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叔本华哲学:它是印度佛学的盗版吗
叔本华的哲学是承康德一脉的,吸收了印度的哲学元素,加进了自己的悲观气质
2. 叔本华的简介
叔本华是西方着名的哲学家,是个悲观的人,同时他还信奉禁欲主义,并且为此终身未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叔本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叔本华的简介
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着名哲学家,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及生命哲学学派对近代的学术界、 文化 界影响极深。叔本华不同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为它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且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人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叔本华把他着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这一个观点与佛教非常相似)。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启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 经验 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 动物 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 植物 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4)整个大 自然 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在康德那里,因果律是先验的,所有的经验知觉都是处于主观之上,不可能区别或认识物自体。而叔本华认为仅用直观就能获得经验对象。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这种内在感觉而获得的,它只在时间的形式中被认识。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 学科 ,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 法律 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况就是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人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
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 同情心应该是对自身遭遇痛苦的推己及人而并非从他人感受到痛苦的触发,也就是认为人,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叔本华的社会评价
关于叔本华评价有很多,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碎梦人,也有很多作品是为了纪念他而出现的,比如《作为 教育 家的叔本华》,还有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专门为他而诞生的。
同时叔本华的思想也影响了很多的人,不光是哲学家如尼采、萨特等人,还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甚至于还有作家托尔斯泰等等,总之,在他们的作品或者他们的言论中,都能够找到叔本华的影子。同时叔本华还开启了非理想的哲学主义学说,受他影响的尼采在这一方面对叔本华的评价是非常好的。
叔本华的思想是以悲观主义为主的,这是因为在他的思形成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当然还有印度教。在这些教派的影响下,他主张忘我,这一点现代人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思想的传播。我国着名的 国学 大师在昆明跳湖,有一部分人就认为是受到了叔本华的思想的影响,当然,这是他思想的悲观主义造成的。
同时叔本华还是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在他看来,人为了生存,也就是说,人有很强的求生意志,这样的意志支配着人认识事物,考虑事物,当然还有做出向东。人的一生是痛苦的,活着是痛苦的源泉,为了获得解脱,人类可以不择手段。
以上这些思想,基本上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里面非常极端的方面,所以,对于叔本华评价,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既不能忽略他对 西方哲学 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不能对他思想的消极方面视而不见。
叔本华的简介相关文章:
1. 哲学家叔本华是谁
2. 叔本华的名言名句大全
3. 叔本华死亡原因有哪些
4. 叔本华的人生名言
5. 叔本华的名言
3.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 文化 的每一部分。至今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有宗教信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希望大家喜欢!
印度及其人民
印度是一个大陆,也是一个半岛。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脉的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斯山为屏障,而与大陆的我国西藏、西康、云南接壤,又与西北方的阿富汗及东南方的缅甸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着保克海峡,与锡兰相望,锡兰之南即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陆,向南看,是半岛。南端尖突,北部广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地理 现在,从东到西,阔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从南到北,长则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线长达三千英里,面积之大几占全球十五分之一,与全部欧洲(除苏联部分)相等。原来,西起东经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边境,东迄阿萨密东部之东经九十三度,宽占经度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尔北端之北纬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锡兰岛中部之北纬七度附近,长占纬度亦约三十一度。以北纬二十五度稍北,为全区的最宽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其大部属热带,小部属温带。
