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十大最美丽的寺庙 寺庙旅游攻略大揭秘
众所周知,它是一个文化和传统的国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印度拥有许多美丽的寺庙。一座庙宇也可以被称为是将人类和上帝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人类与神之间的连接纽带。寺庙是信仰和文化的标志。在古代,寺庙被认为是人们聚集的社会中心。寺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用来练习各种各样的艺术——音乐、舞蹈等等。在这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祈祷,观看,参加虔诚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寺庙不仅是一种物理结构,而且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个典型的印度教寺庙通常会呈现上帝,善与恶的理论,以及时间的循环。古代庙宇的雕刻和绘画反映了古人的艺术和生活方式。寺庙不仅是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杰出的工艺。以下是印度十大最美丽寺庙的名单。
10.石窟寺
巴塔米洞穴庙宇位于卡纳塔克邦北部的巴格亚尔科特地区。寺庙是印度岩石切割建筑的典范,尤其是巴米契亚建筑的建筑。这所建筑学院的两个主要元素是结构的寺庙和岩石切割的大厅。根据这所建筑学院的建筑,柱状的走廊,圆柱状的大厅和一个被切割成岩石的圣所,构成了任何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信徒来说,巴米洞穴寺庙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巴米洞穴寺庙象征着一些最古老的印度寺庙。
9.坦焦尔寺庙
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坦贾瓦尔神庙,是一座献给湿婆神的神庙。作为印度最大的寺庙之一,这座寺庙是在霍乱时期的泰米尔建筑的一个例子。这座寺庙建于公元10世纪,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寺庙是泰米尔泰德邦最受游客参观的旅游景点之一,据说是由6万吨花岗岩制成的。寺庙里还鼓励了音乐、舞蹈和艺术等活动,寺庙也被称为社会活动和集会的中心。
8.林迦拉迦寺庙
在一个以布巴什战争为寺庙的城市里,陵雅寺是这座城市中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林加拉”这个词的意思是“灵之王”,这是湿婆神的庙宇。这座神庙是献给湿婆神的。这座寺庙建于11世纪。这座寺庙是用红色砂岩建造的,看起来很引人注目,属于卡林加风格的建筑风格。这座寺庙有一个宽敞的庭院,由50座小神龛组成,这些神殿都是献给印度教诸神的。不允许印度教徒进入神庙。
7.Kailashnath寺庙
Kailashnath寺庙位于印度马拉拉,是印度最大的岩石切割寺庙之一。由于它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它被认为是最令人惊叹的岩石洞穴之一。寺庙的建筑展示了帕拉文文明的暗示。这座寺庙因其垂直挖掘而闻名,也就是说,这些雕刻者开始向下挖掘,从顶部开始挖掘。中央的神殿是献给湿婆神和他的Nandi,神圣的公牛。这座寺庙以其精美而复杂的雕刻而闻名。在寺庙的前提下,有五种较小的、独立的光芒,其中三种是献给河女神、亚穆纳和萨拉斯沃蒂的。
6.阿克萨达姆神庙
一个永恒的奉献和和平的地方,“阿克莎德姆”这个词意味着上帝的神圣住所。它不仅是精神上的奉献,也是文化的集会。这座寺庙被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建筑所包围,其中包括Sahajananda Darshan(价值观的殿堂)、Neelkanth Darshan(一部关于斯瓦纳拉扬的早期生活的电影)和Neelkanth Darshan(文化船)。Akshardham寺庙仍然是主要的景点,包括舞者、音乐家和神灵在内的寺庙里的复杂雕刻都是可以看到的。在夜晚,音乐喷泉被播放,描绘了生命的轮回,在雅格纳乌鲁什昆德,这也是印度最大的一步。
5.坦普尔寺庙
