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艘印度船沉没127人失踪,海上遇到事故时,我们该如何自救
海上遇险旅游自救方法,中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正在兴起。游客在海上欣赏美景时,如果在船上遇到各种危险,如何进行自救,将对生命的伤害降到最低?当你陷入困境时,你必须首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冷静处理。每艘船都有一名船长,他是船的最高指挥官。客船遇险后,应听从船长指挥,安全撤离。
救生筏只能容纳有限的人数。如果人太多,会增加所有人再次落水的风险。大多数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身体虚弱、年轻或身体受伤的人要先得到照顾才能进入救生筏。如果不能判断自己的位置,就不要乱抓乱放,浪费精力。天气冷的时候,蜷起身体保暖,用可能的物体包裹身体,比如帆布。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度运动的同时保持体温,可以保持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或关节僵硬。游客自救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坚强的意志和求生本能一定会提高你自救成功的机率。
B. 海权,海军,与中国
中国军事战略之大海军战略
要了解中国海军的战略,就有必要了解未来战争(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也就是说未来二十年军事技术没有跳跃性变化)的形态。
如果说未来中日可能发生战争的话,水面舰艇基本上就排不上用场。潜艇的作用就是封锁,封锁敌方的港口和海上生命线。真正的决战将在空军之间进行。由于中国和日本的区域位势所决定,一旦日本来自南方的海上生命线被封锁,其唯一的来源就将依靠太平洋,势必削弱其战争潜力。而且一旦开战,中国完全可以利用战略战术导弹如东风15增程型等对其空军基地进行毁灭性打击,而日本很难做到。因此,在真正的空军决战中,中国占有完全的主动性,对整个战争的程度也有主动性。
其实美国也明白这件事,美国遏制日本的核心手段就是限制其空军的发展,也就是说,尽管日本的造舰能力非常强大,但飞机制造能力十分薄弱,独自研发能力更是几乎没有。研究过二战的朋友们应该清楚,没有空军就不可能有海军,水面舰艇的防空能力再强大,也强不过飞机。日本对于美国的唯一价值就是利用其海军的防空能力在远离自己国土的地方建立第一道导弹防御体系。
因此也可以看出,中日之战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就根本没有悬念。
一、北海舰队
1、作战任务
北海舰队的建设初期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遏制地方登陆和设置渤海的第一道防线,避免清王朝的覆辙,是防守型的,而非进攻性的。
从地缘上看,为了遏制中国,朝鲜半岛重要性远远要高于日本。对于中国而言,朝鲜半岛和台湾同样重要,甚至朝鲜半岛比台湾更重要,一旦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站稳脚跟,对中国而言,北京每天都将处于美军的飞机威胁之下,就相当于当初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和塘沽一样。因此,就战略上而言,朝鲜半岛是中国的重中之重。
俄罗斯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和中国有着基本类似的利益。中俄军演取名“强制隔离”,抵噬暇褪且�诰�律媳;こ�剩�次雷约涸诔�拾氲旱睦�妗R�堑茫��绞逼冢�捎谌毡竟囟��拇嬖冢�樟�涂焱龉�艘裁挥懈叶�迷诙�呱系乃樟��樱�毡竟囟��韵L乩盏淖畲笾С志驮谟诖耍�惺焙蚯V票认�鸶�匾�?/P>
从北海舰队的作战使命来看,在80年代以前中国空军还不很强大时,它不仅仅要防卫整个渤海,事实上还担负着防卫朝鲜的战略任务。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空军有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飞豹”的服役,整个京畿卫戍的海防部分就慢慢转移到空军身上,北海舰队的作用开始减弱。因此大家可以看到,90年代以前,北海舰队是中国海军最强大的舰队,目前不算战略核潜艇的话现在已经是最弱的了。
2、作战区域
北海舰队的活动区域为渤海和黄海,主要为渤海。舰队的配置是被动防守型的,由于得到岸基航空兵的保护,其主要威胁来自水下潜艇的攻击。水面舰艇和潜艇主要用以封锁渤海和黄海,防止敌方舰艇由水下威胁我战略核潜艇,为我战略核潜艇的存在和机动提供保障。以水面为辅,水下为主。
3、舰队配置
由于受到美第一岛链的限制,中国海军无法进入太平洋,而且太平洋对中国的航运意义并不重大。在第一岛链内部,对付美日台,基本不需要大型水面舰艇。看看飞豹的作战并经,空中的飞豹和水下的潜艇就是美日台海军的梦魇,打起仗来将不会仅仅是海军对海军,而是空军的天下。从作战任务上看,东海舰队和北海舰队的防空能力不用很强大。因此防空力量不用很强,而注重对舰的攻击力,中国本土就是最大的航空母舰。
因此,从战略任务的安排上来看,各舰队的组成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海舰队的配置主要将有战略核潜艇为核心,战术核潜艇和普通潜艇(033、035)一起和部分水面舰只为核潜艇提供保护,整体作为中国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033型和035型以及战术核潜艇的主要作战任务是,被动性警戒,不会远离渤海和黄海,因此续航力不用很强,由于是布点式境界,因此基本上在警戒时都是关机状态,静音水平不用很高,对于水下防御作战来说033和035的作战能力足够了。战术核潜艇布置于前沿,常规潜艇布置于后方。
水面舰艇偏重于对水面舰艇和对潜艇的作战能力,因此更注重自卫,而非攻击。因此对空中目标更注重的是近程来袭导弹的防御,而非远程针对飞机的防空。远程防空有岸基作战飞机承担。
再说美国航母,大家看看美国航母的驻港在哪儿?在横须港,就在东京边上。说白了,仅几十架飞机这点兵力并不能跟中国的空军和二炮作战。因此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象征,在美美国主权在日本存在的象征,意思就是说,你一旦不小心碰到了我,就是侵犯我的主权,攻击美国,说白了就是给日本壮壮声势罢了。还有一方面,就是一旦美军准备放弃日本,这艘航母将成为美军大撤退的运载工具。
二、东海舰队
1、作战任务
东海舰队最早的战略目标是对冲绳和琉球群岛形成遏制,并牵制敌方一部分力量,同时,东海舰队海肩负着对日本太平洋航线的破袭任务。从地缘上看,东海舰队一旦封锁东海,就同时也封锁了整个黄海,成为北海舰队的第一道防线,也成为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第一岛海防。
在飞豹服役后,整个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水面防卫事实上已有岸基航空兵接管。因此,目前东海的防御基本上也不是东海舰队的主要战略任务,更主要的是保护海上运输线和遏制台独。
部署于有争议的东海(主要争议是钓鱼岛和东海油气田),其主要目的是牵制和遏制。牵制的是美日在冲绳的兵力,遏制的是台湾。中国并不急于解决东海问题,而是采取了拖的态势,一方面可以避免激化局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省出力起来搞建设。反正中国不动,美日也不敢动。大国拖得起,小国就拖不起。
2、作战区域
东海舰队位于北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之间,活动区域为东海和琉球群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主要活动与该区域的水面和水下,水面水下比较均衡。
