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十大开挂神片
《勇士 》,《英雄威尔》,《通缉令》,《无畏警官》,《保镖》,《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终极武器 》《为爱叛逆3》等。
《勇士》,是Geeta Arts公司制作的剧情电影,于2009年7月份上映。讲述了美丽绝伦的密特拉维达德维公主和第一勇士卡拉比哈伊拉瓦相爱了,公主却已经有了婚约的故事。
剧情简介
公元1609年尤德海格丹王国,美丽绝伦的密特拉维达德维公主和第一勇士卡拉比哈伊拉瓦相爱了,公主却已经有了婚约:王国将军拉那德威比拉。八大行星聚首,国之将灭,谢尔可汗在边境虎视眈眈,即将入侵。
武艺比赛中,追到公主的丝绸披肩的人将得到王国,娶到公主,勇士用勇气和智慧追回了公主的丝绸披肩,却在国王的顾虑下失去和公主在一起的勇气,失败者拉纳德维比拉被驱逐出境,却向谢尔可汗出卖了整个王国。外出祈祷的公主和勇士躲过一劫,却被敌兵围在了悬崖上。
谢尔可汗不信卡拉比哈伊拉瓦能杀百人,派出魔鬼兵团一百人进攻,勇士为了保护公主,在身中两箭的情况下连杀百人,最终赢得了可汗的敬意和友谊,可汗却由于诺言无法相助。
勇士杀死了拉纳德威比拉,却未能阻止他濒死投向公主的匕首。在公主临终前的哀求下,勇士吐露了对公主的爱意,追随掉下悬崖的公主而去,两人最终无法牵手。
B. 印度火爆神片《RRR》被指太夸张,印度的动作片为什么都那么夸张
今天是6月2日,也是号称投资7200万美元的印度火爆神片《RRR》上映的日子,很多网友都在守候这个时候,但是当网友观看这部神片的时候,却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这部片子如此夸张如此雷人呢?而且这并不是个例而已,所有的印度神片几乎都有夸张的元素在里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印度是一个非常喜欢色彩的国家,不仅仅是他们的衣服讲究非常多的色彩,就连食物,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当然,印度还有独特的节日,在那个节日大家都会用各种各样的颜料去涂到周围的人的身上,来求得保护以及祝福。所以说这种独特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他们的电影讲究色彩性,讲究画面的夸张,动作的夸张,越夸张其实越符合他们的民族的喜好。其次,印度穷人是很多的,穷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生活乏味,更喜欢夸张的东西,而电影自然也是将印度人民当做第一观众,所以当地电影充满了夸张元素。
不过大家看这部神片都是怀着娱乐的心思来看的,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这部电影!
C. 《摔跤吧!爸爸》堪称印度神片,但如此奇葩的中文名是最大败笔
对于印度电影,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一说到印度电影,脑袋里立刻会跳出 一群男女动不动就唱唱歌跳跳舞 画面。高兴时跳舞,悲伤时也跳舞,愤怒时还是跳舞,总是喜欢这样闹哄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印度电影的中文片名总是很奇葩
《三傻大闹宝莱坞》以意味深长的自嘲及其映射的社会意义征服了一大票观众,也将一位印度男星推向了大众视野—— 阿米尔·汗 。
今天西哥推荐的这部电影是阿米尔·汗的新片《Dangal》,中文片名居然被译成了 《摔跤吧!爸爸》 。这样一部有着优秀品质潜能的作品,却配了这么个听起来像儿童片似的译名,这翻译……
印度电影片名翻译要么不是奇葩痴迷综合症,就是宝莱坞强迫综合症。 印度版杨丽娟事件的《Fan》被翻译成了《脑残粉》,这是有多少人想看一个关于脑残的故事啊?《P.K.》影迷们公认的译名是《外星醉汉PK地球神》,结果被改成了《我的个神啊》,瞬间从一线城市降为城乡结合部。《Bajrangi Bhaijaan》被译为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如果“小萝莉”是为了满足宅男 无可救药的萝莉控 嗜好,这个“猴神”到底几个意思?
还有 不管啥内容,只要是印度电影,就非要在译名里加“宝莱坞”三个字。 比如《Devdas》硬是翻译成了《宝莱坞生死恋》,最着名的还是阿米尔·汗的《ThreeIdiots》,它被译作了《三傻大闹宝莱坞》,神作《Endhiran》被译成了《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以上两部片子好歹是宝莱坞出品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压根就不是宝莱坞出品的, 没有半毛钱关系 也可以这样?
