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真有百万大军吗
这百万大军迷梦的第一个破绽,来自对比的不靠谱。为什么不靠谱?因为这种对比是拿着古书上写的中国大军在对比西方现代推算去除了水分后的战场复原数字!如果同样拿着古书来对比,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稍微列举些中国以外的古书上的大军数字:
巴比伦的Semiramis女王远征印度,麾下300万步兵20万骑兵10万车兵——前5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和历史学者Ctesias的《波斯史》;
波斯人远征希腊,动员500万大军——希罗多德《历史》;
亚历山大和波斯决战的高加米拉之役,亚历山大大军杀死30万波斯军,俘虏比这还多,也就是波斯军超过60万之多——公元2世纪的阿里安的《远征记》;
凯撒进攻高卢,对付了高卢400万大军——来自1~2世纪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的《罗马史》;
一场战役罗马人不死一个打败43万高卢大军——征服高卢的凯撒同志自己写的《高卢战记》
罗马与匈人的沙隆会战,匈人出动了50万大军——来自6世纪一位罗马官员Jordanes的着作《哥特史》;
十字军东征,30万十字军围攻安条克——大约12世纪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
100万帖木儿大军进行安卡拉会战——20世纪初法国人布哇的《帖木儿帝国》。
但这些还不算什么,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大战之后,胜利的英雄坚战清点战场,发现这场王族大战中共有16亿以上的阵亡者——公元元年上下几百年成书的《摩珂婆罗多》;
不过这还只是我们所说重头戏的铺垫!我所说的重头戏,是这样的——
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一位崇佛的缅甸大王竺多般王治理国家,于是国家昌盛军备强大,强大到什么地步呢?有360头白象(不算啥?往后看~)3600万头黑象(你以为这是顶峰了?)1 Khawbhani的军队!
1 Khawbhani是多少呢?
就是1后面跟42个零!
用中文表达的话,大抵就是100亿亿亿亿亿吧,没数错的话……
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数字出自哪呢?出自19世纪中早期缅甸官方官修史书《琉璃宫史》。
看了上面这些数字,大家会发现不分中外,古代史书中都大量存在五花八门样式齐全的各种百万大军。那么,为什么在现代,我们很少看到西方人拿着这些古书上的数字说事呢?为什么说起远征希腊的波斯军会连20万都未必有,为什么说起高加米拉就是波斯甚至可能不到10万人?为什么十字军围攻安条克恐怕不足5万人?
这不得不提到我们现在的历史研究的不足了。去知网搜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研究者们关于历史方面无数话题的无数论文,然而关于一场古代战役究竟在何处怎么打,却鲜有论述。过去,我们的历史学者,似乎更偏爱王朝变幻,民族风云之类高大上的话题,往往指望发现什么历史变化规律来高屋建瓴指导现世政治。而在具体历史细节的研究上,却少有人问津,即使是相对较多学者关注的古代衣食住行的研究也没多少研究成果。这也就是为何沈从文的服装史和梁思成的建筑史直到今日仍然是中国这两个方面的权威。
而比衣食住行研究更少的,就是对古代战争的研究。当然这也不全是学者们的过错,对比中外史书,我们能看出中国史书对于事件的描述非常简略,对于战争描述更是动辄一笔带过,远不如西方史书在这类事件中记述的详细程度。
如前面提到的长平之战,在《史记》中包括前因后果总共500多字,其中还包含了130字秦国实施反间计赶走廉颇的内容。这样稀少的文字自然也不能给予人们多少信息量。
而《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描述高加米拉战役从大流士带着多少兵力来到距离城市多远的地方扎营,摆下什么军阵开始,到亚历山大带领部队来到距离波斯军多远的地方又如何布置,还描述两军中间隔着小山互相不能看到,再到开战后,大流士怎么派遣各种兵力冲击亚历山大的方阵,亚历山大又派遣谁带着部队如何应对,直到最后亚历山大带领伙伴骑兵突击导致大流士逃跑波斯军失败和统计战果分析原因。在中文翻译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整个高加米拉战役内容用去了足足10页!
