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lotusmrn手表什么档次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6
‘贰’ 阿萨姆的名称由来
关于该邦名称的来历,众说不一,大体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阿萨姆”这个词来自梵语,意思是无比的、无双的。因为阿萨姆邦的自然景色极其秀丽,举世无双,所以得名;
另一种意见认为,“阿萨姆”的意思是起伏不平的山地,该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属于崇山峻岭和崎岖不平的丘陵地带,所以叫阿萨姆邦;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阿萨姆”这个词是“阿豪马”一词的变音。阿豪马是缅甸的一个民族,这民族曾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统治过阿萨姆的大部分地区。多数人认为第三种意见较合情理,因为“阿萨姆”这个名字是在阿豪马人统治阿萨姆邦的后期才开始有的,在这之前的历史着作和其他文献中,“阿萨姆”这个叫法从未出现过。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阿萨姆叫普拉格焦迪希,当时阿萨姆的首府叫普拉格焦迪希普尔,意思是“东方占星之城”,据说当时这里是星相学、数学和天文学的中心,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至今在高哈蒂附近还有一座九星庙。迦梨陀娑在《罗怙世系》中,将阿萨姆叫做尼尔洛赫德(即赫蓝色),因为这儿的群山呈青蓝色,有一条红色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自西藏奔流而来,咆哮而过。阿萨姆东北的边境地区至今还叫洛赫德。至于布拉马普特拉河为什么在阿萨姆境内流过时水就变成了红色,这里有一段故事,传说持斧罗摩杀了刹帝利人,沾了一斧子血,他在这条河里把斧头上的血洗掉,自己也在河里沐浴,作了忏悔,这样他就又恢复了原先的圣洁,但是河水从此变成了红色。
阿萨姆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古名叫迦摩缕波,这个词的意思是“美丽的”。迦摩缕波和普拉格焦迪希这两个名字,在《迦犁迦往世书》、《瑜伽经理》、《薄伽梵歌》、《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古典文献中都有记载。在印度民间流传的许多有趣的和离奇的故事中,大多同迦摩缕波这个名字有关系。迦摩缕波只是一个县的名字。
迦摩缕波这个名字是有其来历的。神话传说,有一次爱神想破坏湿婆神的修行,触怒了湿婆神,湿婆神睁开他的第三只眼睛,把爱神烧成了灰烬,爱神便失去了形体。爱神和妻子罗蒂进行了长期的苦修和祈祷,最后湿婆神表示满意,又赐给爱神形体。这件事发生的地方就叫迦摩缕波。迦摩意即爱情,缕波意即形体,迦摩和缕波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迦摩缕波这个词,意思就是爱神。传说帕格杜德国王统治阿萨姆时,阿萨姆的名字就已经由普拉格焦迪希改为迦摩缕波了。唐高僧玄奘于公元630~643年周游印度时,曾游历阿萨姆,当时阿萨姆的名字就叫迦摩缕波。
‘叁’ 名人怎么克服紧张情绪
名人也是从一个个普通人一步步爬上来的,他们的成功背后总有让人看不见的付出,如何学习他们成就自己呢?下面我整理了名人怎么克服紧张情绪,供你参考。
名人怎么克服紧张情绪
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一生演出过的场次不计其数,仅仅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就有379场.但是,他每次上台的时候,依然无法完全克服自己紧张的情绪.帕瓦罗蒂的父亲就是一位具有男高音天赋的人,但是由于太过于害羞而与舞台无缘,帕瓦 罗蒂可谓继承了父亲的弱点.于是,帕瓦罗蒂就有了暴饮暴食的习惯,每次上台前,他都要胡吃海喝一顿,方能缓解紧张的情绪,这也是他体型巨胖的原因.直到后来医生给他下最后通牒,提醒他再这样吃下去将会有生命危险,他才放弃了这种方法,转而依赖一枚钉子。
因为在帕瓦罗蒂的家乡传着生了锈的弯钉子会给人带来好 运的传说,所以帕瓦罗蒂不管在全世界哪一座歌剧院演出,在开演前,人们总是能在后台昏暗的灯光下,看到他弯曲着肥硕的身躯,在那里认真地寻找着一颗弯头的 钉子.如果演出前帕瓦罗蒂没能在后台找到一枚弯腰钉子,那么即使这场演出的报酬再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取消.他也曾因为罢唱无奈地得罪了不少朋友,其中芝 加哥歌剧院就永久地拒绝了他的演唱出.因此,承接帕瓦罗蒂演出的单位往往都会特意为他留一枚钉子.
