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他不把唐僧直接送到西天呢
《西游记》小说里所说的西天,指的是古天竺国(即现在的印度),因为古代缺少地理知识,中国人以为印度国已经是在天的最西边了,所以叫天竺国为西天。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一共有一百六十多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这些高僧离开中国,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天竺求经,平安返回来的只有四十二人,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异域他乡。
总结:写唐僧敢于历尽艰险的故事,更在于鼓励更多的读者以他为榜样,不怕艰难险阻,为真理永远执着向前。如果直接带着唐僧飞到西天去,就失去这样的教育意义了。
B. 翻个跟头到天边什么数字
翻个跟头到天边是数字十万八千里。
亦作“翻筋斗”。亦作“翻_斗”。亦作“翻斤斗”。身体向下翻转仍复原状。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西游记》第五六回:“行者翻_斗,竖蜻蜓,疼痛难禁。”瞿秋白《乱弹·新英雄》:“戏台上的武生会翻跟斗,也可以使看戏的人大声喝彩。”曹禺《日出》第四幕:“有时乐得在我面前直翻跟头。”
数字分好几种,阿拉伯数字是最普遍的一种。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实际应该列为印度语言,只是先传播到阿拉伯,然后传向世界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不同的记数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起源于印度。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C. 筋斗鸽可以当信鸽吗
不可以,它属于欣赏鸽中一个品系,样子有好多种。
D. 孩子不宜太早玩的十种运动
蛇:
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蚯蚓:
蚯蚓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蠕动
水螅:
水螅的运动很特别,不仅身体能伸长、缩短,还会作全身运动,移动位置。水螅的运动有屈伸前进(尺蠖式)和翻筋斗两种方式
兔:
兔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由于兔的前后肢长短不一,虽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动,但更适于跳跃,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方式。
奔跑-----是动物最常见的运动方式。动物世界中谁是奔跑冠军?我想各位心里非常清楚!生物学家早就考察证明了,非洲的猎豹是奔跑最快的四脚动物。
飞行-----绝大多数鸟类都善于飞行。在鸟类王国里,有些鸟飞行速度很快,例如雨燕,经常像疾风一样飞掠而过,速度快得惊人。有一种针尾雨燕每小时的飞行速度可达250~300千米。美索布达米亚的雨燕,人们用雷达测出了他的飞行记录,时速有320千米。印度的褐雨燕,科学家曾经用秒表进行测试,得知他的飞行时速352千米。游隼短距离的飞行速度极快。德国科学家用电子计时器测出,一只沿着45度角下降的游隼飞行时速为349.15千米,当垂直下降1524米时,它的飞行时速可达370~386.16千米。军舰鸟两翅膀展开时有2~5米,捕食时的飞行时速可达400千米左右。苍鹰在短距离冲刺飞行时的速度更快,时速可达600千米。
游泳------鱼类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在24000多种鱼类中,游泳速度最快的是旗鱼,行进时速可达108.9千米,比普通的轮船速度要快3~4倍。旗鱼只要10个小时,就能通过海路从天津到达上海[从天津到达上海的海路距离是1300多千米]。这样惊人的游泳速度,是其它动物所望尘莫及的。
地滚式:有一种蜘蛛就是这么走的.
滑翔式:如飞鱼在空中飞.
我只能打到这了,动物的各种基本运动方式都在这了.
虽没达到十种但我知道的就这些了.