原本西哥对印度电影并不感兴趣,印度电影的产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一年数千部的宝莱坞电影能被记住的也只是个零头而已 。但你有没有在电影院见过全体观众自发起立,向国歌致敬的。也不知道印度人怎么突然这么爱国了?西哥还是决定去影院观看这部豆瓣评分曾高达9.1的《摔跤吧!爸爸》
改名《摔跤吧!闺女》那才是是一部女权片
《摔跤吧!爸爸》以印度冠军摔跤手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 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他不顾世俗的阻力将两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既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让两位女儿成为了受人尊敬的独立女性的故事。这部带有印度喜剧色彩的励志电影,凭借超高口碑已经成为 印度影史的票房冠军 。
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度里,女人从事摔跤行业是一件非常 “出格” 的事情,于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片中确实有两个姑娘在父亲的指点下,成为了优秀的摔跤手,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些内容在整个故事中,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被弱化的。 影片的虽然讲两个姑娘有多励志,但更多的是讲姑娘他爹有多牛。
片中马哈维亚早就灰心丧气爆肥,准备这样度过余生的时候,直到女儿的打架意外的发现她们过人的摔跤天赋。于是就不顾妻子的阻碍,孩子的反抗,全村人的嘲笑,开始培养自己的女儿摔跤。我们从中看到的是 一个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个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
直到有一天,邻家女孩披着嫁衣却郁郁寡欢,流着泪对两个女孩说: “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番话,点醒了她们,从此刻起两个小姑娘就开始主动认真训练,这背后笼罩着的是男性巨大的光环。
两个女儿并不是主动喜欢摔跤的,而是在父亲的逼迫下,进行训练,当然她们感悟父亲的苦心后,从一种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亲为自己安排的人生。最终促成了好的结果。但是假如最后这几个孩子没有成功呢?是不是所做的一切就没有意义了呢?女权主义,关键是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样的人生。 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不如更确切的形容这是一部女英雄的电影。
当然西哥也不喜欢影片中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的行为,就像现实里的我们总会遇到长辈的 “我都是为你好” 。其实影片这里可以修改一下最好,改成哈维亚希望通过儿子帮他实现这个梦想,拿到世界冠军,让印度的国歌奏响,可上天偏偏就赐给了他四个女儿,哈维亚心灰意冷、郁郁寡欢。两个女儿从小听着父亲的传奇也渐渐长大,有一天看见邻家女孩14岁时就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两女孩决定改变自己命运,为了不在14岁嫁人,为了不是男人选她们,而是她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男人,两个女孩决定争得金牌实现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不比男孩差,开始要求父亲训练成为摔跤手。
这样的故事开篇,更能实现引发男女平等的思索,这在男尊女卑的印度来说,不啻于一声呐喊,影片的名字最好也改成 《摔跤吧!闺女》
《摔跤吧!爸爸》一部有点神奇的电影
这样一部电影放在印度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很多人评价本片是女性发声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印度的国情,本片才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在这样一个堪称 “狼爸” 的故事中,小女儿们从 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冲突、从冲突再到和解 ,几段的起起伏伏影响这剧情的走向,让很多观众也被片中的父女之情所感动,尤其是最后的和解,两人电话两端几乎没有一句话,但情感就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与表达。将一个女性独立、成长的热血故事,与父女两代人的和解融合在一起, 不煽情、不贩卖鸡汤,却依旧打动人心。
大部分的动作戏都在后半部分,就像体育直播一样演了半天女子摔跤比赛实况,但看起来不觉得单调乏味,反而兴趣丛生,让你的 肾上腺素飙升 ,足以让你忘了它是一部电影。从始至终你都会不由自主为这两个女孩加油,因为西哥相信 大家都爱看女人打架,更何况是穿紧身衣的大美女贴身缠斗呢。
结局最后一场比赛的5分 绝杀 ,高潮前的最紧张的戏剧场面,估计谁都能猜得到,吉塔靠着父亲教她的假动作,然后一个神走位,惊天的过肩摔,完成自后的绝杀。但没有料到父亲知道女儿获胜的方式, 本以为会让父亲看到获得5分的最后一幕,但是,当父亲在储物间听见国歌响起时则更是感人,难怪印度影迷影院集体起立。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有点神奇的电影,一部电影把 女权、励志、官僚、爱国、父女、成长 等主题一股脑无主次的放在一部电影里。以印度电影拖沓的毛病,本片并没有拍成流水账,不仅叙事不急不慢,而且还闲笔得当。
可以说《摔跤吧,爸爸》是印度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它展现的是一个平凡人家拼命和命运做抗争的故事,不管是不是女权主义, 剧里的父亲确实给孩子打开了一个门缝,让光透进来了, 而之后他能和孩子一起拼尽全力去追逐梦想、成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过,一直以来,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就陷入了这样的魔咒: 叫好不叫座 。《摔跤吧,爸爸》固然 口碑爆表 ,但它依旧难逃魔咒, 三天累计票房8022万 。五月上映除去硬刚的《银河护卫队2》,再加上五一档的四部国产电影,及《速8》的余威,《摔跤吧!爸爸》的票房空间太小了,估计也就是默默无闻悄悄的来,然后悄悄的走。
