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的梵文的详细介绍!急!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saṃskṛtā vāk, 简称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3],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用语。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视作一种宗教仪规而得以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发明[4]。
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上古语言是伊朗语支的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5]。在印欧语系范围内,梵语同咝音语言(特别是斯拉夫语言和波罗的语言)还有希腊语共享相同的特征性语音演变[6]。
已证实的最早梵语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区,时间为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后期。虽然找不到这么早期的文本,但学者确信文本的口头传播是可靠的,并且认为这是对宗教传承至关重要的仪式文献[7]。
要探讨从梨俱吠陀到波你尼时代(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梵语的发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和奥义书。在此期间,这门语言的威望、它的神圣用途及其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语像普通语言一样随时间而演变[8]。
现存最古老的梵语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书》,大约于公元前四世纪成形。它本质上是规范性文法,就是说它定义(而非描述)了正确梵语的用法,尽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处理在波你尼时代已经废弃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这里所说的“梵语”不作脱离于其他语言的特殊语言看待,而是视作讲话的高雅纯正或完美方式。通过梵语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梵语的知识在古印度是社会等级层次高和教育程度高的标志,并主要教授给高等世袭阶级的成员。梵语作为古印度的学术语言,与俗语同时共存,而俗语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语方言,并最终演化成了当代的各种印度-雅利安语言。
吠陀梵语波你尼所定义的梵语是从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来的。学者经常把吠陀梵语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语区分为不同的方言。尽管它们非常类似,但在音韵、词汇和语法几方面,本质上有所不同,令学者难以理解吠陀。吠陀梵语是吠陀的语言,用它撰写的,有一大批赞美诗、咒语(本集)、神学讨论和宗教哲学讨论(梵书、奥义书),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梨俱吠陀结集的韵律赞美诗是最早的,是众多作者的作品,经历多个世纪的口头传承,终获记录为文字。奥义书标志着吠陀时期的结束,它形成了吠陀文集传统编撰的最后部分。目前的假定是:吠陀形式的梵语存活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大约在这个时期梵语开始从宗教和学习的第一语言转变为第二语言,这标志着古典时期的开始。
古典梵语近两千年来,梵语深深影响着南亚、中亚、东南亚,其影响甚至渗至东亚地区[9]后吠陀梵语其中一种形式,颇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话—《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语文本中找到。在这些史诗,用语偏离波你尼规定,相信是受到俗语的干扰,或者是革新而致,而不是因为它们早于波你尼[10]。传统梵语学者称这些偏离现象为 ārṣa(意:“出自圣哲的”),这是对古代作者的传统称谓。在某些地方,用语也比严谨的古典梵语更为通俗。此外,学者还提出一种叫做佛教混合梵语的语言,原本是佛教俗语文本,其后或多或少收了一点古典梵语,演变成了独特的语体[11]。
据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语有四大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东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于古典时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书中验证得到,以第一种为最正宗(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欧洲学术在欧洲,梵语的学术研究,由德国学者陆特(Heinrich Roth,1620-1668年)和汉斯雷顿(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1731年)开创。后来威廉·琼斯发现印欧语系,也要归功于对梵语的研究。此外,梵语研究,也对西方文字学及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不少。
1786年2月2日,亚洲协会在加尔各答举行。会中,威廉·琼斯发表了下面这段着名的言论:
“梵语尽管非常古老,构造却精妙绝伦:比希腊语还完美,比拉丁语还丰富,精致之处同时胜过此两者,但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又跟此两者无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结果。这三种语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时稽考三者的语文学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种可能已经消逝的语言。基于相似的原因,尽管缺少同样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推想哥德语和凯尔特语,虽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语汇,也与梵语有着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语可能也是这一语系的子裔。”
复兴努力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报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语使用者。自从1990年代,对复兴口头使用梵语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很多组织如“Samskrta Bharati”引领着说梵语讲习班来普及这门语言。印度的“CBSE”(中学教育中央委员会)已经使梵语在它所控制的学校内成为第三语言(尽管学校可选择接受与否,但其他两个选择是这个邦自己的官方语言)。在这些学校中,梵语是5到8年级的选修课。对于隶属于 ICSE 委员会的学校也是这样,特别是在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的邦之中。唯一采用梵语的日报《Sudharma》在印度迈索尔从1970年开始出版。自从1974年,在所有印度广播电台中都有了梵语的每日短新闻广播。
