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印度佛教的最厉害的祖师是谁,是否是六圣二庄严
最厉害的当然是释迦牟尼佛了,其次就是释迦牟尼佛座下十大弟子:
徒: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徒:多闻第一:阿难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须菩提
徒:说法第一:富楼那
徒: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
徒:论义第一:摩诃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优婆离
徒:密行第一:罗睺罗
B.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佛
首先,佛教在古代印度也从来不是正统和主流
古印度的正统和主流始终是其传统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其后来发展而成的印度教(新婆罗门教)
其他宗教如耆那教也有一定市场
其次,在西元十一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国家不断入侵印度,佛教寺院毁的毁,僧人被杀的杀,逃的逃,佛教最终在古印度消失。佛教戒杀从而不怎么抵抗也是原因之一。
而印度教具有很深的民族性,与佛教普世性相反,且也不戒杀,所以成为印度人借以抵抗外族外教入侵的思想武器。
C. 印度最厉害的佛是谁
阿弥陀佛(梵文音译,梵名amita)又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静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
D. 印度有那些佛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密教时期 “印度二圣六庄严”龙树菩萨 无着菩萨 世亲菩萨 陈那大师 法称大师 功德光大师 释迦光大师
E. 全球最“吓人”的佛像,为什么胆小游客害怕和其对视
这个世界上最诡异的佛像就是位于缅甸的毛淡棉南部,这个佛像在这里格外的显眼,这个佛像是一个卧佛。在茂密树林中有一个空地上,卧躺着一个体积巨大的佛像,第一眼望去,这个佛像就给人一种很怪异的感觉。
达隆卧佛雕像的诡异之处不在于它是侧躺着的,而在于缅甸人打造的佛像的雕像,更在乎佛像的五官神情刻画。甚至还为佛祖画上了浓黑的眉毛以及蓝色的眼影,就连睫毛都根根分明。特别是我国游客很难接受庄严神圣的佛祖竟然嘴上涂着一口鲜红的口红,无不透露出诡异的氛围。
F. 印度人为什么不信仰佛教
约公元前六世纪,佛教源起于的印度,据说释迦本为王子,因见人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遂出家探索人生真理,后在菩提树下悟道,开始为众生说法。当时的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极大,他们重视人出生的阶级,以咒术密法控制信徒。释迦牟尼认为这种方法是邪门外道,严格禁止门徒使用,在《长阿含经》中,曾明白宣示,反对邪魔外道的神通法术。 释迦牟尼入灭后,佛教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婆罗门教也吸收了佛教教义,形成了印度教。而很多印度教、婆罗门教教徒,也加入了佛教徒的行列。 这里之所以强调“释迦牟尼入灭后”,是因为不久佛教就开始分化。以当时印度人民的文化水准而言,对释迦牟尼佛深奥的大乘精义,确是很难接受。但是小乘佛法但求自我的福德功果,却深入人心。于是某些有心人又渐渐在小乘中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咒术密法,以满足大众的通俗趣味,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好奇。这种做法显然与释迦牟尼的初意不符。为自圆其说,那些将婆罗门咒语纳入佛教的人士,遂提出释迦牟尼是应身佛,另有法身佛毗卢遮那以密咒真言传道,人修持后“即身成佛”的理论,为了区别于尊崇释迦牟尼佛的显宗,他们自称密宗,反正释迦牟尼本人创造了大小乘的两级体制在先,现在此派人士又在释迦之外造个密宗也不足为奇。 从此,佛教有显、密之分,显宗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各种经典,主张弘法悟道;密宗则是毗卢遮那佛所传的秘法,以真言密咒修持。密宗的主要经典是《大日经》,主张即事而真,即身成佛。另有《金刚顶经》详述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指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达到真实的“方便法门”。他们主张“乐空双运”,主张放纵肉欲,藉贪染供养以悟道。《金刚顶经》即言:“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在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为主流。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本来也有移风易俗的因素在内,可是到了最后,被易的却是他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巫蛊盛行的印度,给密宗提供了土壤。 有了肉欲的贪染,就有物质的需求,于是佛教与外道合流了。佛门大开后,最初被释迦牟尼斥为“外道”的婆罗门教徒,都摇身一变,成为佛教中坚分子。为了迎合广大信徒的需求,各种咒语都被采入经典。晚期“左道密教”(旁门左道一词的来历)更进一步吸收了民间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罗”组织。到了第八世纪,密宗传至东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双身修法,作为成佛的手段。所谓“乐空双修”,是指修行者可以从男女性交中得悟成佛。对愚民而言,这毋宁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性欲之“乐”,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于斯!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在波罗王朝末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军队大举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谬。他们毁僧灭寺,佛教徒也纷纷放弃了早已变质的信仰,改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违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至十二世纪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很像中国的道教,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但成不了正统。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落和复兴 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12世纪时代。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19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700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答: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佛逝世后约100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第二,在这之后约400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第三,此后约400年为大乘中观学派兴盛时期;第四,此后又约400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第五,最后约300年为密宗盛行时期。 答 :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上一般维持着佛在世时一向的设施和惯例,在学修上奉行着四谛、八正道的根本教义,没有什么重大的诤论。这一时期,用佛教的话说,是"和合一味"的时期。但是所谓和合一味,仅能说是大体上的一致,不是没有见解上和主张上的歧异。即以这一时期开始时的第一结集为例,在结集中就曾有关于"小小戒"(微细的戒律) 是什么和要不要废除的不同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条件,多数僧众没有能够参加结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们也有未能参加的,他们不会没有认为需要补充或修正的意见。