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述印度服饰与民俗
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人已经开始讲究服饰。人们普遍能够享用棉布服装。现存于德里印度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文明已经相当发达,妇女喜欢佩戴项链。公元前5世纪时,亚裔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观察到印度人用棉花织布制衣,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棉花的用途很可能是印度人首先发现的。在公元前3世纪或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制造的丝绸已为印度人所知,但开始大量输入印度则是在公元1~4世纪期间。6~7世纪时,印度人已能自己生产丝绸,主要为贵族和富人所用。由于气候炎热,印度古人多用一块棉布裹身,十分便捷。大多数普通男女不穿上装。在现存印度古代壁画和雕刻中,女性通常都裸着上身。徐悲鸿在印度绘画《愚公移山》时所用孟加拉男性模特,都裸着上身,应是现实劳动生活的反映。古代只有军人和在印度的外国人等少数人穿缝制的服装。北印度人在冬季使用质地较厚的头巾或披肩保暖。
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后,使印度的服饰发生了变化。男性开始效法莫卧儿人穿缀有纽扣的服装,女性则开始穿裙子、罩衣和戴头巾。英国等欧洲殖民者在近代侵入印度后带来了西方的服饰文化,使印度服装文化呈现绚烂多彩的局面。18世纪时,印度教妇女普遍穿用的现代纱丽发展起来。纱丽的质地为丝绸或棉布,通常长4.5~8米,宽1.1~1.3米。穿时首端缠在腰际,中段绕过胸前,末端搭在肩上。纱丽在印度的地位与和服在日本略同。男性多穿棉布或纱布缝制的服装。不同教派的服装有所不同。例如,锡克教徒头包红巾,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印度服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出现西化现象。
印度古代服装虽然简洁,但首饰却富丽而又繁多。妇女普遍佩戴金银和宝石饰品。她们使用的首饰包括耳环、耳坠、鼻饰、项链、项圈、手镯、戒指、脚镯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印度妇女舞蹈时脚镯声声,节奏明快,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度古代男子啊也戴耳环。现代男性戴戒指者颇多。
2. 刺客信条里面那些穿着白衣服的僧侣是什么教派的就是那些人主角可以躲在他们中间的,两只手抱在一起慢慢
那不是什么教派的,是阿泰尔救了一个学者,其他学者会帮助阿泰尔潜伏。所以,那些白衣人都是学者
3. 为什么印度人要穿白衣服
因为白色对他们来说很神圣,因为他们长的黑
4.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僧人的服饰有什么差别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僧人的服饰在颜色和件数上都有显着差别。
2、藏传佛教的僧衣颜色更鲜艳,也更好看一些。
一、藏传佛教的僧衣特点:
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的不一样,二是僧服具有因时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袈裟,重复衣)、喇奎(上衣)、唐奎〔下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不能随意制做。
根据印度佛教传到藏区的律经规定,在藏区各教派僧衣的样式大同小异,既各具特点又有所差异。其中宁玛派(俗称“红教”)僧人身着紫红色的袈裟、僧裙,戴形如莲花状的红色僧帽,在家的居士则穿白色衣裙。萨迦派(俗称“花教”)僧人的衣裙、靴帽的样式和颜色与宁玛派相近似。噶举派(俗称“白教”)僧人,出家受沙弥戒、比丘戒的,也穿红色衣裙;在家受居士戒的穿镶红、绿边的白色僧裙和袈裟。格鲁派(俗称“黄教”)僧人,一般穿暗红色袈裟,修持突出的可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桃状帽和莲状帽。活佛一般着特制的袈裟和礼服。
二、汉传佛教的僧衣特点:
件数上,由于气候上中国异于印度,里面不穿衣服无法抵御寒冷,汉传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里面多了御寒的小褂,颜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黄绿色,裙子近乎红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红、黄色。可受到汉地各朝代君王穿黄、大臣着红限制,汉传佛教的僧人只能放弃使用这两种颜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汉人也不能接受,因此,僧衣在中国汉地逐渐被本土化,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印度传来的僧衣式样;另一方面,又兼顾汉地气候、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还要考虑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等因素。僧衣从颜色到形制都有所改变。
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其款式保持了汉代的形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现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着,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另外,现代有些法师在举行法会时,也有身披黄色或红色用金线或银线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5. 庙里的僧人穿不同颜色衣服表示什么身份
根据佛教的制度 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 我国俗称为五衣 打扫劳作时穿的 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 国俗称七衣 是平时穿的 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 我国俗称祖衣 是礼服 是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 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 为佛制定僧人必须穿染衣 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 而用一种杂色 即袈裟色 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 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 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 根据我国佛典记载 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 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 的是赤色 有的是黄色 有的是青黑木兰色 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 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 所谓青黑木兰 仅是些微小的差别 现在缅甸 斯里兰卡 泰国 柬埔寨 老挝 印度 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 仅有深浅的不同 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 祖衣是赤色 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 蒙藏僧人的袈裟 大衣是黄色 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北方气候寒冷 僧众三衣不够 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 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 常服的颜色 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 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 讲经僧人蓝色 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后 没有什么官方规定 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 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僧人的服饰没有什么等级,寺院不是等级最森严的地方,但是最讲究礼节的地方,原则上都应该穿长袍(褂)的,但有时为了行动方便,也可以穿短褂(比如干活、上山等)佛弟子是以戒为师,寺院的执事是根据个人的办事能力来安排的,除了事务上,是没有其他的特权的.
