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从那场战争说起
印度的等级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级森严,不同阶层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高阶层的女人不会嫁给低阶层的男人,即使他们结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着杂种姓。
因为,印度的这种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两个阶层,也就是两个不同的种姓,两个不同的种姓结婚生子,当然就是杂种姓了。
当然了,低阶层的女人要想嫁给高阶层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妆,这也导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现为了嫁妆谋杀妻子的现象。
印度民众
都说投胎是门技术活儿,在中国,你可能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可能偶尔会抱怨为什么没投胎在有钱人家。
但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虽然出生在穷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够走上人生巅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术,一旦出生在下流阶层,一辈子都难以改变这种身份,一锤定音,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印度电影《起跑线》刚开始的时候,在服装店内,老板拉吉对店员说:“我说过很多次了,乔图,你要了解顾客,在介绍前要先了解她们的阶层,她们老家是什么地方,她们喜欢什么款式,哪里颜色适合他们,这个时候再拿出商品,她们的防范之心就融化了。”
电影《起跑线》剧照
这部电影看似在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实质上是在探讨印度森严的等级观念,且不说影片中拉吉与太太米塔的女儿面临的上学问题,就连买个衣服也要分等级。
在中国,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么他将很快融入那个圈子,成为天之骄子。
而在印度,就像电影《起跑线》讲述的那样,低层阶级孩子,别说很难进入名校,就是进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进去。
电影《起跑线》剧照
从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
此举竟然引发了高种姓学生抗议逆向歧视。
相比起来,中国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么为什么印度会有这么森严的种姓划分呢?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第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来是活跃在东欧中亚一带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主要以驯牛为生,并随着牛车慢慢游移,这也是后来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后来他们遇到了蒙古人,学会了驯马,开始成为了马背上的战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印度的祭神圣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为“高贵的人”。
从这个自大又自恋的称谓上,就能看出人们的等极观念是与生俱来的。
《印度历史》: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处寻找牧场,有的到了希腊,有的去了小亚细亚,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们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经阿富汗,越过阿姆河、兴都库什山脉及帕米尔高原山口,进入了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他们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吠陀语,后来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进入印度五河地区以后,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着进行长常的征战,最后雅利安人胜出。
他们俘虏了大量的土着,并将其称为“达萨”,也就是后来种姓中的一种。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印度进入了吠陀文化时代。
《印度历史》一书中说:“在吠陀文化时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两个社会阶层,一个是雅利安人,另一个就是奴隶达萨。”
那个时候,虽然是父系社会,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着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有权利参与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会活动。
《梨俱吠陀》记载,雅利安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部落居住,氏族内部平等,但氏族之间已经有等极划分了,弱小的氏族的爱强大氏族统治。
随着部落长久定居,政治组织开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个大王管理一个地区的几个部落。
但王不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的,属于选举制,其下还有部落民众大会和部落长老议事会,大王必须在联合会中宣誓后方可被承认。
直到到“十王之战”,也就是由十个弱小的部落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讨伐强大的婆罗多部落。
“十王之战”以强大的婆罗多部落取胜告终,从此之后,国家这一机构开始慢慢形成,阶级社会正式开始出现,君权神授思想开始出现,世袭制出开始了。
《阿闼婆吠陀》中说:“领土由王据有。”
这个时候,妇女的地位由原来的男女平等,变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无财产继承权,不得参加祭祀典礼或政治事务,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童婚和殉葬习俗也开始了。
他们甚至将妇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为罪恶。
第二、种姓制度的正式确立
其实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已经有了三个阶层,分别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这算不上是种姓制度,确实的说,只是一种职业划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袭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间还可以通婚。
应该说,印度种姓制度出现的源头,是“达萨人”的出现,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虏的土着。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肤,高鼻梁,很帅气。
而当地的土着几乎个个都是扁鼻子,黑皮肤,和雅利安人比起来,可以说是丑陋。
《印度历史》中说:当时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解体,为了保持自己纯正的血统,又要将这些俘虏来的达萨人纳入他们的社会中,于是出台了一项“瓦尔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质”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区分开来。
《梨俱吠陀》中将雅利安人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非雅利安人称为“达萨瓦尔那”。
随着社会的演变,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阶级分化,相应的社会劳动分工也已形成,于是瓦尔那制度有了新的划分,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印度的发现》中也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从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严格界限中开始的。”
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当然是有依然的,而且还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鲁沙赞歌》是这么说的:“梵天大神从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罗门,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从腿生出一吠舍,从脚生出了首陀罗。”
梵天大帝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故事婆罗门的僧侣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后来加入这本书中的。
当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种等级之后,还有一种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说是后娘生的,不是梦天大神的亲儿子,属于溅民。
第三、种姓阶层的划分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话一点都不假。
梦天大神生出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同样是他的儿子,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1、大儿子婆罗门: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高,是神权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同时又垄断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纳税,不可杀。
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
他们不负责具体的国事,但却是一主九鼎,有着最高的话语权,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绝对领袖,就连国王也要听命于他们。
2、二儿子刹帝利
刹帝利说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权者,相传是由早期吠陀时代的王族演变而来的,他们是国家的军政领导,握有实权,负责片战和国家管理,不用纳税,但依旧得听命于婆罗门的决策。
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三儿子吠舍
《印度历史》中说:吠舍当然于当今社会的普通民众,是总人口中数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员,大多数人是村社的农民和小生产者,从事农牧商和手工等职业,少数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业奴隶主。
他们拥有财富,地位仅次于刹帝利。
他们在政治上无权,必须纳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贡献者,是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供养者。
4、四儿子首陀罗
这个最惨,都是一个妈生的,何必呢?
