利兹
加拿大
格林纳达
牙买加
新西兰 (自1981年,作为新西兰国家元首的英王,兼任库克群岛的元首)
巴布亚新几内亚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所罗门群岛
图瓦卢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