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亚迪或登陆印度市场,如何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
比亚迪进入印度市场的传闻不胫而走,但从目前来看,此事尚未得到官方证实。比亚迪与印度电动汽车制造商 Cybertruck宣布合作并进入印度市场的消息传出后,已引发外界对其进军印度市场的猜想。Cybertruck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可能进入印度市场的消息传出后,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进军印度市场的猜想:作为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一部分,比亚迪是否将进军印度市场?
根据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India Automobile Society)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印度汽车销量为180万辆。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表示,其销量比2018年增长了8%。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制造商2018年的销量为160万辆。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还表示:“到2020年预计增长率将达到10%左右,到2025年达到150万辆或更高。”但与此同时,由于电动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等纷纷涌入印度市场,目前印度已经成为电动汽车行业中第一个被外国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且汽车保有量远超国内市场的国家。印度经济信息与创新部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底印度电动汽车市场价值将达到400亿美元左右。
在2019年底,印度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IHS Markit的数据,2020年前9个月,印度乘用车销量达到423万辆,同比增长6%。在汽车产量增长2%的情况下,印度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达到297万辆。该公司预测2020年印度车市将继续增长40%,达到530万辆。IHS Markit印度汽车分析师 Sumith Abl说:“印度很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但汽车行业增长前景非常不确定。”Abl预测,2025年,印度预计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2025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汽车销售市场;203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因此在如此广阔的市场面前,比亚迪必须谨慎考虑进军该国市场。
B. 从塔塔集团,可以看出印度和中国的差距有多大
从塔塔集团可以看出,目前印度整体的情况就像几十年前的中国一样,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化进展相对而言比较缓慢从高新领域上来看印度软件产业比较发达,it人才比比皆是。
我国上榜世界500强的企业数是印度的18倍
而且積架路虎也没能够提高塔塔汽车的品牌形象,至少在中国積架路虎已经从中国豪车版的榜单第4位下滑至几乎垫底,尽管塔塔汽车是印度第一大汽车公司,但是除了積架路虎之外,却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汽车品牌,在最新的世界500强榜当中,印度只有7家企业上榜,而且基本集中在石油行业,而我国的上榜企业则高达129家是印度的18倍,不仅有石油化工产业,其中还包括家电制造等传统行业,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
在500强的名单中,塔塔汽车排名232位,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積架路虎作为支撑,那么它的位置又会排在哪里呢?汽车的制造商在开发新技术上必然要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投入,但塔塔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研发在塔塔集团里,積架路虎是他汽车业务上的明珠。但是積架路虎目前面临着运行臃肿工厂,产能过剩,车型阵容重叠等,真真是危机四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目前的现况就像是以前的中国工业化的进展比较缓慢,高新领域上虽然印度的软件产业较为发达,但是相对比起我国的华为来说又整个完败了,所以,中国和印度的差距有多大,你懂了吗?
C. 中国发展后,印度能与中国竞争吗
印度与中国竞争中共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09:55 《全球财经观察》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配额制取消后,纺织品贸易领域的矛盾将从进口国与出口国间的矛盾扩大到出口国间的矛盾。作为两个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与印度的后配额时代纺织品出口战略令人关注
文 | 严悦
中国赚钱投资好项目 节后,什么股票会狂涨
富士施乐激速打印体验 中国赚钱投资好项目
尽管距离纺织品配额限制真正取消尚有3个月左右,但是因此摩擦而产生的炽热空气,已使欧美等纺织品进口国,也使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纺织品出口国变得紧张和兴奋。
“配额制取消确实为印度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同时,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和同行业、和其他出口国的竞争。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印度棉纺织品出口促进会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RAVI先生说。作为竞争对手,印度和中国的这种竞争关系已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印度纺织品结构优势
印度是传统的纺织业大国。现在,印度纺织业正积极进行现代化改造,超过70%的纺织加工厂的现代化水平超过了中国和巴基斯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纱线和织物生产国,印度的纺织品出口额占到全球纺织品贸易的4%,纺织品出口到120个国家和地区。在竞争中,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可以使其获益。
印度的劳动力成本处于世界最低水平行列,甚至低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50%。2002年,印度服装制造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38美分/小时,仅比印尼(27美分/小时)和毛里求斯(33美分/小时)略高。中国服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为66~68美分/小时。