印度的地域,现可分为三大地区。
(一)喜马拉雅山及其关隘地区:北起阿富汗,东至阿萨密省。西部则关隘甚多。而以基尔及(Cilgit)与白夏瓦(Peshawar)最富 军事 价值,因其与中国、苏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关隘,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称世外桃源,可是历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过此等关隘而来。
(二)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地区:由印度河及恒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长约二千英里,阔约二百英里。这便是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带,又可分为二区:①以西方印度河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于水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着。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语而来。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s)而来,泛称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仅用于称呼印度河流域,终于成了全印度的名称。②东南方恒河为中心的平原,恒河发源于雪山,途中集无数支流,灌溉两岸广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湾为出口。
恒河最大的支流是阎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萨特雷池河(Sutlej)之间的区域即拘罗(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地,婆罗门所称的中国(Madhyadesa),便是指的这一区域,故又被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的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恒河以南,又可分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频阖耶山、及萨婆罗山,达印度洋,拥有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之间一带地区。②利于耕种的东部海岸地区。③利于 工商 的东西部海岸地区。④现代国防上极有价值的半岛极南地区。
人种若详细分别,印度种族约有数百,堪称世界人种的博览场。印度是一古文化的发达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来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发掘,看出在五千年前,这里已发展了人口众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时的埃及、巴比伦远高。这不是雅利安人的遗迹,可能即是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着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断地有外来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层层相继。以体质及文化的程度来看,大略可分为五类:
(一)委得人(Veddas):他们的后裔,传延到今日,他们具有最原始人类的状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遥远南端,专门研究此种人的学者,都称之为“生存的一种原人化石”。但他们也是外来民族,或许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达罗维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创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体矮小,发多而卷,面较长,鼻阔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来自土耳其斯坦,锡尔达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后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赶到南方去,而占据了印度的北部与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体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细高,黑眸,肤色与南欧人相似,其发祥地,一般说是来自中央亚细亚,但最早发源何处,至今尚无可靠的根据。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时代,据古偷维得尔(Grunwedel)说,是西纪前两千年,费尔古森(Fergusson)则说,是西纪前三千年,另有一位乌法维,却主张在西纪前一千五百年,此一问题,曾有许多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着述争论,为时甚久。总之他们战败了先到的达罗荼人,将一部收为奴隶,一部赶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里居留下来。
(四)回教人: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达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与伊朗人的混血种,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较多,身材高大,肤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细长而颇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却,于西纪前二十六年灭了希腊王而创立了贵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腊人弥兰陀王,曾将大军入印建都于奢羯罗。大月氏本为我国甘肃山谷间一小部落,以人种地理的分布而论,是属于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鲁特人(Eleuts)。现在所称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缅甸人的混血种,保有中国人的成分较多。其居于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狭窄,颇似伊朗人;居于缅甸。阿萨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锡金、尼泊尔的,肤色黄而面部平坦,视之如中国人无甚异。
正由于许多民族相继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种。复以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缘故,印度语言之庞杂,也为世界之冠。梵文与波斯语、拉丁语为同一语系,由此演变而产生印度各种 语文 。