首陀罗是种姓制度中最后一个阶层,他们属于受奴役、压迫和歧视的无权等级,大部分是由被俘虏过来的土着“达萨”组成,后来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们是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除了奴隶和雇工以外,也有独立的小生产者,从事农业、牧业和手工业。
事实上,他们才是真正供养婆罗门人和刹帝利的人,是他们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GDP。
但他们却是最穷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尧臣>说得好: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更有趣的是,这些从梵天大神脚上出生的人,在宗教仪式上,只能为高级种姓的人洗脚,因为他们是由生主神的脚创造出来的。
但是有一点,首陀罗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也是由梦天大神生出来,是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亲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隶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动。
但是有点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这种享受完了,下辈子还能托生为人,被称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罗就不一定了,他们被称为“一生族”,意思是下辈子不一定能托生为人。
5、溅民(不可接触者)
这类人比首陀罗还不如,因为他都不是梦天大神生的,是后娘生的,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即达利特,意思是接触了就会倒霉。
据说,到了现在,某些依旧保守的印度农村,你会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
他们为这个村子的人工作,却不允许住在村子里;他们不能到村子的井里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学也必须上专门的学校。
所以,电影《起跑线》中的男女主角才会想方设法的要把女儿送进高级学校,因为一旦摆脱了现有的阶层,她将过上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后记:
有人说,印度的这种种姓划分最开始是由分工来界定的。
这话也说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虏的“达萨”,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为何别人能成为首领而自己不行,还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大家都一穷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贫富差距不大,为何到现在会出现这么大的贫富差距,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当然了,这只是说的初期,在等级观念还没成形的时候,大家同处一条起跑线,每个人都有机会。
但一定这种等级成形了,或者说贫富差距已经形成了,再想改变,还是很难。
特别的印度的这种等级制度,发展到后面,也只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儿子会打洞了。
要想改变身份,只能下辈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罗下辈子还不一定能变成人。
对于印度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你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留言讨论!
‘贰’ 印度人五个等级分别是什么
更加准确的来说,印度人五个等级是错误的,印度人应该是六个等级,这个应该是准确的,这六个等级分布是:
1、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2、婆罗门:僧侣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祀特权,享受奉献。
3、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征税,军政管理,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
4、吠舍:普通雅利安人,没有特权,主要从事经商,必须以布施和纳税来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特权阶层。
5、首陀罗:被征服的原印度土着居民,主要做仆人和工匠,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6、贱民:也叫达利特,Dalit,即不可接触之人,传统上认为他们是肮脏的,是社会的最底层,不能穿鞋,走路都要避开人,为村民服务,却不能住在村子里,孩子也不能跟其他人一起受教育,毫无地位。
‘叁’ 印度人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哪五个,你知道吗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印度人五个等级分别是哪五个,还有最高的那一个等级又是哪一个呢?对于这些问题也还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在印度出生是一件技术活,出生在高种姓制度那就好,出生在低种姓制度那就算了,你悲惨的一生就要开始了,所以还是非常的尴尬的,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这个印度人五个等级吧。
在“吠陀”诗歌中记载,种姓制度的出现是神带来的:
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他的双手制成刹帝利,用他的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而达利特是人类违反吠陀的产物,本就不该存在。
‘肆’ 古代印度的四个等级是拜托了各位 谢谢
第一等级 婆罗门:即僧侣,祭司 第二等级 刹帝利:即国王,贵族,武士 第三等级 吠舍:即城市手工业者,贫民(自由民) 第四等级 首陀罗:即奴隶 上述称号为古代梵语音译
‘伍’ 关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请问有谁知道印度的四大种姓,其阶级和其在印度神话中各出自于梵天的哪个身体部位
印度人口众多,百分之八十二为印度教徒,其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陆’ 印度有五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主要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柒’ 印度奴隶第一个被统治的阶级是什么
我想你问的应该是印度的等级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相传首陀罗是梵天用脚创造的。首陀罗,梵语sudra的音译,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种姓制度的最低种姓.为贫民,雇工和奴隶,他们大多数是被雅利安国家统治着所征服的罗毗荼人,少部分是因破产而失去平民地位的雅利安人.首陀罗无任何政治权利,备受歧视.从事繁重的劳动,或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服役.首陀罗仍存在于今日印度社会中.
