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藏面积有多大
截至2018年底,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为120.2189万平方千米。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18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1)印度西藏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区划沿革
1960年,西藏自治区(筹)设立。
1970年,西藏自治区各专区更名为地区。西藏自治区辖1地级市,5地区,71县。
1983年,西藏自治区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设立林芝地区,辖拉萨市的墨脱、米林、林芝、工布江达4县,昌都地区的波密、察隅2县,山南地区的朗县,驻林芝县八一镇。
1986年,西藏自治区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国务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6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
2016年1月,西藏自治区撤销山南地区,设立地级山南市。
2017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以原那曲县的行政区域设立为色尼区,那曲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
参考资料:网络-西藏自治区
B. 印度有多少藏族
藏族在印度是少数民族。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本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另外,邻近西藏的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一部分藏族人居住。现在藏族人的地理分布,大体在中唐时期就已形成。自古以来,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印度少数民族很多,有几百个。据1981年统计,共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数最多的有贡德、桑塔尔、皮尔 、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人口在2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达曼人,只有几百人。少数 民族的分布不均,虽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但其中在9个邦少数民族的人数较多,人口超过1 0万,它们分别是:中央邦(824万人)、奥里萨邦(492万人)、比哈尔邦(473万人)、古 吉拉特邦(331万人)、拉贾斯坦邦(306万人)、安得拉邦(157万人)。这9个少数民族超 过3293万人,占印度少数民族总数的86.66%。此外,那加兰邦和梅加拉亚邦也是以少数民族 为主体的小邦,其人数分别占全邦人数的88.6%(52万)和80.48%(101万)。�
可见藏族在印度是极少的。
C. 西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西藏民族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除藏族外,居住在西藏的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
僜人
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东南部察隅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僜人中讲着两种话,分别有各自的自称。讲达让话的僜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话的僜人自称"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区中,通用达让话。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化"即富人相对的称呼,因而解放后汉语统称他们为"僜人";又由于是族称,所以现在又把"登"写作" 僜"。藏语把他们称为"僜巴"。在藏语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称为"僜人"。
夏尔巴人
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岗)和定结县的陈塘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尔巴人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与藏语基本相同;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较杂,既有藏语、尼语、还有土语。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种姓。立新村夏尔巴人的种姓有五种,即色尔巴、嘎尔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陈塘分两种,即提嘎瓦、从巴瓦。
独龙族
独龙族聚居在贡山县境内的独龙江峡谷,人口有5500多人。独龙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生活习俗,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原始文化特色。现在,只有一些老人还保持着旧时的穿着习惯,他们在家中火塘边,常是赤裸着大半个身体,其他成年人则悉如内地。但是,每逢入山劳动时,总习惯在外衣上加一条"独龙毯"。它即是卧具,有一定的保暖防潮作用。
珞巴族
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九六五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人口三十万(一九六八年)。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东南部珞瑜地区。其余散居在米林、墨脱、察隅、隆于、朗县一带。在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除"博嘎尔"部落外,还有"宁波"、"邦波"、"德根"、"阿迪"等部落.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长期靠刻木结绳记事。如约定日期。即用绳子打结,每日用刀割去一结;到没结时,就是约定的日子。借实物,用刀刻木,多少刻纹就代表多少数量
D. 印度人在藏南驻有多少军队
一、中印边界地区现状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1、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
2、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
3、在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比日俄争执的“北方四岛”大20倍,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极大耻辱。
二、印度在中印边界上咄咄逼人的蛮横态势
印度对华实行的战略方针。有三方面内容:
1、建立一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保持对我的军事压力。
2、以巩固和扩大领土利益为目标,加强在边境地区的蚕食活动,力图保住东段、守住中段、夺取西段。
3、有重点地建立攻守兼备的军事部署,准备与我打一场不同强度和规模的战争。
先前,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包括中锡边境)地区部署的陆军有2个军8个师共21万多人,而且在纵深(靠近错那方向)还部署了1个军作为预备队;空军有9个飞行联队、1个导弹分队。与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对我形成局部优势(7倍以上优势),远远超过了它的防御需要。十年前,印军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优势明显,尤其是空军力量和导弹力量较强。与我相比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
为了适应与中国未来在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度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边境。并且在中印边境上部署了印全部军力的1/3以上,特别是在十年前,空军在中印边境对中国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资在地理环境恶劣的中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全面进行战场建设,囤集了7倍于我的兵力。1998年印度悍然进行核试验,并明确宣称核实验针对的是中国。
2013年7月,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拥有130万现役军人的印度将额外安排5万名有山地作战能力的军人,在印度和中国的边境增强印度的军事力量。以辛格总理为首的内阁委员会,正式通过了这个在未来的七年中花费109亿美元的提议。印度外长胡尔西德表示,“政府在必要的时刻要做出相应的行动,”并称印度在为和平与“艰难时刻”做着同等准备。他说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原则与实用主义共存的世界中。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也保持合理的平衡。”
目前,印度在军事方面比中国的实力稍微弱一些,要是在两国边境的山地防御的话,最有可能会配备轻型火炮及直升机。另有一说法,印度在边境增兵,其实是心虚的表现,中国国力发展的一日千里,军工领域的突飞猛进,让印度很是害怕啊。
E. 被印度占领的藏南到底多大,那么西藏面积现在多大
藏南地区的面积数据争议较大,从6.7万-9.2万不等,比较可信的是7-8万平方公里。
约9万平方公里说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并被广泛用于我国政府的各种外交文件。诚然,它是一个约数,但绝不会没有经过一流专家的反复测算。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尽管这半个世纪来测绘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但对于对着地图计算面积这样的事来说,微积分方法也好,其他任何方法也好,50年前也断不至于粗糙到多算出将近一半的地步。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哪里呢?就是地图。
从民国时期地图,到建图初地图,直到1989年版地图,东段中印边界线呈一步步向北退缩趋势。姑且不说民国和建国初地图,仅就中国地图出版社1980年版和198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相比较(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国地图是各种各样国内地图的“母图”,国界线画法均以此为准),就能看出明显差异:1980年版的东段边界线要平滑得多,而1989年版则多出了许多“棱角”。例如从察隅河到巴昔卡一段,1980年是一条很光滑的弧线,而1989年版则变成一组折线。 做出上述调整,不外出于以下几种可能性:一是随着测绘手段的进步,例如有了卫星照片,从而对沿山地带的地形地貌有了更精准的了解;二是随着人文资料的丰富,对我藏南珞巴、门巴等民族的分布和生活范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三是顾及到印度方面对阿萨姆邦和伪阿鲁纳恰尔邦之间的画界(印度人在阿萨姆邦北部边缘地带沿喜马拉雅山山脚修筑了一条铁路,如果按过去的画法,这条铁路就要被画进中国境内了,呵呵)。我推想,这三种可能性可能同时存在。这里边最关键的问题是,无论哪种可能,它所反映的只代表现状,而不代表历史的本来面目。
阿萨姆平原与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阿萨姆邦不是一个概念,昨天已说到,不再重复。所谓喜马拉雅山南坡,是一个粗略的形容,稍微再具体一点,是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支脉呈肋状分布。这些支脉在与平原交汇处有一系列宽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喇叭状谷地,这些谷地在西方探险者笔下被称为“杜阿尔”(Terai),相当于Door,即进入山区的门户。杜阿尔地带还泛指分隔山脚与平原的东西走向的狭长的不连贯的灌木沼泽地区。最近几十年由于印度殖民垦荒(关于印度移民数量,我将另发一帖,敬请垂顾),其形态已被严重破坏,但在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的书中能找到详尽的描述,这种长满柳桉、灌木和茂盛草丛的丛林沼泽地带,从不丹经门隅南部一直延伸到珞瑜东部,据说有十几处,东西长350多公里,南北宽16至32公里。这些杜阿尔虽然与平原同属低地,但英印当局并不认为是阿萨姆平原的一部分,英国殖民者在书中自己就承认,一进入这些地带,就算离开了英属印度。
这些山谷杜阿尔和山麓杜阿尔,正是我国门巴族、珞巴族世代生活的富庶地区。珞巴人在这里捕鱼、淘金,不仅在杜阿尔地带享有广泛的权利,甚至对南边的一些阿萨姆部落享有某些权利。英印当局对杜阿尔地带的入侵,有的是采用先租后占的方式,如众所周知的门隅南部的乌达古里,更多的则是采取肮脏的武力征服。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印度移民的到来,我珞巴、门巴同胞逐渐退入山区,在印度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和伪阿邦之际,这些地带的大部分作为最早被“征服”的地区被划入阿萨姆邦而不是伪阿邦。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倒是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地图更能反映出我国边民的真实分布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习惯线,须知在上个世纪初印度出版的地图上,东段边界比我们画得更靠南!
说到这里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即藏南六万平方公里源于过分看重了阿萨姆邦的行政界线而不是阿萨姆平原的边界,我国的最新版地图,正是阿萨姆邦步步向北挤压的结果。几个边境县的所谓准确面积,也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并不能够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习惯线”所应当包含的全部。
F. 西藏与哪些国家接壤
西藏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