6. 天衣派女尼的基本情况
空衣派(或称天衣派)。是从印度传统宗教耆那教中分裂出来的。空衣派又称裸体派,主要流行于北印度。他们认为耆那教徒不应蓄私财,因此连衣服也不能有,只能以天为衣。该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的掸子,用以驱赶路上的小虫,以防伤害生灵。他们生活在寺庙或远离世人的住所,靠乞食为生,鄙视妇女,不许妇女参加社会活动;主张宗教活动除在耆那教寺庙举行外,也可借用印度教寺庙。后来该派又分裂为毗娑般提、达罗那般提和鸠摩那般提三派。空衣派流行于米索尔地区。大部分教徒是商人、工厂主和城市中的富裕居民。
以下为补充回答:你认为一个鄙视妇女教派里的女信徒会好过到哪去吗?处境就象二战时在纳粹阵营的犹太人差不多。开始空衣派有一定的女信徒,中间一段就几乎没有了,后来据说又有了。她们的修行和男信徒基本一样,只是在宗教活动等方面有差异。比如是否参加就大为争议,我们只能说了解到这个程度,因为我们对他们很不熟悉
7. 谁能介绍下印度服饰
印度民俗风情-衣着特色
衣着特色
印度人的衣着打扮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于其他民族。印度人顽强而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在服饰上的悠久传统和审美习惯,并不无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着印度服饰的美丽与雅致。
印度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学会了“纺线织布”,有了棉织品,进入印度河文明时期,除棉织品服装外,也出现了麻织品、毛织品和丝织品衣服。到了吠陀时期,服装趋于考究,分内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颜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制成,外衣用金线刺绣,有了纱丽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儿人进入印度后,萨尔瓦、衬衫、短上衣、男长裤、帽子等外国服装也随之传入,但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围巾,缠头巾等。欧洲人大量进入印度后,又输入了西服、领带等欧洲服装。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有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传统服装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现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无领或圆领的长衫和宽松的围裤陶迪,头上缠上厚厚的头巾。长衫一般长不过膝,围裤垂至脚面以上,头巾长达几米。头巾的包法各式各样,多达十几种,从头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印度教徒谁是锡克教徒。头巾的颜色不一,有白色、红色等各种颜色,其中以拉贾斯坦人和锡克人的头巾最为艳丽。印度教徒缠头巾是一种传统,也是为了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纯属个人行为,不愿意缠可以随时摘下来。而锡克教徒缠头是他们民族的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规,不能轻易摘下来,如果别人要他们摘下头巾,无疑是对锡克人的侮辱和挑衅。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较正式而又要求体现民族特点的场合,多数都穿“尼赫鲁服”。这种服装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装,即“民族服装”,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山装”,只不过上身稍长一些,扣子也多出几排。另外,在现代城市,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人逐渐增多。但乡下的农民则仍以穿围裤陶迪、三角裤和赤脚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冬天天气较冷,在单衣外面披一条线毯或毛毯,即可御寒过冬。
印度妇女的服装则比较艳丽,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些绣上花,爽心悦目,有些镶上镜片,光彩照人。纱丽是印度妇女最钟爱的传统服装,不仅印度人喜欢,就是外国人也为之陶醉。在穿纱丽的时候,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脯紧紧包裹起来,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由于纱丽本身非常轻薄,容易透光,所以衬裙的颜色与纱丽要相配。印度妇女有个习惯,就是肚脐随便露,但大腿小腿则万万不能露。
纱丽布料长度一般5-8米,宽度1.25米,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丝绸等,刺绣图案不拘一格,变化无穷。披戴方法雅致多样,因不同地区和个人爱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缠绕全身,有的连头裹起,有的看起来好象是穿长袍,也有的地区妇女把纱丽披到两腿之间,而最普遍的方法是从肩膀上缠着全身披戴和打折。妇女们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浅黄色、浅蓝色、浅绿色等,冬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雨季时多为深绿色。
纱丽受到印度各阶层妇女的喜爱,不管是上层社会的显贵夫人,还是终日忙碌的农家妇女,都穿着同样式样的纱丽,所不同的只是质地。名门贵族往往身穿丝绸纱丽,有的上面还镶嵌无数宝石或玻璃镜片,光耀夺目,她们往往有几十条、上百条颜色不同、图案各异的纱丽,根据自己的心情、爱好和场合选择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纱纱丽,件数也比较少。因其端庄含蓄而雅致大方,纱丽也受到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青睐,他们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纱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传统服饰之王纱丽的无穷魅力。