D. 大爱无疆,连阿米尔汗都力推的“印度神片”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于3月2号登陆中国院线,这部电影早在2015年的时候在印度上映了,票房位打印度电影票房史的前10位,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6分,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印度神片”。
在印度有三名演员在印度本土地位非常高,并且他们的姓名里都带有汗字,因此称他们为“三汗天王”。分别是沙鲁克·汗,阿米尔·汗和萨尔曼·汗。阿米尔汗不必多说,近些年来凭借《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摔跤吧!爸爸》以及《神秘巨星》几乎是国内观众最喜爱的外籍演员了,而沙鲁克汗呢,他几乎就是印度的标志,有“宝莱坞之王”的称号,2005年2月,被《国家地理》杂志(亚洲版)评为封面人物。2010年,在洛杉矶、香港和纽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中展出其蜡像。并被《时代》杂志评选出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的十三位,沙鲁克汗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也不算少,但是票房成绩不显眼,而且本身话题性也不足,所以在国内知名度不是特别高,本部片的主演是萨尔曼·汗,我们可以借此片多多了解这名演员。
三汗天王
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爱与信仰,也实实在在的对印度社会宗教、政治以及落后的种姓制度进行抨击。
故事并不是特别复杂,可以说是“小清新”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萨尔曼汗主演的猴神帕万意外遇到跟家人走失并且还不会说话的小萝莉,并通过重重险阻把小萝莉送回家中让她和家人团聚。
猴神是哈努曼神的忠实信徒,无论到哪始终都贯彻他的信仰理念,而小萝莉沙希达是一名穆斯林女孩并且是巴基斯坦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历史遗留问题非常严重,最典型的就是印巴分治,从1947年开始,两国的暴乱冲突不断,由于宗教早已殖于两国人民的心中,宗教之间的对立毫无疑问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影片对于宗教的抨击是非常多的。
沙希达作为一名穆斯林女孩,若是她不是披着穆斯林装扮,所有人都是看不出来的,并且因为她的天真活泼的性格而被她所融化,当猴神发现她是穆斯林的时候,他心里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宗教冲突的历史渊源让他觉得不能与穆斯林走得太近,当猴神花掉所有积蓄求助的人员竟然要把沙希达卖给妓院的时候,这时他在也不能忍了,把整个妓院弄个底朝天,现在他要亲自将沙希达送回巴基斯坦。
将沙希达送回巴基斯坦的路途重重险阻,大使馆不作为,进入到巴基斯塔境内的时候又被当成间谍,全国都在通缉猴神,所幸天助自助者,也许是猴神贯彻爱的信仰感动了身边的人,边境的军官、好心的记者、清真寺的阿匍甚至是警局里的警官不顾上级的压力也毅然帮助猴神,在此过程猴神甚至穿上了穆斯林的罩袍,踏入清真寺,猴神也不再是固执甚至有点神经的教徒了,而是大爱无疆,从而获得了升华。
记者将他的拯救过程拍下来,并且上传到网上,当猴神来到两国边境的时候,两国的人民都来帮助这名跨越两国障碍,贯彻爱的猴神大叔。
如此感人又能引发深思的电影过了三年才进入到国内院线,可能有些观众已经在网上观看过了,但我相信好看的电影不嫌看多一遍,更不会嫌这部电影上映的太迟。
E. 赤裸人性超恶十大印度犯罪神片!暴力刺激惊心动魄
印度宝莱坞是世界电影一大多产地,他们诞生过很多高智商犯罪悬疑题材力作,从剧情到表演、制作都让你有一种惊险刺激之感,而且大尺度黑暗人性,都是看着非常过瘾的爽片。下面就来推荐十大高智商犯罪题材的印度神片。
1.《刑法典第375条》
环环相扣的经典律政大片,过于声张的“Me too”背后也另藏动机,强奸案的施害者与被害者都不干净,律师也在乎自己利益,揭露法院审判结果仅看舆论和证据。故事曲折烧脑,细节对法律和真相都有沉思,略带黑暗色彩。
2.《误杀瞒天记》
这部印度电影曾被内地翻拍为《误杀》,并且大卖。原着中的父亲更深谋远虑且更具反侦察手段,还把死尸埋在了警局。故事结局虽然悲惨,但人性色彩浓厚,对当地警方高层用权力迫害当地人查案,对亲情和法制思考很棒。
3.《未知死亡》
本片复仇片段大量借鉴了欧美经典片中的剧情与风格,男主角阿米尔·汗强壮的肌肉及前后两个成功的造型反差,童话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复仇时的快感,以及独具异域风情的歌舞,符合现代审美观影响处理都HOLD住眼球。
4.《土匪女王》
本片深入触及了印度的种性制度、虐待妇女等症状。不仅表现了女主角富兰作为土匪女王传奇的一生,而且描写了一个受种性制度支配的无情残忍的性别歧视 社会 。富兰不甘压迫、敢于铤而走险以暴力反抗暴力,让人震撼。
5.《白虎》
该片对印度种姓制度进行了直接的控诉,其中底层仆人向主人反扑的情节,也可以令观众想起《寄生虫》。对于谋财害命的主角发迹经过的刻画也略嫌简单,但对于贫富却有不少精辟的金句,让人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负面影响。
6.《无所不能》
除了复仇的类型片元素,依旧保有印度电影常有的现实批判力度,展示了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一个盲人如“复仇”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具有先天缺陷的盲人行动不便,脱身难度更大、悬念更多,整个过程给观众极大的观影愉悦。
7.《罪恶》
本片根据2008年印度着名的“诺伊顿凶杀案”这一真实案件改编。在悬疑推理、破获案件的过程中,也在冷静客观地揭露印度司法界的无能、草率、黑暗与荒唐!本片既有推理的严谨,也有细腻的惊悚,非常精彩。
8.《一个母亲的复仇》
该片高度还原印度 社会 现状,在家庭矛盾与 社会 冲突的双向冲击下,母女关系的典型矛盾写实且扎心。影片层层递进,母女关系伴随复仇节奏升温,几度戳中观众泪点,同时折射印度女性生存现状。
9.《帕雷克沙》
印度教育题材佳作,拉车父亲含辛茹苦赚钱,冒雨求校长让儿子进贵族学校,然后付不起学费就偷窃被抓……学霸警官帮孩子补习功课那段很良善用心,后面高层介入,审批是否让孩子参加考试都能猜到,但还是很激励人心的佳作,叙事流畅性与技巧性绝佳,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代价太大!
10.《丑恶》