但是印度纺织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约为57美分/小时)并不具有竞争力。中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工人平均工资水平为69美分/小时,非沿海地区为41美分/小时,巴基斯坦为35美分/小时。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存在。“如果将产品重新部署到中国,因为扩展的规模、与供应商更为深厚的关系和竞争性的环境,企业每年将可节省大约10%的成本。”波士顿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负责人Jim Hemerling表示。
一般来说,纺织行业出口产品主要有三大部分:服装产品、家用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中国纺织品出口中服装产品占了约70%。而欧美发达国家对纺
织品的需求则是:服装占40%,家用和工业用纺织品分别为35%和2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业产品结构有待调整,以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一项研究表明,未来出口的趋势是织品、时装和制成品,印度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2002年,印度纺织品出口总额为125亿美元,其中服装类约占65亿美元(占52%),家用和工业用纺织品共约占60亿美元(占48%)。
产业整合成立印度国家纺织公司
“在持续长达近40年之后,纺织品配额限制将在2005年取消。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调整自己,以期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贸易的标准,而在2005
年即将发生的也是对发展中国家一个新的挑战。”这是印度棉纺织品出口促进会主席Shri Lalit P Desai对后配额时代的看法。
实际上,一些重要的变化已经在全球性的纺织品贸易当中显露出来:纺织品生产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越来越多的新供应商进入市场,
纺织品国际价格持续下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考虑把一些生产工序外包给周边国家;同一国家内部制造商进行联合,纵向企业间的整合规模不断加大等。
印度纺织专家认为,纺织品配额取消,会加剧竞争,价格下滑也不可避免。配额取消将使国际上的大供应商由目前的40至50家减少到8至10家。印
度厂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应对即将出现的这般局面,印度政府开始对印度亏损的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为此,专门成立了印度国家纺织公司,其主要目的是管理政
府接管的亏损的纺织企业。目前该公司已接管了119家工厂。
在2003~2004财政年度,印度的出口有望超过600亿美元的目标,印度在到2006-2007年的中期出口战略中预测每年的增长将达到
12%,在全球商业贸易中的份额达到1%。印度纺织部纺织委员会会长雷迪认为,在取消了纺织品配额之后,为了应对非配额壁垒,除去企业整合外,公司与公司
间还必须组成行业联合,这也是目前的国际趋势。同时,印度生产商应该提高产品的价值,大力推销自己的品牌,争取更多的出口份额。
对中国而言,纺织品贸易的外部市场条件并不令人乐观。9月中旬,西班牙人在鞋城埃尔切游行,抵制中国制造的鞋。他们认为,中国向西班牙的大量出口影响了他们自己的产业。
类似的矛盾在后配额时代将长期存在。配额放开后,出口国之间、出口国和进口国都有矛盾。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现在都会觉得中国抢占了他们的市场。
在与进口国和其他生产国的双重矛盾中,“走出去”作为一个大的战略能避开进口国对中国新的设限,也能帮助其他生产国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行国际化经营,规避反倾销,企业的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产品,越难对之进行反倾销,因为最后产品的归属问题很难解决。
中印比较优势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玉敏认为:“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纺织工业之所以比较强大,是因为两国的纺织工业部门齐全,工业基础扎实。”中国和印度工业能力相对比较全面,人力资源和纺织品资源都比较丰富,综合能力占有一定优势。而其他一些缺乏原料的国家,只能从事单一的加工工作。
在开放全球纺织品市场之后,中国和印度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市场差异,相对于印度
来说,中国的出口能力更强一些。中国在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因为开放较早,力度较大,在纺织产业吸引的外国投资和技术也较多。
中国的整个工业,比印度具有更高的外向性,更多面向的是国际市场。相应地,为国际市场生产的能力也比较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惟一能以竞争性价格向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任何一个门类纺织品的国家。
印度的纺织业是其支柱产业,但它不是全球性纺织大国。它在欧盟市场上很强,而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大。中国在欧盟、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所占份额都很高。印度基本只在欧盟市场占有优势。
配额制取消后,印度纺织品的出口市场空间将得到扩张。
美国驻印度领事官员拉维.坎达代指出,配额制结束后,市场准入不再成为问题。印度纺织业对美国的出口潜力将显示出来。在向高附加值链上游发展方面,印度制造商和出口商的潜力很大。在加强对印技术投资方面,美国可以提供高技术,促使印度公司向价值链上游发展。
相对中国而言,印度的高技术智力资源优势突出。印度的教育体系承继自英国,其英语教育的优势对中国而言比较明显。它的纺织业中高技术的人力素质
高于中国,所以它在纺织尖端技术上优于中国。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度能够把握高端纺织产品,高端产品仍然把持在发达国家手里,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但是
技术人才的储备为其产业升级作了铺垫。
在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方面,目前印度还很难超越中国。中国纺织工业多年的产业发展培育出了成熟的技术工人,同时,纺织业属于产业集群类工业,配套能力很强。中国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在浙江一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这种集群经营可以压低成本,提高效率。
目前完全的自由贸易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在取消配额的同时,还有反倾销、特殊保障措施。贸易环境的复杂化甚至比配额时代更让人难以预测未来的全球
纺织品贸易状况。正如赵玉敏研究员所言,“中国将来面对的环境很动荡,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而这些问题,也会同样困扰着印度。
D. 中国那家企业可以PK小印度的“塔塔”集团
在中国是没有一家私营企业能和Tata比的,他做的行业太广了,关乎就、国运民生,在中国这样是不允许的,是不会存在这样的公司,而中国的国营企业大家都知道,除了规模庞大,搞害民财的政治经济体垄断外,还能让人记得什麽吗?管理差,效率低,缺人才,能耗高!怎么能说好呢!所以说 中国是没有一家公司有Tata那样大、好、久、新!