3、舰队配置
东海舰队的主要配置将比较杂,主要由潜艇、导弹快艇、部分大型水面舰艇组成,同时配以海航部队及与空中保护,形成中国东海广大海域的遏制、威慑和牵制力量。
未来在第一岛链内的的东海可能会多个022系的导弹快艇编队,用来增强东海的防御和进攻能力,和飞豹形成海面与空中的联合对舰攻击能力,主要对付的是地方的大型水面舰艇。2208主要作为导弹发射平台,估计由预警机引导攻击,可形成对航母的饱和攻击。
东海舰队的活动区域为东海和琉球群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因此其舰队的配置是攻守兼备。同样由于得到看基航空兵的保护,其远程防空能力建设并不重视,仅重视空中防护。与北海舰队不同的是,039和基洛主要配备在东海舰队,显然也是深谋远虑的,使东海舰队的水下攻击力得到了加强,不仅仅用于远离大陆(在第一岛链外的)的海下作战,还要起到遏制核威胁敌方运输线的作用,因此要求静音能力和续航力得到加强。
至于525、526归属与东海舰队,也就显而易见,这两艘大型水面舰艇受到空中的威胁显然要小于受到的水下威胁,加强对水下的作战能力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至于对舰攻击能力不足,则远海有136、137、138、139来弥补,近海未来有022系列导弹快艇(2208)加以补足。这样,在远离大陆1500公里的海域内,空中、水面、水下的对舰作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协调与匹配。
与此同时,东海舰队也可以组成联合远洋舰队,利用“现代级”的远程防空,两艘“现代级”,加上“525或526”,再加上数艘039或基洛,在没有美军航母舰队的参与下,东海舰队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也有相当的优势,中国再进口两艘“现代级”138和139,其目的显然就是希望在东海舰队能够组成两个联合远洋舰队,一旦台海有事或东海有事,可以交替在远洋巡逻。对日或美航母形成威慑。
三、南海舰队
1、作战任务
南海舰队最初的任务是处理南海纠纷和北部湾的海上防御,进入90年代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已没有任何威胁。因此,舰队的建设任务也发生战略转变。
目前,较之以前,南海舰队的任务则重大的多,她要保护中国的海上生命线,还要处理南海可能发生的纠纷。由于中国的海上贸易大都来自于南海和印度洋,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海上运输线,一旦这条运输线受到威胁,将是中国陷入不利境地。因此,从地缘上看,中国一方面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试图打通通往欧洲和中东的丝绸之路,和巴基斯坦、缅甸保持密切关系,打通通往印度洋和地中海的陆上通道,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来保护自己的海上生命线。因此,其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航上运输线的畅通。
南海舰队由于东南亚国家的海军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并不针对这些国家。其主要将有大型水面舰艇组成,并配一部分的续航力较强的潜艇,如宋和基罗等,形成中国的第一支远洋舰队。为从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南海等广大海洋地区的中国运输舰队提供保护。为此,中国还须在缅甸建立一个港口,为南海舰队建立一个补给站和修养的港口。
2、作战区域
在90年代以前,南海舰队的作战区域主要为北部湾和南海。90年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其作战区域扩展至从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南海等广大海洋地区。由于在南沙群岛和印度洋,脱离的岸基航空兵的保护,舰队必须自己担负起航空的职责。因此,以水面为主,水下为辅。
3、舰队配置
南海舰队的活动区域为南海和印度洋,舰队的配置是攻击型的。因此,对空主要有170和171,对水下主要有两艘战术核潜艇确保续航力,167、168、169自身对空对水下的作战能力比较均衡也在于此。整个舰队100多枚远程防空导弹的远程防空火力,在南海和印度洋除了美国的航母舰队基本没有对手。因此,整个舰队基本由大型水面舰艇和续航力最强的战术核潜艇组成。至于不到10艘的普通潜艇,主要还是用来保护海港的。
由作战任务决定,舰队需要区域防空,170和171配给南海不是用来防御本土的,而是给整个舰队护航的。他的真正作战区域主要在印度洋,南海也不是他的主要战场,永兴岛机场建成后,整个南海的防卫基本上已经交给空军了
至于印度,由于在陆地上受到中国陆??。对中国舰队攻击无疑等于是对中宣战。因此,中国南海舰队最大的困难实际上是补给问题,由于没有海外军港,等于把南海舰队的腿砍断了一半。因此中国资助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港口,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南海舰队的补给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缅甸和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失去了缅甸,中国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整个印度洋,失去了巴基斯坦,就失去了红海和阿拉伯海。
总结:
因此,从目前中国的海军战略来看,随着新舰的服役,已基本能满足中国的海洋战略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在一二十年内没有造航母的必要。台湾问题是不需要用舰队来解决的。
同时,大家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舰队都是按照中小规模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来建设的。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与中国发动全面战争。
因此,从作战效能核战略配置来说,我们的海军战略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事实上,中国的海军舰队实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仅次于美国。日本的海军舰队在大陆周边1500——1800公里的海域内始终无法摆脱中国岸基航空兵的威胁。至于在印度洋,中日交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C. 马六甲海峡为什么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是沟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目前,马六甲海峡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但美国、日本,甚至印度都在试图控制这一重要海上通道。
按照美国的全球战略,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其在东北亚和西南亚两个重要战略地区的中心环节,是必须控制的全球16个海上咽喉之一。如果掌握了马六甲海峡,就可以影响和控制有关国家的海上运输航道,确保美国在国际竞争和潜在的国际冲突中的优势地位。
