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早期哈拉巴文明是什么时期

印度早期哈拉巴文明是什么时期

发布时间:2022-10-19 09:48:36

⑴ 公元前23世纪到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文明有哪些

公元前23世纪到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文明有哈拉巴文化。
约公元前2500-1750年(部分地区从公元前2200年-前1700年),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时代。
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期,位于印度河流域。着名城市有摩亨佐达罗以及哈拉巴等,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印章,其中有少量文字,但尚无法解读。公元前1750年后,哈拉巴文化逐渐消亡,至今尚无确切原因。
根据出土的遗址,哈拉巴文化包括了众多小村落,但城市依然众多。城市包括卫城和下城区两部分。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为主要城市。
根据遗址判断,摩亨佐·达罗的西部为砖砌卫城,东部是住宅区和工商业区合成的下城区。由高墙保护。卫城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公共浴池,用砖和沥青铺成,浴池的附近有水井,也有排水沟。浴池附近还有谷仓和行政机构。
下城区遗址中,街道笔直,垂直相交。下城区因此被分成各个小街区,每个街区中又有若干小巷。主街道宽达10米,此外街道上还有许多灯柱,下水道。建筑物分化极其细致,有的比较简陋,有的非常豪华,设有浴池和楼梯间以及复杂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⑵ 印度河谷文明兴起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印度河谷文明兴起时是于中国的夏朝(约前2070~前1600)。
印度河谷文明(约公元前3200—1600年)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从阿拉伯海岸起,北经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达利亚(乌浒河)。尽管该文明的基础是农业,但其本质是城市文明,它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讲究享受的都市社会,与外界有大规模贸易。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间特别活跃。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前者距海岸约300英里,后者座落于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据估计两个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并且在住房式样上鲜明地反映了各阶级不同的财富拥有量和不同的社会地位。两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坚固的砖结构,展示了与雄心和智慧相应的设计能力。甚至有些三层的坚固的房屋,配有带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铺设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达罗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围用不透水的砖砌成并配有美丽的装饰。哈拉帕的一个巨大的粮仓由一个升起的平台作基础,以防止所存储的各种谷物被洪水淹没。驯养的动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没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猪、驴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复得,因为水平面已上升数百年了。但所获证据足够说明,这一文明在其顶峰时期,是高度发达,可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时期正是印度的青铜时代。赏心悦目的带有金银饰物的铜和青铜器皿已被发现。手工技术是专门化的,其水平极高。虽然印度河谷居民没留下威仪堂堂的纪念碑,但他们在个人饰物,动物和人物优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艺才能。一些象征被采纳,其中包括?字符,它成为以后印度艺术的基本装饰图形。在哈拉帕发现了两件石刻的男子躯干造型,它们完美地符合解剖规律,比起一千年后古希腊的雕刻来,更具有生气。

⑶ 哈巴拉文化是印度河流域自身独立发展的吗

印度河流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因为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带来大量的富有养分的淤泥,覆盖沿河地带,土地十分肥沃。农民不需要复杂的生产技术就能收获庄稼。不过,河水泛滥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农民逐渐在较大范围组织起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大的村镇,古印度也随之开始了向城市文明的过渡。约公元前2300年,这里产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虽然现在看来古印度文明有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它的光芒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古印度文明的发现,与欧洲人对印度的侵略密切相关。14、15世纪时期,欧洲列强看准了印度的黄金、珠宝,对印度展开了侵占和掠夺。其中在印度河谷拉维河的冲积平原,绵延2.5公里的地方,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破碎的泥砖。尽管英国人已经占领了这块地方,但没有人去注意这些破碎的泥砖下埋藏着什么。

