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洋贝壳在哪里

印度洋贝壳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2-04 19:20:17

1. 这个贝壳是什么

这个是鹦鹉螺。
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在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格罗顿下水。

鹦鹉螺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壳光滑,卷曲,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大脐鹦鹉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鹦鹉螺家族中体形最小的属种,一般只有16厘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向壳外,生物体由此控制浮力。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雌性较雄性多。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鹦鹉螺有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的脑,循环、神经系统也很发达,眼构造简单;无墨囊;心脏、卵巢、胃等器官生长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护的很好。雌雄异体,有着很大的卵。
鹦鹉螺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2. 贝壳被当作货币时,人们为何不去海边捡

众所周知,在四千多年前的人类社会,贝壳曾作为古代的货币被人们普遍使用。在当时,贝壳可谓是国际通用货币,从东亚到印度次大陆,从大洋洲到非洲,贝壳的身影无处不在,最早的“全球化”已初有雏形。那么,既然可以用贝壳换取其他物品,那么人们为何不去海边捡?要是每天都去捡那不是马上就可以发财致富?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不去捡贝壳原来还有这层原因!

第三:贝币被历史淘汰。既然贝币这么珍贵,那为何人们不继续使用它了呢?其实还是与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有关。一方面,黄金白银产量不断增多,另外一方面,作为货币的贝壳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长此以往贝币被其他货币所淘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那么,在贝壳被当作主要货币流通的时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是不是更富有呢?其实还真不一定!毕竟,捕捉海里的贝壳绝非易事,也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在如今,谁能想到贝壳还曾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绚烂过呢?如果不做专门的研究,恐怕谁也不会相信,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美丽的海洋贝壳。

3. 贝壳和海螺

贝壳是扇形的是扁平的,海螺是螺旋圆锥形的

4. 印度洋所产贝壳,和我国古代使用的贝币是一个品种吗

是的,用贝壳当货币的年代是商代,此时已有甲骨文,文言文已经成立

5. 怎么辨认贝壳是什么类型生活在哪

拉丁文名称:Strombus gallus

英文名称:Rooseter Tail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螺塔高,贝壳坚实,以体积来说,重量显得较轻。向外伸展的壳口突出物与螺塔成一角度,看起来恰与向下延伸的前水管沟形成平衡。所有的螺层在细而深的缝合线之下都环绕有明显的钝结节。体层和外伸的突出物上有扁平的脊。凤凰螺缺刻深,壳表呈乳白色,有褐色条纹,壳口金褐色。(底色有时为紫色。)

尺寸:13cm

分布区域:西印度群岛。

金斧凤凰螺 拉丁文名称:Strombus listeri

英文名称:Lister's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贝壳薄且轻,螺塔修长,体层超过总壳高的一半。早期螺层凸圆;后期螺层开始倾斜,然后垂直下倾;缝合线浅。体层光滑弯曲;壳唇向外扩展,其外缘与螺轴平行,末端有一指状突出,螺层上的内唇滑层薄。螺塔的各层具有明显纵肋,并与较细的螺肋相交。壳表白色,有褐色条纹和斑纹。(往昔视为稀世珍品,而今较为常见。)

尺寸:13厘米

分布区域:印度洋。

栖息地:深海底。

云斑谷米螺 拉丁文名称:Marginella nebulosa

英文名称:Cloudy Margin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谷米螺科。

简介:螺塔短,贝壳顶低,缝合线被滑层遮盖,体层最处在肩部以下。壳口大,外唇反曲,螺轴下有四道强折褶。壳表米色或黄色,断续螺带由镶黑边的灰色或浅棕色块斑构成。

尺寸:4cm

分布区域:南非

栖息地:近海砂底。

网纹长鼻螺 拉丁文名称:Varicospira cancellata

英文名称:Cancellate Beak Shell

贝类动物:腹足纲、凤凰螺超科、凤凰螺科。

简介:贝壳厚,长形。壳口窄;加厚的外唇有波状边缘;螺轴向上延伸成为弯曲的后水管沟的一部分;光滑的纵肋间有很深的螺沟。壳表褐色,壳口紫色,外唇和螺轴白色。

尺寸:3cm

分布区域:印度西太平洋

栖息地:近海水域。

大赤旋螺 拉丁文名称:Pleuroploca trapezium

英文名称:Trapezium Horse Conch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旋螺科。

简介:螺塔高,体层大,贝壳顶常缺损。缝合线浅,壳口大,螺轴光滑。螺层周缘和体层肩部有螺旋状排列的大瘤,螺旋线成对分布,生长脊强,偶尔有修复的生长痕。壳表浅红色和奶油色。本种为最具代表性的赤旋螺。