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大量原料,特别是其90%的石油都要经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
D. 南海被称为“海上生命线”其原因是
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
从军事战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
南海岛礁附近海域拥有丰富的资源,渔业资源、航道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航道上来讲,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这个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就中国来讲,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
E. “海上生命线”是指特大型船只绕道
第一节 水上运输
水上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以其历史悠久而有交通运输“祖先”之称。18世纪曾在交通运输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水运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货运量大、占地少等优点,好的航道通过能力几乎可不受限制,通用性好,可作为大型、笨重和大宗长途货运的主要承担者。内河航运建设与防洪、排涝、灌溉、发电、渔业、旅游等统筹规划,可收到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之效。但水运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如有些内河航道和海港由于冬季结冰而只能停航,有些内河航道的走向往往与运输的经济要求不一致,有些内河航道水位洪枯变化大,影响了航运利益的发挥。当前,综合运输已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的建设,为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创造了条件。
一、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是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报告, 1995年世界货物海运量达创纪录的46.5亿吨。海运的结构模式是“港口—航线—港口”,通过国际航线和大洋航线联结世界各地的港口,其所形成的运输网络,对区域经济的世界化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世界海运业特点
当今世界海运业具有如下特点:
1.长期以来,世界海运市场一直被少数发达国家和传统海运大国所垄断截止1992年,以美国为首的海运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挪威、希腊、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家)仍掌握世界商船吨位的60%以上。但近年来,世界航运开始由发达的海运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中国(包括台湾省)、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扩大港口规模,积极建设和发展自己的船队,努力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垄断。
据对世界商船的有关统计,截止至1991年7月,世界共有100总吨以上的商船80030艘,约4.36亿总吨,6.84亿载重吨。拥有10万总吨以上商船的国家和地区共87个, 100万总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45个。位于世界商船队前十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利比里亚、巴拿马、日本、前苏联、挪威、希腊、塞浦路斯、美国、中国(包括台湾省)、巴哈马。上述十国商船队吨位共达2.75亿总吨,占世界商船队总吨位的63%。
2.国际航运市场的重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本世纪初,大西洋独占全球海运量的3/4,直到80年代,这一状况才开始出现较大改变,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国际航运市场明显东移。目前,环太平洋地区已控制着世界船队主要运力的40%,其中东亚港口集装箱装运量在1985年时为1617.9万箱,占世界的29%,而1994年已增加到5373.3万箱,占世界的比重猛增至43%。 1995年,东亚港口集装箱装卸量已达6100万箱,占世界的比重继续扩大。目前,位居世界集装箱装卸量前五名的港口有四个在亚洲“四小”,它们是香港、新加坡、高雄和釜山(另一个是鹿特丹,居第四位)。
据有关方面对1994年世界前二十大班轮公司的评析指出,远东地区班轮公司(船队)发展最为迅速,二十大班轮公司中属于远东地区的共十家,其中进入前十名的便有五家,它们是:台湾省长荣海运公司(居第二位)、大陆中远集团公司(第四位)、日本邮船公司(第五位)、大阪商船公司(第七位)、韩国韩进海运公司(第九位)。预计到2000年,远东地区航运市场将与欧盟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并驾齐驱,各占世界航运市场的1/4。
3.方便旗船日趋扩大在方便旗船的构成中,日本、希腊、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吨位占绝对优势。
据英国劳氏船级社和希腊海运部统计, 1995年注册1000总吨以上的希腊船为3142艘, 7167万总吨,居世界首位,其中悬挂希腊国旗者为2165艘, 3172万总吨,居世界第三位,即移籍海外的希腊船达4000万总吨。又据美国海运管理局的报告,由于大量船舶移籍海外,到1995年,美国船主拥有的商船中,美国旗船仅剩下1500余万吨,致使美国在世界商船国中的位次由1985年的第六位退至1990年的第八位,再退至1995年的第十一位。另据日本运输部海运局的报告称, 1971年日元升值以及1973年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致使日本旗船大量移籍海外,日本旗船占日本船队的比例从1969年的86%左右降至1980年的51%,进而再降至1995年的11%。
世界着名的方便旗船国家有利比里亚、巴拿马、塞浦路斯、马尔他、巴哈马等国。利比里亚原为世界最大的方便旗船国家,近年因国内政局不稳地位有所下降。巴拿马已取代利比里亚成为世界最大的方便旗船国,其船队规模已达1亿吨左右。
(二)世界主要航线和港口
按地理环境结构,世界海运分为太平洋航区、大西洋航区、印度洋航区和北冰洋航区。其主要航线和港口分述如下。
1.太平洋航区太平洋位于亚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从白令海峡到南极洲的罗斯冰障,南北长约159oo公里,从巴拿马至中南半岛的克拉地峡,最大宽度约19900公里,面积1796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东南部通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是沟通两洋的便捷通道;太平洋西部通过大洋洲与亚洲之间的海峡与内海以及澳洲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与印度洋相通,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是沟通两洋的重要水道。
