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引以为傲的LCA光辉战斗机的实力究竟怎么样
其实光辉战机并不算四代机,只能算三代半战机,在性能上与其它国家的战机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并且现在很多国家的主力战机都是四代机,光辉战机很难在空战中占据优势。总的来说,光辉战机实力并不怎么样。
B. 印度光辉战机有多强,发动机点火就喷叶片,就这水
印度作为南亚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雄心勃勃要当世界大国,但它的能力却远远跟不上野心。上世纪80年代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开始装备先进的美制F-16战机,作为三代机中的佼佼者,F-16性能远超印度当时大量装备的米格21。为了抗衡巴基斯坦的F-16,1983年印度决定自行研制比F-16更先进的战机,以替换大量服役的米格21,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光辉战机。
▲印度亮瞎狗眼的五代机计划
C. 印度的国产光辉战斗机是否真是一无是处:有哪些
光辉战机诞生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此时印度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机机队,以大国幻境2000为主的战斗机部队拥有一流的技术装备,他们有接触世界最先进空军技术的机会,当印度决定发展自己的国产战机时,他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必定是非常前瞻和非常优秀的,因为印度不可能花那么大心思去研制性能不如已经普遍装备了的战机的装备。LCA瞄准的是第三代战斗机或第三代增强型的作战思路,以F-16,幻影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都具有高机动高性能的特征,特别是非常适合使用机炮和近程导弹机动空战,而欧洲的90年代战斗机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超视距作战的超音速机动的要求,以及快速机头指向能力,强调跨音速作战能力,强调高亚音速的机动性这些都在光辉战机上得到重视。
D. 中国枭龙Block II战机与印度光辉战机哪个先进最好能说说具体的技术参数及飞机设备的来源国。(
LAC光辉 机长:13.20米
机高:4.40米
翼展:8.20米
展弦比:1.8
翼面积:37.5平方米
主轮距:2.20米
前后轮距:4.34米
空重:6500千克
最大外挂量:>4000千克
推力:4.7吨(加力8.05吨)X1
起飞重量(无外挂)8.5吨
翼载荷(无外挂)221.4千克/平方米
推力载荷(无外挂)106kg/kN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1.6
实用升限:15240米
限制过载:+9/-3.5g
武器装备:23毫米双管机炮(220 发炮弹);七个外挂发射点,可发射空空、空地、空舰导弹、无制导火箭、反坦克炸弹、常规炸弹等,还可外挂电子战吊舱和侦察吊舱、副油箱。
枭龙
翼展8.98米
机长14.30米
机高4.90米
主轮距2.54米
前主轮距4.94米
正常起飞重量91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2700千克
外挂能力3800千克
机内燃油2300升
最大马赫数 M1.6
实用升限 16500米
起飞滑跑距离 450米
着陆滑跑距离 700米
航程 2500千米
限制过载 8G
仅数据来说是差不多的,但光辉的设备是万国牌的,美制发动机,欧洲的航电,枭龙发动机是中国的,航电也是国产的,当然也可以用欧洲的
E. 印度的光辉战机LCA厉害还是中国的歼10厉害呢
印度的LCA战斗机现在还处于形成初级战斗力阶段,它的机体超重,发动机推力不足,电子设备不够完善,武器系统缺乏多样性和自主性,都严重影响了它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下一阶段它准备装配美国的F414发动机,相控阵雷达,使用更多的复合材料,整合更多的武器系统,从而提高战斗能力,平心而论,LCA如果能达到它确定的第二阶段战斗力,那么它是一个可畏的对手,尤其在隐身性,机动性方面,比歼10有过之而无不及,肯定能压倒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斗机,但LCA毕竟是一款轻型战斗机,它在航程,载弹量及国产化方面都不及中国的中型战斗机歼10,作为第一款由印度和中国自行研制的战斗机,印度军迷对LCA,中国军迷对歼10都充满了期望,不过我认为把LCA与歼10相互比较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级别的战斗机,我们更要注重于,通过研制LCA和歼10,中印两国分别培养了一支有经验的研发团队,这是最大的收获,中印战斗机 的真正较量还在后面,现在印度和中国都有四代机计划,这才是真正体现两国航空工业实力的战场
