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坦克帽为什么很大

印度坦克帽为什么很大

发布时间:2022-10-10 12:17:25

① 蛇打七寸,七寸指什么蛇为什么都是吞食猎物

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一、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那么,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

三、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着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四、蛇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速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恐龙,非常繁盛,什么角龙啦,鸭嘴龙啦,剑龙啦,霸王龙啦,形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入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

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我国传说中的龙,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于东方的夷族,他们的一个着名酋长叫做太暤。据说他是人头蛇身,又说是龙身。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图腾制也随之逐渐消失,但图腾崇拜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旧相当普遍。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着萨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认为人是蛇的化身,对蛇非常崇敬。在阿尔及利亚,水蛇被奉为家的保护者,往往被供养起来。非洲的土着直到现在,在他们的盾上还画着蛇的图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纹,他们对一种叫做“龟壳花蛇”的毒蛇极其崇敬,不敢杀害,甚至在房子里另辟小室给它居住,小室内外的装饰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样花纹。北美土着爱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形斑纹的习惯。非洲有些土着用蛇皮镶在盾上,以为这样就会得到蛇的神力保护。我国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动物,这也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崇拜蛇图腾的残余观念,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反映出来。这一类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恐怕要算《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了,这是纪元前5世纪左右的记载。比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国有关蛇的故事中,流传得最广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许仙为主角的《白蛇传》,它在宋代已经口头传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此外,比较动人的还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战士变蛇的故事,蛇创造岛屿的故事;在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苏联有巨蛇波洛兹的故事;我国苗族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人类和蛇的密切关系,而且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到蛇图腾崇拜的深刻影响。

五、世界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梅尼亚岛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原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部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内陆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蛇伤诊断与急救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竹叶青、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 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

在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 普鲁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不说属蛇而说属小龙,大概是因为对蛇厌恶,而对龙情有独钟,因龙为神物,也有点“攀龙附凤”的味道。
汉族民间有“蛇脱皮”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认为若杀死蛇或蛇没有被子打死,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所以若在家中发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进山洞,别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闽南一琏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发现蛇,是不能打死的,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边发现几条蛇盘在一起,就要赶揪掉身上的某一颗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没有看见。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
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贵州一带民俗忌雷鸣声,否则当年会蛇虫成灾。民谚云:“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野外防蛇措施与蛇伤治疗方法】

一、行军防蛇:
1、除眼镜蛇外,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蛇体时,它才咬人。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振动地面,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2、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份是蛇伤发病高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3、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
4、穿高帮鞋(皮靴),穿着长衣长裤,戴帽、扣紧衣领、袖口、裤口。
5、尽量避免在草丛里行军或休息,如果迫不得已,要注意打草惊蛇(眼镜蛇会主动攻击人,打草惊蛇有可能会引起眼镜蛇主动攻击人,不知道这一条到底怎样用。)
6、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7、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8、把手里的什么东西往它旁边扔过去,转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跑开。
9、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棒,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

二、营地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多、乱石堆或灌木从中扎营。营地周围的杂草应铲除干净,另外,一条较深的排水沟也能较好的防止蛇虫的入侵。
2、在营地周围撒上下列物品的一种或数种:雄黄。石灰粉。草木灰。水浸湿了的烟叶。
3、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睡前检查床铺,压好帐篷,早晨起来检查鞋子。万一发现蛇,可迅速退后,保持一定距离。
4、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时,应首先仔细的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有蛇或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
5、注意保持营地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又会把蛇引来。注意不要用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三、常见蛇药
1、自制防蛇药:
材料:雄黄(有毒,使用时切忌用火烧)二两、大蒜一头、纱布一块。
制作:将大蒜捣烂,雄黄碾成粉末,两样充分拌匀后,用纱布包住,扎成一小球状,以不出水为宜。
用法:将雄黄大蒜球挂在腰间,若要更保险,制作两个球,分别绑在左右脚脖子上。这样,无论走到哪里,蛇族一概退避三舍。
特点:效果显着,经久耐用,制作一次可用一月。
2、蛇怕风油精
3、当在野外被蛇咬后,服用蛇药片,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周围。各地药品供应站有不同的蛇伤药,可参