这部电影外表是犯罪悬疑片,一个小女孩被绑架,其实绑架案的真相并不是重点,而是凭借绑架案去立体地展现印度 社会 的阴暗面,权力腐败和儿童买卖。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没有血腥镜头和大制作场面,却让人打从内心的厌恶。
F. 有哪些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印度神片
《我的个神啊》哈哈,这个电影绝对是个逗死人不偿命的电影了,最初是因为好奇印度神片,但是看过之后真的是有写感触的,大声笑过之后还能引发深思。
G. 你如何评价那些印度神片
我看过的印度神片里,那些人都很厉害,可以一只手骑大象,可以在空中自由的飞翔,甚至可以随随便便用拳头打猛虎,我感觉这些是因为文化的需要,在那些国度,人们更希望看到这些厉害的人存在,能够鼓舞士气。
H. 都说印度电影自古出神片,那么有哪些神片值得一看呢
就我个人而言,取其最经典的是《三傻大闹好莱坞》《我的个神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电影应该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导演自身祈愿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之间能和平共处美好愿望。它要说是一部电影,还不如说是一部童话。
小萝莉是巴基斯坦人,大叔是印度人,大叔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也要把这个女孩送回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复杂程度不下于解玲珑结。
我看完之后,会反思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情感有的时候不是一条国界,一个冷漠的命令可以阻挡的。
I. 《摔跤吧爸爸》火了,还有哪些出乎意料好看的印度神片
强烈推荐《未知死亡》。豆瓣评分8.0。
阿米尔汗的神作,但我认为演员不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的剧情与后期剪辑实在值得学习。
剧情方面:我看到了敢于面对自己国家落后的地方的勇气。从“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对印度城市里的贫民窟的直接刻划,到“三傻”里对印度现行教育制度的抨击,再到“Ghajini”里对普通人嫌贫爱富、势利眼,孟买落后的各个方面的大胆面对,这一切都让中国电影只能羡慕。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国产电影近年来大多数是垃圾成堆。这里要强调的是,不是中国的导演没有才华、没有想法,而是他们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这些大家也都懂的,只是大家都在默默忍受。
刚开始看这部影片我就觉得它是严重抄袭《记忆碎片》,男人复仇之路几乎照抄。但片中爱情的温馨浪漫、剧情的错综复杂、歌舞的赏心悦目、动作的紧张刺激让我一口气将这3个小时的影片轻松完整的看完,我觉得片子拍的很不错。虽然动作元素有些逊色,不过好在本片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动作上,而主要是突出角色的灰姑娘与王子(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的爱情是悲剧,却能触及每个人心里对浪漫爱情向往的脆弱部分,足以打动每一个从内心里相信爱情渴慕爱情的人,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很成功。加上印度一贯的歌舞也别有一番滋味,与印度电影中一贯爱用纯正印度风格的音乐和舞蹈有所差异的是,这部电影的歌舞戏的更多的是充满现代音乐MV的色彩,甚至可以说,只要随便把其中任何一段歌舞戏的画面剪切下来,都称得上是一场声色味俱佳的音乐MV。
故事谁都会讲,但关键在于怎么讲,影片的剪辑很流畅,并且在不结合扰乱观众视线的前提下用悬疑、推理的方式打乱内容上的时间关系,吸引观众注意力,代入感很强,节奏、手法堪称一流。
J. 印度神片《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父母倾尽所有!
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种草已久的《起跑线》,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择校问题简直和国内如出一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父母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而电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
整部剧用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父母择校的故事,他们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上一样的学校,他们希望通过选择名校,让孩子能上升到上层社会!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英文电影海报写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会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让他们的孩子进入正确学校的人。
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样,父母殚精竭虑都是为了一件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争持续打响,真的是孩子的比赛,父母的赛场。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考不进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怎么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还用愁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中文电影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择校的困局,影片最终落脚在到底是要“起跑线”,还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的一段演讲非常煽情:“你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进入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帮他们,而是他们帮你们。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虽然有人诟病说太过鸡汤,强行煽泪,但我依然觉得精彩无比。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社会适应力、情商、逆商、财商等等。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里,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能赢得人生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大学教授父母,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儿子却终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么事都不想干,终日闷闷不乐。父母现在整天发愁怎样才能让孩子振作并快乐起来。