在一些印度村庄中,所有种姓的居民以梵语为母语,这包括了:
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是从梵文佛典直接音译过来的,例如佛、禅、菩提、“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涅槃”、“刹那”、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由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而产生的。通过梵字的读音来了解汉字的发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一种方法,详见对音。
计算语言学曾有人提议使用梵语来交流和传播知识,比如使之成为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元语言,因为它有比较严格的结构体系。[35]
严格的古典梵语是从古老和丰富的吠陀梵语中提炼出的正规化表达形式。这种结构严谨的古典梵语文法从梵书阶段就已经开始,直到波你尼的时代仍未彻底完成,但那时这门语言已经脱离了普通使用。
‘贰’ 印度文化圈的梵文
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成为了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语言。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节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它被认为是梵天的语言。
早期的梵语并没有一定的文字来表达,曾经用过的文字包括婆罗米文、佉卢文、笈多文、悉昙体等。到了十二世纪,天城体为梵文的位置才被确立。
在中国唐代时期,悉昙体传至中国,后传至日本。一同将佛教的咒语(日本称为真言)传至中日两国,而写咒语的文字多为悉昙体,所以中日两还流通着已经不用的悉昙体,作为表达梵言的文字。
在中国宋代时期,宋、辽、大理流行着城体的梵字,并且东传至韩国。
兰札体流行于西藏和尼泊尔,并且随着中国清朝统治阶层对喇嘛教的信仰,流行与中国汉地。西藏同时还使用着另外一种梵文字体叫做瓦德体,是兰札体的无头化。
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满文、锡伯文都有利用各自的文字体系对梵文的转写法。
近代,欧美学者发明了罗马字母的梵文转写。
‘叁’ 梵语是什么语言梵语的现状如何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梵语都是学术或是宗教的专门用语。那么,梵语究竟是什么语言呢?梵语如今的现状怎么样呢?下面我整理了《梵语是什么语言梵语的现状如何》,供大家参考。
1 哪些国家说梵语
梵语,汉传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梵语是现今印度国家法定的22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2001年仅有1.4万人掌握该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严格意义上说,梵语与拉丁文、古代汉语一样,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活化石。
现代梵语是从左至右书写的拼音文字,19世纪初由欧洲学者将天城体发展成机械印刷的标准体,它的字母表由48个符号组成,其中34个是辅音,14个是元音或双元音。在18世纪后期,梵语已经被用拉丁字母转写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统是IAST(国际梵语转写字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标准化后的梵文,不仅可以方便地输入计算机系统,而且可以与多种语言互译,为语言学和宗教的研习提供了便利。
1 梵语的在印度国家地位如何印度宪法中明确写明,梵语是印地语首选的词汇来源。而印地语是印度印度宪法规定的印度政府官方语言,也是印度第一大语言。梵语在当代印度语言发展中的地位类似于英语背后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印度诸语言的大量词汇都借自梵语,由此共享许多高级词汇,书面语更甚。印度国歌《JanaGanaMana》就是高度梵语化的孟加拉语书面语,这使得它对印度各地的人来说都相对好懂一点。宪法列出的所谓ScheledLanguages有22种,包括梵语。
ScheledLanguages某种程度上是受印度官方承认并重视的本地语言,尽管它们中的一些并没有在任何一个邦获得官方语言的地位。梵语在Uttarakhand是第二官方语言。根据2001年的调查,认为自己以梵语为母语的人只有1万4千余,这个数字在22种ScheledLanguages中是最低的。
在整个印度文化圈,梵语都有着巨大影响力。它输出了大量的词汇,影响远至东南亚。如“新加坡”这个国名的语源就可以上溯到梵语和巴利语的“狮城”。梵语和巴利语在印度文化圈中的地位与汉语在汉语文化圈中的地位相当。
我推荐: 女生学哪种小语种就业前景好
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尼泊尔语和印度政府官方语言印地语的关系比较近,但也受到藏缅语族影响。而尼泊尔语相比印地语更加保守,大量词汇来自梵语,而没有像印度北部语言一样受到显着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影响。
‘肆’ 梵语的现状如何,有没有人用它写书
印度宪法中(Article 351)明确写明,梵语是印地语首选的词汇来源。而印地语是印度印度宪法规定的印度政府官方语言,也是印度第一大语言。梵语在当代印度语言发展中的地位类似于英语背后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印度诸语言的大量词汇都借自梵语,由此共享许多高级词汇,书面语更甚。印度国歌《Jana Gana Mana》就是高度梵语化的孟加拉语书面语,这使得它对印度各地的人来说都相对好懂一点(类似于汉语文言文)。宪法 Eighth Schele 列出的所谓 Scheled Languages 有 22 种,包括梵语。Scheled Languages 某种程度上是受印度官方承认并重视的本地语言,尽管它们中的一些并没有在任何一个邦获得官方语言的地位。梵语在 Uttarakhand 邦是第二官方语言(列于印地语之后)。根据 2001 年的调查,认为自己以梵语为母语的人只有 1 万 4 千余,这个数字在 22 种 Scheled Languages 中是最低的(倒数第二名的母语使用者超过一百万)。1991 年调查的数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高峰。关于梵语的使用者人数,SIL International 还有另一份调查结果,可以参考。此外,印度政府还有一个 Classical Languages 的目录,目前包含四种语言,其中之一是梵语。这个目录承认这些语言历史悠久、发展独立、并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目前,在印度的很多学校里都可以选修梵语作为第二外语。这基本是文学经典性质的,就像西方学生学习拉丁语,或者我们学习汉语文言文。一些以孟加拉语为母语的朋友就说,相比修印地语为第二外语,梵语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英语是实际上的通用语言,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学习印地语的意义不大。一些宗教团体也会教授梵语。因为口语使用者极少,梵语的写作和出版以宗教和学术为主。在书店能找到不少梵语宗教典籍。《Sudharma》是目前唯一一份梵语的日报。