太平洋是世界重要的海运大洋。随着东亚的发展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经济关系重心转向太平洋,世界航运中心正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太平洋主要航线有: (1)北太平洋航线(由远东北美西岸和北美东岸的航线组成),(2)南太平洋航线(自北美越太平洋至澳、新),(3)远东—南美西岸航线(自远东经夏威夷群岛南部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至南美西岸各港),(4)远东—澳新航线,(5)亚洲东部近海航线(由东北亚至东南亚的航线,此航线向西延伸可至中东波斯湾各港), (6)美洲西岸近海航线。
太平洋主要的港口有远东的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港、纳霍德卡、清津、南浦、釜山、仁川、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广州、湛江、香港、基隆、高雄、马尼拉、海防、胡志明市、磅逊、曼谷、新加坡、巨港、苏腊巴亚、丹戎不碌、槟城、巴生港,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悉尼、纽卡斯尔、布里斯班、丹皮尔、黑德兰、奥克兰、惠灵顿、苏瓦、帕果帕果、火奴鲁鲁,美洲西海岸的温哥华、西雅图、波特兰、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马萨特兰、巴尔博亚、布埃纳文图拉、瓜亚基尔、卡亚俄、安托法加斯塔、瓦尔帕莱索。
2.大西洋航区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930O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洋,西部通过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属海)可进入印度洋,由东南绕好望角亦可进入印度洋。
大西洋航运发达,是世界上海运量最大的洋,主要航线有:
(1)北大西洋航线(联系北美和欧洲各国的航线,其东经苏伊士运河接印度洋航线,这里是世界上船舶周转量最大的航线,二战后相对衰落),(2)西欧、北美东岸—加勒比海航线,(3)西欧、北美东岸—好望角东方航线,(4)南美东海岸—好望角东方航线,(5)美洲东海岸航线。
大西洋沿岸主要港口有:赫尔辛基、圣彼得堡、格坦斯克、什切青、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哥德堡、奥斯陆、特伦赫姆、哥本哈根、奥尔胡斯、罗斯托克、汉堡、不莱梅、威廉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格拉斯哥、南安普敦、敦刻尔克、勒阿弗尔、鲁昂、南特、波尔多、马赛、巴赛罗那、毕尔巴鄂、里斯本、热那亚、那不勒斯、卡塔尼亚、威尼斯、的里亚斯特、里耶卡、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瓦尔纳、康斯坦萨、敖德萨、新罗西斯克、伊斯坦布尔、贝鲁特、特拉维夫、塞得港、亚历山大、的黎波里、祖埃提纳、突尼斯、阿尔及尔、达尔贝达、鲁瓦克肖特、达喀尔、科纳克里、蒙罗维亚、拉各斯、开普敦、魁北克、蒙特利尔、哈利法克斯、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诺福克、杰克森维尔、迈阿密、新奥尔良、休斯敦、韦腊克鲁斯、科隆、马拉开波、拉瓜伊拉、哈瓦那、金斯敦、太子港、圣多明各、圣胡安、圣路易斯、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
3.印度洋航区印度洋面积7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洋,由于它介于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距欧洲也只隔一个地中海,故印度洋在贯通世界东西交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中东石油输出的主要路径。
本航区主要航线有横贯印度洋东西的大洋航线和通达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的航线。横贯印度洋东西的航线包括从亚太地区及大洋洲横越印度洋西行的航线,和从欧洲、非洲横越印度洋东行的航线,基本上是沟通三大洋的航线,在这组航线上,东端的马六甲海峡和西端的苏伊上运河是两个枢纽地点。波斯湾输油航线一面是西行(经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至欧洲和美国,一面是东行(经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至亚太地区。
印度洋主要海港有:仰光、吉大港、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孟买、科隆坡、卡拉奇、阿巴丹、哈尔克岛、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艾哈迈迪港、达曼、拉斯坦努拉、吉达、多哈、乌姆赛义德、阿布扎比、迪拜、马斯喀特、亚丁、苏伊士、苏丹港、吉布提、摩加迪沙、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马普托、德班、伊丽莎白、珀斯、阿德莱德、墨尔本。
4.北冰洋航区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冰岛与英国之间)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洋。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但气候严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故北冰洋的航运意义不大。目前主要的航线有从摩尔曼斯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三)海上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又称箱运化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国际标准集装箱规格为宽8英尺,高8英尺、长则有20英尺、30英尺、40英尺几种。集装箱运输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港口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装卸效率,大大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加快船舶周转率,能节省包装费用,减少货损,并有利于不同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的衔接,开展门到门运输等。集装箱运输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发达于战后。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出现,使集装箱运输蓬勃发展。目前,全球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进入集装箱运输网,有集装箱港口400多个,泊位1万多个。另据有关资料, 1995年底,世界集装箱船队(3000总吨级以上,载箱量在150TEU及以上者)总计为2092艘,载箱能力为2970万TEU(标准箱)。同年,全球各港口进出口和中转的集装箱总量达14200万TEU,各主要航线均已实现集装箱化。