他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没有赢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头学习,而今学位拿到了,父母给的任务完成了,人生却再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乐趣。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神童长大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多的必然。
但我却想借此告诉父母,每个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长,积累实力,蓄势待发,方能赢得人生的长跑。
4、起跑线折射出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起跑线》带给父母很多启迪,更给予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回忆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妈妈想提前把我的户口转入舅舅家,这样就可以就近上学,直接升入重点初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不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那个学校。
妈妈说,那个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风好,你以后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多啊!这样你就有机会上重点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
可我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不想入校后被人指指点点,说我是走后门来的。于是最终我不让妈妈转户口,毅然决然地去了家门口的普通初中。
学校里同学们会嘲笑老师,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但在这里,我却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点高中。
对于重点高中的无限向往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于是我成了这个初中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常给开小灶,最终我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现在想来,父母给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是否能强大到允许他去一个如此校风的学校,我可能会无比担心他学会抽烟喝酒打架。
而父母对我的无比信任让我顺利地在那所学校成长,我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告诉我,有他们在,一切都不怕。现在想想,好感恩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这份信任给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在我看来,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明年果果也会面临择校,到底是在家门口上一个普通的公立小学,还是买学区房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亦或者耗费巨资选择一所国际学校。
当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几年前的我也会无比焦虑,我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时候我无限地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在几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现在全然放下了,或许我会选择公立小学,让果果去参加国内的高考,或许我们不会选择学区房,而会顺其自然。
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三角当中, 我不能改变社会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学校教育,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就交给他自己。
作为母亲,我会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至于阶层,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人发展的障碍,正如影片中的孩子们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坚信: 我们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奋战的创业者,我无力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可以借由书籍,把人生智慧传递给父母。
我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为人父母一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