F. 印度为什么既不买苏57也不买F35
人家印度为什么不买苏57和F35?因为人家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光辉战机,其他战机在光辉战机面前都是渣渣,印度压根就看不上其他飞机了,因为光辉战机无所不能,五代机在光辉战机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不买五代机的理由了。
六代机才是印度的追求,六代机上面打算使用一些充满咖喱味的配件,跟对手较量根本不需要发射武器,直接散发咖喱味就可以让对手失去战斗力,从而轻松的吊打对手,美俄的战机武器可没有这样的性能,所以印度其实是看不上的,五代机印度已经放弃,直接玩六代机了,你说印度牛不牛。
G. 印度光辉战斗机和歼十的对比
不论整体性能或是局部性能都是中国的歼-10更强,LCA连印度空军自己都看不上,海军更是直接拒绝。
1、动力系统对比
歼-10的首批生产型采用久经考验的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后续生产的歼-10则将装备WS-10A涡轮风扇发动机。更换WS-10后歼-10最大推力132kN,加力推力155kN。LCA战机采用通用电气F404-GE-IN20加力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53.9kN,加力推力89.8kN。
在动力系统方面歼-10可以说是完胜LCA战机。
2、武器系统对比
歼-10的机身下设计了11个挂架:六个在机翼下、一个在机腹下中轴线上、其余四个为机腹下方两侧半共开工的串联挂架,标准配置下载弹7000KG。
歼-10的原型和预生产型机大多挂载两枚PL-8近程红外制导导弹。歼-10的武器系统还将包括R-73近程和R-77中程主动制导导弹,以及中国的PL-12中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歼-10也可以携带国产和俄制的空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包括鹰击-8K反舰导弹和新型鹰击-9反辐射导弹),以及非制导炸弹和航空火箭弹。
除了外挂武器,歼-10还安装了一门半埋入式双管23毫米机炮(俄制Gsh-23型机炮的中国版),位置在进气口下方前起落架左侧。此外还可以挂载红光-I型 红外线搜索吊舱、BM/KG300G 防卫干扰吊舱、KZ900 电子侦察吊舱、蓝天导航攻击吊舱、FILAT 前视红外线轰炸导引吊舱等。
LCA战机有七个外挂点,可发射空对空、空地、空舰导弹、无制导火箭、反坦克炸弹、常规炸弹等,还可外挂电子战吊舱和侦察吊舱、副油箱。内置23毫米双管机炮,备弹220发 。标准配置下载弹3500KG.
在武器系统方面歼-10完胜。
3、航电系统对比
在雷达方面,歼-10采用国产JL-10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100千米~130千米,攻击距离80千米~90千米,可同时跟踪6个目标,并选定4个加以锁定摧毁;远期将采用国产相控阵雷达或俄罗斯“甲虫”、“珍珠”雷达。
歼-10 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在 100 至 130 千米之间,攻击距离在 80 到 90 千米左右,应能同时对付两个目标。
最初中国获得的幼狮数字式四余度飞行控制软件,只是整个软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设计要求一直在改动,成飞为此在软件设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对数字线传飞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包括歼-6的变稳机、歼-8IIACT等,都是线传控制的重要试飞机种。
611所仅用了3年时间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线传技术,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写成了数字式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软件,为外界所称道。即便是俄罗斯的相应系统,在同一时期也还只是在研究之中。
LCA战斗机搭载的电子系统采用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LCA战斗机的也搭载了大量的美制电子对抗设备,比如雷达告警接收机,激光警告系统,自卫干扰发射机,导弹接近警告系统,箔条和曳光弹投放器等,用于进行自卫。
在航电系统方面歼-10仍然是完胜。
H. 印度阿三自主研发的国产光辉战机以及阿琼坦克的性能如何阿三说光辉媲美歼10,阿琼比T90还要先进