② 问一下坦克、装甲车为什么不像汽车一样用方向盘操纵

我没有驾驶过坦克,但我驾驶过装甲车,就是跟坦克一个原理的履带式装甲车,身边也有很多坦克,有了解过,新式的坦克像96都是3人一个车,老的想59.63,基本上都是4人一个车,之间就多个2炮手也就是装填手,因为96等新式的都是自动装弹,坦克驾驶跟我们是一样的,老式的跟我们装甲是一样的挂挡没有液压助推的,直接就是拱杆推力的,变速箱各档都没有同步器,有的所谓的高速档有,但挂挡还是有很明显的打齿声,一般驾驶坦克都是在两个小潜望镜里看路,刚开始很不习惯,新的驾驶员要学会用感觉参照物,习惯后能跟汽车一样过就两边轮一样宽的路,能达到晚上都能过的程度,坦克空气不好,特别是老式的,没有空调就一个小风扇,发动机就在边上,要是关上门,还不怎透气,一个字描述-闷,有个小风扇也没个屁用啊!!!
国产59式.
4人.
驾驶室在左面.
战时关闭车门.视野靠两块潜望镜.
和平时代打开门.抬高驾驶座.将头露出车门(可以提升视野).
具体分工
驾驶员:负责驾驶,并用航向机枪射击.
二炮手:负责装填炮炮弹.
炮 长:负责坦克炮和并列机枪.
车 长:指挥坦克并负责和外界联系.

驾驶员只有前方两个潜望镜.
车长观察是靠炮塔上车长门有潜望镜.可实现360度旋转.
车内噪声巨大.成员头佩戴坦克帽.上有喉头通话器.(紧贴喉部{注:不是贴近嘴}依靠喉部震动转化为电流.传到车内其他成员处.)必须注意的是:要实现全车内部通知.车内电台要拔在:车内通话.

驾驶员在车体车面,上面有门.
车长.炮长在炮塔内,炮塔上有两门.
另坦克车底有逃生门.

坦克驾驶:是依靠操纵杆.依靠坦克两边履带转速差实施转向.
注:在前方没人指挥禁止倒车!

现代坦克:
成员3人.
减少了二炮手.多了自动装弹机.
驾驶操纵多为方向盘.
有些坦克有后视镜或后方有摄象头.
可实现零转向.

坦克驾驶分为升座驾驶和降座驾驶,升座驾驶(行军)时比较好掌握方向及距离,和平时开汽车没什么差别;降座驾驶(打仗、实弹演习)时比较难,主要依靠驾驶室前方2—3块潜望镜来观察道路,如果潜望镜只有2块,则一块面向正中,一块朝左偏离15度左右。(因为老式坦克的驾驶座是在左边的)
中间的潜望镜是可以换为夜视仪的,一般为微光的(比较老的是红外的,没有见过热成像的),看上去是绿色的场景,但有很多雪花,使用两小时朝上驾驶员的眼睛会有疼痛感。
在降座驾驶的时候,判定距离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是下死界观察法,例如我国的59式中型坦克当驾驶员身高为1.7米的时候下死界为6米左右,也就是说,坦克正前方6米以内,驾驶员是看不到的。至于偏左还是偏右,如果驾驶座正中的话不在话下,很好解决,驾驶座靠左布置的时候,就看驾驶员的经验了,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以左脚作为左履带的内边沿就知道了。但实际情况是,老驾驶员开车偏右,新驾驶员开车偏左。
另外,比较新的坦克上都有航向仪,主要用于潜渡时使用,其实就是一个电子罗盘。

参数上看,122毫米榴弹炮使用中号装药,射程普遍在27公里左右。而120毫米榴弹炮射程少于122毫米,只有17-22公里左右,而且,122毫米榴弹炮使用的普通榴弹爆破半径在3.5米,而120毫米只有2米左右,且杀伤效果不如122明显目前已经取代落伍的122/120毫米榴弹炮以遂行多种战术任务。

“美洲狮”步兵战车

2005年10月12日报道克劳斯-玛菲?威格曼(KWM)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的卡塞尔工厂正在为德国陆军研制第一辆“美洲狮”步兵战车演示样车,将于12月底下线,随后进入测试阶段,测试于2006年5月结束。随后还将生产5辆预生产型“美洲狮”步兵战车,于2006年底到2007年5月交付德国陆军,经费3.5亿欧元。另外根据军方需求,将于2007年开始全面生产“美洲狮”步兵战车,从2009年开始交付军方405辆,用以替代“黄鼠狼”1步兵战车。