‘伍’ 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印度文化的特点
印度文化为三方面内容即以宗教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以诗代史三方面
1.以宗教为中心
印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世界学术界在研讨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宗教,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在学术界也有人称印度的某些文学作品为纯宗教文学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书》这部闻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为后代创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扬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伟大的民族英雄—圣雄甘地,在领导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巾,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也源于印度宗教思想的仁爱主义,他是从印度教的“坚持真理”、“戒杀”和“自制”的信条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圣雄甘地坚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终将使本质上热爱主义的英国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错误。甘地始终认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灵魂”。他运用宗教学说鼓动人民参加反英运动。这种山宗教思想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牺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独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现代戏剧,电影和音乐舞蹈等剧本,不难发现—个规律,即大多以大田圆结尾。而从内容上分析都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 其中不时反映出仁爱互助的精神。实际上这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国内学术界也不乏有人认为印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中的六团圆结局是佛教从修养上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实践,它不同于基督教仅劝导人们消极地等待死后灵魂升天的悲观主义,而是注重精学勤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际上,佛教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婆罗门教不设庙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国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理论和祭神仪式,婆罗门祭司被称为“人间之神”,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人间生活的指导者。他们是人上之人,为第一种姓,其余的则为第二、三、四种姓,种姓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纪,作为国王和武土的第二种姓刹帝利的力量不断强大,第三种姓吠舍也在商业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第四种姓的首陀罗和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奴隶-贱民,他们都对婆罗门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佛祖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的种性制度,强调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导下,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无沦是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来的印度教(亦称作新婆罗门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虽然它恢复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点,它已无法改变,只能保持现状或任其发展下去。佛教的哲学,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爱牺牲精神,因果关系,超脱苦修。乐于施舍,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须重视研究佛教文化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以诗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以诗代少,众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写出—部完整的属于全印度人民的历史书,目前印度最权威的历史书是《高级印度史》, 由R·C·与字达、H.C·赖乔杜里和卡利金尔·达塔合着。但是,从全面整体的观念来考这本书,也还不是属于全印度的历史书,况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的,有些地方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那么,印度为何写不山一本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历史书呢?这与古印度人善于以诗代史有关,由于印度独特的气侯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天长臼久,致使后人分不消哪是诗哪是史了。印度最为着名的两人史诗《罗摩衍耶》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为此, 世界学术界称这两部文学巨着是印度的古代史书。经过学术界多年的考证,《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诗中描写的人与事都是那时代的人与事。例如,“诗中宣扬的道德教条,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持以为生的是农业, 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内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他是外来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一部《罗摩衍耶》歌颂的是新兴地卞阶级,而通过一夫一妻制, 强调女子的贞节, 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把写古印度王国(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史实,那个时代正是印度次大陆上林立着为数众多的小王国,大小王国为了称雄一方,你征我战。所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心活和思想面貌。诗里不但有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传说,还有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学思想流派形成的记载;另外,诗中还有治国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部网络全书。