19世纪初年,一个叫詹姆斯·刘易斯的英国人怀着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应征来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开始了他非同一般的印度之旅。他生性散漫,喜欢漂泊,对如何镇压当地人以及个人的仕途并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寻古与探险。不堪军队刻板生活的他索性开了小差,从军队逃了出来,开始了他的探险考古生涯。詹姆斯·刘易斯伪装成一个美国工程师,化名查尔斯·迈森,打算漫游印度实现自己的长久以来的愿望。1826年,刘易斯在穿越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时,被这里的一片山丘上的废墟深深吸引。在这里一块不规则的多岩石的高地上,尽管岁月侵蚀,仍然依稀可见砖石城堡的废弃的城墙,到处散落着的东方风格的壁龛,以及建筑物的遗迹。在夕阳的照耀下,这一片废墟闪烁着神秘之光。他仔细查看这些断壁残垣后,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古城,并摩亨佐·达罗出土的国王——祭司像猜想这可能是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曾经提到的东方之城桑加拉。他在日记中对古城遗迹作了生动的描述,并为此地取名叫“哈拉巴”。正是他的发现和记载,人们才知道了哈拉巴的存在。但是,刘易斯毕竟不是考古学家,他对哈拉巴的造访,也就到此为止了。令人遗憾的是,迈森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11年后,又一位年轻的探险家亚历山大·伯恩斯再次造访了哈拉巴。除了那些裸露的断壁残垣,他也没有新的发现。此后,英国在印度的考古队在1853年和1856年两次勘察了这一地区,他们一致认定,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古代城市,但对它的年代和重要性的探究,并没有突破性进展。迈森以及伯恩斯等人的考察,给后人的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直到19世纪70年代初,当旁遮普成为英帝国统治下最繁荣的农业省时,英国政府意识到印度的地下文化宝藏可能价值连城,于是,便将印度古文明的考古发掘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随着对印度宝藏探寻热情的升温,英国殖民当局于1873年成立了印度考古研究院。亚历山大·坎宁安被委任为考古局长。他首先探访了迈森日记中提及的哈拉巴。但是,当他来到这片废墟时,已经再也无法找到城堡的任何遗迹了。原来,英国当局为了修建纵贯这一地区的铁路,将哈拉巴遗址那些做工精致的砖石大部分用来铺做路基了。坎宁安得知后痛心疾首,为抢救这个遗址,他决定进行发掘。由于遗址破坏严重,发掘独角兽印章工作进展缓慢,被迫停工。他的唯一收获是发掘了一枚石制的印章。印章用黑色的皂石制成,上面刻着一头公牛和六个无法释读的文字。这是一枚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河文明的典型物件。

遗憾的是坎宁安也与哈拉巴文化失之交臂。当时坎宁安作出了一个错误结论,认为这枚印章是从外国传入印度的。尽管如此,前人的发现特别是坎宁安发掘的黑色印章,仍为后来的考古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902年,踌躇满志的约翰·马歇尔来到印度后,继任为印度考古勘察总监。他根据坎宁安等人留下的线索,指挥各支考古队在哈拉巴等地继续进行发掘,但一直没有进展。

研究员J·H·弗利特给马歇尔的事业带来了转机。弗利有印度河文字的印章特仔细研究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哈拉巴出土的印章文字,正确地判断到:印章文字绝非婆罗迷字母系统,也不同于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它的年代必定比人们的想象更为古老。

在马歇尔和沙尼在哈拉巴发掘的同时,R·D·班纳基也发掘了死亡之丘——摩亨佐·达罗。两地都发掘揭示出一种相同的古代城市文明,即学者们所谓的“哈拉巴文化”。

至此,马歇尔可以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他与同伴们发现了一种极为古老而独特的伟大文明,而且它是在印度河流域自身独立发展起源的。

