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殖民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1600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按着荷兰、法国也先后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发了印英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传统棉纺织品凭借织工的技艺、低廉的工资行销欧洲,带回了源源不断的金银。但工业革命后,英国纺织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很快扭转了局势,击败了印度本土棉纱布匹,造成了印度传统纺织业的破产、印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彻底沦为一个原材料出口国。殖民者在通过地主作为中间人向农民征税的扎明达尔(Zamindar)制度不但没有提供合适的激励,还造就了大批挥霍财富的地主,印度农业水平方面日益滞后。出口经济以茶、麻加工为代表的主要工业部门都掌握在英国资本家手中,产品也出口英国。印度本土资本则重建了新式的棉纺织业,铁路网也快速扩张,但二者都高度依赖英国进口的机器、技术;工业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没能催发近代印度本土机械工业的萌芽。
② 1947至1990年地印度是什么经济体制
印度独立后,初期的时段都是农牧经济体制, 这个也是因为印度有这么一个文化
之后,现任总统当时是财政内阁,所以在83年的时候吧,开始经济改革开放,进入市场体制
这个也许需要看看印度文化了。
③ 印度建立封建制国家是什么时候
印度封建制经济是公元 4~18世纪中叶印度封建主奴役依附农民的剥削制度。
④ 印度国家制度体制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印度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的两院制议会包括了上院联邦院(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Lok Sabha)。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4)印度封建经济制度是什么扩展阅读:
1、印度名义上实行普选制,但实际上却是半普选制,各次大选取胜的执政党和领袖均没有获得多数的选票,甚至有几次大选不过半数。
2、印度穷人特别是广大农民参政意识较淡漠。印度虽然有百年以上的宪政发展历史,但由于印度社会贫穷,经济落后,人民文化素质极低,直到今天,印度文盲仍占总人口的38%。
3、90年代以前,印度基本上实行一党和一个家族的统治。独立以来,尼赫鲁执政17年,其女英·甘地执政16年,其外孙拉·甘地执政5年。这种传宗继位的做法,虽然有种种历史和社会原因,但它毕竟说明,印度议会民主制远远逊色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表明封建专制的残余影响还颇深厚。
⑤ 印度的封建制度是在什么时候确立的
5世纪之后,内部诸小邦纷纷自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外部则不断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确立了封建制度。
⑥ 求教历史问题!印度封建制的特点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b02/528.html
公元 7世纪统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称羯若鞠羯国或称曷利沙帝国。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图包括除克什米尔、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为曲女城(今卡瑙季)。
王朝的建立7 世纪初北印度陷于政治分裂,出现两大敌对的政治联盟。曷利沙的普西亚布蒂王朝与曲女城的穆克里王朝联姻结盟,对抗孟加拉的高达族国王设赏迦与摩腊婆王提婆笈多的联盟。606年,曷利沙大臣般底拥立曷利沙·伐弹那(即戒日王喜增),号尸罗阿迭多。戒日王即位后,与迦摩缕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结盟,收复曲女城。612年,曲女城与曷利沙正式合并为戒日王国(即羯若鞠羯国)。
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干失败,从此放弃征服南印度的企图。636年以后,征服孟加拉、比哈尔和包括戈康达在内的奥里萨,建立对摩揭陀的统治。
土地制度戒日王朝时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国王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还赐封给寺院、官吏、王公贵族以采邑。封建赐地分为两类:一类称作“阿格拉哈拉”和“梵分” 或“梵封”,即豁免国家赋税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赐赠给高级婆罗门、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庙、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类是封赐给世俗高级官僚贵族、作为俸禄或服务报酬的职田或禄田份地。被封赐的村社变成新兴封建领主的私有领地,赐地文书规定,国家的官吏和军队不得进入,原来由国家直接管辖和控制的自由农民已经沦为向封建领主交租纳税、受其管辖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采邑制得以确立。
国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权削弱,促使封建领主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实际上只是依靠封建纽带联系起来的许多封建小国的结合体(全国有 30余个半独立的藩国),缺乏统一的政治经济基础。
政治统治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肃”的等级制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由大臣会议辅佐戒日王进行统治。戒日王虽以“文治、仁政”闻名于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严酷。他经常巡视全国各地,意在对地方封建势力实行笼络和妥协的政策。他重视利用宗教进行封建统治,倾向于大乘佛教,并支持中国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动。在位40余年中,在钵罗耶迦举行过六次五年一度的佛教 “无遮大会”。采取佛教与印度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当时占优势的是印度教。佛教开始衰落。