如富楼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后承认结集的佛法外,又声明:"我从佛得闻之法,亦当受持"。他和摩诃迦叶讨论戒律时,对"内宿"(僧人住处留藏食物)等八条戒条,他认为那是佛制定之后又开了的,迦叶则认为是开了之后又重制定的,终于各行其是。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结集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统一之中存在着差异。佛在世时,于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教法。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有听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这也是可以想见其然的。在第一结集之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僧众在各方弘化,师弟相承,渐渐各自形成传承的系统。他们传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异同。各个传承系统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划分其势力范围,日久之后,不能不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学说思想方面,有的态度偏于自由进取,对佛所说的教法,但取大意,对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于固执保守,拘泥教条,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间。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后来部派的分裂。 答:佛教教团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 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或一百余年的事。当时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据说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舍的,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跋祗族比丘们劝令在家信徒布族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耶舍认为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遭受到跋祗僧众的摈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上座比丘们到毗舍离集会,结果判决跋祗比丘们为非法(根据上座记载,除乞受金银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这便是第二结集 ,因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称"七百结集"。跋祗比丘们大多数不承认这个判决,他们另外召集了一万比丘举行结集。这便造成了教团的分裂。 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 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主张。拿两派的戒律两相比较,大众部的僧祗律较简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诵律则繁密而严格;僧祗律对微细戒条多有舍弃,对于开戒(包括乞受金银在内)多有方便,十诵律则与此相反。显然,第二结集是第一结集之后百年间教团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七百结集的参与者多数是上座长老,所以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今天南方国家的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因为他们出自上座部的传承。跋祗族比丘举行万人大会,这一派人数众多,所以称为大众部(Mahāsaghika)。 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诤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诤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答:最初分立的上座、大众二部称为根本二部。后来由于佛教流传地区日广,各地的传承既有不同,而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又必然要求说法和制度的改变,因之学派渐渐繁多起来。从第二结集到佛陀逝世后约四百年之间,上座、大众的根本二部又先后分裂为18部或20部。关于诸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乃至名称有不同的传说。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Sabbatthavāda),此外较重要的是跋祗子部 (Vajjiputtaka或称犊子部)和化地部(Mahimsāsaka)。据大众部传说,上座部最初分出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它采取大众部的一些学说,成为独立的部派,与上座、大众成鼎足之势。但根据上座部的说法,分别说部乃是上座部的异名。大众部早期分出的三部是一说部(Ekavyohārika)、说出世部(Lokuttaravāda)和鸡胤部(Gokulika或称牛王部)。大众部后期分出的制多山部(Cetiyavāda)是最大的一个部派。 答 :可以举几个问题来谈。第一,对于事物(法)的认识问题。在未谈之前,先要介绍两个术语:⑴有为法,一切依借因缘而有造作生灭的事物都叫做有为法;⑵无为法,不依借因缘,本来不生灭的事物是无为法。如涅盘虚空(万物都在虚空中生灭,而虚空的无碍性则不依借因缘而本自存在)等,都是属于无为法。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都认为无为法是实在的。至于对有为法的看法,大众部认为一切有为法依借因缘而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有体和用(作用)。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果本来没有,即使具备了条件,也不能生起,如龟不能生毛,兔不能生角,所以任何一法,它的体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作用没有生起的名为未来,作用已经生起的名为过去,作用正在生起的名为现在。因此这个有的主张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实有与法体恒有。法体虽有,但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诸法的集合以及前后的关系(因缘),决没有单独能起作用的。既然各各法的自体没有作用,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种说法是我空法有论,而大众部的说法接近于我法两空论。第二,对于佛陀的认识问题。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佛身而不是实身,佛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时期的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降威力都是无边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佛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音说一切法。第三,对于声闻和菩萨的认识问题。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的根性和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二乘(声闻与缘觉)所得的解脱是没有差异的。此外 ,在其他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修行实践的方法上都有不同之处,这里不列举了。
G.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如来佛组最怕什么或者说最怕谁
最怕与众生无缘
佛有三不能:1.众生度不尽;2.无缘不能度;3.定业不能转
佛大慈大悲,以度人为使命,然而,如果被度之人与佛无缘,则“无缘不能度”,佛视众生胜过父母爱子女,看见子女受罪造罪,却不能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才是佛最怕的!