摩亨佐·达罗出土的国王—祭祀像

⑷ 古印度的早期文明遗址

印度是南亚国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称“信度”或其变音“兴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从遥远的西方带有先进技术的农民迁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们在此修建了运河,沿河的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于俄罗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遗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称这一时期的文明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摇篮
恒河,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恒河流域孕育着印度——月之国的民族。
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2000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
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战争称为“渴望得牛”,为此还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而这些仪式非常复杂、神秘,因此僧侣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于是,以祭司为职业的僧侣集团便形成了,即婆罗门种姓。后来,这些掌管宗教大权并为武士出谋划策的婆罗门,享有大量的财富和权利,成为第一种姓;刹帝利则是国王、武士和官吏等军事贵族,他们仪次于婆罗门,是第二种姓:从事农、商和手工业等的自由民,他们属于第三种姓吠舍;第四种姓称首陀罗,他们是那些被征服的土着居民、贫困破产和丧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许多人是奴隶。很明显,第一、二种姓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是被统治阶级。为了使雅利安人永远凌驾于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之上,婆罗门剥夺了首陀罗参加“萨特拉”的资格。“萨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礼,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则被称为“一生族”。除了这四种姓以外。土着少数民族和不同种姓之间所生的子女被视作第五种人,即“贱民”。他们是最低层的人。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特有的等级制度。印度从古至今,历经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护下一直延续下来,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发展。种姓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历法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印度已经有了相当精确的历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记载,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记载。《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印度古代还有其他多种历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有望终月和朔终月的区别。望终月是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为一个月:朔终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个合朔为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称以月圆时所在的星宿来命名。对于年的长度则用观察恒星的偕日出来决定。《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已发明用谐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个周期为五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内置两个闰月。一朔望月为29,516日,一年为366日。公元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直使用这种粗疏的历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母亲摩耶王后年近五十时才怀孕。按照印度的习俗,她应该回娘家分娩,结果途经兰毗尼,在树下乘凉时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世7天之后,母亲去世,父亲净饭王就把释迦牟尼交给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王妃对他悉心照料。给予了无微不至地关怀。16岁时,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后来生子罗怙罗。29岁时,他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弃家外出寻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着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后来依照他们的说法,成为一名苦行僧,进行了长达6年的艰苦修行。由于过分劳累和营养不良,甚至晕倒在地。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带来任何成效。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河水将身上多年的积垢洗净,然后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等到体力恢复以后。他离开了尼连禅河,准备前往婆罗捺斯,在行进的路上,释伽牟尼来到了一个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树。于是,他便坐在树下打坐,想以此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并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思索,构成了以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说,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四种真理,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坠人人世的轮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众终身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称“比丘”,女子称“比丘尼”,他们必须剃去头发,身着僧袍,从家庭生活中完全脱离出来:在家修行的男子称“邬波索迦”,女子称“邬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称作“僧迦”。参加社团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拥有私产。每一个佛教徒都有游方传教的义务。

⑸ 印度河流最早期的文明是什么

印度河流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因为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带来大量的富有养分的淤泥,覆盖沿河地带,土地十分肥沃。农民不需要复杂的生产技术就能收获庄稼。不过,河水泛滥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农民逐渐在较大范围组织起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大的村镇,古印度也随之开始了向城市文明的过渡。约公元前2300年,这里产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⑹ 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河河水的泛滥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农民逐渐在较大范围组织起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大的村镇,古印度也随之开始了向城市文明的过渡。约公元前2300年,这里产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⑺ 古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是什么时期因何开始的

古印度河流域河水泛滥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农民逐渐在较大范围组织起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大的村镇,古印度也随之开始了向城市文明的过渡。约公元前2300年,这里产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⑻ 什么是哈巴拉文明

哈巴拉文明。印度河古文明起源于公元前四五千年前,是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齐名的农业文明。它维持了1500年以上的繁荣时期。

⑼ 为什么把印度远古文明称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最早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阅读全文

与印度早期哈拉巴文明是什么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中国人比印度人团结 浏览:121
越南山里做什么好吃 浏览:353
印度为什么技术落后外包产业好 浏览:337
中国的长城印度的东埔寨是什么 浏览:986
印度人为什么要讲话 浏览:945
印度是哪个国家的军工 浏览:916
印度左右逢源是怎么回事 浏览:68
欧陆战争意大利第一关怎么打 浏览:653
印尼电信广告什么歌 浏览:30
中国入境可以带多少手机电脑 浏览:267
怎么看待伊朗捐款事件 浏览:512
越南富安有什么好玩的 浏览:376
外国人到中国定居有哪些条件 浏览:983
印度到印尼要多少钱 浏览:17
意大利有什么的手表品牌排行榜 浏览:770
过去几年中国有多少人口 浏览:702
非洲美女要多少钱才肯嫁到中国 浏览:964
越南的火龙果要怎么运到中国 浏览:274
伊朗官方语言英语怎么说 浏览:294
中国到越南火车经过多少站口 浏览: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