在政治界,美国前总统林肯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林肯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曾是一个内心自卑却又渴望成功的人.他当上美国总统后,复杂的政事令他患上了较 严重的抑郁症.
他常常失眠,精神紧张,甚至对生活感到绝望.但是后来他却在没有心理医生帮助的情况下调整过来,因为他喜欢上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剪报.他每 天都会剪下报纸上人们对他的赞誉之词,然后揣在口袋里.在每一个重大会议召开之前,在每一次情绪紧张的时候,他就会掏出一张纸片,然后给自己鼓劲.将别人 的鼓励随身携带,以舒缓紧张的神经,这个完成美国南北统一大任的总统一直到死都保持着这种习惯,因为人们在他遇刺后,从他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那些赞美他 的报道纸片.
在赛车界,舒马赫的名字为世人所熟知,他是不折不扣的赛车王.然而,在那瞬间万变的赛道上,每一次判断和决定都是在毫秒之间做出的,紧张情绪成了赛车手们 最大的通病.熟悉赛车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很多赛车手都会因为比赛过度紧张而在车上尿裤子.即便是拥有无法超越的成就的舒马赫,也会在每次比 赛前感觉紧张.为了舒缓情绪,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玩一玩电子游戏.不玩电子游戏,他的精神就无法得到放松.
在围棋界,赵治勋被日本人称为“棋圣”.这个棋圣也有自己的怪癖,那就是在激烈的对弈中撕废纸和折火柴杆,他通过这种方式来舒缓自己的情绪.因此,每当他 出场比赛,总要求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一大堆火柴和废纸,一边折火柴杆、撕废纸,一边运筹帷幄。比赛结束后,细心的人们总会发现,他的座位旁边满是折断的火柴 和撕成长条的废纸。
看到了吗,无论多有成就、多杰出的人,都未必能完全摆脱紧张的情绪。不过只要像他们一样,找到合适的排遣和放松方式,你就可以轻松地克服那令人浑身战栗的紧张情绪,取得完美的胜利。
丘吉尔当年在演讲台上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直到被轰下台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每次演讲他都觉得胃里像放着一块冰;
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美国的雄辩家查理斯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
印度圣雄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大科学家牛顿承认自己在演讲前抖动不已,大喊大叫……
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他竟紧张得不知说什么了。很久之后,他才慢慢平静下来,开始讲课。然而原本要讲授一个课时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就说完了。可是,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他再次陷入窘境,后来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_→你确定是善意的么
无独有偶。如今,因为在“百家讲坛”品三国而名声大噪的易中天教授,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据说,易先生在第一次面对镜头时,异常紧张,便对摄影师说:“开拍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得先念首诗。否则,太紧张,讲不下去。”谁知,就在摄影师说开始的一刹那,易先生突然手足无措,刚到嘴边的诗句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支吾了半天,不知所云,只好叫停。如此,折腾再三,才录完了第一期节目。
对于沈先生和易先生,我们只是看见了他们成名之后的风采,气定神闲,风度翩翩;对于他们出道时候的情形,我们却知之甚少。于是,我们便想当然地猜测:他们的这种风度,一定是与生俱来的吧!