E. 关于《水浒传》人物
北腿王——武松
一 天生北腿好材料
从小最喜欢的是他,当然先说他了,反正不论排名,所以我也“徇私”一回。我是看电视剧后喜欢上这个人物的,后来才看了连环画和小说,才发现书中的武松太残忍了。不过第一印象已形成,改不了啰。
武松的腿功,不敢说是108将中最厉害的,但却是作者描写得最为详细的,加上本人先入为主,所以自然觉得他腿功最强啦。
学武的人都知道“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腿法是徒手实战的必备技巧。腿相对于手的优势明显:1.腿比手臂粗,力量大于手臂;2.腿比臂长,攻击距离远;3.腿攻击范围大,可攻击人的上、中、下三路,即头、腰、腿都能踢到,而拳就很难打中下路;4.腿法隐蔽性好,招数多等。
武松的腿法纯熟,绝对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而且付出的精力肯定不少,要知道学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而李逵只是靠打得多积累经验,可能有人教过他,但可能没受过名师指点,所以小技术上不去(今后会提到他,在我心目中他是力量大,但技术粗糙的主)。在书中好像没有明确提到武松的师父,但可以推断其不弱。一些民间故事还提到,武松进京时专门受过周侗指导,那自然更强啦。
下面看看武松的身体特征,分析其武功技术特点: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虽然没有明确说他的身高,但从文字上看应该是非常高大的(有评书说“身高八尺”,那至少有一米八),不然也不会给人一种敬畏感和压迫感。身材高大,那腿自然很长,这是他的优势。
再看地形特征。武松家在山东清河县,清河、阳谷据说是在鲁西北,那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多开阔地,方便高大之人施展拳脚。要知道,“南拳北腿”的形成和地形有关:北方多平原,地形平坦广阔,打起来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南方多丘陵,多河流,常在狭小地带交手甚至是在船上交手,故南拳强调马要稳,且动作快而短,故能发挥手的最大优势(本人的基础武术就属南拳系)。
所以,武松的技术特点就是典型的“北腿”风格,因其身高太高,一般不会轻易施展翻腾之功。且看体操运动员的身高就知道,他们擅长的空翻、手翻,却不是高个子的强项。
二 景阳冈打虎
武松喝了15碗酒,不听小二劝告,硬要上冈。后来看到官府榜文,第一反应是回店里去,很多人觉得这样显得胆小了些。在我看来,这正是人之常情,武松已经是高手,但他仍然对老虎有所顾忌。首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事去惹这种猛兽干什么?其次,自己未必有打赢老虎的把握,毕竟他只是有一根哨棒,没有刀剑等利器。钝器对付猛兽,不能那么得心应手,何况只是一根短短的哨棒。何为“棒”?长者为棍,一般高过人一个拳头,像齐眉棍已属于短的棍,更短的就是棒了。相信现代各种搏击冠军,也不愿拿一根短棒去打猛虎吧?所以说,当时看武松产生回去的想法,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像雄阔海那样徒手搏双虎还是夸张了点。
最后武松还是上了景阳冈,一是怕被人耻笑,二是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未必会遇见老虎。看到这里,不得不说武松对动物的习性了解不多。
下面说说老虎的习性,狮虎平常一般不惹人类,但它们一旦吃过一次人,今后就会经常吃人,这是动物学家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据说是因为人比其他猎物容易捕得多,很多人见到狮虎首先是吓瘫了,然后就任其宰割。吃人虎和食人狮吃过人之后,还教会其幼崽吃人,于是这些动物长大后也以捕杀人类为主。印度就有吃人虎屡屡害人的传闻,非洲也有很多食人狮的消息。
书中描写此虎已“坏三二十条大汉性命”,那就说明这是只吃人虎。既然它已习惯吃人,那么人过冈常走的路必定是它的出没之处。那么,武松遇到老虎,可以说有其必然性。
武松进入树林,正要在青石上睡觉时,老虎出现了,武松连忙滚下青石,拿哨棒在手中。这时为什么要用“滚”,须知在躺着的状态下遇险,滚是最快的躲避方式,这是常练武的人形成的习惯,这种时候绝对不能选择“坐”起来再跑的。