印度穆斯林妇女习惯头戴面纱,有些人甚至在吃饭或喝水时也不摘下来,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从前,穆斯林妇女不戴面纱不能出门,即使坐在轿子和马车里也要戴面纱。现在,印度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情况有所变化,有些较为开化或发达的地区,妇女并不戴面纱,但就多数地区而言,仍然戴面纱。印度穆斯林讲究穿戴,穆斯林服装式样很多,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变化,衣服和帽子的种类及样式不尽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装最为闻名。
加洛山区的土着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绝大多数男子只穿一条三角裤,遮住下身,妇女在腰间围一块齐膝长的黑布,上身穿一件护胸衣,一些妇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头上缠一条家织的布带子,在特殊场合,戴一条镶边的红绸子,头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着头顶。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国式衣服。
更多印度信息请参考 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625
8. 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
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
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 白色是最易于与其他色彩相配,不同颜色有不同意义和特点,白色象征着和平与神圣、保守的性格,那么大家知道白色白色在佛教中的寓意是什么吗?
白色(white ),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的含蓄。
1、清爽,无瑕,冰雪,简单。无情色,是黑色的对比色。表纯洁之感,及轻松、愉悦,浓厚之白色会有壮大之感觉,有种冬天的气息。在东方也象征着死亡与不祥之意。
2、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红,就成为淡淡的粉色,鲜嫩而充满诱惑。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黄,则成为一种乳黄色,给人一种香腻的印象。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蓝,给人感觉清冷、洁净。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种干燥的气氛。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绿,给人一种稚嫩、柔和的感觉。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诱导人联想到淡淡的芳香。
3、星座:向来注重生活的巨蟹,会花上很多时间来经营生活,所以可以选择白色来维持和谐,和巨蟹的特性更相辅相成。
在许多文化中,白色象征着纯洁,清白与神圣,但是在中国日本及印度,依照传统,白色却标志这死亡与服丧(欧洲人也曾有一段时间穿着白色丧服)。佛教中,白色总与莲花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光明与纯洁——也象征着博学与启迪。美洲印第安人认为白色代表人的灵魂,伊斯兰苏菲派禁欲神秘主义者则视白色为智慧的标志。
古代,因为当时弱小的祖先无法抵抗猛兽的攻击,在视线清晰的白天,随时有被猛兽扑食的危险,于是便对白色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在中国,白色更多的是一个禁忌词。在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主萧杀之秋。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因此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
白色还象征反动、落后,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
当然在汉语中,白色也有用于褒义的一面。白色给人以洁净、明亮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说“洁白如玉”、“白雪阳春”。白色表达着“正义、光明、善良”,如“白衣天使”。
而在西方文化中,白则象征高雅、纯洁、高尚、公正、幸运、吉利等,因此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白色是和平、光明、权力象征,如美国的白宫,英国伦敦的白厅等一些建筑物也用白色。白色也是美丽、纯洁、幸福、希望、善良,举行婚礼时,新娘总是身着白色衣裙,戴白色面纱,取其纯洁之义。格林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深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
白色 圣经里最常见到的颜色。除了用来形容事物,白色还象征正义和灵性洁净。(默3:4;7:9,13,14)默示录6:2和19:11描绘的白马,象征由耶稣基督统领的一场圣洁正义之战。
无论是穷人还是尊贵的人,都会穿白衣。圣经提到天使所穿的衣服时,通常都说他们穿着白衣(谷16:5;若20:12;默19:14)。
其他用白色形容的事物有:毛发(肋13:3;玛5:36)、肉(肋13:16)、可以收割的庄稼(约4:35)、那施行正义审判的宝座(默20:11)。把经师和法利赛派的人比作刷了白灰的坟墓。(玛23:27)这个比喻取自犹太人的一个习俗:逾越节前,人们会给耶路撒冷附近的坟墓刷上白灰,以免来过节的人因碰到坟墓而成为不洁。
普遍认为以色列人祭祀上主的供品都是白色的,因此白色被当做节日的颜色,总是与好兆头联系在一起。圣经上提及有白色的事物还有很多,诸如白色细麻及其他数种衣料的颜色(艾1:6;训9:8等)。
有白色的奶(创49:12)、玛纳(出16:31)、牙齿(创49:12)、雪(出4:6;户12:10;咏51:9等)、面包(创40:16)、墙壁(玛23:27;宗23:3)、月亮(依30:26;歌6:10)、驴子(民5:10),并有白里带红的斑痕(肋13:24),面色苍白的产妇(耶30:6)。