印度的国防自主研发能力现在看只能说就是一个大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LCA是比枭龙还要小的轻型战斗机,跟J10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跟枭龙倒是可以比一下,大概能赶上台湾IDF的性能吧,原本准备自己开发一款卡弗里发动机,不过结果大家都能预见到了,现在试飞用的是美国F404。
LCA基本是西方技术的大集合,发动机是美国的,电子设备主要是法国的,整体设计法俄都有。
阿琼同样,德国发动机,英国火炮,火控法国货,如果阿琼完成了全部开发,性能倒是可以一看,但是阿琼的装甲开发没有完成,德国发动机有高温性能下降严重的问题,法国火控在印度会失灵,用了英国线膛炮,英国碎甲弹在现代坦克面前失去了威力,而且仿制英国乔巴姆复合装甲的坎昌装甲研究失败,现在是用普通锅炉钢做的替代。
所以印度自产武器的性能,只能在宣传册上存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I. 印度的光辉战机和歼十哪个好
没有可比性,LCA只能勉强算得上三代战机,而歼十是标准的三代战机,部分性能指标课超越F-16CD型.具体数据对比如下: 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分单座、双座两种,性能先进,用途广泛,实现了我国军用飞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歼十性能参数估计:
性能 数据
机长 14.57米
翼展 8.78米
推力 122千牛顿
最大速度 2.0马赫
最大升限 18000米
作战半径 1100公里
最大航程 2500公里
起飞重量 19277公斤
载弹量 7000公斤
1983 年,印度 LCA 轻型作战飞机项目正式上马。虽然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部件都从国外引进,但受国力及航空科技水平的限制,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直至今年 1 月 4 日首架验证机升空,印度已耗资 6.75 亿美元。而据印度空军官员透露,要想真正投入批量生产,起码还要等到 2015 年。 机长:13.20米 机高:4.40米 翼展:8.20米 展弦比:1.8 机翼面积:37.5平方米 主轮距:2.20米 前后轮距:4.34米 空重:5.5吨 最大外挂量:>4吨 起飞重量(无外挂)8.5吨 翼载荷(无外挂)221.4千克/平方米 推力载荷(无外挂)106kg/kN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1.6 实用升限:15240米 限制过载:+9/-3.5g 武器装备:23 MM双管机炮(220 发炮弹);七个外挂发射点,可发射空空、空地、空舰导弹、无制导火箭、反坦克炸弹、常规炸弹等,还可外挂电子战吊舱和侦察吊舱、副油箱。
J. 印度LCA光辉战机到底怎么样
印度LCA敏捷轻型战斗机
美国《防务新闻》2004年4月6日报道,印度国家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与以色列埃比特系统公司首次联合进行风险研究计划,为印度“敏捷”(Tejas)轻型作战飞机(LCA)开发以光电系统为基础的新一代电子战系统。据称,新的电子战系统能使“敏捷”战斗机进行成功拦截和目标定位,还能作为多谱威胁告警系统使用,进行雷达、激光和来袭导弹告警。系统将于2008年为印度空军服务。
长期的夙愿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实现的战略目标是,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摆脱依赖国外提供武器系统的状况,它同时也把从国外采购武器装备视为一种战略举措。在这种长期目标的主导下,具备设计、发展和制造高性能战机的能力一直是其反复考虑和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
印度研制国产战机的第一次尝试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研制了HF-24 MARUT(“风神”)战斗机。富有传奇色彩的库特·唐克教授担任该机设计小组的负责人,他曾参与过二战名机FW-190和Ta-152的机身设计。由于HF-24的作战性能不佳,因此“风神”的设计只取得了部分成功。“风神”的最初设计目标是研制一种飞行速度为2马赫的多功能战机,但因印度根据许可证生产方式制造的由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研制的“俄耳甫斯”Mk 703型航空发动机的功率不足,使得该机实际上只有在俯冲状态下才能实现超音速飞行。即便如此,印度仍然制造了147架“风神”,该型战机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执行了对地攻击任务。拟研制的该机改进型被命名为HF-73,它计划改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以全面提高超音速飞行性能,但是该项目在一次试飞坠毁事故后被取消,并促使印度决定采购法制“美洲虎”式攻击机,最后一架“风神”战斗机于1985年退出印军现役。