目前,世界主要集装箱航运地区有远东、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地区货运量大,消费水平高,适于集装箱运输的货源充足,联结这几个地区的集装箱航线便成为全球海上集装箱航运干线,它们是:北太平洋航线、北大西洋航线、远东—欧洲航线(印度洋航线)。
北太平洋航线由远东—北美太平洋沿岸航线和远东—北美大西洋沿岸航线组成。本航线除承担太平洋沿岸附近地区货物运输外,还连接北美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各港及通往美国中西部的内陆联合运输,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所联系的港口有亚太地区的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大阪、釜山、仁川、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香港、高雄、基隆、新加坡;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长滩、奥克兰(旧金山)、西雅图、波特兰和温哥华;北美东岸(包括墨西哥湾沿岸)的休斯敦、新奥尔良、坦帕、杰克森维尔、诺福克、费城、纽约、波士顿、哈利法克斯、圣约翰等。
北大西洋航线以美国东岸为中心,由北美东岸、五大湖—西北欧、地中海之间的航线组成,开展对西北欧、地中海及澳大利亚地区(经印度洋)的集装箱运输。所联系的港口在欧洲—端主要有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勒阿弗尔、南安普敦等。
远东—欧洲航线除联系远东和欧洲各港外,还把北美大西洋沿岸、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中东、澳新等地连接起来。
除上述三大集装箱航线外,还有远东—澳新航线;澳新—北美航线以及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线。以上六条集装箱运输干线联结着世界主要贸易区,构成了世界海上集装箱运输网络的骨架,它和分布于全球各地的集装箱运输支线—起构成覆盖全球的集装箱运输网。干支线运输网由中转港联结起来。
目前,世界集装箱海运干线中转港主要有:远东地区的香港、高雄,联结中国大陆、菲律宾和越南;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联结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印度洋上的索科特拉岛,联结缅甸、南亚各国、东非沿海各国;地中海上的马尔他岛,联结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各港;波多黎各和牙买加,联结加勒比海、南美各国。
二、内河运输
利用河流形成的自然优势,以航运作为发展流域经济的先导,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说是个共同规律。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不出现过河运热。目前,发达国家内河运输一般都很发达,世界几条着名的通航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多瑙河即分别代表了美国、西欧、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东欧等国家及地区内河航运所达到的水平。
1.美国内河航运的巨大发展美国是世界上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中内河运输在全国运输结构中虽不占最大比重,如1992年为15.35%,仅高于国内航空,但其货运周转量却达到了6628亿吨公里,居世界之首。从历史上看,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按运输方式划分的顺序,是以水运为先。
美国是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共有26个大小水系,可通航河道总长4.2万公里,五大湖的湖岸线4296公里,远洋船舶经由圣劳伦斯深水航道可驶入五大湖,这些都为美国水上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个多世纪之前,横跨美国北部边境的五大湖,通过与南岸各州的许多运河和天然河流联结成的巨大水运网,就曾经在美国国内交通运输上起过很大作用。
为了充分利用水运的便利,美国早年便着手修建了大量的运河,从1817年开始修建着名的伊利运河到1909年便共开运河7454公里。伊利运河把伊利湖东端的布法罗与哈德孙河上的奥尔巴尼城连接起来。于是沿湖城市如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芝加哥等得到迅速发展,而与较老的匹兹堡、辛辛那提和新奥尔良诸城相匹敌。纽约市也因此而高速发展,取代费城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港口。此后,美国各州兴起了修建运河热,通过运河再把伊利湖与俄亥俄河连接起来,这样,从纽约市出发的船舶可直达南部濒临墨西哥湾的新奥尔良。在美国大规模修建铁路的时代(南北战争结束后)到来之前,内河与湖泊航运是美国国内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运输方式,尤其是五大湖的水运,对美国早期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还通过近一个多世纪,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密西西比河航道的治理,发展了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事业。经过治理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基本上实现了航道统一标准化。现在密西西比河航运价值极大,整个水系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以上,可航水路总长2.5万公里(水深1.2米),形成了一个以密西西比河为主干,北接五大湖,并经圣劳伦斯航道通大西洋,南连墨西哥湾,河湖海连成一片的巨大的内河航道系统。80年代初,在美国全国4万多公里通航河道中,有2.4万公里河道水深达到了2.75米的标准,并且还在陆续实施浚深航道的新的规划,从而推动内河航运不断向前发展。
航道的沟通,轮船的改进,曾使水上运输成倍增长。后来,在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激烈竞争下,水运的增长速度才开始放慢,但是在二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化的技术(如大马力的载驳轮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等)不断适用于河运,提高了运输效率,增强了竞争能力,使之得以与航空和公路运输—比高低,水运的绝对量仍在增长。
1950年,美国水运货物周转量为2383亿吨公里, 1992年增加为6628亿吨公里,增长1.78倍,其中密西西比河货物周转量自1950年的450亿吨公里增加到1992年的3781亿吨公里,增加7倍以上,其货运量在1950年时仅为0.7亿吨, 1960年增加到1.3亿吨, 1970年达2.5亿吨, 1980年达5.6亿吨, 30年间翻了3番,目前已继续增加到约6.5亿吨。五大湖的运量则至今经久不衰, 1992年货物周转量达1226亿吨公里。