白色也是贞洁(谷16:5;默3:4)、胜利(默6:2)、喜乐(训9:8)、无罪(依1:18)、高贵大方(艾8:15)的象征。无瑕的羔羊(户28:9),天使洁白的翅膀(依6:2),复活后如雪的衣服(玛28:3)象征上主神恩的银色光环(宗9:3)。
在教会礼仪中,白色代表着纯洁、喜乐,表示信德的胜利,常用于复活期和圣诞期的弥撒。此外也可用于主的节日与纪念日(苦难节日例外),圣母的节日与纪念日,天使瞻礼,诸圣节,圣若翰瞻礼,圣史若望宗徒瞻礼,圣伯多禄宗痤瞻礼和圣保禄归化瞻礼以及非殉道圣人的节庆日。
白色的文化象征
西藏人的白色文化: 在西藏,白色是最常见的颜色,人们喜爱且崇拜白色。在西藏延绵漫长的冬季里,世界变成一片茫茫雪海。即使在夏季,高原南部的喜玛拉雅山和北部的冈底斯山也仍然积着雪。
白色的雪,常年伴随着西藏的人们。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头一年的白雪,可以带来来年的丰收。不过这种能带来丰收的雪既不能太小又不能太大,太小了会干旱,也就谈不上丰收,太大了就会带来雪灾,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由白雪而起的人们那种既感谢又敬畏的崇拜便油然而生。
在青藏高原上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的高原人在这里用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维持着自己的生存。种的粮食主要是青稞,养的牲畜主要是羊。用青稞磨出的糌粑是白色的,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是白色的,穿的衣服离不开白色的羊毛,吃的酥油是白色的,喝的奶也是白色的……总之,是白色哺育和维系着人们的生命。白色给予人们生命中如此之多并如此重要的东西,所以白色成为人们崇拜的颜色。
在西藏白色成为正义、善良、高尚、纯洁、吉祥、喜庆的象征。只要是白色的东西,就可以成为人们崇拜和喜爱的理由,而那些生活在人们想象中的帮助人们的神仙,人们也把他们与白色紧紧联系在一起。
白色的珠穆朗玛峰被人们称作是一袭白衣的“祥寿神女”,白色的冈底斯山是人们心中的“神山”、“圣山”,就是不起眼的白色石头也被人们认成“灵石”。而在浸透到西藏每个角落的藏传佛教中,白色更是其离不开的颜色:
白色的经幡、白色的佛塔随处可见,还有比其他教派更加尚白的五大教派之一的噶举派,被人们习惯上称作“白教”。深受人们崇拜和喜爱的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也被人们以白衣打扮。与之相应,黑色则成为邪恶和灾难的象征。人们想象中的恶魔无一不是黑色的。
人们不仅把白色的象征意义赋予到超凡世界,而且人们已经把白色融合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在现实世界里:比如穿的藏装多配以白色衬衫,搭的帐篷以白色居多,住的房屋门上差不多都有白色的吉祥图案;在迎送往来之时,人们互敬的哈达是白色,表达自己良好的祝愿;姑娘出嫁时,骑白色的马表示吉祥如意;饮酒欢乐时,酒壶把上也会挂点白色羊毛;甚至家人去世之时,也用白色糌粑勾画出引导逝者通向极乐世界的线路
9. 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为什么喜欢穿那种纯白的衣服,有什么渊源吗
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是“托蒂”,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种衣服。“托蒂”其实也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随着社会发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进,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个别上穿“古尔达”、下围“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内情的外国人往往以为这些人无足轻重,实际上这种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不过,在城市里,男子服装已经趋于西化,西装差不多是最为普遍的男子服装,即使不穿正规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衬衣和长裤。印度男子,特别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常穿一种很像“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兜,再别支钢笔,看上去也是满精神的。
10. 印度的风俗
印度有 牛的王国 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 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 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 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
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 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 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 身份 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买酒有时间限制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 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 星期五 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
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 佛像 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 罪恶滔天 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 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