“美洲狮”步兵战车将至少服役30年,其设计具有延长装备时间的潜力。目前,德国已经开始研发对步兵战车的改进,包括战场内敌我识别、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系统,以及德国未来士兵系统等方面。“美洲狮”有望成为新车族的基型车,可改装为抢救车、120毫米迫击炮系统和防空变型车等多种类型。未来,该车可能成为正在服役的“豹”2主战坦克的替代车型。

据悉,德国陆军首批将装备30辆“美洲狮”步兵战车,而根据计划,德陆军计划于2009年前装备1100辆该型步兵战车,在此之前它将完全替换上世纪70年代装备的“黄鼠狼”步兵战车。

“美洲狮”履带式步兵战斗车辆由位于德国卡塞尔的普洛捷克特系统和管理(PSM)联合公司负责建造,该计划由负责国防技术和采办的德联邦办公室于2002年9月授予。“美洲狮”计划也就是以前的“刺猬”(Igel)和Neuer Schuetzenpanzer(NsPz)。

“美洲狮”步兵战车布局遵循常规设计,前方左侧为驾驶舱,前方右侧为动力装置,中间是并排而坐的车长(右)和炮长(左)。车体中部安装遥控炮塔,配用新型MK 30-2/ABM式30毫米双路供弹自动炮和MG4式5.56毫米同轴机枪。自动炮可发射两种30毫米弹药,分别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最新的空爆弹。空爆弹配用可编程引信,使弹药在目标上空爆炸,达到最佳的毁伤效果。

该车拥有2种不同水平的防护。基本A级防护重31.45吨,可由A400M飞机空运。该装甲组件可360°抵御14.5毫米枪弹,以及空心装药战斗部炮弹的攻击,可至少抵御10千克重的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地雷的攻击。而C级防护为该车最高防护级别,即在车侧和炮塔位置加装附加装甲。该型车重41吨,可抵御类似小炸弹攻顶武器的攻击。此时动力与重量比为19.5千瓦/吨。全部附加装甲组件都可实现快速安装。在机动性方面,要求新型“美洲狮”可协同“豹”2主战坦克作战.

③ 二战德军装甲兵为何没有装备防撞坦克帽呢

在有关二战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苏美等国的装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为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在战斗和行军当中免不了颠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伤内部人员的头部。但是有的朋友会问,二战德军军工那么发达,为什么少见德国坦克兵佩戴像苏美等国家的坦克防护帽?其实德军不是没有装备,而是士兵们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军没有装备防撞帽的错觉。

贝雷帽式样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块毛料制成,分为几种尺寸,以配合同样分为好几个尺寸的头盔。盔布底部装有松紧带以箍在头盔上,顶部还有一个小绒球,与盔布是一体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个机织的白色橡叶环加一个金属冲压圆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属帽徽,不过都没有另加国家鹰徽。

德军在1935年10月30日颁布的命令为黑色装甲兵贝雷帽确定了帽微佩带标准,命令规定帽微由一个橡叶环和一个圆形三色徽组成一体,再在其上增加一个国家鹰徽,它们全都是用白、红、黑色棉线机织而成,而军官可以使用银色铝线刺绣的版本。后来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银灰色线。