老虎首先就是一扑,这一“扑”是什么概念?虽然有“半空的蹿将下来”的描写,但其实不会扑得很高。相传,施耐庵写书时专门观察过老虎的习性。那他应该知道,无论是狮、虎、豹、还是狼狗等猛兽扑起来的首选攻击目标,就是咽喉,这只老虎不会例外。在影视作品里老虎一扑老高,而主角则是低头弓背躲过,看起来很精彩,实际上扑的那个高度可能不用低头都会从头上过去。而且,这样低头弓背,让其从自己正上方过去也有危险,就是头部还是可能会被碰到,那可吃不消。
所以,武松闪过这一扑,不可能是低头让老虎从头上过去,而是从其旁边闪过。躲闪功夫,本就是武者必备的。擅长躲闪的人,一定拥有娴熟的步法。接着,他又躲过了老虎的掀和剪。
老虎三招不着,气性没了一半。加上作者在老虎出来时作了“又饥又渴”的描写,据我想象,因为百姓均在巳午未结伴过冈,加上猎户逼得紧,所以它可能好久没有吃东西了。前面攻击过猛,也消耗了它不少体力。所以,这只虎的威力减少了不少,不然武松这种醉汉对付它还是很危险,即使他的酒已“化作冷汗”出了,但酒精对他的小脑和眼神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那就会影响到他的平衡和判断力。
老虎兜转回来,武松抡起哨棒,尽平生之力,从半空里劈将下来。棍法中“劈”有几种,一种是常规劈,一种是抡圆劈,这两种劈法都是从正上方打向正下方,此外还有斜劈,顾名思义就是从左上劈右下或从右上劈左下。既然武松用了全力,还是从半空中打下,那他用的就是直上直下、且力量最大的抡圆劈。这种打法弧度大,范围广,在障碍物多的地方不宜使用如此大开大合的招数。结果,他打在了枯树上。不排除他是紧张,也不排除是受酒精影响,以为会碰不到树,结果却碰到了。
好在武松应变能力快,在老虎再次扑来时,他一跳,退了10步远。如何“跳”才能退10步远?各位可以试着往自己正后方跳,会发现又近又别扭,但往自己侧面跳就容易得多。武松面对老虎,也不可能是正面站着,看过拳击、散打等搏击运动的人会发现双方对峙时都是略侧着站,这样全身暴露的目标就少些。武松当时也是侧着站,虎扑时,他只需后脚一退,前脚顺势一蹦,就可以“跳”10步远。这下老虎前爪正搭在他面前,按住头——打——搞定。
可见,武松这次打虎,主要是凭借灵巧的步法,然后瞅准时机一举拿下。至于棍法,还待考验。
三 斗杀西门庆
西门庆看到武松,就跳上凳子,踩上窗沿,但是却不敢跳下街去。从后来武松跳下街成功,说明当时位置不算太高,否则无论你厉害的武功,从七八层楼跳下,抵挡不住大地的引力所产生的冲击力的。有文章说,西门没跳下去,绝对是错误的选择,我深有同感。
轻松一下,引用成龙《警察故事》里一句话:“我可以这么跳,他绝不可以这么跳!你以为个个都是我啊?”
接着,武松跳上了桌子,他为什么要上去?估计是见到西门庆有逃跑的打算,因为他跳这高度不成问题,自然担心西门庆跳下去就溜了。于是就走直线,想封住其退路。那些碗、碟被“踢”下来,可能是他上桌是震下来的。他不太可能上了桌,还专门把上面的东西踢干净,再去报仇。
西门庆跳上凳子,武松跳上桌子,两人就在上面打起来。这下倒跟电影差不多,尽选些狭小的场所打些高难度。
西门庆见武松来得凶,手略指一指,却飞起右脚。武松只顾奔人来,略闪一闪,这一脚误打误撞就踢飞了刀。
在此要说说西门庆,可以说他是有点功夫的。首先,他一脚踢得武大口吐鲜血,武大什么人?虽然矮,但经常挑担卖饼,应该还是结实的。被踢到吐血,说明西门庆力量不小,像现实生活,没多少人能踢到人吐血的。西门庆踢飞武松的刀的这一脚,虽然是无心插柳,但是从他踢之前用了虚招,可见他实战过不止一两场。而且,他并没有慌乱,这正是经常实战的证据!他不是高手,但也决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没用。
武松被西门庆这种烂人踢飞了刀,屡招后人诟病。当然与其大意有关,毕竟自己手中有利器,西门庆赤手空拳,所以他有些疏忽。不过我觉得像他这种高手,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西门庆这一脚目标当然不是他的刀,所以他还是闪过了。至于为什么会中刀,我觉得和地形有很大关系。当时他俩一个在桌子上,一个在凳子上,脚下面积狭小。如果躲西门庆这招也像躲老虎那样大步闪开,可能就是一脚踩空跌下桌子了。所以他只能“略闪”,于是刀被意外踢飞。
西门庆见武松没了刀,就不怕了,这就是他托大了。武松也是实战高手,当然很快就反应过来。西门庆的右手虚击,左拳欲打武松心口,武松略躲而过。为什么又是“略”?躲闪也是一门功夫,不能提前反应太早,反应太早对方可以换招,当然也不能太慢,否则就被打中了。躲的精髓所在,就是在对方出招时恰好躲过,这正是对方来不及收招的破绽之时!