2.“黄金水道”莱茵河菜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在鹿特丹以西注入北海。干流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25.2万平方公里。左岸支流有摩泽尔河。右岸支流有美因河、鲁尔河等。莱茵河水量丰沛均匀,上游巴塞尔处平均年流量1028秒公方,河口为2500秒公方。从莱茵费登起可通航,通航里程886公里,对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的航运作用极大。有运河同多瑙河、塞纳河、罗讷河、马恩河、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等相通,货运量居世界大河前列。
为整治开发莱茵河投入巨大的力量,并取得很高效益的国家,以荷德两国为着。19世纪60年代前,荷兰的鹿特丹虽然拥有河海直达河口港的天然优势,但由于三角洲河床经常改道,使其至北海间30公里的直线航距迂回绕远达150公里以上,1866年—1872年,荷兰花了6年时间凿穿海岸沙丘,建成从鹿特丹港至荷兰角长33公里、深15米的新航道,并于1885年加深,使莱茵河有了最便捷的且不易淤积的深水出海通道,从而把地处内陆的沿海腹地更牢固地纳入其影响范围,取得了优于其它北海港口的地位。二战后,荷兰又修成阿姆斯特丹—菜茵运河等人工运河,构成了北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南以鹿待丹为中心,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内河航运网,包括天然河流1310公里,人工河道2070公里,密度之高世所罕见。目前荷兰占据莱茵河与马斯河运输量的53%,拥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船队(约6000艘),每年将2.6亿吨左右的货物运至欧洲各地。无论是货运量还是货物周转量(300多亿吨公里)均居世界前列。
德国是莱茵河主要流经国,德国境内河段长867公里,通航里程719公里,德国对莱茵河的治理方针是航运为主,因段制宜,兼顾其它,并将河流整治与流域经济区的开发紧密结合,溶为一体。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国通过开挖人工航道,把全国所有河流联结起来,形成覆盖全国的内河航道网,并且将所有海港、主要工业区和消费中心纳入内河航运网之内,实现了干支直达,河海联运。二战中,航道网遭受严重破坏,近千座桥梁被炸, 3750艘船只沉没河底。战后经过几年的恢复便开始进入内河运输的集约化建设时期。国家的分裂及东西方对峙,导致原联邦德国与前苏联及中东欧各国联系减弱,原联邦德国内河航运建设的重点转向加强以莱茵河为主轴的水运网,随之,区域经济联系亦由东西方向为主转变为以南北方向为主的格局。
战后以来,原联邦德国内河航道网的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莱茵河干流上游和支流摩泽尔河、美因河、内卡河的梯级渠化工程,扩建基尔运河、沿海运河、中德运河、新建易北支运河、美国—多瑙运河等。目前,德国拥有内河航道600O多公里(包括运河),内河货船3000多艘,内河货运量2亿多吨,货物周转量500多亿吨公里,居世界第四位。莱茵河是最重要的通航河流,经过整治的干支流航道,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自航驳,干流科隆以下可通行7000吨级的海轮, 5000吨级的海轮可抵达曼海姆,货运总量(德国段)达2亿吨左右,成为世界上航运价值及利用效率最高的河流之一。
3.伏尔加河伏尔加河为欧洲第一大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源出瓦尔代丘陵,曲折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全长3530公里,通航里程3256公里,主要通航支流有卡马河、奥卡河、维亚特卡河和别拉亚河等,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流域内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
十月革命前,伏尔加河是一条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通航河流,航运意义虽不能说不大,但货运量很是有限,如据1913年的统计,伏尔加河一卡马河航区的货运量仅为2347万吨。
本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政府对伏尔加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主要的工程有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运河、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再加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不属伏尔加水系),同时疏浚河道,建设河港,形成了一个遍布苏联欧洲部分的内河航运网,并且通过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沟通波罗的海,通过北德维纳河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通连白海,通过莫斯科运河抵达莫斯科,通过伏尔加—顿河运河通连亚速海和黑海,从而实现了五海通航。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统一深水航道网的主干,这一航道网总长约6600公里,干线水深达3.6米以上,可通行5000吨级的货轮和2万~3万吨级的船队,干线年货运量可达2亿吨以上。采用河海两用型船舶,可实现河海联运,无需中转倒载。由于冬季结冰,航期为7个月~9个月。主要河港有雅罗斯拉夫、下诺夫哥罗德、喀山、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等。
4.多瑙河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源出德国南部高原的黑林山麓,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干流全长2850公里,可通航里程2742公里。有可通航支流30多条,较重要者有左岸的蒂萨河、奥尔特河、普鲁特河,右岸的德拉瓦河、萨瓦河、摩拉瓦河、伊斯克河等,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
多瑙河是中欧和东南欧的重要国际航道。由于德国莱茵一美因一多瑙河大航道工程的构筑(1992年全线开通),沟通了多瑙河与莱茵河两大水系,形成了从菜茵河口鹿特丹到多瑙河口苏利纳,斜贯欧洲,跨越11国,连接16国,长达3400公里的欧洲航运大动脉,加强和扩大了东西欧间的联系和方便了欧洲内陆国的对外联系。除此之外,奥地利及其它沿岸国家也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如1984年,罗马尼亚建成了全长64.2公里的多瑙河一黑海运河,使多瑙河全河航运总量曾达8000多万吨,近年来,由于沿岸的东南欧各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滑坡,以及波黑战争等原因,运输业实际业务量大大下降。