在取得有限成功的20多年后,印度重新开始了另一次研制国产战机的努力。这种构想的最终产物便是“轻型战斗机”(LCA),该研制项目于1983年上马。与其同时立项的其他战斗机研制项目包括:美国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该项目最终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出F/A-22战斗机;欧洲有关国家联合研制的“欧洲战斗机”;法国研制的“阵风”战斗机等。上述所有项目都曾因绝大部分不尽相同的缘由,经历过被无限期推迟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的困扰。
项目背景
需要强调的是,LCA项目最初的意图不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种新式高性能战斗机,更为广泛的背景是促使印度形成综合性科研/工业制造能力,并以此研发和制造飞机整机及整套机载武器系统。换言之,印度的最终目标是利用LCA项目建立新的技术基础,从而覆盖与作战飞机设计和制造相关的所有领域。
显然,这种雄心勃勃的努力也意味着印度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更是如此。然而,这种风险必须根据前述的长远目标进行评估,而不仅限于考虑LCA的研制和部署计划。很多人在批评甚至嘲笑LCA项目延迟数年才得以完成的情况时,显然也没有考虑到上述的风险评估问题。
LCA项目的设计概念定义阶段由印度航空发展局于1987年开始实施。根据当时非常乐观的预计,该机将于1990年进行首次试飞,并于五年内加入印军现役,该机制造工作将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负责完成。毫无疑问,该项目原先制定的计划很快被证明缺乏现实性,该机的全尺寸工程研发第一阶段直至1993年6月才开始实施,印度政府为该阶段研制工作投入了218.8亿卢比。LCA的第一架技术验证机(编号为TD1,制造序列号为KH2001)于1995年11月17日出厂。此后,该机研制工作又因技术难题和政治原因,经历了无数次的延迟,导致其首次试飞一直推迟至2001年1月4日。该机的几个关键子系统和部件,包括最值得关注的线导飞行控制系统(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研制),以及由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F404发动机(因印度国产GTRE GTX-35VS “卡佛里”型发动机迟迟未能交付技术验证机使用,而不得不采购美制发动机),都属于需从美国引进的装备。由于美国政府针对印度于1998年进行核试验而实施武器禁运,使LCA的研制遭受沉重打击。
全尺寸工程研发的第二阶段于2001年11月开始实施,印度政府为该阶段研制工作追加了3302万卢比,项目经费包括两架技术验证机、五架原型机(编号从PV1至PV5)和八架有限序列化制造(LSP)LCA的机身制造费用。
该机第二架技术验证机(编号为TD2,制造序列号为KH2002)于1998年8月出厂,并于2002年6月6日首次试飞。LCA的试飞计划至此开始取得进展,但在经过长时间延迟后,该计划的进度已远远落后于最初设想,直到2004年1月初才总共完成了140次试飞。试飞工作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绩(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安慰而不是技术成就)是1号技术验证机于2003年8月1日完成了首次超音速试飞,同年11月27日2号技术验证机在其第66次试飞中也达到了1.1马赫的飞行速度。
在两架技术验证机制造完毕后,该项目继续研制五架原型机。编号为PV1的第一架原型机于2003年5月4日出厂,编号为PV2的第二架原型机预计于2004初完工。这些原型机在性能上更接近于制造型飞机,如PV2、PV3、PV4的机身重量减轻了746公斤,采用了性能更为先进的飞行控制软件,安装了空中受油管,并可能改装了性能更为先进的雷达。分别有1架原型机按单座和双座舰载型的设计方案进行制造,另外三架原型机是基本型,即为印度空军制造的单座型。
按照目前的研制计划,所有原型机(很可能还包括所有第一批30~40架序列化制造的LCA)都将安装F404发动机,这主要是因为卡佛里发动机的研制进度比LCA更为滞后。实际上,通用电气公司向印度提供了一种专为“敏捷”战斗机研制的功率更大的F404改型发动机,该发动机编号为F 404-GE-IN20,加力推力为89.1千牛。这种新型发动机使用了F404的RM12型的某些部件,RM12由沃尔沃公司所属发动机厂为瑞典JAS-39“鹰狮”战斗机研制,其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与美制F/A-18E/F“超黄蜂”战斗轰炸机采用的F414发动机的同类装置相似。有传言称,拟议中的首份合同将采购35台发动机,这意味着LCA的首批制造数量将为30余架。
三种主要型号