你所说的第一个被统治的阶级我想应该是吠舍
其来历为: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颜色”或“品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为品质高的种族,深肤色的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着民族为品质低的种族。此制度用以区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后随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出现了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后来也可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掌握军政的国王、武士阶层);吠舍(商人,手工业者,亦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为雅利安人,后者为非雅利安人。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不许被婚姻混乱,尤禁首陀罗与其它的种姓混乱。对首陀罗男子与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种,特别订有法律,给予一种贱名,例如首陀罗男子与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地位是最低贱的,不能和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当时认为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地位不可动摇地规定于宗教教义与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强盛的“中国”地方,种姓最为严格。
‘捌’ 代表古印度的吠舍和婆罗门,就社会平等问题展开讨论
楼主的问题不完善啊。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种姓一词为印度梵语“瓦尔那”的汉译,欧洲人称卡斯特,最初以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故有雅得安种姓与达萨种姓之分。其实最为古老的、土生土长的印度文化早已被人遗忘,如今剩下的仅存几处遗址。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印度文化,来源于一个半游牡民族“雅利安人”。大约公元前2000年后期,雅利安人从中亚侵入印度,打败了当地的土着居民,占领其土地,毁灭其文化。而达萨初意为“没落的人”后有了奴隶之意。当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形成了四大原始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是由最初的吠陀宗教统一而来,该教以崇拜贺摩(梵天)而得名,他们认为梵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一切万物皆由梵天所造。在其统治过程中,为了加强最高种姓(婆罗门)的政权,捏造了所谓的不洁理论,声称“人体至肚脐以上,被宣布为较为干净的部位,而口则被认为最为清净的部位”,而婆罗门正是由梵天的口所创造的,即“生来与梵天一体”,便理所当然的自认为是人类中最优秀、最高贵的人,享有世上的一切。第二等级:刹帝利,由梵天双手创造,即王公贵族与武士集团。一、二等级掌握着国家的祭祀与军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由梵天双腿所造,属于普通的劳动者阶层,包括商人、手工业者、自由农民等,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并负有向国王纳税的义务。第四等级为没有任何特权的首陀罗,由梵天双足产生的,是最不洁的。主要由雅得安人所征服的土着居民构成,从事奴隶与雇工等劣等、低贱的职业。虽然,首陀罗已是处在最低的社会阶层,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地位更可怜、更悲惨,这便是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派生出的亚种姓与杂种姓人(旃陀罗),他们被称之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意为严格禁止与各种种姓成员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在最极端的时期,甚至不能进入某些人的视线。他们只能从事被认为不洁的行业,如刽子手、屠夫、掘墓人、清洁工等,因为这些行业玷污了宗教的某些仪式。
以上说明,种性制度是存在于古印度的一种极度不平衡的社会制度。其严格规定了公民的等级,并且以等级高低为依据划分了社会权利和义务,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对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吠舍和首陀罗的统治手段,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平等严重的不符。
‘玖’ 婆罗门的印度社会阶级
关于婆罗门,《中华佛家网络全书》:“【婆罗门】……为印度社会阶级制度中之一阶级。此一阶级之人自认为是梵天的后裔。平素读诵《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种阶级)之最上位……印度以婆罗门阶级最具势力,故该国又有婆罗门国之别称。其民众所奉之宗教,称之为婆罗门教……《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曾为婆罗门作分类,谓有种性、名想、正行等三种婆罗门。种性婆罗门,谓生在婆罗门家者。名想婆罗门,谓假名为婆罗门者。正行婆罗门,谓能驱摈恶不善法者……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释尊对婆罗门阶级的看法。他以为古代的婆罗门是一种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阶级,但到释尊之时,婆罗门阶级已告堕落……” 《佛学常见辞汇》【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可见,婆罗门是一个阶级。其中,正行婆罗门则是“能驱摈恶不善法”的修行者。 然然则婆罗门果为何者耶? 其人也,不论其为谁某也,能证会“自我”不二者也。———《金刚针奥义书》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属于瓦尔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雅利安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献,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
‘拾’ 婆罗门社会阶层是什么
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社会阶层最高、地位最崇高的种姓,掌管宗教祭祀,主要从事祭司、僧侣、学者等工作。其中部分婆罗门也参与政治活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1、婆罗门是祭司和学者的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核心人群。颜貌端正,清净高洁,以习吠陀、司祭祀为业。依摩奴法典规定,四姓中婆罗门有六法,即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
2、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性因此可以享受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并且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会得到相应的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报。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庄。
婆罗门多数为素食者,但阿萨姆婆罗门有许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鱼、鸡、鸽、羊肉和鸭蛋(多数是祭神后的牲礼)。孟加拉的婆罗门吃鱼。
除了祭司外,他们也担任宫廷文士、科学家(星象家,数学家),教师和公务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婆罗门在某些领域政府职位占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