武松顺势钻到西门庆胁下,左手抓其头,右手抓其左脚,然后一推,西门庆就下楼去了。这一招将武松的摔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结果西门庆的过程,估计不超过3分钟。看书里头的武打可能大家都觉得没看电视的过瘾,但书里描写的却很接近实战。那种互相拆招几十合,谁也打不着谁的情况在现实是不存在的。实战时,双方的招式都是朴实无华,讲究实用,而且胜负很多都在电光火石之间。
四 醉打蒋门神
武松超强的腿功,是在打蒋门神时得到最好展示的。
打蒋门神之前,武松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可还是轻松拿下,正如书里说的,蒋门神早就“泡虚了身体”。
武松见了蒋门神,两个拳头虚晃一晃,转身便走。蒋门神赶来,武松起左脚踢中其小腹,然后“踅”回来。
何为“踅”?就是转回来的意思。从此字可知,武松击中蒋门神时,还是没有转回身来的,即背对敌人。那么,他用的是什么踢法呢?不太可能是后扫,扫的幅度大,而且力量差。也不太可能是后撩,这招显得短,而且力量也不大。我估计,他是用后踹。此招是直线踹击,而且速度力量俱佳。于是,蒋门神捂着肚子蹲了下去。
更精彩的一招出现了,武松“踅”回来时,右脚早起,踢中蒋门神的额角。这是一招绝对是高难度!首先,虽然蒋门神已蹲下去,但其身材“长大”,蹲下也不会很低。踢中其额角时,武松的腿应该高过自己的腰,甚至可能是高腿!在现实散打比赛中,就很少有高腿击倒的情况。其次,武松是在转的过程中起腿,那就是旋踢,就是电影里头最漂亮的转身踢腿。这一招在实战中使用时,往往就是对方丧失攻击力时,如果一开始就用旋踢,等着挨几下吧。
别以为这一招很容易,旋踢对力量、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都很高,如果是高腿旋踢,还要掌握好身体的平衡。要练好旋踢,没有个一两年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更久。
书中也说了,武松这一招叫玉环步、鸳鸯脚,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不容易啊。何为“玉环步”?环者,圆也。什么情况下会有圆形的步法?旋踢也。何为“鸳鸯脚”?因施展腿法时须与双臂配合,双臂上扬下合如鸳鸯展翅。且在连环踢法中,左右腿轮番踢出,恰如鸳鸯形影不离。
武松之腿功,决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其中一定付出不少的汗水。
五 血溅鸳鸯楼
下面再看武松的刀法。
飞云浦上,武松两脚踢了两个人下水,其中一人还被踢得“翻筋斗”,再次体现了其凌厉的腿功。
鸳鸯楼上,蒋门神看到武松,魂飞天外。他正要挣扎,武松刀早起,劈脸连交椅也剁翻了。从其后来还挣扎得起的情况来看,可能当时武松的刀就不怎么锋利了。
张都监脚才动,武松转过身来砍中脖子,像这种转身横砍在武术术语中叫“斩刀”。张都监中招而倒。
稍微抵抗的是张团练,他提起一把交椅抡过来。被武松接住一推,往后便倒。
张团练同样犯了错误,可能是酒醉不清醒吧,要知道,他面对的可是拿刀的武松。生活中,歹徒手上若有匕首、牛角刀、砍刀等武器,威慑力很大,仅次于手枪,远大于斧子、砖头、长棍等。当时,拿着朴刀的武松,威慑力自然大得惊人。
他用交椅抵抗是对的,本来就应该利用仅有的工具物品抵抗,这毕竟比空手强。但他不应该用交椅去砸武松。交椅的形状不规则,连钝器都算不上。在现代自卫防身术中,对使用椅子、板凳的要求,是尽量扫对方的腿,这样至少能逼退对方。而用交椅从头砸下去,可不像刀砍那么有威慑力,很容易被对方直接用手接住,张团练的遭遇就是如此。如果他扫下盘,可能仍是难免一死,不过也能打久些,让读者也看得精彩点。
武松打这些人如砍瓜切菜,根本看不出其刀法的真正实力,只能用强来形容,却不知有多强。
总之,武松的腿法很厉害,如果他骑马的话,那他的“北腿”就无从施展了,不知这是不是他不当马将的原因?