任何人,无论他日后如何举重若轻、潇洒自如,他的第一次公开演讲,都难免会感觉十分紧张。因为,虚荣是人的天性,它总是让人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因为在意,所以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想得太多,自然精力分散,紧张就随之而至。
没有谁会真正喜欢这种紧张。人们想方设法消除紧张,大而言之,无非就是两种办法:一是鼓足勇气、频繁出镜,次数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了;二是改变人性、根除虚荣,倘若一个人果真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真正做到我行我素,自然也就消除了紧张。
两条道路,人们往往会选择第一条,只有圣人选择了第二条。
‘肆’ 印度 历史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意见,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有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过广泛研究被作为印度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于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属巴基斯坦)一拉瓦尔品第带,但实际在杰卢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发现。该文化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称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间冰期台地上发现的较前梭安石器为进步的石器称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层台地上发现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遗迹亦发现于第三间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区域,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为典型。马德拉斯文化的遗址,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大约从距今14万年前持续到距今2.5万年前。在巴基斯坦贾克巴巴德县的罗赫里山,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石料加工场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这一时期的遗址以普拉瓦拉河流域的涅瓦萨文化II为典型。涅瓦萨文化II的石器有石叶工具、石片工具和石锥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器物是利用经初步打制的石核制成的两面平行的石片。20世纪90年代,又在卡纳塔克邦发现了一个采石场遗址。 印度的旧石器时代居民不会使用金属,也不懂得种地。他们的生活大抵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也有推测这一时期的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和种植大麦。由于他们不实行墓葬,也没有办法找到这些原始居民的骨骼用于人类学研究。
2.中石器时代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次大陆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0000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拉贾斯坦邦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发现许多中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杰发现一制造工具的场所,此地并发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处重要遗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征是使用所谓细石器。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动物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画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更加频繁地出现,它们表现了狩猎等人类活动的生动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结束于距今5000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次大陆,其时间大约是在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期。
3.新石器时代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早;印度河以东地区的已发现遗址则属于较晚的年代。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延续时间不尽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进化为金石并用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中印度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结束也较晚。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俾路支的遗址推断,该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关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这时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粗石器的使用,不过新石器时阿富汗文化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数已是经过打磨加工的适于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极个别的地区发现了铜器。这一时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尔和南部印度的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他们耕种土地,饲养动物并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岩洞内发现的遗址表明此时已制造陶器。他们能造船和织布。但是,此时是否已经从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务农,还没有确定。迈索尔地区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显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时代的印度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的居住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族,这是很难说的。
4.金石并用时代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间的一个时代。其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第3千纪中叶。这一时代的人们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黄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属,不过他们只把黄金用来做饰品。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在金石并用时代的遗迹中常有发现。红铜器的形式有斧子、凿子、铜环和铜条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种植业基础上,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 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编辑本段]二、古代史
1.吠陀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祭司国王像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着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2.印度十六雄国时期
印度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印度十六雄国分布图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3.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入侵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印度十六雄国分布图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在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4.孔雀王朝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恢复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5.笈多王朝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6.后笈多王朝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7.拉其普特时期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8.伊斯兰时期
(1)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汉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德里苏丹国是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不过,德里苏丹国并非统一了整个印度的帝国。除了在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等极强大的苏丹统治时期,德里苏丹国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个最大的王国。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继续保有强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则几乎从未进入苏丹政权的版图。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时期对德干地区的3次大举入侵使德干北部服从苏丹统治直到14世纪;菲罗兹·图格鲁克苏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奥里萨。困扰苏丹的问题主要是叛乱和外部入侵。在整个德里苏丹国存在时期,叛乱和王室内讧层出不穷。各地的分立势头从未被有效遏止,几个着名的苏丹都曾镇压过大规模的叛乱。外部入侵的威胁开始主要是来自蒙古人,后来则是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帖木儿的可怕入侵终于使摇摇欲坠的苏丹政权彻底崩溃。德里苏丹国在帖木儿撤离之后不久解体,独立王国林立各地,虽然还有名义上的苏丹,但他们的权力几乎只限于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在文学上,产生了阿密尔·胡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突厥人也带来了一种有害制度:在宫廷和贵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隶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2)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统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他在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在舍尔沙于1545年阵亡之前,他已经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制,并进行了货币改革。舍尔沙的统治事实上为莫卧儿帝国的最终建成铺平了道路。在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得到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夺回德里;但他在与主要敌人阿迪尔沙阿交锋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儿人伟业的任务归于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强大的敌人是阿迪尔沙阿的印度教将军喜穆。喜穆利用胡马雍之死夺取阿格拉和德里,并自称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复兴起一个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关键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喜穆,于是在印度再也没有可以与莫卧儿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建立人和最伟大的皇帝。他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着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阿·贾汉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阿·贾汉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伍’ 罗蒂爸爸和帕帕罗蒂什么关系
罗蒂爸爸是罗蒂公主的中国爸爸,帕帕罗蒂是罗蒂公主的印度爸爸,所以两个是跨过互戴绿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