然而,并非没有了中国古战场复原,我们就完全没法去为中国史书中的百万大军们挤水分了。《三国志•魏书•国渊传》里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也就是说,在三国那个时代和以前,虚报战功有一说十是常态,这就非常清楚的说明了古代兵力怎么回事了。
若按这个比例,则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实际为4万多人,这个数字看起来符合现实的多,毕竟在长平之后,很快赵国又进行了一系列大战,在史书中又拉出了“数十万”大军……不要以为4万是个很轻松的数字,对于一个人口数百万的国家失去4万军队,就相当于现代中国失去1000万军队,这个数字是现役解放军总数的5倍!
② 古代一个国家最多有多少军队
春秋时,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
到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
(一) 秦国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韩策一》、《楚策一》张仪语、《秦策三》范雎语)。
(二)魏国有带甲三十万或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战国策·齐策五》策士所造苏秦语、《魏策一》张仪语、《魏策三》须贾语)。它最强大的时期,据说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三)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策士所造苏秦语)。
(四)韩国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见卒不过二十万”(《战国策·韩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韩策一》苏秦说有“带甲数十万”)。
(五)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六)楚国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楚策一》江乙语、《秦策三》蔡泽语、《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语)。
(七)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苏秦语)。
③ 古代印度历史的列表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这个网址继续看,有七页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④ 和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战斗实力如何
“莲花开放的那天,唉,我不自觉地在心魂飘荡。我的花篮空着,花儿我也没有去理睬。”——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作《吉檀迦利》。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且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也因此,同处东亚的两国也常常被拿来做对比。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余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消亡或者改变,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国。在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印度的疆域虽然和现在的印度有所差别,但同样与中国接壤,从古到今,中印两国从宗教、文化、经济、军事等等各种方面,一直不断地被比较。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各个封建王朝不断地在中国大地上更替,其中和古印度打交道的也不少。那么,古代印度和中国到底谁更具有军事优势呢?专家表示,一言难尽。
▲西汉未央宫
结语马克思曾说:“印度史,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印度入侵者的历史。”古印度因为复杂的宗教信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古印度文明汇集了多个种族特色,其深厚悠长令很多学者心醉不已。然而也正是这种分散的政治格局,导致古印度遭遇多次外族侵略,无法予以强有力的还击,带给这片土地许多苦难。
⑤ 印度人说:印度古代曾经有两个王国,双方战争伤亡人数高达16亿。大家说这是不是在吹牛啊
区区十六亿在印度故事里算吹的少的了,人家印度教的故事里随随便便都得死几千亿人的,世界只是梵天的一个梦,梦醒了就世界毁灭重新再来
⑥ 古代战争中所说的四十万大军到底是指的多少人真的有这么多人吗那得需要多大的场地,多少兵器营房及粮
通常都有吹比的成分,古印度历史还说一场大战两面几千万兆亿人对垒。要这个数字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话,也就只有在汉末之后大概能够调动这么多的兵力参战。如果说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w那个,大概也可能因为那是赵国全部家底,然后再加上一些杜撰凸显出白将军的威武。
当然这几十万按照道理来讲也是包含了后勤队的,真正能够上战场的人大概不到2/3左右,军队越多,辎重就越多,不能保持战斗状态的士兵数量占的比例也会很大。关于军备什么的没有考究过,但是这么多人我估计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睡的上帐篷,大多数还是只能够支个简易棚然后就那么席地而睡。
关于粮草问题的话,通常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用来休养生息,即便是战斗也只是小规模作战,不然的话几十年的对峙根本没法坚持下去。古代军粮其实也不像现代军粮这么够分
⑦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哪一个实力更强有什么证据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之后,摧枯拉朽的席卷欧亚大陆,铁骑之下灭国无数,很多都是被分分钟灭国,但这里面有两个国家非常特别,坚持的时间特别长,即南宋与古印度。其中,蒙古征服南宋用了50余年,征服古印度却用了300余年,那么这意味着古印度比中国南宋更强?
