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萨蒂亚吉特·雷伊的作品特点
雷伊电影的最大特色是一种舒缓的诗意和被这种诗意包裹的悲剧感。“现实主义”并不是艺术电影的标准,在雷伊的影片中,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诱惑、苦难和幸福中走过,他尽可能用充满诗意的电影语言去呈现。
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寓意深刻、见解独到、手法细腻、抒情优美,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由于早年的美术经历,他对于画面的感觉非常敏锐。雷伊的电影在表演、摄影音乐的水准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
雷伊电影在国内成绩并不好。印度观众觉得“他的电影不娱乐。”
㈡ 萨蒂亚吉特·雷伊的作品赏析
1952年,他当上了编剧与导演,1954年摄制《道路之歌》,取材于浦山·班纳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被孟加拉人视为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同的作品。在20世纪初印度孟加拉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的艰辛使得村里穷苦人家充满了苦闷、忧虑与不和。哈里哈尔写了一首首诗,一个个剧本,但到处碰壁,无法出版。六年过去了,哈里哈尔家的房子更加破败不堪,贫穷一步不舍地伴随着他们。无穷无尽的烦恼,纠缠着他们。富人丢了东西,就赖杜尔加偷走了,尽管妻子萨尔博加娅不愿忍受这种侮辱,却也只能拿孩子撒气。哈里哈尔希望通过一举成名来重振早已破落的“门第”,可是,他每月八个卢比的微薄收入,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致使他始终无法实现其各种美好的计划,就连维持家里人填饱肚子也做不到。他只好去异地他乡寻找一条出路,进城去赚了一笔血汗钱,谁料回到家时,等待他的却是巨大的灾难:暴风雨把房子冲塌了,十二岁的女儿杜尔加也病死了,萨尔博加娅痛哭起来。见此凄惨情景,哈里哈尔只好带领着妻儿离开故乡,去另谋生路,只有杜尔加长眠在这里。本片以一位不满十岁的少年的视线界来观赏人类与大自然生活的共通性,是本片最突出的地方。
《音乐室》拍摄于1958年,是雷伊的第四部电影,虽然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一种朴实的力度与震撼。影片中人物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极具吸引力,在和缓之中透出一种几于凝滞的钝态美感和厚重气息。镜头的推拉摇移彰显出一种井然有序的调度,运用顺畅且不事张扬,大巧若拙。这种返璞归真的纯净与特质,将使观者忘掉情节的推动,把分散的心力收束起来和影片同步的前进,因为这时没有心理预期的静态欣赏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在《不可征服的人》中,那个男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同他全家来到圣城贝拿勒斯,以后又迁居加尔各答,进了大学求学。对影片的导演来说,再现1930年前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城市似乎还需要更多的物质手段。这部影片在威尼斯获得大奖,这一点证实一个极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已经诞生,他使印度电影名列前茅,但这部影片又被这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阿普的世界》所超过,后一影片是当代电影的杰出作品之一。
1963年的《大都会》是一部说教味浓烈的科幻寓言,但是拍摄得细腻精彩,一气呵成。在这个“大都会”中,阶级严明,领导者 Johhan Fredersen 住在“新巴别塔”,他的子嗣 Freder Fredersen 则跟其它领导阶级的子嗣一起在“人子之塔”;真正维持城市运作的劳工则居住在地底深处的“工人都市”,过着苦无天日的生活。这部片子的视觉风格相当强烈,你可以看到各种惊人壮丽的都市景观,甚至连字幕都格外用心:诉说阶级对立的文字被排列成金字塔状,呼应着这样的阶级象征。 M 机器的工人们,彷佛也是机器一般,做着全然机械化的劳力工作;爆炸后的 M 机器幻化成炼狱,无止尽地把人拉扯进去,这一景可以说是预先埋下了伏笔,跟之后的场景呼应。同样在序章里,你还可以见到机器人 Futura 的位置上方,正是象征恶魔的倒五角星,这跟中场在修道院的七宗罪雕像、后段手持金杯骑乘七头十角兽的舞女互相呼应,象征着这机器人的邪恶命运。事实上你可以注意到,在 Rotwang 屋内的每一扇房门、以及新巴别塔的顶部,也都有着这样的倒五角星,揭示着这些机器、创作、发明、成就的邪恶本质。
1971年的《不负责任的伴侣》是雷伊的“中产阶级三部曲”之一(前两部为《森林中的日日夜夜》、《仇敌》)。影片剧情并不曲折,却拍得精致而有味道。故事大要为任英资电扇公司出口部主任的男主人公年轻英俊,并有良好的交际手腕。原本幸福的他却因太太的小妹前来暂住而产生了强烈的人生悸动,他的感情竟然深深地凝聚在这个美丽的小姨子身上,二人产生了无可名状的恋情。而此时,他的公司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公司和个人的前途,他不惜损害工人的利益,和人事部主任串通制造了工人罢工事件。虽然解救了出口电器退货危机,但小姨子却从中看穿了他的为人,含怨离去。虽然因制作费用和环境所限,部分场面处理得有点避重就轻,然而导演的叙事和写情手法均为一流,为本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㈢ 赛尔号大电影雷伊首次登场时说的一段话是什么
当雷声冲破乌云,当闪电照耀大地,我虽风暴而来,带来诸神的风怒,我就是—雷伊