5.长江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在我国中部横贯东西,全长6300公里,流经10个省级行政区,跨三大经济地带,成为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交通运输大动脉。长江支流派系繁多,从南北汇入,构成我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内河水运系统,航道里程达7万余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70%。建国以来,长江航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长江航道部门每年对干流航道进行整治与维护,以保枯水季节航运畅通。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目前有关方面正本着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为逐步实现干支流梯级渠化,建成统一标准的内河航道网创造条件。80年代中期起,第一部长江水系航运发展规划逐步付诸实施,规划实现后,将使千吨级船舶由上海直驶宜宾,全线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亿多吨,各类船舶客位,载重吨都将有较大的增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江水系的客货运输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1952年货运量仅为3600万吨, 1985年货运量达到2.69亿吨,货物周转量761亿吨公里, 1990年货运量达4.7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073.8亿吨公里。同年完成旅客运输2.2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达109亿人公里。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是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重要航运水道,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宽152―304米。早在1826年,就曾有人提出开凿巴拿马运河的设想。1881年,法国运河公司首先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工程于1889年被迫中断。1903年,美国通过不平等的海―布诺―瓦里亚条约,取得了单独开凿和永久使用占领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1904年开始动工。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1977年美国与巴拿马签署归还运河主权协议。1999年底运河回归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是19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是船闸式运河,有船闸6座,可通过4万至5万吨的海轮。船只通过时,需经三级船闸逐级提高或降低水位,方能从一个水面进入另一个水面,如此壮观景象,是巴拿马运河独有的。
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海运业的发展。目前,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该运河被送往世界各地。据巴方有关人士说,巴拿马运河的使用情况已经达到了容量的94%,并将在3年内达到饱和。面对日益繁忙的世界海运,有近百年历史的巴拿马运河已不堪重负,扩建可以说是早晚之事。
F. 若土耳其真的封锁了黑海,对于俄罗斯黑海舰队影响几何
等于卡住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脖子。
该海峡的封锁是战争行为,因此土耳其拒绝俄罗斯军舰通过海峡。到土耳其真正封锁海峡时,俄罗斯黑海舰队再也不会出海了,黑海舰队也成为内陆舰队。这将是俄罗斯未来前往地中海的挑战,这相当于说土耳其卡住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脖子。俄罗斯黑海舰队土耳其对中国交付瓦良格号进行了卡口操作,当一名中国商人从乌克兰经土耳其控制的海峡运输一艘老航母瓦里亚格时,北约国家指示土耳其不合理地阻碍中国拖船前进。经过一年多的调解,中国仅支付了十亿美元的通行费,因此土耳其只能放任不管,所以这在中国仍然记忆深刻。现在,土耳其占领了这条海峡,并希望重蹈覆辙。这是战争行为,无疑是冒险的。
G. 从瓜达尔港到汉班托塔港,印度洋对中国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要说什么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最重要,那是非能源莫属了。而在众多的能源中,石油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尽管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新能源,但短时间内都难以替代石油。
对于中国来说,据最新数据显示,64%的石油依靠进口。目前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俄罗斯,通过输油输气管道送到中国。由于两国有着长达4000公里的边境线,政治、经济都比较稳定,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各取所需,所以这是一条安全的能源通道,只不过在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天然气中,占比不是很高,这有待于两国进一步在这方面加深合作。
另外一条就是通往中东和非洲的海上通道了。这一条通道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能源进口额。通过地图我们不难看出,这条通道的必经之处都由美国海军控制着,如果一旦有什么特殊情况,这条通道被封锁,则中国的能源供给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这不但会极大地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军队的战斗力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美国政府2016年提交给国会的报告所说:鉴于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新输油管道只能略微缓解中国对海上生命线的依赖度······其进口的石油和液化气是巨大的······将使战略性海上交通线对中国日益重要。“
鉴于此,中国一直在寻找一条便捷、安全的新的能源通道,这便是从中国新疆喀什直达印度洋海岸瓜达尔港的这条陆上通道,称为”中巴经济走廊“。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比邻的铁哥们巴基斯坦有着较长的陆上边境线,而巴基斯坦靠印度洋一侧就是中东地区,通过巴基斯坦港口瓜达尔港直达中国修建一条陆上通道,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同时巴其斯坦又与伊朗接壤,对于中国来说,伊朗是一个理想的地区,因为这个国家既不受美国也不受俄罗斯左右,修建一条经由巴基斯坦将伊朗与中国相连的的陆上油气管道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016年12月,”中巴经济走廊“正式开通,由31辆集装箱车组成的车队从中国喀什出发,横穿巴基斯坦直达这一经济走廊的最南端瓜达尔港。这条从中国新疆喀什连接瓜达尔港的”中巴经济走廊“,将深处内陆的中国西部边陲和濒临波斯湾霍尔木斯海峡的出海口连接起来,使中国西部拥有了出海口,而且直通中东这一国际能源基地,其意义非同寻常!