(二)佛教出现时,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为了统一方言的标准语而有“雅语”(Sanskrit)的出现。至西元前四世纪间,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复兴,成为印度古典学者采用的文字,大本与雅语相近,中国即称之为梵语。由近代发现的古代碑铭文字及中国古代对佛经的音译推知,释尊当时所用的,现在虽不能确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众的混成俗语的机会较多,此种俗语,再经若干变化,即成为巴利语,唯今日南传所用的巴利语,既非佛世的原状,亦与阿育王时的有所不同,它是经过几次变化而成的。但较梵语写成的经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语,来自各地的弟子们,则可用各自的方言,传布佛法。佛灭后王舍城第一次圣典结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语,后来梵文复兴,佛教的学者们,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尔、高昌、于阗等地发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汉译圣典的原本是无可置疑地出于梵文。
(三)印度方言总计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主要语文有十三种,今之印度宪法规定为通用的语文者,则有印度语、巴利语奥雷萨语、特鲁古语、马拉提语、卡纳达语、塔米尔语、土鲁语、马拉雅拉语、锡兰语。印度人常因回教与印度教的信仰冲突而流血,为了保护各族的语文,也会引起战祸,可见其情况之一斑了。
印度的宗教信仰
有人语:通观印度的 历史 ,得于其中寻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时又能寻出希腊以来迄于近世之西洋哲学的重要思想;而尤足为印度?者,此等宗教与哲学,自始即保持着一体不离之关系而前进。西洋则发生于希腊的哲学与发生于犹太的__,在古代本相冲突,至中世两相调和,近世间则再分离,而与印度大异其趣。(此语见于高楠及木村合着
四吠陀印度民族众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为正统,那就是根据吠陀而来的一贯思想和信仰。佛经中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来。
四吠陀的大致内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于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纪前一千年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二)沙摩吠陀:计收圣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为婆罗门僧侣于酒祭时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与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的祭词。
(四)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圣歌。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阶级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①吠陀天启主义,②祭祀万能主义,③婆罗门至上主义,这也可说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启示而来,所以神圣无上;依据吠陀的指导而行祭祀,所以无所不能;祭祀须由婆罗门僧侣职掌,所以婆罗门阶级也是至上的。
实则,阶级制度的出现,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后,由于吠陀诗歌的渐增,祭祀仪式的渐繁,始产生专职的祭司,祭司自私,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张祭司的世袭,遂因藉神职的权威而唱出四姓的阶级:
(一)婆罗门:祭司阶级的宗教师,由历代子孙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种姓,他们是生来的僧侣,但却祗有到年老时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为:一 儿童 教养期,二结婚与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潜修期)。
(二)刹帝利:王者阶级的武士族,这是为了对内的统治,主要是为对外的抗御,而出现的武人种姓,是由于武艺的世袭,战士的专职而形成。他们要藉婆罗门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阶级。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从事余农工商业的雅利安人,便成为第三阶级。
(四)首陀罗: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达祭罗维荼人,是奴隶、是贱民。
在此四大阶级中,前三者有诵念吠陀经及祭祀的权利,死后得再投生于世,故称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罗族,既无诵经祭祀的权利,亦无转世投生的希望,故称为“一生族”,婆罗门族死时只须拜神诵经,即可归返宇宙本体之梵天,称之为顿悟法;刹帝利及吠舍族,除诵经祭祀外,尚得苦练修禅,方生梵天,称之为渐证法。
神的信仰不用说,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据吠陀而来。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计三十三神,然其实际数颇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对某一主要神的赞颂,辄用最上的词句来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变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称之为交换神教(Kathentheism)。若从信者的主观状态而言,则又显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视为单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说,雅利安人崇拜太阳、天、雨、空气、火,这五种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对天之神婆楼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罗(Indra),特别崇敬。由对于因陀罗的特重,致有人以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来。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渐重地神。其原始的神为特尤斯(Dyaus),此神与希腊的宙斯及罗马的丘比特,同为由发光(dyu)之语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楼那,其出现稍早于空界的主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Agni),则为地界的主要神。