让这座寺庙美丽的地方是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婆神庙。坦普尔是指山峰的主人。这座寺庙位于海拔12073英尺的高度,据信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这座寺庙位于北阿坎手的查利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建于印度北印度风格的寺庙建筑中。这座寺庙是小的,它是由Arjun建造的,他是五人之一,他在寺庙里也被崇拜。
4.迪尔瓦拉寺庙
迪尔瓦拉寺庙位于拉贾斯坦邦附近的阿布。寺庙的陈列和使用都很好,建于公元11到13世纪之间。迪瓦拉的庙宇包括五座传奇式的寺庙,是一个很重要的敬拜场所。这些寺庙坐落在一片森林茂密的山林中,象征着建筑上的完美和诚实和节俭等耆那的价值观。总共有五座寺庙,每座都有自己的身份。在为神像表演之前,必须先洗个澡,而且洗澡设施也可以使用。门廊、柱子、嵌板和天花板都精心雕刻了细节。
3.Somnath寺庙
Somnath的意思是“马索”,这也是湿婆的一个绰号。它位于古吉拉特的西海岸,是重要的朝圣之旅,也是旅游景点。圣殿被毁,重建了好几次。这座寺庙是建在寺庙建筑的遮卢迦风格上的。据信,Somnath的寺庙是12个“犹太人之星”之一的家,这是印度教宗教中最神圣的一种。传说中,索纳斯寺是由桑格拉,月亮神,用黄金建造的。拉瓦那用银重建了神殿。众所周知,克里希纳国王重建了这座寺庙,在10世纪
2.科纳克太阳神庙
13世纪的印度教寺庙,科纳克太阳庙是献给太阳神的。精美的石刻覆盖了整个庙宇的结构,它的形状就像一个巨大的装饰的战车。位于奥里萨邦的科纳克,神庙的一个主要部分现在已经成了废墟。这座寺庙的结构与卡林加建筑风格的风格是一样的。神庙的方向是这样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的第一缕光芒就会在圣殿的主入口出现。神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是在太阳神的控制之下的。在寺庙的表面雕刻着精美的石雕。
1.斯兰雅纳塔斯瓦米神庙
斯兰雅纳塔斯瓦米神庙是献给毗瑟奴主卧的。这座寺庙坐落在泰米尔那德邦的提鲁奇帕利亚。它位于科西河的一个小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约156英亩。这座寺庙是用德拉威式建筑风格建造的。这座寺庙建于大约400年前。这座寺庙是一个朝圣中心,有着惊人的建筑和各种各样的特色。这座寺庙是泰米尔文化的代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之一。
㈡ 印度一寺庙将千名婴儿绑在柱子上抬到高空游街,印度还有哪些奇葩的仪式
一直以来印度的一些风俗习惯仪式等存在让人难以理解,实在是与我国的风俗认知等大相径庭,还有一些算得上奇葩,变态的仪式行为。
在印度教中,牛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动物。 印度的一群人自愿同意被一群牛践踏,以确保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村庄未来的繁荣。 尽管许多参与者受到了这种仪式的严重伤害,但人们认为他们的运气会随着疾病的愈合而增长 。这个完全的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来保证以后日子的繁荣,是在难以接受。
印度人真的很迷信,这也是地方落后,教育思想跟不上,这种迷信也会造成他们的身心伤害,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变吧。
㈢ 印度佛教里的“无遮大会”是做什么的
无遮梵语里的表示“宽容无阻”,大会在长达75天的时间里,不在乎种性差异,规模旁大,组织缜密。
据说戒日王将自己府库五年内所存财物全部施舍,甚至连身上的衣服、颈珠,璎珞、颈珠,耳珰都没有留下,随后还向他的妹妹讨来一套粗布衣服穿上,礼拜过十方神佛之后发表了演说。在古代对于贫穷的底层百姓来说,想要通过“无遮大施会”来摆脱奴役和贫穷的命运,终究是不现实的。而现在在国内,已经把无遮大会演变为了比武大会,着实是不伦不类!
㈣ 寺庙会做些什么活动
我所知道及亲身参与过的活动如下: 1. 法会: 诸如浴佛节法会.大悲忏法会.梁皇宝忏法会.以及佛菩萨圣诞. 出家.成道日法会等等. 2.建寺周年活动 : 比如庆祝佛寺建寺几周年的活动.寺方会扩大举行. 3.佛七.禅七.八关斋戒活动 : 有些佛寺会定期举办在家居士或大学青年的短期出家修行班.打佛七及禅七是常态.那七天或八天里.学员一律住在寺里.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并且从早到晚不断的诵经与苦行.直到课程.结束. 4.佛学夏令营.冬令营:故名思义.这是比较轻松的学佛课程.一般寺庙对外招收的对像以中.小学生为主.课程安排为五天左右.也是一律住寺.不过课程内容则以基本佛学常识为主.诵经为辅.并会为中小学生安排才艺教学.