近日,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或将获得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口的经营权,租期99年。如果成为事实,这将使中国在印度洋又有了一重要的能源运输据点,值得庆贺。
据一项分析,到2035年,中国的GDP将增加到43.7万亿美元,中国将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发展陆地输送线路,从而绕过当前海上航线。
通过不断努力,当中国新的陆上油气管道投入使用时,美国就再也无法切断中国的能源生命线了,这时中国就可以挺直腰板去做自己想做的国内、国际事务了!
H. 马六甲海峡的权利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为什么很多海上航运都要通过此海峡,难道没有别的航道吗
马六甲海峡沿岸三个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由以上三国负责海峡的交通导航。上述三国享有海峡主权,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其政治敏感性很重,美国、日本、印度一直企图染指海峡的巡逻和管理,最近被上述三国拒绝,上述三国邀请附近的泰国加入海峡巡逻,请邀请中国对海峡巡逻提供帮助,但明确拒绝了美国和日本加入巡逻的要求,只允许对方提供技术装备和技术指导!
马六甲海峡长800多公里,除海峡沿岸国两岸享有12海里领海和海峡内小岛至少也享有12海里领海外,其余为专属经济区;海峡沿岸国对海峡领海水域享有主权,对海峡专属经济区水域享有主权。马六甲是亚洲联系欧洲和中东洲地区的重要海运通道,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按照统计,每年都有5万艘商船经此到达新加坡,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途经马六甲海峡。
海盗“天堂”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一批华盛顿官员曾于2004年6月与部分亚洲国家高层就马六甲海峡局势展开对策商讨,准备把海军陆战队送到海峡内。
依照美国和新加坡的一份监测研究报告,在每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中,大约有5万艘商业船只没有能力抵御来自恐怖分子和海盗的联合攻击。
自19世纪初,马六甲885公里狭长的海域就成为海盗的天堂。仅去年一年,马六甲海盗就成功作案189起,占全球海盗事件的40%,使这里成为全球海盗事件的中心。
大国争夺目标
马六甲海峡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一直是国际势力竞争的焦点。目前,马六甲海峡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但美国、日本,甚至印度都在试图控制这一重要海上通道。
按照美国的全球战略,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其在东北亚和西南亚两个重要战略地区的中心环节,是必须控制的全球16个海上咽喉之一。如果掌握了马六甲海峡,就可以影响和控制有关国家的海上运输航道,确保美国在国际竞争和潜在的国际冲突中的优势地位。
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大量原料,特别是其90%的石油都要经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印度对马六甲海峡的神往主要源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印度一旦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就能构筑起一道海上安全屏障。
日本想掌控马六甲海峡
据印尼媒体报道,日本“非常关心”马六甲海峡的安全。
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战略要地,是连通印度洋与南中国海的主要航道。它承担着全球1/3货运量和约50%的石油运输量,也是中日韩三国海上石油进口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海盗在马六甲海峡的活动日益猖獗。
早在2000年,日本海岸警备队就在靠近马六甲海峡的海域参加了一次反海盗联合演习。另据报道,日本开发出了一种叫“虎之门”的系统,可以在海盗登船之前触发警报器;“海上劫持警报与船舶追踪系统”更为先进,它每天6次发送信号,报告船只所处位置等情况;若船只被劫,海盗开始干扰或破坏这套系统,它会通过电子邮件和移动电话及时发出警示。这种对付海盗的技术,引起了东南亚国家的兴趣。专家认为,日本正是通过这种无形和有形的影响,慢慢向马六甲海峡“进发”。
马六甲海峡堪称日本的“石油运输命脉”,日本90%的原油运输都要从这里经过。1999年,日本一艘运载价值13亿日元铝块的货船在马六甲海峡被劫持,17名船员全部被绑。日本的商船几乎从未受过海盗的袭击,但就是这一次,日本找到了借口,多次要求派武装舰只赴东南亚打击海盗,想要日本自卫队踏到东南亚。与此同时,日本还以打击海盗为借口,要将军事打击力量覆盖到马六甲。今年,它通过了“有事法制”七法案,假设了“周边地区出现的紧急事态”。这个“周边”不仅包括台湾海峡,也包括马六甲海峡。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是想借防海盗之名发展军力。
专家指出,日本的最终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控制马六甲海峡,保护日本的石油运输线路。二是通过控制马六甲海峡,推动日本的军事扩张。香港《信报》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借海盗之尸还魂》。文章说,日本借打击海盗,扩充军力、复活军国主义等,不是一种偶然行为,它是日本对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马六甲海峡与中国
自1996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美国兰德公司《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研究报告所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石油安全与否仍依赖于美国海军庇护的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又实在是太“拥挤”了,也的确是太不安全了。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省每年约需进口的近4.5亿吨原油,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等大宗矿产品运往东亚市场,也要走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也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原油运输有80%左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