不论如何,吠陀的神数虽多,当他们礼拜各种神?之时,并不忘怀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说:“虽然,世人称其为因陀罗,密多罗(Mitra此神乃表太阳的恩惠者),婆楼那、实则只是一个,不过诗人给予各种不同的名字而已。”
印度的哲学
印度哲学的分期根据已故的印度总统,罗达克立须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着“印度哲学”,对于印度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一)吠陀时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顷,各森林修道院发生于此时,印度的唯心主义亦肇端此时。此为人智初期状态,迷信与思想,两方正相斗争之时。吠陀中附属的歌颂、梵书、奥义书、即于此时记录而成。
(二)史诗时期:史诗系指罗摩所行傅(TheRamayana)及大战诗(TheMahabharata)两部长诗,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后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奥义书的初期,终于各派哲学的发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湿婆派及维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学与初期的佛教同时,惟其六派书籍的写定,乃是后来的事。
(三)经典时期:是指各宗派的学说之有文字记录而成为经典的时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后。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诵其教义思想。
(四)注疏时期:这与经典时期,不易严格划分。有了注解,即有字义之争,故此为重文字而轻思想的时期。
印度的三大圣书在漫长的吠陀时期中,包含有一个梵书时代,其时间大约是从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即在此时树立。其基础则为当时经他们之手编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闼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开其梵书时代思潮之序幕,梵书(Brahmana)则为圆熟此一思潮的神学书。梵书乃将夜柔吠陀的特质极力发挥,对关联于祭典的事项,一一附于因缘、 故事 、来历,而以散文来解释它们。
在印度哲学史的分期上,梵书、奥义书,均列于吠陀时期。在此所要介绍的三大圣书,吠陀时期的即占其二。现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经:即是四种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学的开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叶,由于对向来所崇拜的 自然 诸神之怀疑,而在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从来未有独立的神名,此时则出现了;从来未说宇宙的创造,此时则将 抽象 的唯一最高原理,予于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为有情与非情的本体。宇宙即为此原理所统一而发生者。此在其无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Sukta)祈祷主歌(BrahmanaspatiSukta)、原人歌(PurusaSukta)各篇中表达出来。
(二)奥义书:奥义书的梵名为UPZ+NI+SAD,乃“近坐”的合 成语 ,为肝胆相照的对坐之意,其目的在于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在形式上仍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而为梵书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时代,则在西纪前七百至五百年间所作,这是由于时代思潮的所趋,自由思想抬头,尤其是王者的权力升高而予以鼓励,故其内容有露出反传统的锋芒。此书有两种集本,一是五十二种本,一是一百零八种本,均可称为全集。此书内容之佳,叔本华曾说:“余得是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高。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而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脱,何颖而深邃,其对印度哲学思想的启迪极大。
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虽相连续,然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殊属疑问,唯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了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
据说,__也受有奥义书不少的影响。
(三)薄伽梵歌(TheBhagavad?Gita):这是史诗的一部分。大约创作于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间的时期。当时的佛教正以新气运的发展而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吠陀经的学者们更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并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矛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经过长期的潜流,婆罗门教终于复兴而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书甚至被享波尔(WilliamVonHumboldt)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语中唯一的真正哲学之歌。”尼赫鲁则说:“这圣歌的宣说不是宗派的,或者说是宣示给思想上的任何一个学派的。”此圣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犹如新约之于
_
以上三书在中国尚未见有全译本,仅有糜文开编译了一册“印度三大圣典”的节本。
六派哲学所谓六派哲学,即是产生于史诗时期之末,与佛教初期阶段相近的婆罗门教哲学,其名称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School)
二、僧?耶派(TheSankhyaSchool)即数论派
三、毗舍迦派(TheVaisesikaSchool)即数论派
四、 瑜伽 派(TheYoga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Mimamsa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Vedanta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并且承认吠陀的存在价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论不以吠陀为根据,后二派的立论则以吠陀为根据。