㈤ 印度风俗礼仪
传统的见面礼
佛旅网 印度朝圣之旅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剃发礼
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
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
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
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
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文,给男孩子戴上圣线。
男童拜师礼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又称“四个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岁至8岁期间也举行拜师礼和入法礼。这是为男童拜宗教导师、离家接受宗教训练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拜师仪式开始时,父母要为拜师的男童沐浴、剃发,并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块遮羞布。
老师口诵经文把衣物送给拜师的男童。接着又赠送草编的腰带,授圣带,并把兽皮衣、木棍等物送给男童。此后,老师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师男童手中,象征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的男童要向太阳祈祷,才会被老师接受为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学生前念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拜师仪式结束后,男童就被送到导师家,与导师同住,学习吠陀,钻研奥义书接受各种戒律训练,直至“梵行期”结束(大约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过世俗生活,开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许多地区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尔纳德邦的村民忌讳数字,认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说这些数字。对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讳,如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第五胎生女孩会家财万贯。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镜子,据说照了镜子就会变成哑巴。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要包在牛粪团里,放在房顶上。
对孕妇也有不少忌讳,如怀孕期间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门远行也有许多忌讳。如出门时看见伐楼拿鸟在头上盘旋,是大吉大利。遇见花或装满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鹦鹉、鹿、雨伞、水果、蜜蜂、大象,听到钟声,鹰叫声和诵经声,都是吉利的象征。
遇见蛇、猫、寡妇、行乞僧,听到喷嚏声或其它难听的声音,出门滑了一跤或头碰了框等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应该立即回家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然后再出门。
㈥ 印度教是如何发展的
印度教 是起源于古代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的宗教,也是印度文化圈中产生的重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不死,但等级制度很严格。
那么,在印度教的宗教文化中,印度教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耆那教欲的主张。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
初无寺庙,公元1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
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㈦ 象神节的基本介绍
中文名:象神诞辰节
英文名:GANESH CHATURTHI
发源地:印度
在这个节日里,信徒们去寺庙膜拜象神伽内什(Ganesh),或请一尊象神放在家中供奉,节日结束时人们抬着象神一路游行,最后将象神沉入水中,意味着回归自然,然后节日宣告结束。因印度各地情况不同,象神节的起止日期略有差异,但通常都要持续10多天,今年的象神节普遍从9月11日开始,22日结束。
象神的形象是象头、人身,憨态可掬。再加上在印度教里被看做是财富、智慧、幸运繁荣的象征,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印度各地对于象神节的庆祝情况不同,其中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古吉拉特、卡纳达卡邦、泰米尔纳德邦、安德拉邦的庆祝活动最为热烈。此外,在尼泊尔、斯里兰卡,那里的印度教信徒也会庆祝这个活动。
马哈拉施特拉邦对象神节非常重视,重要原因是印度近代史上的着名社会改革家,也是国大党的早期领袖提拉克1893年将其改造成了一个组织良好的公共活动。在提拉克看来,象神是“所有人的神”,把象神诞辰节变成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可以弥合婆罗门和非婆罗门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他们之间新的草根性团结。另外,通过节日庆祝,也可以增强人们对印度人统治的仇恨。因此,他大力鼓吹在各地建立象神像,并且确定了将象神像在10天庆祝后沉于水里的惯例。这个惯例所代表的是创造与坏灭的轮回。因为象神像是由当地泥土塑造,沉于水里,就是回归自然。 现在,象神节已经没有了当初提拉克设想的政治意义,重新成为了普通印度人生活中的节日。当然,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过这个节日。我的房东家就不过。他们反对这种偶像崇拜。但是大部分印度教信徒依然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买神像、供鲜花、向寺院布施成了在这个节日的基本活动。那些终日在主人家里劳作的仆役也可以在这天休息一下。
㈧ 印度人的风俗习惯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
㈨ 印度教是怎样产生发展起来的!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祇,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㈩ 请问寺庙除了烧香求神,还有什么活动
到寺院,除了烧香礼佛之外,还有许多活动居士可以参加,比如放生,听经,早课,晚课,参加法会,出坡劳务,放生,念佛,闭关,做义工,等等。不过最好是有经验的师兄带几次,自己就知道怎样参加了。
不出家,到寺院挂单,一般只能三天。如果报名做义工,就可以随意住多久。基本上多数寺院都需要义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