佛没有最怕谁的问题。
H. 为什么印度人不仅不信佛教,而且还把佛教当成死敌
印度人信奉佛教的人确实很少,但也并没有将佛教当成死敌。众所周知,古印度地区是佛教的起源地。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并不是出生在今天的印度地区,而是今天的尼泊尔地区。释迦摩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首先,印度人信奉佛教的特别少,主要以信奉印度教为主;其次,印度人并没有将佛教当成死地,而是在努力塑造佛教起源地的形象;最后,佛教目前主要在我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流行。
第三,佛教主要分布范围。佛教在起源地已经没落,但流传到了东亚与东南亚很多国家。在南亚,斯里兰卡与不丹,主要还是信奉佛教;在东亚,我国与日本都拥有庞大数量的佛教徒;在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都是以佛教为主。所以,佛教在印度确实没落,在世界其他地区还非常流行。
很多人一定奇怪,印度教徒超过10亿,佛教徒只有3亿,为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不是?关键就在于,佛教分布范围比印度教更广!
I. 如来佛是最高的神么,在佛教里,他有怕的对象吗
并没有。
我想其实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是将“如来佛”与“释迦摩尼佛”混为一谈了。
我们大多数人认识“如来佛”应该都是源于《西游记》一书之中,而且影视剧中的如来佛强大的实力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我们日常进入寺庙之中,大雄宝殿供奉的佛祖牌位上从来只有“释迦牟尼佛”“燃灯古佛”之类的名字,从未发现刻有如来二字。
弥勒佛其实是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释迦牟尼为他授记(预言),说他未来将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教化众生。所以弥勒佛是未来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中国古代很多造反的人都喜欢借用弥勒的名号,武则天也用过。
J. 印度的守护神有哪些
印度教众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观念认为梵天是众神之首,宇宙的构造者和世界的守护者.他被认为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的;也有的说他是从毗湿奴肚脐上生出的莲花中诞生的。梵天本来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体现,但是当其演化为与其他神一样具有了肉体的时候这个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堕落.
八部众:婆罗门神话中有八种不同部类的神,是佛教八类护法天神。其中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称“天龙八部”,亦称“八部众”。
天天众
天即神,着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属于天众。
龙众
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闼婆
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就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他们在佛前演唱的时候 ‘三千世界皆为之震动‘。
毗湿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维持的神毗湿奴.掌管世界的繁荣并维护世界.在《吠陀》中,毗湿奴仅仅以“三步”着称,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诸天的大小。这一行为的意义后来在史诗中被引申为包括其他职能,毗湿奴等同于创造者和最高神。
毗湿奴的天国韦昆塔在世界之山梅卢正的山坡上,方圆八万英里,全部用黄金和宝石筑造。韦昆塔有五个池塘,塘中长着蓝色的、红色的和白色的莲花;毗湿奴和拉克希米置身于白色莲花之中。
与强调暴力的湿婆不同,毗湿奴的神话更多地体现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湿奴经常通过化身的办法来寻找不可动的法则的空子从而达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迹都是通过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湿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破坏神湿婆.当一个时代结束时他毁灭世界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备.吠陀时代湿婆的前身鲁陀罗,是红色的风暴和闪电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们必须好言抚慰的牲畜和医药之神。作为闪电之神。由于鲁陀罗是湿婆的前身,湿婆作为他的后继者可以要求得到众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权候补者的地位。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 “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
迦楼罗
金翅鸟。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佛教中的金翅神鸟,极其庞大,据说两翅展开就有 336万里。 密宗中 迦楼罗 象征勇健菩提心。
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紧那罗与乾逹婆的联姻 紧那罗的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疑神。
罗刹女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帝释天
又称“帝释”、“天帝释”,亦做帝释尊天,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既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后,身份和神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成了佛教护法神,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传说其“身体巨大,力大无穷,全身茶褐色,毛发直立。手持金刚杵,坐在军车上巡视大地”。在佛教中隶属八部众天众中的二十诸天。传说释迦降生时,他与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为女相帝王身。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亦被称做“斗神”,但皆处于劣势。因为他太好战,所以后世便把战场称做修罗场。(很符合要毁灭一切的阿修罗形象,此外,大家该知道“非天梦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归正,成了护法“八部众”之一,轮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罗道。(阿修罗在众多漫画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圣传》)
罗刹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大唐双龙传》?)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后演变为月神之称谓。“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梵文音译“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传说她是毗沙门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所以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并有大功德于众,故还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长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丽女神。
有的印度神话说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坐于莲上手持莲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话则把她说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湿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门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国寺庙中,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她的坐骑除莲花之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话说:佛都有火,佛一旦发火后会怎样呢?那就是变身啦。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如释迦牟尼如来佛的“忿化身”是无能胜明王,弥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动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为人所乐道的当然是孔雀明王,看过获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过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请赐教)
菩萨
全称是“菩提萨垂”,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的,比如“观音大士”既是。菩萨在佛国的地位仅次于佛,最有名的四个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金刚
是梵文Vajra的意译,意译为“缚日罗”、“伐折罗”。本来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话中的狼牙棒、粗棒,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金刚由金、铜、铁;山岩制成,有4角或l0O个角,还有1000个利齿,在佛教中,金刚以其譬喻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成为坚固、不灭的象征。古印度兵器金刚杆也作为丰产的象征,也曾作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则表示伏魔、断烦恼、坚利智的法器。
金刚力士:就是一些手执金刚柞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
金刚密迹: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神的总头目。“夜叉”是梵文音译,又译为“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大日疏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为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是因其能听到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