由奥义书激发的主要学派,为数论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为中心而产生维修奴与湿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属其正系而成立较前三流为迟。瑜伽派较佛陀为迟;佛陀时代也尚无如今时僧?耶颂所传之数论派;与奥义书系思想相并,而认为是梵书系哲学思想的弭曼差派、胜论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于间接关系上尚有讨论之外,其余诸派之成立,均较佛陀为迟。
猜你喜欢:
1. 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2. 最新国宗教事务条例2017全文
3. 印度宗教有哪些
4. 印度主要宗教与风俗习惯
5.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是哪个教
4.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年)是最尖锐的黑格尔批评者之一。他是黑格尔的同时代人,但比黑格尔更年轻,他不愿意被黑格尔的巨大名声所胁迫。作为刚开始在柏林大学工作的哲学教师,叔本华将他的课程安排在与黑格尔开课的时间相同,他完全明白,这种做法必然使他自己只有极少数学生。这位自大的年轻哲学家对黑格尔的看法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轻蔑,我们可以从以下他对黑格尔毫不奉承的描述中看出这一点:
黑格尔,被来自上面的大人物任命为持有证书的“伟大哲学家”,是一个愚蠢的、乏味的、令人作呕的、无知的江湖骗子。他胡编乱写、粗制滥造些故弄玄虚的荒谬废话,其无耻大胆已然登峰造极。
事实上,叔本华只对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表现出深深的敬意。他也赞赏印度的哲学传统。对叔本华而言,纵观历史,所有其他哲学家都不过是“饶舌之人”而已。
叔本华开始其工作时要求回到康德,而事实上,叔本华的主要着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部分根本上来说是对康德思想的复述。叔本华赞同康德的观点,认为人类心灵无法认识终极实在,我们能够通过理智把握的唯一实在是穿过了时空之网和知性范畴的实在。叔本华写道: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任何一个活着并认识着的事物都有效的,尽管只有人能够将它带入反思的抽象意识。要是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他已经达到了哲学智慧。继而对他来说变得清楚而确定的是他所认识的不是什么太阳或地球,而是一双看见太阳的眼睛,一只感触着地球的手;那个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个表象存在着。
回想一下,当康德提到本体世界的时候,他主张我们无法认识它,尽管基于某些实践上的需要,我们有权对之持有各种信念。我们看到,对于康德来说这些信念是极其乐观主义的:对于上帝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对不朽的信仰,以及对永恒正义的信仰。而且,康德还指出某些人类经验,我们的某些直观,康德希望这些可能是关于不可知的本体世界之本性的超理性线索。举个例子,当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晚上遥望夜空,我们所体验到的那种崇高感是存在的。同样让康德深受启发的是我们在某些危急关头所体验到的道德责任感。正如康德所指出的,“有两个东西不断地在心灵中引起越来越强烈的景仰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同样,叔本华也认为存在某些应该留心的直观经验,因为这类经验很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对终极实在的超理性洞见。但叔本华所举的这类例子实际上与康德的迥然不同。
比如,叔本华想知道何以当某个人被告知一个熟人的死讯时,他首先经验到的刺激是咧嘴而笑的冲动——当然,这是必须得到抑制的冲动。叔本华还想知道,一个可能经过积年累月不知疲倦的工作才最终取得成功和权力的受人尊敬的商人或者政府官员,为什么会愿意用所有这一切冒险,只为与一个被禁止(与其发生关系)的伴侣那片刻床笫之欢。这些以及类似的人类经验导致叔本华对终极实在的本性持有比康德悲观得多的直觉。叔本华的阴郁疑虑很快成为他体系中的“真理”。(这些非认识论真理的奇特地位没有逃脱叔本华批评者们的双眼。)叔本华曾说:“‘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个真理对每个人来说如果不是可怕的,也必定是非常严重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它是一个人可以说出来、也必须说出来的真理。”
叔本华的可怕真理实际上是这样的:在显象背后,在现象之幕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个本体实在;但它远不是康德所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上帝、不朽和正义的良善之地,叔本华在此所发现的是野蛮的、火热的、无情的、无意义的力量,他称之为“意志”。这个力量在其永不满足的对“更多”的要求中创造一切,又毁灭一切。(它不知道要更多的什么东西——它只知道它想要更多。)
理解叔本华的意志概念最好的现象界的意象就是性和暴力。不仅在自然界中,而且甚至在人类领域中,每个事件都是一个产生和毁灭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其动机,事实上都是以某种方式服务于产生和毁灭的行为。如果你熟悉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你现在就能知道他的“本我”观念是从何而来的了。甚至“本我”这个名字(id 这个拉丁文意思是“它”)也和叔本华的“意志”一样表示着本体的不确定性。弗洛伊德本人曾在 1920 年说过:“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驶入叔本华哲学的港湾。”
叔本华认为,现象世界的每一事物都只是这种强硬意志的显示,或者用他的话来说,一种“意志的对象化”(也就是说,穿过了范畴和时空之网的意志)。
叔本华“意志”的各种意象尽管愚蠢而粗暴,但他也将意志设想为极度狡诈的。意志能够向其自身的“实验”隐藏它的残忍意图,这些“实验”可能会冒犯或甚至会报复意志。换句话说,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被构造出来的,即便在其世界观上也自我欺骗。意志穿过时空网格和范畴时改变了性质。然而,如果我们可以清除我们本性中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本身就是意志的狡计的产物,那么我们就能够看透自然,并且明白除了赤裸裸的生殖需要,它丝毫不关心任何造物的幸福与安康。叔本华通过对南太平洋的巨型海龟的描述来阐述他的观点。巨型海龟在交配期竭力爬到海滩上以便把它们的卵产在沙中,据说,在暴风雨中,数以百计的这种海龟会在岩石海岸边摔得粉身碎骨。叔本华还提醒人们注意一种奇特的蛾类,它们从蛹中一出来就具有完整的生殖和消化系统;但自然却忘了给它一个小零件——一张嘴!所以这种蛾子繁殖后立即去寻找食物,但很快就饥饿而死。但是,自然并不在意,因为这种蛾子已经产下了它的小卵。在叔本华看来,人也跟海龟和蛾子一样。如果你超过了十八岁,那么你的肉体就开始衰退。你的肉体,只不过是生殖系统的脚手架而已,一旦它在适合的位置产下后代并给这些后代一个复制它们自己的机会,就开始死亡。