到后来武松变成配角后,他的武打的描写就没有这么详细了,虽然也不乏一些精彩片段,在此不一一分析了。或许今后想起什么会再作补充,有关武松的话,就说到这里。
参考书目
《水浒全传》 施耐庵 等 着 岳麓书社
《纪效新书》 戚继光 着 岳麓书社
《阵纪》 何良臣 着 岳麓书社
《中国武术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
《少林武术精华》 释德虔 等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少林绝技汇编》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少林看家拳》 释素法 等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少林十大武艺》 吴景川 主编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南少林秘传功力拳法》 高 翔 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迷踪拳》 李玉川 等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形意拳真传图谱》 李金波 等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吴斌楼戳脚翻子》 张大为 等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祁家通背拳》 单长文 编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八极拳真传》 王世泉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董海川八卦掌擒拿法》 王尚智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万籁声技击法》 梁超群 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中国散手》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跤》 纪富礼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擒拿反擒拿十八法》 韩建中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夺兇器基本技法》 韩建中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飞檐走壁》 葛 强 着 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巡警徒手制暴术》 杜振高 等 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中国巡警警械制暴术》 杜振高 等 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李小龙技击法》 李小龙 等 着 人民体育出版社
《李小龙二节棍攻击法》 董子红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李小龙短棍技击法》 高鸿鹏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实战空手》 山崎照朝 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海外武术集萃》 宾彦红 等 编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跆拳道》 叶 莱 等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泰国拳》 董子红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踢拳道》 董子红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剑道》 董子红 编着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所有的《中华武术》《武林》《精武》《武魂》《少林与太极》《武当》期刊。
(如无补充,今后系列文章均参考以上书目)
F. 筋斗云是什么
筋斗云,又作斤斗云,是中国神怪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飞行时所乘之云,一个筋斗便能行十万八千里路的距离。
据西游记中的描述,孙悟空师事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神仙须菩提祖师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后,一日祖师问孙悟空近来又学会了什么,孙悟空答说已能腾云驾雾,祖师便要孙悟空试飞来看。但见孙悟空动作怪异,除了翻筋斗上天之外,来去也只不过三里路,根本称不上腾云。孙悟空恳求祖师传授能日游四海的腾云驾雾之法,于是祖师便依孙悟空异于平常的翻筋斗动作特别授予筋斗云,并教他驾驭之术,当天夜里孙悟空就学会了筋斗云。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
一个弟子离开京城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朝皇帝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着。
G. 印度街头有很多面具猴,为什么它们都活不久
印度街头有很多“面具猴”,为什么它们都活不久?看完让人叹息!
在印度,因为有哈奴曼神猴的传说,所以猴子在印度的地位还算是比较高的,但却有那么一群面具猴,它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和我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事情令网友们唏嘘不已。有去印度游玩的游客,在街头看见耍杂技的节目,一开始还被吓一跳,因为乍一看,还以为是小孩子被驯服。仔细一看,原来是带着面具的猴子,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我们熟悉的猴戏。
但如今已经不复从前了,现在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也无法分辨训猴人是不是真心对待猴子的,因此猴戏也就无法传承下去,确实令人对那些真正的驯猴人感到有些惋惜,但这对动物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