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学校出现在什么时候
古代印度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年龄一般为7岁~8岁,也有5岁入学的。经古儒准许接受为学生后即迁入古儒家中,共学习12年。在这12年中,师生同饮食共生活,学生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如定时沐浴,虔诚祈祷,衣着朴素,削发独身,在地板上睡觉,还必须到各地行乞,借以习惯艰苦的生恬。古儒学校教师的品德行为也都必须符合圣典的要求;他们必须精通所授的学业并善于引导学生服从规则。教师应学识渊博、言语清晰、忠贞、和善、以身作则、信仰坚定,并安于行乞而乐于以知识启迪学生。在公元2世纪出现的教育法规中对师生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学、韵律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它们是学习吠陀经典的基本训练内容。古儒学校最初可招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种姓的入学习经义,后来随着种姓分化的加剧,取消了吠舍子弟学习《吠陀经》的权利,刹帝利依社会分工的需要也仅仅学习少量经义和语法、逻辑之类的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射术和政治。学习和研究《吠陀经》便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
2. 在公元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什么
翻译成汉语念法是《导师》,印度在婆罗门教时期担任教师一职的都是婆罗门,因为婆罗门教认为只有婆罗门种姓才能传递知识、解释神权、学习四部吠陀经、祈祷、祭祀。不管是婆罗门教还是现在的印度教都对知识很崇敬,获得知识是神圣的,婆罗门教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是永生不灭的,对世间一切都知道这就表现出了当时的印度人对知识是多么的憧憬。人之所以对不了解的事物恐惧,包括贪财、贪色、懒惰、会受骗等一些负面情绪都是缺少知识的原因。推荐你观看一部很有代表获得知识的意思的电影《超体》。
3. 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学叫什么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大学是那烂陀寺,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法师曾在此地留学。据史料记载,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位于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我国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五年。玄奘《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4. 哪些学校有印度史
北大东方学院(原东语系)、社科院南亚所、华中师大历史学院、云南大学
5. 原始时期的学校有哪些
痒。
原始社会的“五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古代学校的萌芽,它还算不上正经的学校,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幼儿园。在舜时期,有个专门的地方“庠”,它是老人在此养老,孩子在此玩耍的场地,老人会顺便帮忙看顾孩子,称得上最早的托儿所。
封建统治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受到政治的控制,教育体制也反映着为统治者服务的特征。教育同样是一种特权,在隋朝科举制度没有诞生以前,“学在官府”仍是主流。夏朝时期,设立了专门的学校。学校设立在王宫之中,大学叫“东序”,小学叫“西序”,以军事教育为主,专门吸纳奴隶主孩子。而在“校”这所学校当中,专门进行对百姓的道德教化。在官学之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繁荣,私学兴起,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后来,汉朝时候设立了官方读书机构太学,这是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隋朝时期的科举制,扭转了教育的特权,为了科举考试而读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唐朝时期,成立了第一个书院,名叫丽正书院。原本书院是用来修书、藏书的机构,后来私人创办了书院,作为读书人隐居读书的地方。书院大多选址在环境清幽的山林、村落之中,如张九宗、李宽宗书院等。前来隐居的读书人多了之后,他们就自己聚集在一起互相谈论经典,出现了以讲学为主的书院。但这时候的书院都只是小打小闹,还是以官办的县学、府学、国子监等学府为主,也不是真正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战乱连天,许多已经科举出身的官员不想参与到混乱的时政之中,他们自发归隐山林或者到巷子里讲学,维持生计,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前来。而后,书院渐渐兴盛,成为古代数量最多的教育机构。
6. 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都具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吗
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这些贵族青年除在宫廷学习书写和计算,还到政府部门见习,接受实际业务锻炼,然后分别充任官吏。中王国时期,政务日益繁重,需要大批的官吏,宫廷学校难以满足要求,便由政府部门开设职官学校进行培养。据文献记载,司马机关曾设置训练司马官员的学校,司档机关曾设立培养司档官员的学校,司库机关曾设有训练理财官员的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并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等双重任务。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地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湿,生产很早就发达了。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千纪之初进入印度,奴役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到公元前1千纪,恒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约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婆罗门教,奴隶主贵族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借助婆罗门教把种姓制度神圣化,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的压迫。约公元前5世纪佛教兴起。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大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之手。
7. 古印度吠陀学校简介
《吠陀》有四部本集,所编辑的诗歌是供古代祭司举行祭祀仪式时用的。它们分别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的《梨俱吠吠陀》文学价值最高。 史诗时代是指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4世纪
8. 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是哪里
古代印度有不少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比丘的工作外,还从事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9. 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都具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吗
是的。都有较发达的高等教育。
中国有太学 印度有佛学院 埃及有宫廷学校,文士学校。
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这些贵族青年除在宫廷学习书写和计算,还到政府部门见习,接受实际业务锻炼,然后分别充任官吏。中王国时期,政务日益繁重,需要大批的官吏,宫廷学校难以满足要求,便由政府部门开设职官学校进行培养。据文献记载,司马机关曾设置训练司马官员的学校,司档机关曾设立培养司档官员的学校,司库机关曾设有训练理财官员的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并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等双重任务。古埃及寺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它们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水利、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在中王国时期,为培训宗教的和专业的人员,寺庙设立很多学校。建于赫利奥波利斯城的日神大寺和建于庇比斯城的加那克大寺,都是高级僧侣集中而图书丰富的学府。这些学校除传习一般知识外,还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较为高深的科学技术。不但有志于学的埃及青年争相前来就学,就连犹太的摩西和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柏拉图都曾到此游学。政府办的职官学校着重造就执行公务的官吏,寺庙学校则着重造就专业人才,两者侧重点不同。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善书能写,任官治事,所以文士通常也称书吏,并受到尊重。因为文士不是世袭的,而充任职官的文士乃是地位高和待遇优的人员,所以众多奴隶主子弟和一般有志之士都企图“学为文士”。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许多文士便设校招生。这种私人开设的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和有关律令的知识。水平高的学校还传授数学、天文学、医学。由于学校的水平不同,学生修业年限也参差不齐。富贵子弟入水平高而修业年限长的学校,家庭情况较差者入水平较低而修业年限短的学校。众多青年通过进文士学校而充当官吏,甚至少数妇女也到文士学校学习。文士学校起着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以僧为师”和“以吏(书吏)为师”遂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 "古儒"即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文人,他们在家中设立的经义学校即"古儒学校"。学生主要是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与其共同生活起居,学习年限为12年。这种教育以婆罗门教的教条为指导思想,以用梵语写成的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经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讨论。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场所最重要的是寺院,与婆罗门以家庭和学校为场地不同。佛教寺院的儿童男女平等。年满8岁以上儿童准许入寺修行,在学满12年以后通过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为正式僧侣,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这种学校以佛教经典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僧侣讲授各种学科知识时不用繁难的梵文梵语而采用通用方言。教学时经常采用争辩和讨论方法,形式灵活而富有生气。
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相当于高级教育,除进行教育活动外,还从事学术研究。当时最富盛名的是纳兰陀寺,寺中师生众多,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多时一天可达一百多次,讨论内容包括婆罗门教义、佛教教义、哲学、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吸引了中国、朝鲜、蒙古等国的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学校与教育
1、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2、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3、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4、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5、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