E. 印度欲把中资手机挤出中低端市场,中企为何在印度屡受重创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国企业挤压了印度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也非常强。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印度获得更多的业务市场之后,印度市场会主动排挤中国企业。特别是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因为很多国内的手机厂商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有些手机厂商甚至已经达到了印度市场2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手机厂商开始受到印度市场的挤压,印度市场也会对我们的本土手机品牌进行各种挑刺,有些国内的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准备离开印度市场。
总的来说,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贸易保护行为。虽然这个行为已经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但因为印度市场本身对自己的市场有着一定的主导权,所以我们的很多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的发展确实会受到影响。
F. 印度最雄厚财团塔塔集团,在中国实力如何跟华为有可比性吗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每个国家的重视,每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看重的,而一些发达国家中内部的商业经济,也是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但说起印度来说,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面,这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国家,但其实并不然,印度的富裕情况也很富裕,分为富人区和穷人区。富人区的经济发展也非常的好,而他们其中的代表就是塔塔集团,这个集团在印度国内的地位相当于,韩国的三星企业。他们也相当于国家的支柱性企业之一。
但是就两个优秀的企业来说,它们两个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地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小编在此祝两个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G. 中国品牌与全球车企抢占印度市场
原本于2月5日开幕的2019印度新德里车展将成为鼠年开年后车圈中一件重要的新闻事件,毕竟此次印度车展,有长城、上汽名爵、一汽海马三家中国整车企和300多家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参展。可随着新冠疫情的升级,从组织到传播再到热度都大大地被遏制住了。
车展组织者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会长拉詹·瓦德拉在之前的一份声明中说:“本届车展没有来自中国的访客或代表团。”但这似乎丝毫并不影响来自全球的各大汽车公司特别是中国品牌对印度市场的虎视眈眈。
?
另外此次参展的一汽海马,虽然没有长城和上汽那样财大气粗,但与其联系紧密的主要是印度销售宝马和MINI汽车的伯德集团,如果合作顺利,海马可能会通过伯德集团作为销售方的形式,把海马投放到印度市场。
印度方面的汽车观察人士认为,与大众集团的勃勃雄心相比,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品牌,中国汽车制造商不打算在入门级市场竞争,而是呼吁具有车载互联技术、安全功能和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同时,大多数中国汽车制造商尚未在境外冒险,多以出口的方式输出,不过印度市场的接近性,以及与中国相似的消费需求,使得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印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要比大多数国家高。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H. 印度车市,像极了15年前的中国市场
印度,近期成了汽车圈曝光率极高的关键词。
2月5日,长城汽车亮相德里国际车展,宣布正式进军印度市场。在此之前,长城汽车已于1月17日收购了通用汽车在印度塔里冈的工厂,预计最快将在2020年下半年开启在印度市场的本土化制造。
以上两个机遇,一方面,对自主车企,尤其是长城汽车来说,可谓轻车熟路,是两个绝好的突破点。但另一方面,对比现代起亚的印度战略可以看出,韩系在电动化与SUV两个机遇点上都早有布局。
这个弯道,是中国自主车企与韩系共同的弯道。
中国自主车企的另一个优势在于,针对消费能力不强的印度市场,我们有能力打好“性价比”这一张牌。但是,韩系车不正是全球范围内玩性价比的高手吗?
积极的一面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国自主车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强势如大众、“两田一产”、通用等品牌之外也打开了新的蓝海市场,并且在国内超越了现代起亚,领军企业如长城汽车等,也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到达了100万辆的全新起点。
自主企业要挑战印度这个新的战场,难度并不小,坚持长期主义,踏实践行本土化战略,可能是唯一的捷径。
长城汽车在宣布进军印度市场的同时就宣布,将扎根印度,建立涵盖研、产、供、销的全业务生态链,为本土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这值得中国自主车企学习借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