㈣ 萨耶吉特·雷伊的简介
中文名:萨耶吉特·雷伊
英文名:Satyajit Ray
性别:男
生日:1921-05-02
角色:编剧,导演
1921年5月2日生于加尔各答,祖父是印度着名画家、诗人兼科学家,父亲是印度闻名的文学家Sukumar Ray ,他一家与印度文豪泰戈尔是世交。他最初对物理学和经济学感兴趣,19岁在加尔各答获得名誉经济学士学位。不久,雷伊对绘画产生兴趣,1940年—42年,他在泰戈尔主持的森林大学研究美术。不久后,他到伦敦广告公司的加尔格达分公司美术部工作,创造了揉和现代西欧和印度传统的广告样式,开拓了新作风。此时,印度作家毕弗德布塞巴纳的小说《小路》请他做插图,他就决心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也就是后来的《大地之歌》。1947年,他与友人成立“加尔格答电影协会”,发现许多当代杰出的美国导演,包括他最喜欢的约翰福特。50年雷伊因公到英国,看了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对电影有了新认识。1951年,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到印度拍摄《河》,与他相识,更坚定了他拍摄《大地之歌》的决心。1952年,雷伊独资拍摄《大地之歌》,因拍摄费用难以筹措,一拖几年,后来得到西孟加拉政府支持,才得以在1954年完成。同年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举行首映典礼,又参加了第七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人性纪录国际奖,从此名声大振。据他说,因为制片费用不足,受到限制太多,只能多用长镜头和尽量不变的摄影角度。演员除两位职业演员以外,全是业余演员。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之下,雷伊仍高度发挥了电影的真实感,并努力抛弃戏剧和绘画的痕迹,表现了印度农村的悲惨和贫困,写出孩子们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过程,构成感人肺腑的影像诗篇。同时,雷伊对音乐也颇有研究,如在片中采用莱文森卡尔的音乐,造成视听合一的世界。他自《两个女儿》后,开始自己为影片配乐。继《大地之歌》以后,雷伊又执导了《大河之歌》、《大树之歌》,合称“阿普(培)三部曲”。他使印度电影的写实主义传统更上一层楼,也使得印度电影从此摆脱了只有歌舞片为世人所知的状况,让印度情节故事片也开始在世界获得瞩目。此后他的杰作不断,很多作品都获得各种国际奖项,世界也在他的电影中领略印度的异国风味。1963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他列为世界十一位最杰出的导演之一。1992年,美国电影学院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颁发给这位老导演。但雷伊却在一个月后的4月23日与世长辞。
㈤ 萨耶吉特·雷伊的特点
雷伊电影的最大特色是一种舒缓的诗意和被这种诗意包裹的悲剧感。“现实主义”并不是艺术电影的标准,在雷伊的影片中,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诱惑、苦难和幸福中走过,他尽可能用充满诗意的电影语言去呈现。
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寓意深刻、见解独到、手法细腻、抒情优美,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由于早年的美术经历,他对于画面的感觉非常敏锐。雷伊的电影在表演、摄影音乐的水准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
雷伊电影在国内成绩并不好。印度观众觉得“他的电影不娱乐。”
印度新电影
虽然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物质条件一般,但由于普遍的信奉宗教,这个国家是世界上公民享有最大幸福感的国度之一,观众在“神”的国度里,对电影的需求就是娱乐化。印度有以不同语言拍片的三大制片中心:孟买(印地语)、加尔各答(孟加拉语)、马德拉斯(泰米尔语);印度约从30年代开始,电影非常明显地偏向逃避现实的歌舞片。40年代,印度电影在商业上逐渐获得成功,发展日渐稳固,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影片的类型更被禁锢在娱乐歌舞片的模式里,甚至出现了低级庸俗的作品。
一般认为是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影响。50年代,印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应社会现实的高质量影片,它与以前的印度电影在风格上截然不同,所以被称为“印度新电影”,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流派,但Ray的电影出现并取得成功之后,一批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形成了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潮流,由于佳作频出,印度电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迥异的文化旨趣,备受世界影坛的瞩目。
印度新电影的代表人物除了Ray,还有V·森达拉姆、尼丁·博斯、吉亚·撒尔哈迪、维杰衍蒂·玛拉、德塔·特尔玛蒂卡利、麦尔·洛伊、阿米亚·查克拉瓦蒂、拉兹·卡普尔、赫勒希凯什·穆吉克、夸加·阿默德·阿巴斯等。
60年代开始,印度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又回到早年的幼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