LCA的官方名称为Tejas(“敏捷”,在梵文中的含义为“光辉”),该机最初的设计构想是满足印度空军和海军的一系列不同作战需求。印度空军使用的单座基本型将是一种多功能战斗机,它既可执行争夺制空权的任务,又可担负对地和对舰攻击任务。该机安装了一门GSh-23双管23毫米口径机炮,它采取半隐蔽方式安装于机身右侧发动机进气口下方的一个整流罩内,载弹量220发。该机还将安装一系列制导和非制导武器系统,这些武器的型号目前尚不清楚。
计划研制的该机航母舰载型也是一种单座型,但将进行一系列改装,包括加装支撑和减震性能更好的新型起落架、尾钩,以及旨在降低着舰速度和提高低速可控性能的升力增强式气动装置(包括安装伸缩式鸭翼,以前缘涡流控制器取代陆基型的机翼板条)。舰载型LCA将降低机鼻高度,以提高飞机在着舰时的飞行员前视效果,此外还采用伸缩式受油管取代了陆基型的固定式受油管。舰载型的最大武器载荷也比陆基型略小(从4000公斤减至3 500公斤),这主要是部分补偿后者较大的空重重量,同时舰载型还计划通过增大复合材料使用率(该机基本型的复合材料使用率已较大,占机身总重量的45%和机身表面材料重量的95%),进一步减轻机身重量。
LCA系列型号中的另一种是纵列式双座教练机,该机在作战任务转换部队中担负教练任务。编号为PV5的原型机按这种结构进行研制,该机气动外形与舰载型相似。近年来印度空军的飞行员训练一直受到事故率较高问题的困扰,这使得引入足够数量的LCA教练机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发展前景
在论及LCA的作战部署问题时,有必要对其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遇到的大量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根据目前的计划,印度军方要求该机在2007年首次形成作战能力,届时将有足够装备半个飞行中队的LCA交付印度军方,并要求该机在2009年全面形成作战能力,到2010~2012年全面发挥多功能作战潜力。一些独立的印度评论人士已做出了更为悲观的预测,他们认为该机最早要于2008年才能开始系列化交付,并要到2010年(甚至是2012年)才能形成作战能力。
印度空军计划用LCA取代其米格-21战斗机,与此同时它也在实施将后者改装为多功能战斗机的改装项目。该军种对LCA的总需求量为220架,其中包括20架双座型教练机。LCA将与体积更大的苏-30MKI在作战性能上形成高低搭配,这两种战斗机将在俄印合作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目前被命名为Pakfa)加入现役前,构成印度空军的主要作战力量。
印度空军装备的220架LCA将得到来自印度海军的另外40架舰载型LCA的支援。2003年一季度,印度政府批准了一项价值2.1亿美元的相关研制项目,为印度军方于2007年部署航母并使该航母于2010年前加入现役扫清障碍。然而,围绕航母发展项目仍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考虑到舰载型LCA的采购数量非常少,因此有关方面对研制这种舰载机的举措是否明智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印度海军最终完成了采购和迅速重新改装俄国海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谈判,该采购方案还包括采购20架米格-29K舰载战斗机。据报道,俄方近期对印度试图采用非俄制装备(如以色列研制的“巴拉克”防空导弹系统)改装“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做出了“极为愤怒”的反应。印度有关方面也提出建议,即由“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搭载米格-29K舰载机,而印军未来计划装备的排水量为37000吨的防空舰将搭载舰载型LCA。然而,除非尽可能推迟部署防空舰,否则这种折中方案也会面临困境。
有关方面不时提及LCA可能会具有较好的出口前景。如果该机在达到设计者最初的性能构想且其售价较为合理的情况下,可能会在出口方面取得某些成功。预计首批序列化制造的LCA的单机价格约为1700~2 000万美元;当该机制造数量大幅度增加后,有望将单价降至1500万美元。然而,时间也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也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同类型战斗机,并很可能向同一个出口市场进行推销。
技术性能