经济情况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地出现“稼穑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与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工商业仍继续保持繁荣,但恒河流域许多古城的工商业和货币经济更加萧条,出现“城少居人” 的冷落景象,反映印度中世纪早期封建制经济的闭塞性特点。种姓制度方面也发生显着变化(见印度种姓制度)。
玄奘访印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641~647年,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团访印,从而开始了两国政治上的接触,为印中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647年,戒日王逝世,国中大乱,宰相阿罗那顺篡位,戒日王朝即告瓦解。北印度表面上的短暂统一宣告结束。
⑦ 古代印度的封建制。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只有神话无信史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
我国东晋高僧法显所着《佛国记》和唐朝高僧玄奘所着《大唐西域记》,不仅是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文献,而且是研究古代印度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从这两部重要着作中,可以窥探出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封建制的确立 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王朝时期,在戒日帝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且最终得到确立。印度的土地在原则上归国王所有,故统称为“王田”。王田可由国王加以处分。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王田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①王田中的“国用”部分,即由国家直接征收田赋的土地。玄奘说这部分土地的收入是充作祭祀之用,这大概是指的主要用途,实际上中央政府的开支和王室的花费也都出自国有土地。第二部分土地,是作为禄田和食邑,国王用来封赐宰相和大臣的。玄奘说的“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FONT>②就是指这部分禄田而言。这就是说,印度在戒日帝国时期,上自封疆宰牧、辅佐大臣,下至一般官员和幕僚,都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食邑封赐。第三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赏赐给具有聪明才智、学识高深的学者。这表明印度的封建帝王是重视封建知识分子的。第四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分赠给不同的宗教团体,以求福德,故称为“福田”,实际上就是“教田”或“寺田”。由于帝王大量布施土地,使印度的婆罗门教祭司、佛教寺院和印度教神庙都拥有大量土地,成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FONT>戒日王曾对教俗大贵族大量封赐土地,他颁发的铜牌赐地证书迄今已发现很多。根据已发现的631年戒日王赐地铜牌中说,国王查明一个婆罗门僧侣,利用“伪造的敕令”占有苏马昆达卡村(在士拉瓦斯塔省昆达丹那县)。国王毁掉了这个伪造的铜牌,“没收了他的村庄”。可是戒日王又把这个村庄按原来的边界施舍给另外两个婆罗门僧侣:一个是出身于瓦尔那族、属于娑摩吠陀派的僧侣瓦塔斯瓦明;另一个是出身于吠舍奴弗利达族、属于梨俱吠陀派的僧侣西瓦提帕斯瓦明。戒日王的敕令中说,这次土地施舍“并附有获得村民的土地税,以及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收入的权利,作为脱离县管辖的部分而免除一切义务,并附有传给子孙的权利,直至天长地久。”①从戒日王这份赐地文书中可以看出:土地封赐具有永久性,成为领受者自由支配的世袭财产;这样封地和赐地脱离政府的行政管辖,成为教俗封建主享有特权的独立王国。由于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的封赐,到7世纪时,许多寺院和庙宇都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例如,王舍城的着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受到“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粳米、酥乳数百石。”②国王封赐和布施的土地都是以“邑”为单位。印度的社会是以村社为基层组织,一邑基本上就是一个村社;村社大小不等,邑的户数多寡不同,每邑一般为200户。那烂陀寺拥有土地之广和佃户之多,由此可见一斑。</FONT></FONT>封建依附农民和租税 戒日王的土地封赐和布施与村社农民转化为依附农民同时发生。分封和赏赐的土地都是由村社农民耕种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同时转换主人。他们必须向新的封建主缴纳地租和赋税,甚至还要服各种劳役。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封赐给教俗贵族的“邑”、“封邑”、“食邑”,就包括村社的农户和农民。封建经济的关键不在于土地多寡,而在于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的数量;这些租佃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作为土地的附属物,为封建主生产地租和赋税,并提供各种劳役。根据已有的资料看,戒日王一次分封和布施就是百邑或80邑,几万户农民随着国王的封赐变成封建依附农民。仅那烂陀寺一处就拥有200多邑,剥削农民在4万户以上。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是实物地租。农民负担的租税占多大比重,官府并无明文规定。