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文化流入印度是啥
中国文化在印度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毗邻的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在过去两千多年中,印度文化跟随佛教大量的、长时间的传入中国,反观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在印度却难以找到具体的痕迹,原因在哪里呢?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最爱历史的是中国,最不爱历史的是印度。马克思有一句话讲“印度没有历史”。
古代印度不重视历史,印度可以称得上史书的典籍极少。为此仅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一些历史学家和学者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和印度的一些典籍,在中国和印度的考古发现中终于获得了中国文化传入印度的事实依据。比如白糖,在公元七世纪,中国熬制出的糖比印度的糖又白又甜,后来这种方法传到印度。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印度叫“中国”cina,这是名词,形容词是cini“中国的”。后来在孟加拉文里边“白糖”就叫cini,就说明这“白糖”是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蚕丝的向外传播可能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以前,丝的贸易造就了一条横亘欧亚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在输送到罗马的过程中就传到了印度。英国的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了没有染色的生丝,后又找到了写有印度字的丝的残叶。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一个名叫Kautiliya(侨胝厘耶),他的一本书叫Arthasastra。传说是公元前四世纪Candragupta大帝,他的宰相作的。cinapattn就是“中国成捆的丝”,它说明“丝”这东西是中国来的,证明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蚕丝已经到了印度。
除此之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印度的纸和造纸术,青花白瓷和烧制瓷器的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到印度的。
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它绝对不会墨守成规,它一定要发展(又传回印度),这就是“佛教的倒流”。
唐代的高僧玄奘在印度留学13年中写下了许多佛教论着,名扬天竺。玄奘把《大成起信论》译为梵文,这都属于佛教倒流的范畴。据说玄奘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至于他写的《大唐西域记》则是研究印度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的重要文献。正如印度历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着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将永远继续下去,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将永远继续下去,以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另外提到,印度的历史是断断续续的,当代印度人了解自己的历史大多是从中国,波斯,阿拉伯的历史记录中得到的,尤其是中国对古代印度的记载。
⑵ 《道德经》的文化影响力
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着,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着名神学家小希贞次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书的封面选用了他最欣赏的、具有东方情调的老子骑牛图。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很推崇老子,与中国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其晚期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识之处。
20世纪60年代,着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用《道德经》诠释“幸福学”。
⑶ 佛教创立之前有太上老君了吗佛教创立之前的宗教有哪道德经的历史比佛教的历史悠久吗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教,印度教起源于婆罗门教,中国的道教是逐渐形成的,太上老君的也是后来才出现的,要说起渊源还是婆罗门教最早。但现在的小说的流行,让道教起源融入了中国上古的不少神话,和原先的道教又不同了,目前比较系统化和主流的神话是:创世神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力竭身死之后,一气化三清,分别是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还有在洪荒中自行证道成圣的释迦摩尼和准提道人,五人之上还有第一个证道,化为天道的鸿钧道人。
⑷ 《道德经》是如何传入印度的
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⑸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着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着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着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着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着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⑹ 道教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被认为是道教初创,张道陵被称为张天师,天师之位在鹰潭张家代代相传,后世把第一位张天师称之为老祖天师。张天师的张氏家族与孔子后世的孔氏家族,被称为南张北孔,都是历朝历代接收朝廷册封的。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
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⑺ 在中国道教和佛教哪个起源较早
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有4712年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是两千多年前,道教起源更早。
道教是在上古时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自中华人文之始就随之而生,现有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朔到远古黄帝之时,距今已有4712年。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说张骞)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访道,在大月氏国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经典,并载以白马,佛教正是传入中国。
(7)道德经什么时候传入印度的扩展阅读:
1、道教起源
可以说,从先秦夏、商、周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基本上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道家思想,一以“人”为核心参赞天地的文化。或者可以说后期的道家或者道教继承发展了中华文化很重大的一部分。
黄帝讨伐诸侯,击败蚩尤,平定天下的事迹,为道教始祖。从黄帝到尧舜禹,历代上长久在位的氏族与国家的首领无不是敬天爱民有功于天下。在尧舜禹时期,道家这种功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2、佛教在中国起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牟尼”,即明珠,喻为圣人。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时抛弃王位出家修行,在恒河边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冥思苦想,悟出“四谛”的真理,开始了传法生涯。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派遣蔡愔(或说张骞)等十八人前往西域求佛访道,在大月氏国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得到了佛像和经典,并载以白马,明帝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修建白马寺。他们在那里翻译出《四十二章经》,中国从此有了佛教。
⑻ 道德经是不是传入全世界230个国家被翻译230种语言
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流传到欧洲,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⑼ 古籍关于隋唐时期中印金丹术交流的记载是怎样的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