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那烂陀地区是印度的什么中心
在古代,那烂陀是一个聚落,近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释迦牟尼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为佛教最早传布的地区之一。
那烂陀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
② 那烂陀寺遗址的那烂陀寺作用
(Nalanda Temple),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9 百万卷的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过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玄奘《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③ 那烂陀寺的历史起源
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个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另外,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畏”或“无畏施”。
西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那烂陀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十九世纪(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考古发现一片佛教遗址,出土许多精美佛教石雕、铜像、铜盘和印章等,经与《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是那烂陀寺旧址。
1957年,中国政府捐款30万元人民币在那烂陀寺附近建造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
2006年12月9日,《纽约时报》详细报道耗资10亿美元在遗迹附近重建那烂陀寺。 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犹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4] 全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盖本寺初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着名之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本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之玄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阳智弘,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又当时由印度来华之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地婆诃罗、善无畏、金刚智、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本寺。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
八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金刚乘的学术中心,也是重要道场。 西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本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
然据传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烂陀寺僧人律贤(梵Vinaya-bhadra )出家之提纳薄陀(即指空)比丘来华,可知本寺于十四世纪时尚存。 从1861年开始,那烂陀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9僧室,恰如义净所述,中寺每边7僧室,小寺院每边5僧室。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在这里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头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却异常细腻精美。此外还出土了铜像、铜盘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烂陀摩诃毗诃罗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览在那烂陀寺对面的博物馆里。如今那烂陀寺的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那烂陀寺分为僧院区和教学区。僧院区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组成,共有12座。每个院落的四周排列着狭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内有石桌、水井和厨房,每个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学区有寺庙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庙里学习佛经。周围散布着许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气势,这座塔分三层,外观雕有精美的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门着手对本寺作有系统之发掘工作,从遗迹中陆续出土许多石制及金属制(青铜)之雕刻品,现保存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宋高僧传卷一、卷二、卷三唐寂默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慧轮传、卷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卷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开元释教录卷八、卷九。)
④ 印度的那烂陀寺遗迹为何出名
经过多方努力,但也遭到质疑,印度那烂陀大寺考古遗址昨天终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今日邮报”今天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会议正在土耳其举行,尽管有专家曾提出质疑与反对意见,最终昨天仍把那烂陀大寺,和伊朗的坎儿井水利系统、大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及密克罗尼西亚东部的形式中心南马都尔遗址其他3处,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印度政府是以文化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烂那陀大寺考古遗址成为2016年认定的世界遗产,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后,成为印度第33个获得此殊荣的考古遗址。
⑤ 拉萨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坐落在印度拉查基尔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该寺为佛教历史上最大的佛学大学,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带兵侵占并焚毁了该寺,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这也就造就了西藏密教的兴盛,但是那烂陀寺和拉萨并没有直接关系。
⑥ 印度的寺庙的描述详细点
古印度着名的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那烂陀寺。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寺始建于5世纪,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着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我国的玄奘、义净,就先后于盛期中(7世纪)至此留学。在佛教上,该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知识。12世纪末,该寺为人侵的穆斯林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
⑦ 那烂陀寺遗址的介绍
古印度着名的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寺始建于5世纪,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
⑧ 印度着名的那烂陀寺建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建筑特点
最着名的有位于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市东南的那烂陀寺。该寺建于公元5世纪上半叶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佛教学术中心,后屡有扩建,规模宏大,殿宇壮观,声闻海外。寺内宝彩、宝海、宝洋三大殿,实际是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其中宝洋殿高达九层,极为壮观。