总而言之,印度有印度的优势,南宋有南宋的坚韧,通过蒙古征服这两者的时间,很难判断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⑧ 印度王自称有7亿大军,唐朝使节带领8000番兵,为何他就缴械投降了
因为古印度的国王是把自己吹嘘成有自己七亿大军的,而当时的盛唐根本就不怕他们,所以唐朝使节仅仅带了8000兵士,就能让印度缴械投降。
王玄策也不会任人宰割,便拿着唐太宗的信物去各个国家借兵,当时的尼泊尔和吐蕃国借给了王玄策8000士兵,就这样王玄策开始反击,当时的阿罗顺却宣称自己有7亿士兵,企图蒙混过关。王玄策见阿罗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就开始攻城,结果三下也五除二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7亿大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而阿罗顺也在第二次反击中被抓。
王玄策的这一行为也使印度的各国纷纷为唐朝进贡,有的国家为了表示臣服还说自己和李世民是一个祖宗,就是老子。
⑨ 历史上成吉思汗后裔率领1万人攻陷印度,建立了什么时期
在世界古代史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蒙古是被称为最强盛的国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在利用短短的几十年就打下了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从东海一直到欧洲,甚至统治了中亚长达几百年,就算最没落的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带领着1万士兵杀到印度,打败了印度10万大军,并且最后建立起了一个1.5亿人口的王朝。到他灭亡的时候,已经经过了300多年,甚至被印度称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在这之后他们继续南下,攻占了印度大部分的地区人口将于足足有1.5亿,国土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虽然跟最初的蒙古帝国比起来还差很多,但巴布尔已经很满意了,在这里登基成为皇帝。建立了后世着名的莫卧儿王朝。这个王朝持续的时间足足有300多年,在印度现在的教科书上认为这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不过从蒙古鱼万军队就打败他们10万大军,可以看出在巴布尔的统治下当时的印度是多么的衰弱。
⑩ 古印度军队编制
《摩诃婆罗多》(形成于公元前5或前4世纪)和《罗摩衍那》(约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末形成)这两部史诗都是研究古印度国王列国时代军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从里面可以得知,古印度的列国时代的军队已从吠陀时代的两个兵种(车、步)发展到步、车、骑、象四个兵种。至于列国时代军队的编制,史料记载不尽相同。据《摩诃波罗多·初篇》记载为四个兵种混编的三三制,其最小单位“波特提”相当于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车、三马、五兵组成;3个波特提组成1个塞那穆克,3个塞那穆克组成1个怙勒摩,3个怙勒摩组成1个哥纳,3个哥纳组成1个瓦希尼,3个瓦希尼组成1个普利特那,3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杰穆,3个杰穆组成1个阿尼吉尼,3个阿尼吉尼组成1个阿克绍希尼。阿克绍希尼是其最大单位,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其兵员总数为6561头战象,6561辆战车,19683名骑兵,32805名步兵。同一史诗的《备战篇》与《和平篇》记载的编制不但与此不同,而且它们之间也相差甚远,如《备战篇》所载编制为:500辆战车与500头战象组成1个塞那,10个塞那组成1个普利特那,10个普利特那组成1个瓦希尼,瓦希尼兵员为战车5万辆,战象5万头。编制上为何存在着这些差异,目前尚难解释清楚,很可能是各国的编制不同。这四种兵种是古代印度传统的兵种,甚至在公元7世纪的《大唐西域记》中,仍讲“凡有四兵,步、马、车、象”, 孔雀时代虽增加了水军、辎重两个兵种,成了六兵种,但并非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笈多帝国以后,车兵逐渐废而不用,只保留了步、骑、象三个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