‘陆’ 今天的印度人还使用梵文吗 如果使用那么与佛经中的梵文一样吗
梵文是古印度的雅语,也就是知识分子和有身份的人用的语言。佛经中的梵文不是标准梵语,是混合了各地方言形成的混合梵语,语法和词法都和标准古典梵文不一样。
今天印度人还有一部分懂得梵文,他们是婆罗门和一些专家学者。但是极少有人用这种语言来交流,它已成为死语言,只用于文献研究了。
‘柒’ 梵语的现状如何,有没有人用它写书
梵语在印度和尼泊尔并没有灭绝,梵语仍然是印度官方承认的语言(Scheled Languages)之一(不同于官方语言,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官方语言为使用天城体字母的印地语,英语位其次,只能算主要通行的语言)。印度官方承认的语言共22种,是受印度官方承认并重视的本地语言,尽管它们中的一些并没有在任何一个邦获得官方语言的地位(不同邦有不同的官方语言,而联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无误)。 梵语在 Uttarakhand 邦是第二官方语言(列于印地语之后)。直至二十世纪初梵语还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之一,梵文、梵语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界”和“印度教界”高级僧侣的交流语言。
因为口语使用者极少,梵语的写作和出版以宗教和学术为主,在书店能找到不少梵语宗教典籍,《Sudharma》是目前唯一一份梵语的日报。199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结果用梵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194,433人,然而根据 2001 年的调查,认为自己以梵语为母语的人只有 1 万 4 千余,这个数字在 22 种 Scheled Languages 中是最低的,倒数第二名的母语使用者超过一百万) 。1991 年调查的数据已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高峰。
2011年,第一届 World Samskrit Book Fair(संस्कृतस्य विराट्-रूपम्),即世界梵语书展,在班加罗尔举办,这证明了梵语在印度仍然是受到广泛认同的经典语言。据称书展上发布了“308 new Samskrit titles”,并有128个出版单位,200余学校参展,应该说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总的来说,梵语作为印度的四大古典语言之首(2004年,印度政府宣布符合一定条件的语言,可以确定为“经典语言”,2004年确定泰米尔语为经典语言,2005年确定梵语为经典语言,2008年确定泰卢固语和埃纳德语为经典语言。),在印度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地位相当于拉丁语之于意大利。
‘捌’ 梵语有什么特点。
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的专门用语。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规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它被认为是梵天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 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 以及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记。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着作;用古典梵语,也就是狭义的梵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响深远。其中佛教的大乘经典部分便是最为人熟知的例子。原始佛教的经典,原来用俗语写成,后来才逐渐梵语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但在十世纪以后,由于近代印度之各种方言甚为发达,又加上回教徒入侵印度,梵语乃逐渐丧失其实际的势力,仅以古典语的地位存在。 语言特点梵语语法与其他古代印欧语言(如拉丁语与希腊语)语法相似,屈折变化繁复。名词有三种性(阳性、阴性与中性),三种数(单数、双数与复数)及八个格(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与呼格)。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中间、被动;语气分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过去时的虚拟语气);此外,语尾还分为他位和自位两种。
另外,梵文还有一个和其他印欧语言不同的特点,即连音变化规律(sandhi),也就是说,在句子中,某词尾字母与某词首字母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个词中,某字母和某字母如果符合一定的位置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音等。而梵语中复合词汇多而且较长,书写时又要基本上连在一起,连写时字母要变成连写形式,加上中间的变音,其阅读之难度可想而知。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尔并没有灭绝,梵文及梵语是现今印度23种官方文字及官方语言之一,直至二十世纪初梵文还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之一,梵文、梵语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界”和“印度教界”高级僧侣的交流语言,在印度有数份用梵文出版的报章和杂志,199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结果用梵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194,433人。
‘玖’ 印度的梵语为什么会失落
并没有失落,只是很少有人使用了而已。
原因很简单,它是很单纯的一种宗教语言而且也是一种古语言,词汇量和使用上有一定的缺陷,再有收到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就的语言也在逐渐的被更新或者取代。现在也只有宗教方面和历史方面才会使用这梵语。
‘拾’ 梵语是印度文学一直使用的语言.对吗
梵语的写作和出版以学术和宗教为主,印度官方也肯定了这一语言,不过现在这种语言多是用来研究印度文化的。
梵语在古代印度被大量使用于寓言故事集,艺术,医学科学,语法书,文艺理论更多被用于写着佛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