据《大唐西域记》载:戒日王时期“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①照玄奘的说法,农民有口分田,可养家糊口,承担的赋税徭役均不太重,租种王田的要缴纳土地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作为实物地租。7世纪后期唐释义净访印求法,历时20余年,游历30余国。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提到印度的地租率。他说租种佛教寺院土地的农民,由寺院供应耕牛的,地租率是“六分抽一”。②所述情况与玄奘相同。</FONT></FONT>农民负担除地租之外还有其他的实物贡纳、“货币税和可能实行的其他税”,而“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费用③,都要由农民承担。除实物和货币负担外,印度农民也还有一定的劳役负担,为教俗封建主从事各种杂务劳动,例如,修缮房屋,洒扫庭除等。印度政府也常利用农民劳动力修建宫室屋宇、建筑道路桥梁、兴修水利工程等,不过玄奘说:“国家营建,不虚劳役,据其成功,酬之价值。”</FONT>④国家营建,不白白使役劳力,根据工作完成情况给以报酬,这就不能算作官府征派的徭役了。玄奘说戒日王时期的印度“赋敛轻薄,徭税俭省”</FONT>⑤,看来是有一定根据的。</FONT>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印度社会从笈多王朝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到7世纪前半期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关系的形成,种姓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级种姓,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统治阶级地位。他们从历代君主那里得到大量的土地封赐,占有定居在这些土地上数以万计的农户,对他们实行租税剥削、司法审判和超经济强制。吠舍种姓原为从事农、牧、商业的平民集团。随着封建制的形成,从事农牧业的居民逐渐沦为依附农民,与原来的首陀罗农民地位接近。戒日帝国时期的吠舍种姓,专指从事商业的居民,根本不包括农民在内。首陀罗种姓原为雅利安人征服的土着居民,主要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还有的从事农牧业和渔猎生产,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的就是奴隶。7世纪时,首陀罗中的分成制农民和租佃农民逐渐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而吠舍种姓下层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也沦为租佃王田和僧俗贵族土地的依附农民,这两种来源的依附农民逐渐融合,形成新的首陀罗种姓。所以戒日帝国时期的首陀罗种姓是专指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依附农民而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谈到了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种姓制度。他说:“若夫种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①玄奘在这里明确指出,吠舍就是商人和高利贷者;戍陀罗(即首陀罗)就是奋力耕种土地、种植庄稼的农民。原先首陀罗中的手工业者大都下降到其余“杂姓”之中。</FONT>在中古时期,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加复杂。在四种姓之外,按照行业组成各种“阇提”(梵语jati)。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直至被剥夺受保护的权利。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印度种姓的发展,与生产提高和分工加强有关。但种姓间的分割与隔绝又是生产发展不够充分的表现,成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基本障碍。早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状况 封建关系的形成,使部分村社农民随着土地的封赐变成依附农民。但印度的封建农业照例在村社的基础上进行,仍然是一家一户小生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象西欧那样形成农奴制的封建庄园。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看,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大部分地方都呈现富庶繁荣景象。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也有扩建。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产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玄奘提到恒河中下游地区,盛产水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比较完备,水车被广泛利用。印度西北部盛产小麦和甘蔗。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农作物;稻米和麦粉是印度人的主食。此外还有豆类作物和油料作物。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玄奘列举的蔬菜有姜、芥、瓜、葫芦、荤陀菜等,葱、蒜稀少,也不多吃。果品种类更多,难以列举,为世人所珍重的主要有所谓庵没罗果、庵弭罗果、末杜迦果等十余种;石榴、柑桔,诸国普遍种植;梨、桃、杏、葡萄等果品,也在许多国家广为种植。印度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靛蓝、棉花、香料等。印度人的日常食品有乳、酪、膏、酥、沙糖、石蜜、芥子油、各种饼等。①玄奘说印度到处都呈现“稼穑殷盛”、“花果繁茂”的景象。</FONT>中古时期,印度的棉纺织业最为着名,产品行销国内外。中印度秣兔罗国(今北方邦马图拉城)是印度棉纺织业的中心之一,玄奘曾提到这里盛产细花布。②毛纺织业也有发展,玄奘说北印度的乌仗那国人多穿白色细毛布衣服,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人也穿的是毛布和白细毛布。</FONT>①除此之外,玄奘还提到有人穿着“憍奢耶衣”(即野蚕丝衣)和“菆摩衣”(即麻布类的衣服)。由此可见,7世纪时印度纺织业的部门是很多的。