这个消息确实很可怕。为什么人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全都处在非理性的、无意义的意志奴役状态之下呢?原因便在于意志的狡计。人类文明本身只不过是意志的一个又一个实验而已,而人类的乐观和希望也只不过是意志给予我们的礼物而已,这个礼物必然使我们继续在关于真实形势方面欺骗自己。艺术、宗教、法律、道德、科学,甚至哲学也只不过是意志的升华而已,而升华也还是为了意志自身的目的。黑格尔对上层文化的称颂也只不过是对意志绝对胜利的证明。
我们的所有希望和志向都会遭遇破灭。幸福是一场不真实的梦幻。任何一个人随便在哪一天只对报纸看上一眼,之后他还能是乐观主义者,那就太荒谬了。泥石流吞没了整个村庄,一个疯狂刺客的一颗子弹将一个民族的希望击得粉碎。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死于一场痛苦的疾病。战鼓从未停止过敲动,不光彩的死亡在等待着所有人。确实,只有愚人才能在直面这样的真理时还依旧保持乐观。
哲学无疑从来没有像在叔本华这里那样如此沮丧,又令人沮丧。但是,在他看来,他的悲观主义是一种理性的悲观主义,而他为这种“理性”的悲观主义寻求一种理性的解决之道。当然,也曾有过其他明白这个真理并为之寻求理性回答的人。在叔本华看来,耶稣和佛陀都曾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他们的解决之道都是空想,并且依然服务于意志。(除此之外,他们的学说还被意志的狡计所篡改,这一点表现在他们教徒的乐观主义上,信徒们将其先师的悲观主义消息作为“福音”提出来。)柏拉图也曾经提出一种“近乎”成功的解决之道,但是他的永恒“理念”仍然是表象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只是意志的一部分。
似乎叔本华哲学所能提出的唯一劝告应该就是自杀了。但事实上,叔本华却劝告人们反对自杀,他的理由是,自杀是意志最后的孤注一掷,因而仍然是意志的显示(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行为像自杀一样要求如此多的意志的集中;因而,自杀不可能是对意志的否定)。
切勿绝望!还有一种叔本华式的解决之道。尽管所有文明都只不过是性和暴力的升华,因而只是意志的实验,但文明世界可以达到一个精妙的程度,在这里它可以与它自己的无意识的起源断绝关系,并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领域,事实上,这个领域是反自然并且因而是反意志的领域。这种摆脱了意志的自治出现在艺术世界的一个特定角落——即音乐的角落。但并不是所有音乐。流行音乐肯定不行,它所做的正是唤起现象世界的想象和情感。大部分古典音乐也达不到。比如,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想象依然太过强烈;因而它与意志的联系也就太过明显。(当我们聆听《田园》时,我们看到草地上的牛群、嫩绿的青草和野花,还有朵朵白云飘过蓝天。)这样不行,对意志的摆脱只能在对纯形式的音乐的冥想中才能实现,这种音乐没有歌词,也没有想象。有一种巴洛克音乐符合这个标准——一种纯粹数学式的形式主义:主题、复调、主题。一个人有可能尽其一生不计私利地沉思这类音乐。叔本华恰恰提出这种沉思来作为他认为的“涅槃”——从现世脱离,逃入纯粹形式之中,因而战胜了意志。这就是柏拉图和佛陀笨拙地努力想要达到的目标。
叔本华哲学在德语世界的知识分子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是没有叔本华,那么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托马斯·曼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设想的。然而,似乎没有什么人认真地看待叔本华的解决之道。再明显不过的是,正如尼采将要指出的那样,巴洛克音乐是所有音乐中最感性的,而且欲求将自己沉浸于其中,这说到底还是一个欲望,因而还是意志的作用。
5. 叔本华对于自身存在证明的资料
叔本华赞同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但一走入自在世界,叔本华就和康德分道扬镳了,他要超越康德的不可知主义,去探询康德谓之超验的物自体的秘密:"现在推动我们去探求的,正是我们不能自满于知道我们有表象,知道表象是如此这般的,是按这个那个规律联系着的,知道根据律就是这一些规律的总形式等等。我们正是不能以此自足,我们要知道那些表象的意义,我们要问这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就再没有什么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世界要问这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就再没什么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世界就在我面前掠过,就必然和无实质的梦一样,就和幽灵般的海市蜃楼一样,不值得我们一顾了――;我们要问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叔本华断言,这个深奥莫测的物自体便是意志。意志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可见世界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就有生命和世界。
叔本华追问的目光转向了主体――人。与人们所熟知的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转向对此在的追问如出一辙,叔本华认为,如果这个进行着追问的人只是一个单纯的认识着的主体,就象长有翅膀而没有身躯的天使,此外就不是什么了,那么,这个进行着追问、探讨的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在这世界里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他的认识是以一个身体为媒介而获得的。身体的感受,就是悟性在直观这世界时的出发点。主体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一个透明的"我思",而是一个谜中之谜。"应该说这里的谜底已是作为个体而出现的认识的主体所知道要的了;这个谜底叫作意志。这,也唯有这,才能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它的本质,它的行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他的意志的每一真正的活动都立即而不可避免的也是他身体的动作;如果他不同时发觉这意志活动是以身体的动作而表出的,他就不曾是真实地要求这一活动。"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和身体的活动是二而一的同一事物,二者仅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给与的而已:一种是完全直接给与的,一种是在直观中给与悟性的。身体的活动不是别的,只是客体化了的,亦即进入了直观的意志活动。
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思想,是直接受了印度经典的影响。叔本华数次引用了《奥义书》中的"那就是你"一语来说明这个核心思想。在《歌者奥义书》( ,又译唱赞奥义书)第六篇的第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诸章中,都重复着这句"那就是你"。例如第十二章叙述的一则父与子的对话:
"由彼树摘一无花果来!"
"此是也!阿父!"
"破之!"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见耶!"
"殊微细之子也!"
"再破其一子!"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见耶!"
"无物矣!阿父!"