尺寸:13cm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珊瑚附近的浅海底。

鹬头骨螺 拉丁文名称:Haustellum haustellum

英文名称:Snip's Bill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坚实,螺塔低,体层大,前水管沟直且极长。后期螺层上有明显的纵肋,有些发育成纵胀肋,每层螺层上约三道。缝合线略呈沟状,壳口大开,外唇有弱齿。纵胀肋光滑,有小尖角,并有强的细螺肋横贯这些尖角,前水管沟几乎无棘。壳表呈乳白色或粉红色,有褐色斑块和短线纹,纵胀肋上有长纹;壳唇为橙色或粉红色。这是本属中最大的一种常见骨螺。

尺寸:13cm

分布区域:印度太平洋

栖息地:潮间带沙滩。

长拳螺 拉丁文名称:Vasum tubiferum

英文名称:Imperial Vase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拳螺科。

简介:贝壳重,坚实,卵形,体层肩部极宽。螺塔中等高度,早期螺层常磨损,壳口窄,末端与短前水管沟相连,整个外唇缘起皱,上端有棱角。螺轴极直,有5道折褶,中间一道为最强,脐孔小而深。后期螺层和体层上有宽纵褶装饰,纵褶上有长短管状棘,以螺旋状排列。壳表白色,有褐色斑块。(拉丁文学名强调了此螺的管状棘)

尺寸:9cm

分布区域:菲律宾巴拉旺岛

栖息地:浅海底。

长香螺 拉丁文名称:Hemifusus colosseus

英文名称:Colossal False Fusus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香螺科。

简介:螺长且大,贝壳厚,坚实,螺塔高,约占总螺长的三分之一。螺层圆,肩部有棱角,靠近缝合线处缩窄。壳口长而窄,末端与宽大的前水管沟相接,螺肋与较弱的纵生长脊相交。壳表白或报乳黄色,壳口红橙色。此螺切去螺顶可作号角。

尺寸:25cm

分布区域:日本、东南亚。

栖息地:近海水域。

刺球骨螺 拉丁文名称:Hexaplex radix

英文名称:Radish Murex

贝类动物:腹足纲、骨螺超科、骨螺科。

简介:贝壳厚实,大而重,螺塔小而尖,体层极膨大,脐孔深。缝合线浅,不易看见,前水管沟中等长宽。体层上有6-11条纵胀肋,其上布满了棘,使壳表呈多剌状。棘与螺肋交错,其末端就发育成皱边状,且微弯。螺轴光滑,外唇缘锯齿状。壳表白色,棘紫黑色,棘内壁及相连的细螺带颜色最深,螺塔大部分是白色。(注:这是棘最多,最重的骨螺)

尺寸:11cm

分布区域:巴拉马至厄瓜多爾尔尔

栖息地:潮间带的岩礁。

6. 关于贝壳作为货币

在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中,一种名为货贝的贝壳,以其坚固耐磨、光洁美丽、易于携带和具有自然单位的特点,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即是最原始的货币。在货币史上,用贝壳当货币流通时间也较长,使用更广,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用贝壳充当货币的历史。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到达印度洋的岛国马尔代夫,当时叫溜山国。据随行的巩珍在所着《西洋番国志》记载,当地的商业贸易以银币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里却供应外国通行的货币——贝壳。原来马尔代夫的许多珊瑚岛礁盛产一种贝壳,当地人采集贝壳,堆积如山,待贝壳里面的肉腐烂后,将贝壳洗净,然后贩卖给暹罗(今泰国)、榜葛刺国(今孟加拉)等国作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据考证,明代在云南部分地区也通行以贝壳作为流通的货币,是否由暹罗辗转而来,尚不得而知。

总结就是一种特定的贝壳,估计不是寻常的贝壳

7. 鹦鹉螺是怎样一种贝壳,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不知道别瞎掰

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是属于头足纲四鳃亚纲鹦鹉螺目的软体动物及贝类动物。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揭示大自然演变的鹦鹉螺 1952年9月阿尔及利亚主办第十九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为大会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邮票上出现的就是鹦鹉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此后,鹦鹉螺化石图片就频频在邮票上出现。 一九九六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 “最近,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极大的启发。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近日,与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也在北京海洋馆安家了。这些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习性和四亿五千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这让科学家们也惊叹不已! 6只从国外来到北京海洋馆安家的鹦鹉螺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头大小。它们的外表非常美丽,很像一个染了五颜六色的搪瓷缸。鹦鹉螺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从壳的脐部辐射出红褐色的曲折条纹,很像鹦鹉的头部。饲养员用长镊子夹着鱿鱼肉伸入水下,本来一动不动的鹦鹉螺很快行动起来,通过排出壳室内的水向前推进,可以像潜水艇一样悬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据海洋馆专家杨道明先生介绍,这些1岁大的鹦鹉螺还没有到达生儿育女的年纪,因此从外表还看不出是男是女。目前,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养状态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鲜的虾肉、鱼肉,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当然,它们还肩负着科研任务,北京海洋馆将对它们进行深海鱼类养殖和动物进化上的科学研究。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与乌贼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外形却与腹足纲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单一螺旋形的外壳;它们将身体蜷曲于外壳中,通过壳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沉浮。它们昼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层觅食,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这一大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它们还包括了乌贼、章鱼、墨鱼等,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据以色列国防部透露,美以联合研制的“鹦鹉螺”激光武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击落火箭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 神奇的鹦鹉螺,还能否继续美丽四亿五千万年呢? 今天学到的知识: 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8. 贝壳海螺的种类(附图)