</FONT>金属冶炼和武器制造的手工业也很发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谈到印度的很多矿产,涉及必须经过冶炼的金属矿产有金、银、黄铜、紫铜、赤铜、铁等。提到出产金属矿产的国家不下12个。其中以北印度的磔迦国、屈露多国,中印度的秣兔罗国、尼波罗国最为着名。玄奘特别提到在北部大雪山中有个苏伐剌拿瞿■罗国出产上品黄金,故叫“金氏国”。②玄奘曾提到用黄金、白银和水晶铸成劫比他国大寺院三个宝阶的事。在锻冶金属基础上的武器制造也是很出色的。印度人制造的锋锐武器有刀、剑、斧、戈、矛、戟、弓箭等,防御武器有甲胄和盾牌。用金、银、铜、铁制造的器皿,在印度也很多。他们也用金、银制造各种装饰品,或铸造各种神像。</FONT>印度社会的基础是村社制度。村社的自给自足性很强。商品交换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印度的国内外贸易也还具有一定规模。玄奘说,金、银、黄铜、白玉、火珠,是本地所产,积存数量很多。奇珍异宝,种类名称都不同,从海口输入,来交换商品。但是在做买卖时,用金钱、银钱、贝珠、小珠作为交换手段。③贵金属交换和奇珍异宝交易在印度的国内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扼水陆交通之便,商业贸易也很繁盛。玄奘说:“异方奇货多集于此,居人丰乐,家室富饶”。</FONT>④恒河中游在曲女城和华氏城之间的一座古城叫波罗痆斯(今瓦腊纳西,又名贝拿勒斯)也是一个商业中心,利用恒河的交通方便,成为奇珍异货的集散地。“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FONT>①华氏城以东的恒河下游地区,在戒日帝国时期经济上出现衰落状况。例如毗舍离、华氏城、王舍城等一些历史名城,人口减少,经济萧条,或许与富庶的农业地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有关。曲女城以西地区主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是坦尼沙城,是普西亚布蒂王朝的发祥地。玄奘说萨他泥湿伐罗国的都城坦尼沙城“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娴幻术,高尚异能,多逐利,少务农,诸方奇货,多聚其国。”</FONT>②坦尼沙城处于恒河和朱木拿河的上游地区,是印度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北印度出产的金银,四方的奇珍异宝都汇集于此,然后转销国内外。所以坦尼沙城的商人多于农民,家室富足,争相奢侈。坦尼沙是印度内地商业城的典型。</FONT>
⑧ 印度是什么社会制度啊
印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有“电影王国”之誉,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1757 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稻子、小麦、棉花、黄麻、甘蔗和茶叶。工业以采矿和纺织为主,还有钢铁、电力、石油、橡胶、煤、火柴等。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立后的53年以来,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在印度已经是全球第10位的工业化国家,并且是第6个进入外太空的民族。它的幅员广达3,287,261平方公里,从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高原一直延伸到南方的热带雨林。作为世界上第7个最大的国家,印度突出于亚洲的其余部分,它以高山和海洋作为疆界,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它的疆界从北方的大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一直延伸到北回归线,在东边的孟加拉湾和西边的阿拉伯海之间楔入印度洋之中。印度的大陆国土完全处于北半球,位于北纬80.4°和37.6°,东经68.7°和97.25°之间。从北到南最远的纬线之间的距离长约3,214公里,而从东到西最远的经线之间则长约2,933公里。印度的陆地边界长约15,200公里;其大陆国土加上拉克沙群岛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总海岸线长度为 7,516.6 公里。大陆国土分为4个区域,它们分别是大山区、恒河和印度河平原、沙漠区和南部半岛。与印度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西北边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边的中国、不丹和尼泊尔、东边的缅甸和西孟加拉邦东边的孟加拉国。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则由保克海峡和马纳尔湾形成的一个狭窄的海峡分隔。
人口:10.2亿(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居世界第二。
面积:330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北纬 80.4°和 37.6°之间,东经 68.7°和97.25°之间海岸线长度 7,600 公里。
语言:17种主要语言,844种方言。
主要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
国歌:人民意志,由拉宾德拉纳•泰戈尔作词并谱曲。
国徽:鹿野苑狮形柱头的复制品。
国旗:等分的3色水平条纹,最上为深橘黄色,中间为白色,底部为深绿色。在白色部分的中间有一个藏青色
的车轮。
国兽:老虎。
国鸟:孔雀。
国花:莲花。
国树:印度榕树。
国果:芒果。
国币:卢比(1卢比 = 100 披索)。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1卢比=100派士。纸币面额:1、2、5、10、20、50、100及500卢比。所有的卢比纸币都用14种法定文字印明票面,其设计异常精美。硬币面额:5、10、20、25及50派士;1卢比及2卢比。
民族: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占46.3%。
⑨ 印度的社会制度
印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有“电影王国”之誉,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1757 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稻子、小麦、棉花、黄麻、甘蔗和茶叶。工业以采矿和纺织为主,还有钢铁、电力、石油、橡胶、煤、火柴等。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