最后,为父的说道:"吾儿!汝其信之矣!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彼为尔矣(即那就是你――引者)。"
在印度哲学的启发下,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真正的自在之物,任何人都能看到他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本质就在这意志中。这世界,一方面是我的表象,一方面是我的意志。在这两重世界之下,每个人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阿特曼,既是囊括了整个世界的大宇宙的本质,又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小宇宙,也就是《吠陀》教义中"梵我一如"的思想。故此, 叔本华赞同印度哲学的下述观点:"一切无生之物总起来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先验指先于经验;经验是在经历体验的实践中获得片段性认识的过程,是形而上学知识被获得的重要手段;在经历某个事件的体验实践之前,对即将发生的事件中的内容我们本身必须具有某种体验的方式为前提才可能产生对此“存在”的认识,这种方式包括:对事件现象感受的途径和内容判断的标准,由此产生了经验中的“存在”;而另一方面经验中“存在”的对象是“物自体”,物自体本身没有形式,超出形而上学的范畴,无法被我们认识和掌握,而被我们“相信”那是一个真实不二的实在自身,并成为我们解释存在问题的终极方式:“事情总是这样发生的”,“所有的存在都是以此为根据发生的……”,在这里康德发现理性在纯粹思辨中最终必然追究到一些个无法解释的方式上,这种方式称为“超验”。
超验即超出经验,无法在经验中获取,却被我们必须认同的存在。这东西说起来非常的蹊跷,但在现实中见怪不怪,比如康德提出的物自体,任何现有的逻辑都无法证明这个东西的确实存在,但是谁能够怀疑那样一个东西是本来就在么?是的,不应该怀疑,那就再比如说上帝,没有任何经验和根据能够证实它的存在,但是信它的人就是那么多,也是不得不服的。当我把这个问题跟上帝搅在一起的时候,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问题就不那么毋庸质疑了吧,有明眼人发现这里面同样藏着一个悖论:我们说“超验存在”是不可认识和不可追究的东西,那怎么可能被成为“存在”呢,凭什么被提出的?这个问题最早由费希特发现,叔本华将之发掘,他剔除了所有方式在智力上的区别之后发现,超验存在最终是来自意志——意志是先验的核心,超验存在同样被先验的提出,意志才是真正的自在之物。叔本华的这一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揭示了超验存在的提出实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错误在于将存在问题的根基完全归结于“先验”的独断,掩盖了理性存在中的“超验”问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否定“物自体”。
在康德哲学中,提出的超验是基于人们所遇到的“超验问题”,即经验存在的发生并不由先验所决定,先验仅仅决定了经验“存在”的方式,而不决定经验内容中事件的自身取向,在这里超验的是那个需要你不断去经验、探索的那个未知的现实存在,而不是在你脑袋里预先准备好的划分形式的规定;叔本华哲学中,反对超验是因为“超验存在”是一个根本无法被提出的怪物。叔本华哲学与康德哲学在这里分道扬镳,康德提出超验问题但无法摆脱其成为超验存在的纯粹探讨,使超验由问题成为了超验存在;而叔本华质疑超验存在,但是把“超验存在”的形式的发生前提,作为了“超验存在”的内容中所指的那个对象前提,发生了一个混淆,将意志由决定“现象” 的意义扩大到了决定“对象”,结果把意志论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结果却无法给自己一个所谓“真相”的根基,陷入虚无的悖论。
也就是说,对于康德来说的问题是:既然超验是我们无法体验也无法认知和证明的,那我们如何能提出这种超验存在呢?而对于叔本华来说问题是:超验是理性存在的根基,如果我们要提出某一最根本的存在,这一存在必定是超验的,没有超验理性恐怕也是根本无法存在的,连理性都不存在我们又如何知道有那么一种东西是无法认知和证明的呢?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了,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发现问题的快意,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是这两个问题合起来,这两个问题同时提出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自我取消的悖论,不说能不能回答,而是根本无从追问下去……
6. 叔本华是谁 是个什么样的人
叔本华(1788~1860)
Schopenhauer,Arthur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G.W.F.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从I.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叔本华指出,康德分裂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系,就是表象同意志的关系。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他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于意志的12个论据,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美学思想叔本华深受柏拉图、康德和佛教的影响,企图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来。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不断追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苦恼和烦闷。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盘,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因此,艺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需要和欲望,而艺术则是一种观照。在这种观照中,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事物,而是柏拉图式的理式,主体也不再是某一个别的人,而是不受意志奴役、没有痛苦、没有时间意识的纯主体。纯主体通过直观与审美对象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从现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美不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审美的态度,一切审美态度都是无利害感的。科学只研究现象界的规律,艺术则直指现象界后面的物自体,因此艺术高于科学。在各种艺术中,叔本华又认为音乐比其他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入得多,因为其他艺术只是理式的表现,而音乐却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他也非常重视悲剧,这是因为悲剧所写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面。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人生的不幸,而在于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来,使人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恶梦,无可留恋,因而断念。断念是对于生存意志的拒绝或否定。这反映了叔本华美学的悲观主义倾向。
7. 请问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一部
一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 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的哲学受惠于东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响了中国的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炳麟。王和章将叔本华受东方思想熏陶形成的思想重新和东方文化贯通、融合起来。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又从西方到东方,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从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对这一专题作点研究是有意义的。