1、鹦鹉螺

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分布在台湾东北角,钓鱼岛,东沙岛东北方,南中国海, 日本,印尼沿岸。

9. 请教一下,这是哪种贝壳,叫什么,谢谢!

榧螺

榧螺
olive shell
榧螺科(Olividae)
贝类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榧螺科(Olividae)海螺。榧螺化石见于自始新世以来的地层。壳像香榧子,壳顶尖,迅即向外扩展为体螺层,螺口窄长。光泽如玛瑙,有纤细花纹。体螺层末端有特征性的折叠。于沙底掘穴生活。美国东南部海水中常见的字纹榧螺(Oliva sayana)长约6公分(2.5吋)。印度洋-太平洋区数量丰富的橙口榧螺(O. sericea)长8公分(3吋)。
榧螺科的软体动物包括榧螺、假榧螺和弹头螺。这里主要介绍榧螺。榧螺体形多变,有小巧玲珑不足三厘米的正榧螺,也有大到9厘米的风景榧螺。它们一般都栖息于砂底,是食肉性的软体动物。贝壳表色彩花纹多变,但外形及装饰却都相当一致。螺塔短,缝合线为沟槽形,壳口狭长,螺轴上有滑层并有明显褶襞。壳内软体的肉叶能伸出壳外润滑和维护表面,故壳表光滑。广泛分布在热带海域。
分布区域:热带印度太平洋、美国东南部、加勒比海、墨西哥西部至秘鲁、西非、加利福尼亚湾
栖息地:浅海砂底、低潮线下的砂底、潮间带砂底。
品种:
1. 宝岛榧螺 (Oliva annulata)
2. 泡形榧螺 (Oliva bulbosa)
3. 红口榧螺 (Oliva erythrostoma)
4. 厚榧螺 (Oliva incrassata)
5. 橙口榧螺 (Oliva miniacea)
6. 伶鼬榧螺 (Oliva mustelina)
7. 正榧螺 (Oliva oliva)
8. 彩饰榧螺 (Oliva ornata )
9. 风景榧螺 (Oliva porphyria)
10. 字码榧螺 (Oliva sayana)
11. 驼背榧螺 (Olivancillaria gibbosa)
12. 紫色小榧螺 (Olivella biplicata)
13. 细小榧螺 (Olivella lepta)
14. 侏儒小榧螺 (Olivella nana)
15. 斑马榧螺 (Oliva rufula)

10. 三星堆遗址地处四川盆地,却挖出印度洋的贝壳,它是怎么来的呢

提起三星堆文明,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神秘的青铜面具,还有华丽的青铜神树,在中国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关于三星堆文明的信息,史书中对此更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不禁令人感到十分疑惑,加上古代四川盆地交通闭塞,很难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更增加了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性。



三星堆文明的存在是一个未解之谜,人们长期对此进行探索,此次发现古贝壳已经是巨大的惊喜,或许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我们还将找到更多的线索。

阅读全文

与印度洋贝壳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美女佩带鼻环有多少种 浏览:70
英国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浏览:598
mat意大利语是什么意思 浏览:769
为什么伊朗男篮进奥运会 浏览:756
中国冬季意大利什么季节 浏览:603
中国怎么寄东西到美国 浏览:149
越南干芒果多少钱一斤 浏览:20
伊朗为什么不缺战斗机 浏览:884
加拿大和英国现在是什么关系 浏览:810
積架加装原厂英国之宝多少钱 浏览:653
泉州颜色意大利餐厅在哪里 浏览:58
印尼金刚木多少钱一吨 浏览:797
哪个是伊朗足球队队 浏览:429
erba意大利什么公司 浏览:160
地图上越南在中国什么位置 浏览:562
印尼虎鱼眼睛有白点怎么办 浏览:116
越南卖菜做什么生意 浏览:720
中国木雕发源地在哪里 浏览:703
印尼的阳光为什么那么刺眼 浏览:702
中国维和部队多少人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