④ 关于99式坦克

楼上把这几种坦克的性能说的还算清楚,我就不说那么多废话了。 如果忽略掉别的因素,上述几种坦克在一片开阔地狭路相逢,楼主认为,火力,防护力,机动性三种性能,哪种会是最重要的呢。就说99和豹2,网上大部分介绍99的都是说它的火力如何强大,装甲如何好,但很少提到个机动性 ,这就是99最大的弊端,说的难听点其实是T72的内换上了豹2类似的外壳
下面列举下机动性差在哪里
1豹2用的是方向盘哦,加上液压助力,开起来跟开宝马差不多,所以德国装甲兵的训练时间一般比我们短的多,因为好开。。。我们的99还是操作杆
2 自动档位,开过车的都知道自动档什么概念,速度从0加速到40公里,时间6秒,可以有效的避免坦克本身遭到毁灭性打击!而99手动挡位,加速到40公里时间在40秒以上,还要在水泥地上,够豹2开炮N次。这点老美都服气,德国人的发动机。。。。
3
豹2转向时两边履带同时转动,在空挡可以原地掉头。(我们的坦克转向是一边履带抱死,另一边转动,来转向。他是通过履带两边同时反方向转动来转向,乖乖)个人认为实现了任何地方原地调头,而且履带不会滑出来,我们的坦克是不敢乱转向,因为履带不便宜。。。(高速机动下)
4 豹2高速倒挡倒挡有2个,倒车速度最快基本上可以到30公里以上,我们的99是多少呢,官方没有公布这个数据,楼主可以看看91年美国的M1坦克怎么虐T72就知道这个倒车的用处了
5 豹2行动部分可靠性高,人性化,座位跟小车的一样,开起来十分平稳,不颠,隔音好,这就是99坦克用坦克帽喉头送话,豹2坦克用耳麦的原因。更不用说空调了,同样开2个小时,开99的肯定累趴下。空调这个因素,大家在认知一件装备的性能时都没计算在内,武器最主要是靠人发挥威力,而人呢?一个开了几个小时已经疲惫不堪,满头大汗,一个呢,况且东方人的体质普遍不如西方人,这是事实! 不重视装备的舒适程度,我们迟早要吃大亏!
个人观点,两个坦克单挑,最主要的还是机动力,说什么防护力在好,如果挨上一炮,先不说坦克怎么样,就算没什么大损失,里边的那些精密瞄准器具也没什么大损失,单单想象下挨到一炮,对整个车的强大冲击力,里边的驾驶员恐怕最清楚不过了,而现代坦克的射速是多少了,一炮挨晕了,没反应过来第二炮已经来了。。。。

⑤ 你是怎么称呼皮皮虾

因为它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六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所以我们都叫它“虾姑”。

⑥ 中国俄罗斯的装甲坦克帽和美国英国的装甲坦克帽为什么不一样

首先这是头盔和帽子的区别
其次头盔和帽子的选择
这是一种设计理念的问题
苏联的战术主张大纵深之攻击战略,坦克主要作为突击手段,前线坦克兵一般都是在坦克上的,不需要头盔。如果出现被击毁,也基本位于敌方阵地前沿,有没有头盔的生存率差不多。相反不戴头盔可以保持舒适度,提高操作水平和体力。
欧美坦克主张防御战略,多用来当做救火队员,为防线提供火力支撑。坦克兵被击毁处于我方范围内,带头盔可以有效保证生存率。西方坦克内部空间大,舒适度也比较好,所以带头盔。

⑦ 二战各国钢盔型号,最好能带图

1、M35头盔(德国)

颜色为黑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形状与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的头盔类似。德国的陆军部队在二战期间普遍性的装备此头盔。中国的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主力曾经大量装备此头盔。

(7)印度坦克帽为什么很大扩展阅读

由于军事的发展和和平时期现代工作、生活的的日益多样化,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日益重视,头盔的使用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大致可分为军事、工作、运动三类。

一、步兵头盔:

亦称钢盔,主要用于防御弹头和弹片对头部的伤害。盔壳多采用特种钢制作,为提高防弹性能,有的还增加一层防弹尼龙或玻璃钢衬里。悬挂系统通常用皮革、塑料或纤维织品制成,固定在盔壳内。头盔重量一般为1~1.5千克。

二、飞行员头盔:

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等佩戴的飞行员头盔,盔壳多用玻璃钢或塑料等轻质材料制成,主要用于防止头部震伤或磕伤,并能防噪音。这种头盔能包住耳朵和两腮,装有耳机和送话器等,有的还装有可上下移动的面罩,以保护眼睛和面部。

三、空降兵头盔:

用于防止开伞瞬间被操纵带或伞绳击伤和着陆时碰伤头部,着陆后的用途则和步兵头盔相同。这种头盔一般也是钢质的,常采用双盔带,佩戴牢固可靠,以免在跳伞过程中被气流冲脱。

四、坦克员头盔:

俗称坦克帽,坦克乘员头盔内则装有泡沫塑料或泡沫橡胶等防震衬垫,盔壳有的类似飞行员头盔,也有用皮革、纤维织品等缝制而成的,这种软体头盔,中国俗称坦克帽。

五、马术头盔:

又称为马术安全帽,英文Equestrian Helmet。和其他用途的头盔一样,是给骑手提供头部防护的。马术头盔很重要的一个安全标准是骑手不幸落地时要破裂开来,从而减轻外力对骑手头部的冲击以达到保护骑手的目的。

⑧ 印度军力排行第几

亚洲第2,俄罗斯和日本第一,中国排越南后面,你想啊,南海渔民在领海捕鱼,被越南扣押,最近湄公河越南又杀了9个中国平民,人民解放军平时说保家卫国,真出事了还真靠不住。解放军团级以上领导基本大腹便便,满脑子想得都是自己怎么升官发财,谁管老百姓死活。是吧。中国老百姓的命不值钱。12岁的时候兵器知识说外国的坦克体积大,中国坦克体积小中弹概率低,国外演习坦克都是运动中打2000米的汽油桶,中国坦克有汽油桶小吗?解放军经常自豪中国坦克兵的帽子是网状,透气,外国坦克帽厚重不透气。中国坦克兵去打仗不要命要透气。中国坦克设计师经常说我们的坦克装国产自动装单机,每分钟射12发炮弹,据我所知,在战场上1分钟射6发炮弹都狠快了。在那么小得坦克装自动装单机,坦克兵基本转不了身。这不是问题,中国坦克兵吃苦耐劳。中国坦克靠增加装药提高炮弹威力,靠加厚反应装甲提高防护力,国外坦克靠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炮弹威力和防护力。中国设计师自豪地说我们坦克的防护和威力和欧美一样。我在想如果美国也增加炮弹装药和加挂反应装甲中国设计师会不会闭嘴!

⑨ 请问中国远征军一共在印度驻了就个师

1942年,为保卫抗战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国民政府将第五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3月底,中国装甲兵在缅甸首开与外国盟军联合作战的记录,战败被迫撤回国内。此后随着大量美援陆续运抵,国民政府开始在印度蓝姆伽编练美制的国民革民军新军-中国驻印军,这群“美械中央军”乃是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编成的最精锐部队,初期为步兵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后来扩编为新六军、新一军。新二十二师曾在缅北索卡道打过一场不折不扣的典型歼灭战,让日军尸盈山壑,从两军战斗结束后累积的战果来看,足已使抗战前期的所谓“德械”中央军相形见绌。在此精锐的中国驻印军之下,陆军机械化学校便成立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负责培训官兵;并又于驻印军之下成立“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计划下辖七个战车营,负责作战。同年八月,便将第一批战训班结训官兵编成以美制M3A3史都华(Stuart)轻战车为主的战车第一营。
1944年初,战车群美籍指挥官命令赵振宇上校为营长、赵志华为副营长,带队由蓝姆加至加尔各答接收作战用车辆。战车第一营为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由于战车第一营的骁勇善战,美军司令部又决定在瓦鲁班战役后再提供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战车一个连,补充给该营作战使用,加强战力。其后该部队在缅北其它战役中继续协同,中、美等国友军部队并肩作战,经常扮演冲锋陷阵的关键角色,更曾与日军战车联队于缅北的贵街,发生了战史上少见的“中日坦克战”,结果当然是以装甲火力俱差的倭国战车被歼收场,该部对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体的杰出表现,直到抗战胜利,加上随后在蓝姆加训练未上阵的六个战车营官兵,与国内留存的老战车部队的两个团,使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发展到达巅峰全盛期。国民革命军的战车兵是以德国军事顾问依据德国的装甲兵发展经验而成立的。但由于德国顾问们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战的军事理论中(步兵是战斗的绝对核心,战车只作为步兵的辅助支援火力。这种思想在日军和许多二战初期战败的西方国家军队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当时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战车兵在早期并不是独立的兵种,而是隶属于国民革命军陆军交通兵即辎重兵。随着军事思想的进步,条件的成熟,国民革命军也有了自己独有的战车兵。早期的战车兵使用的兵种专用色为黑色(国民革命军陆军辎重兵的兵种专用色),后期建立了装甲兵这一兵种,其兵种专用色也改为银色,同时有其特殊的军衔领章.叫做“克罗米领章”(铬质的电镀章)。 早期的独立战车营因其隶属于交通兵第二团,故其臂章的部队符号为X2。装甲兵头戴的是一种橡胶制的防撞头盔。其型号与德国机械化部队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执行训练和维修保养作业时,穿连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战帽。进行检阅和参加战斗时,战车乘员习惯穿着一般的野战制服,带防撞头盔。有的还戴有德式钢盔,配发驳壳枪及专用弹匣包,战车内的每位乘员配发德国原装或国内仿制的德军制式风镜。 抗战中期的第五军直辖的战车兵团还沿用早期的军服,接收意大利菲亚特CV-33战车时随车配给了数量不详的意大利式橡胶头盔。1938年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苏联坦克,但没有资料记载军队是否使用过苏制的坦克帽。
中国驻印远征军部队服制装备