二 叔本华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悲观论集>
8. 你觉得叔本华怎样
叔本华出生在大资产阶级,他太有钱了,而资本是无国界的。在叔本华的世界里,国家大事、人生理想、迎娶白富美都无关紧要,极度讨厌封建国家普鲁士王国,喜欢每天看看资产阶级英国的《泰晤士报》。
康德、黑格尔之流的小资还要给别人当家庭教师,叔本华穷的只剩下钱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
高富帅叔本华,一辈子只可惜生命有限,钱却永远花不完。另一方面,他也怕动荡会让他的财富付之一炬。叔本华已经拥有了一切,所能做的只有节制欲望,不作死就不会死,并且讨厌一切革命。叔本华不需要入世,他傲视世俗。他悲观,是怕财富被付之一炬。叔本华本身并不悲观,只是太有钱的痛苦。每个人从自己的人生体验,都会对经典形成自己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创造。古人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无论屌丝也好,富豪也罢,在入世之中,同样可以修行,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做事认真,以至于忘我,专注于美,在刹那间摆脱了生存意志的压迫。
9.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哪些是来源于印度的佛教
好意思,我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并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欧洲的哲学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居功至伟,其根本价值在于推翻了宗教对于人生和世界观的垄断话语权,使得人类进入了自由、民主、宪政和科学的社会.在人类社会的构建上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人类文明如果没有欧洲的哲学文明那么还处在黑暗中.
佛教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上产生了什么作用?那些信奉佛教的国家中的社会状态是什么?佛教国家中的人性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性格是否与欧美国家那样正常和阳光?佛教国家中的社会生产力是怎样的?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是怎样的?他们的竞争力是怎样的?他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了解一下西方的正统哲学思想即可,西方的正统哲学思想与佛教是毫不相干的.
至于叔本华是否与佛教有关不得而知.不好意思,我现在的知识结构还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10. 叔本华的哲学
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悲观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他的名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为世人所熟知。
叔本华的非理性悲观主义思想有时被解释为受他的家庭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探讨的。
1809年,叔本华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他的兴趣却在哲学。
在这里他认识了他哲学的启蒙老师费希特。费希特指导他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哲学学起,叔本华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
1811年他转到了柏林学习,后来拿破仑军队进驻柏林,他逃离了柏林,躲在一个小村庄里苦心写作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它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
博士论文赢得了歌德的注意,叔本华同歌德相识,两人开始钻研色彩理论,后来由于两人看法不一致而分道扬镳。叔本华写出了《论视觉与色彩》。
歌德发现叔本华有悲观主义倾向,告诫他说: 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此时叔本华也不赞同他的老师费希特和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而对古印度哲学非常感兴趣,印度教、佛教,摩耶,世界是一种幻象,感官是一种幻象,欲望的存在让人们痛苦,人生有病老痛死四大苦。
叔本华此时的哲学思想飞跃成长,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哲学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它将东西方思想融合在一起,是叔本华一生哲学的精华,此时叔本华年仅30岁,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完成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着作,后期的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
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而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也就是说,人被欲求痛苦着,世界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世人皆苦。
叔本华提出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摆脱痛苦的可能,却又强调禁欲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他的父亲死于自杀,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志本身的显现,人们可以把痛苦转向艺术。
他对死亡也不持畏惧态度,他认为死亡并非什么不好的事情, 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他对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出版期望甚高。但是销量却让他大失所望,这和他的预想大相径庭,人们根本不接受他的思想。
叔本华这么评价他的这本书: 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他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他,他的哲学属于未来。
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他与当时大名鼎鼎的黑格尔的讲课PK事件,成了笑谈。在叔本华看来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人们的赏识。
在大学里受挫之后,叔本华郁郁寡欢,移居意大利,后又返回德国。
几年后柏林爆发瘟疫,黑格尔去世了,叔本华终于没有了竞争对手,但是他带着对死亡的恐惧逃到了法兰克福,在这里他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25年。
此时他似乎销声匿迹,很少有作品发布。
1841年,他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第一篇获得了挪威皇家科学院褒奖。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名声大振,家喻户晓。
他就像是自己王国中的先知,预想他最终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而闻名于世,这也充分弥补了过去几十年世人对他哲学的忽视和怠慢。
叔本华写道: 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他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这一切并没有带给他多大的快乐,他觉得所有都在他预料之中。
他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安静地离开了。
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