在考察LCA的设计细节时,很明显能看出该机设计人员试图应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努力使机身体积很小的LCA具备所需的飞行性能以及多功能作战能力。LCA的重量和体积参数与瑞典的JAS-39“鹰狮”战斗机相似,即使后者能够充分利用瑞典萨伯飞机公司的丰富经验,以及60年一直从事飞机设计而逐步成熟的相关工业制造实力,它也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并在试飞中损失了两架原型机。LCA和JAS-39目前实际上使用同一种发动机的不同型号,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LCA也在机身上预留了改装俄制最新式战机采用的一些最重要新式装备的空间,如将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头盔显示器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技术作为未来计划实施的改进项目。
LCA的气动外形基于单纯的三角翼设计,前主翼与机身的连接处覆盖了置于机身侧面的固定几何形状式进气口,由此能使气流即使是在大攻击迎角状态下也能直接进入进气道,并将平稳和不产生扰流的气流送至发动机。机翼的外侧前缘安装了一个三段式板条,机舱内部也装有板条,以此在机翼内部产生升力涡流并沿机身安定翼产生高能气流,从而提高飞机在大攻击迎角状态下的稳定性,并避免进入飞行失控状态。机翼后缘安装了一个两段式升降副翼,提供对机身俯仰状态及机身后部的控制。两个减速板位于机身安定翼的后上部。
LCA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其飞行稳定性由一套全权限四余度数字式线导飞行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LCA的绝大部分机身由高性能复合材料构成,即使是金属部件也采用铝锂合金和钛合金。从该机技术验证机的重量构成情况看,碳纤维结构占机身重量的30%,铝合金结构占机身重量的57%。在该机的原型和序列化生产型中,上述比例分别为40%和43%。尤其是机翼的上部和下部蒙皮全部采用了坚固于翼盒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型塑料),翼梁和翼肋也采用碳纤维材料(美国的F/A-22战斗机也采用了同样的设计方案)。碳纤维增强型塑料材料还用于升降副翼、安定翼、方向舵、减速板。与此同时,绝大部分机身蒙皮与起落架舱门也都由复合材料制成。
LCA在机身内安装了伸缩式起落架,主起落架采用安装于拖曳式支撑臂下端的单轮方式,前起落架采用双轮方式。一个减速伞装置安装于方向舵下方的整流罩内,航油储存于机身内部和机翼油箱内,固定式受油管(舰载型采用伸缩式)是该机的标准配置。通过在机身内部的四个外挂点和机腹下方的一个外挂点加装三个1200公升或五个800公升副油箱,可以大幅度增加航油装载量。
LCA共有七个外挂点(每侧机翼下方各有三个,机腹下有一个),此外还有四个机舱内挂架和一个位于机腹下的“湿式挂架”。一个装有32位单芯片微型控制器(基于双余度结构设计)的存储管理系统,以及用于内部系统通信和武器界面的符合1553B军用标准的装备总线,将对空空和空地攻击武器提供综合控制。这些武器的射程看来仍未确定,或至少还未透露相关信息。
LCA的机载电子设备按照符合1553B军用标准的数据总线进行设计,并拥有固定余度。任务数据处理器的设计遵循开放式计算标准,该标准克服了硬件老化问题,并使软件具备重复使用性。该机还广泛使用了现成的民用设备,这些设备全部符合相关军用标准。数据飞行控制计算机从飞行员、惯性平台和空中数据传感器等处获得输入信息,并向控制面(方向舵、升降副翼、板条和减速板)启动器发出适当指令,使飞机按照飞行员要求有效实施机动动作。飞行控制系统软件主要采用Ada语言进行研制,并符合美国国防部标准。一个独立的“验证和确认有效性”流程将确保所有具有重要安全性的机载软件的运行正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并符合军用标准的有关要求。
如前所述,除基本的机身结构和“卡佛里”航空发动机之外,LCA项目还计划大力发展其他几种机载系统和装备。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项目之一是能提供目前所有探测模式的高性能多模雷达,该系统包括同步攻击多个空中目标所需的扫描兼跟踪性能,多普勒射束锐化,机动目标显示器,地形图标绘及其他功能。雷达天线将采取轻型浅翼缝波导管相控阵,在进行宽带操作时使用多层次反馈给网络。该雷达由印度电子发展研究所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联合研制,它遇到了研制工作长期停滞和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因此,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可能性,即为避免使LCA项目的发展前景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至少可在该机的首批生产阶段引入国外(在雷达研制方面)的援助。有关消息已提及印度将采用法制雷达(如印度装备的幻影-2000上已安装了RDY机载雷达),以及俄制和以制雷达,甚至可能采用意大利FIAR公司研制的Grifo雷达,但后者因已用于巴基斯坦战机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