中国军队在以极其落后的装备与日军抗衡了五年后的1942年元月,终于与美、英、苏为首的26个国家联合发表了对德、意、日法西斯三国的《共同宣言》。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主要成员。于是,中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来自西方盟国的援助,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在东南亚战场保卫其盟国的沉重责任,和重要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的安全。1942年2月,日军在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后入侵缅甸,国民政府派遣由卫立煌为司令(杜聿明代理)、林蔚为参谋长的中国远征军(杜聿明的第5军、甘立初的第6军和张珍的第66军)入缅作战;虽然中国军队作战英勇,取得部分的胜利,但因英军指挥官缺乏作战决心,不断退却避战,使得中国远征军难以支撑大局,让整个战局急转直下,我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也被卷入溃败的旋涡中。于是,中国远征军开始分两路退出缅甸。一路为杜聿明率领的远征军主力,本想由滇缅公路退回国内,但因日军进展迅速,回国之路遭到截断(其间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高丽贡山战死),不得不进入野人山谷,穿越蛮荒丛林向国境推进。经过千辛万苦,累病饿死官兵无数,终于返抵国门,后与日军隔怒江对峙。另一路由孙立人带领新38师主力,有秩序的退向印度,尔后在雷多与国军新编新22师(师长廖耀湘)残部会合,并在美国的协调下,由英国盟军提供印度蓝姆伽作为该批入印国军的整训基地,成为日后中国驻印远征军的种子部队,简称驻印军(即国军服制的另一大类-美式师)。

⑩ 坦克兵戴的帽子叫什么

坦克兵戴的帽子被称为坦克帽。坦克在进行中,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各部分发动机运转时的嘈杂声震耳欲聋的枪炮射击声,使得坦克成员之间无法进行对话和传递口令。戴坦克帽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各种杂声的干扰,进行车内通话。为此,坦克帽上装有3个主要部件:喉头送话器(或唇式送话器)、耳机和胸前开关。喉头送话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话筒,通常把它装在坦克帽和扣带上,工作时将扣带系紧,它就正好贴在喉头两侧。如果进行车内通话,它能够将说话时由喉部(或唇部)的振动转变成电信号传入送话器,从而有效地防止车内各种声音对送话器的干扰,以达到通话目的。耳机与胸前开关则与通常见到的相仿。

阅读全文

与印度坦克帽为什么很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申根签证自己怎么办 浏览:330
中国a股是什么意思 浏览:219
印度人如何治疗鼻炎 浏览:500
印度战争怎么爆发的 浏览:688
越南最穷的国家有哪些 浏览:554
伊朗来款对于银行有什么影响 浏览:283
伊朗马汉航班怎么样 浏览:546
今年印尼斋月什么时间 浏览: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么写 浏览:7
英国和美国有多少搅屎棍 浏览:926
伊朗的眉毛为什么很黑 浏览:880
英国留学生接机注意什么 浏览:853
印度摩托车怎么上去的 浏览:120
伊朗语有多少阿拉伯介词 浏览:361
印度什么河水有多脏 浏览:576
从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浏览:319
越南什么商品畅销 浏览:694
中国进口的冷链食品有哪些 浏览:687
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条件有哪些 浏览:54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